?

2019—2021年青年現象研究述評

2022-12-28 02:37謝素軍
青年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現象群體研究

謝素軍

青年現象不同于其他社會現象,表現出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更迭速度不斷加快、社會影響力不斷深入的明顯特征。在青年研究領域,大有從觀察一個時代的青年轉向為觀察一個年度的青年,甚至這一年與這一個月、與這幾天的青年現象都不盡相同的趨勢。近三年來,于中國青年而言,處于“兩個一百年”的交會處,遇見“互聯網”跨入新紀元,從“二次元”轉向“元宇宙”,在迎接“深化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的世界沖擊波,青年現象研究隨之百花齊放。這個“青年花園”里出現了哪些新的花朵兒?看待花開花落有哪些新的理論視角?我們還需要為花園做怎樣的修剪?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疑問對近三年青年現象研究的主要成果進行評述。當然,頃筐塈之亦難免遺珠,祈見諒于所限。

一、多元文化角逐對青年現象研究的平臺迭新

自上個世紀80年代始,青年現象研究便已經在中國興起,隨后的改革開放四十年里,青年現象因為青年作為一個國家和社會最具活力的群體,因為青年一定程度引領著一個時代的發展而備受學界關注。甚至在學科建設方面,青年學一度在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成為現實而風生水起,青年現象研究的平臺也隨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傳統的期刊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國青年研究》《青年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后改名《中國青年社會科學》)《當代青年研究》和《青年探索》,《青年學報》《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青年發展論壇》《廣東青年研究》等各省、市主辦的青年類專業期刊也具有一定影響力,綜合類期刊和高校學報關于青年現象的研究也有,但相對較少。

除了期刊建設方面,青年研究專業機構和青年研究類學會在推動青年現象研究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團中央建立了直屬事業單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并成立了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等研究類社團。各省、市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跟進,如廣東團省委建立了事業單位廣東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后進行改革并入團校),廣州共青團下屬事業單位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廣州市團校)及下屬廣州市青年研究會等在青年現象研究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對青年現象研究的關注,我國臺港澳地區主要集中在一些專業性社團,且這些社團主要以自身所處城市的青年為研究對象,這些研究成果對解讀青年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傳統的青年現象研究平臺還包括一系列論壇和研討會,如每年一屆的中國青年發展論壇,部分期刊舉辦的作者沙龍,聯合港澳臺舉辦的四地青年發展比較研究研討會等,都是一些有益的嘗試。

然而,伴隨互聯網的深度發展,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多元文化沖擊,特別是近三年以來,關于青年現象研究的平臺也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盡管傳統的研究平臺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必須看到的是新平臺的建設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變化之一是傳統的期刊開始更加注重公眾號和視頻號的運營,將枯燥的學術論文轉化為有趣的大眾化文字和視頻,傳播度幾乎呈幾何增長,如《青年研究》 《中國青年研究》 《青年探索》等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瀏覽量已經遠遠超過期刊發行量。變化之二是一些深耕于青年現象研究的專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并利用微信強大的傳播力將純專業的研究轉向為更為普適性的文章,且為了迎合更多的受眾,這些研究會在公眾號平臺盡量轉變話語體系,從而使平臺反過來影響青年現象研究。如劉宏森的“子行空間”在青年研究領域具有廣泛的傳播度,廉思的一篇《時間的暴政——移動互聯時代青年勞動審視》刊發于《中國青年研究》2021年第7期后,被制作成極具二次元特征的視頻,讓青年研究領域專家深感震撼,也讓青少年群體趨之若鶩,從幾乎不關注青年現象研究轉變為感嘆原來青年現象研究可以這樣好玩。

除了互聯網帶來青年現象研究平臺的迭新,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則是2019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后加速了傳統青年研究論壇的式微,越來越多的學者不再認為大型的線下青年研究論壇是最佳的選擇,相反,小眾的沙龍,高端的線上研討會,再配以全網直播,不僅可以讓青年現象研究脫離傳統平臺的流于形式,更加聚焦,更加創新,更可以在越來越成熟的直播平臺獲得傳統平臺難以想象的參與度和瀏覽量,不少專家斷言,即便疫情徹底解除,線上的、小眾的的沙龍也必然成為大勢所趨。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青年現象研究除了備受學界關注,也同樣受到市場、政府的關注,因此,一方面是有一些政府牽頭的青年研究智庫開始出現,另一方面則是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是傳媒、游戲等文化領域的企業越來越偏好聯合青年現象研究專家建立市場化的研究平臺,通過研究青年現象來完善企業的產品和市場戰略??傮w而言,在多元文化角逐的過程中,青年現象研究平臺正在發生深層次的調整和變化,從發展的角度看,無論是政府、市場還是青年研究專家,都必須不斷調適自身定位去迎接不斷加快的迭新并適應之。

二、多重問題顯現對青年現象研究的內容拓展

一個時代的青年有一個時代青年發展的問題,每個國家的青年都一樣,但又不盡相同。中國青年因為所處的時代正是高速發展和變革的時代,青年發展所呈現的問題和現象也變得更加頻繁多樣。因此,青年現象研究的內容也隨之迅速拓展,僅在過去三年里,相關研究便已讓人眼花繚亂。

(一)對新興青年群體的廣泛研究

新興青年群體是青年研究領域近年來探討的全新概念。2019年前后,廉思及其團隊率先研究分析了當前快遞小哥群體面臨的五個主要風險壓力,深度解讀了快遞小哥群體所面臨的困境與出路[1]。隨后,項軍、劉飛延續廉思等對“蟻族”青年群體的研究范式,聚焦特大城市青年房租客這一新群體,并利用2019年在中國覆蓋五大城市群的十個代表性特大城市進行的生活狀況調查數據,系統考察了青年房租客的結構、境遇與心態[2]。事實上,這一時期“新興青年群體”已經受到高度關注,包括趙磊、馮英子等聚焦網約車司機,馬春光等聚焦新媒體從業青年,顏楠等聚焦自由職業者,還有自由撰稿人、駐唱歌手等群體的生存狀態都備受關注,幾乎所有新的職業青年群體都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要青年現象。

除新興領域、新職業青年的視角外,還有按照不同年齡階段群體開展的青年現象研究,如楊守建對“00后”的自我認知進行了深度探討。而關于“80后”“90后”乃至“95后”青年群體的相關研究則更加豐富,如胡小武等對疫情背景下一大批“90后”青年逆行者的研究,指出這一群體中有醫生、護士、警察、志愿者、快遞小哥和輔助人員,他們的勇敢行動,既體現了對自身職業使命和倫理的清晰認知,也體現了國家情感的高度認同,直接反擊了被標簽化“垮掉的一代”的論調[3]。當然,也有一些非常特殊的青年群體受到了關注,如廉思獨辟蹊徑對尼特族這一青年群體進行了有益的闡述,特別指出不升學未就業現象,不僅是青年個人的問題,更是具有一定輻射面的社會問題[4]。類似這種新興青年群體現象研究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二)對超小眾化青年群體的聚焦研究

小眾化青年現象研究總體比較邊緣化,但卻非常有意思和有意義。過去三年的小眾化青年群體研究發展迅速,其中一個重要的進路是對少數青年人生境遇的人文關懷,如黃霞圍繞家庭關系、同伴友誼、社會交往三個層面,對單親家庭青少年情感表達狀況進行分析[5]。代玉啟、李濟沅對“小鎮做題家”這一特殊群體予以了特別的關注,分析“小鎮”是青年無法選擇的家庭出身和社會背景,“做題”實質上是一種競爭模式,“做題家”本質上是這群“小鎮青年”兼具優越感和無奈感的自我認知[6]。還有曾雯露特別關注了“00后”初中輟學青年,對粵北某農村輟學青年的深度訪談折射了這一小眾群體背后的悲涼及深層次社會原因,邱幼云則對“90后”生育困難青年群體進行了個案分析。另一個重要的研究進路是對小眾青年群體現象的客觀解讀,如周碧蕾等重點關注了“00后”青年環球背包客。李露露等從性別視角出發,通過考察20位中國青年女性創業者日常工作與生活的時間性面向,分析創業活動和私人生活如何同構了青年女性創業群體的“時間荒”問題。

最后,特別值得關注的一種研究進路是基于對小眾青年群體的觀察來反思社會深層次的問題。如錢周偉深度觀察了“80/90后”官員的腐敗現象[7];邢海燕、周立民等對青年新歸僑群體國家認同危機現象進行了客觀論述[8];聶召英、王伊歡以運營電子商務的已婚農村青年婦女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其邊緣化地位產生的原因??傮w而言,小眾青年群體的研究還有所局限,但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研究趨勢,且小眾化的研究論證往往具有較高代表性,這也是青年現象研究的一個重要啟示。

(三)對傳統青年群體問題的新現象進行探討

不同的青年群體有不同的青年現象,同樣的青年群體在不同的時間所呈現的現象也不盡相同,這些衍生的新現象一如既往地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如許加明關注了青年婚戀問題中的一種新群體,認為“鳳凰男”和“孔雀女”是我國城鄉二元社會體制之下的產物,二者的矛盾本質上是社會的矛盾[9]。蔣平等也從網絡情緣的角度分析了青年戀愛的新現象,指出相對于其他形式網戀,網游情緣更關注和放大個人的情感需求[10]。而關于一直在探討的青年農民工現象,謝建社等重新分析了數以百萬計的邁進城鎮新一代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李正新重新審視了當前國際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參軍入伍的新現象。任美娜、劉林平再次對高校青年教師的時間壓力進行了解構。還有李英華對青年女性瘦身現象進行了全新的分析,季芳芳、孫萍關注了青少年群體中興起的國風文化,胡滌非、鄧世康對公務員報考問題進行了再審視,王軍、邢朝國等對二孩生育現象進行了深度解讀,朱赫對青年顏值為預期收入帶來變化的現象進行了有趣的分析。相關研究不一而足,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這些研究已經持續了較長一段時間,只是因為這些青年群體由于時代的發展又爆發出新的現象和問題而再次受到關注,這種具有較長跨度、較強韌性的研究成果往往具有更高的現實價值。

(四)青年群體呈現的全新現象更備受關注

毋庸置疑,青年發展的一些全新的現象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相關研究較多,如馬苗苗等對短視頻熱給青少年群體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黃裕則主要聚焦手游中的青年,并另辟蹊徑提出了思政儀式構建的概念,對手游場域中的思政儀式應用的矛盾與分歧進行了探討[11]。陶志歡對青年群體性孤獨現象進行了深度解析和反思,認為這種現象呈現在青年網絡自我新樣態、網絡社交新幻想以及網絡互動新行為中[12]。這些現象和問題都是過往極少關注的論題。還有于桐月、崔忠洲探討了“90后”的年齡焦慮問題,認為年齡焦慮實質上是與生理年齡相關聯的角色預期擔憂,既受到微觀層面的家庭背景與自我期望影響,又有其深刻的社會性根源[13]。還有趙開開、聶家華等重點討論了城市隱貧青年現象,諸如此類,包括但不局限于喪文化、躺平、飯圈女孩等一系列全新的現象級青年研究。

三、多維理論視角對青年現象研究的方法推進

毫無疑問,青年現象研究在經過數十年的沉淀后已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機制,或者稱為學術“慣性”,且從過去三年的研究進路和方法看,跨學科化的多維視角是最重要的理論特征,同時“回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進路也值得重點關注。

(一)多維理論視角的青年現象研究進路

相較于更早的青年現象研究理論,近三年青年現象研究越來越傾向于社會學視角。如韓懷珠、韓志偉基于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發現教育過程中底層子弟可能擁有的文化資本跟底層文化實踐之間并無內在聯系,用“底層的文化資本”來代替“底層文化資本”,既能彰顯文化資本理論對于“寒門貴子”現象的解釋效力,又能避免學究謬誤[14]。王寓凡、楊朝清從空間理論切入,基于“空間形態—社區生活—情感認同”的三元分析框架,對如何建設高校學生社區情感共同體進行了探討。劉迎迎基于空間理論對青年亞文化現象進行了探討,認為視覺技術、視覺文化的出現為青年亞文化視覺形象的空間化生產提供了技術裝備和理論支持,從大眾媒體的“他建”到青年亞文化群體“自建”,新媒介的出現、以及視覺技術的進步為青年亞文化視覺形象的建構提供了空間、場地以及技術裝置[15]。陳晨以青年的時間嵌入與脫嵌問題為嶄新視角重新審視了青年熬夜問題,從熬夜這一青年常見的行為特征著手,分析青年社會時間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探查青年在處理多任務時的同步性困境[16]。汪明磊在互動儀式鏈的理論框架下,通過對英雄聯盟粉絲的研究探討了“競圈”與其他圈層的界限,雖然頻繁與“飯圈”粉絲爆發激烈的沖突,但兩者逐漸處于交融之中[17]。廉思、唐盤飛等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構建了規范直播行為意向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研究框架,從主播這一市場主體角度探究目前監管政策下的規范直播行為意向及影響因素[18]。還有溫欣基于空間社會學理論對上海名媛群這一特殊青年群體進行了觀察等??梢哉f,社會學視角占據了青年現象研究的絕大部分領地。

不過,其他學科及跨學科青年現象研究也不容忽視。如管理學視角也是青年現象研究的一個重要進路,師曉娟、顏亮、楊姣等立足生態系統理論,通過實證研究對藏族青年群體的社會責任意識進行的分析顯然更加完整和具有說服力。舒建基于治理現代化視域對青年企業管理人才發展進行了探討。胡玉寧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對青少年游戲沉迷現象進行了研究。曹鉞對當代青年“錦鯉”文化進行了解讀。政治經濟學維度,劉斌志等從??乱曈蛑械臋嗔夹g與自我技術出發,對十個不良PUA典型案例進行了質性研究[19]。心理學維度,黃金權等從情感視角下討論了網絡直播青年的生存狀態。統覽近三年青年現象研究,還包括哲學、政治學、文學、新聞傳播學等眾多的學科視角和方法論,且相關研究成果都具有鮮明的學科專業特色。

(二)“回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審視

曾經一度,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青年現象研究被束之高閣,但從近年來青年研究的發展態勢,特別是近三年來青年現象研究的內容和進路看,馬克思主義理論似乎又回來了。一方面是針對青年現象與問題的思想引領,如華耀國基于政治屬性的定位,全面解讀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意見》,強調了堅持政治建隊,堅持培育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根本任務,解答了少先隊本源性、基礎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20]。陶志歡等基于思政工作定位,指出隨著網絡上一些負面消極思想在中學生群體內傳播,再加上中學生處于青春期這個特殊的人生階段,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水平及其教育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游離狀態[21]。張劍、衛曉君等重點從馬克思主義價值維度闡述了當下青年責任擔當的問題,認為新時代青年應對照時代價值、探尋價值關聯,從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實干奮斗等方面思考和理解責任擔當的內涵,結合高校馬克思主義自主學習行動計劃,從“學傳做”的“九度”格局中探討青年責任擔當的實現路徑[22]。還有韓振鋒探討了新時代青年干部能力建設的問題等,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重新審視新時期的青年現象與問題再次回歸主流。值得關注的是,還有不少基于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青年發展進行探討的研究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青年現象研究運用的一種延伸和擴展。

另一方面則是利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人類學等理論的探討,如蔣淑媛、黃彬基于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和業內對于數字勞動的討論和相關成果,聚焦于我國網絡文學行業的發展實際和網絡作家從“文藝青年”到“數字勞工”身份的轉變,考察探討在社會發展、技術進步、消費需求、資本偏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網絡作家在勞動動因、勞動產品、勞動行為和生產關系中異化的具體表現[23]。紀超凡基于馬克思人學思想對青少年的生命價值教育現象進行了深度解讀,認為生命教育是生命本質教育、生命原理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觀念教育、生命價值教育等的總和,對青年大學生來說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關涉生命價值的教育,目的是使正在成長中的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在珍愛生命的前提下自覺投身于中國夢的實現以成就生命,生命價值教育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24]。還有喬建國等基于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對我國青年全面發展的態勢和方向進行了論述。這一系列的研究進路相對偏少,但對重新審視青年現象研究同樣帶來了重要的啟示。

四、總結與展望

縱觀2019—2021年中國青年現象研究,無論是研究平臺、專家隊伍還是選題都得到了有益的擴充。在期刊平臺方面,《中國青年研究》刊發的青年現象類論文最多,相對前沿且傳播力強,《青年研究》則專注于嚴格的社會學范式來解讀經典的青年現象與問題,《青年探索》《廣東青年研究》《青年發展論壇》等在努力探索自身對青年現象研究的特色和出路。在專家隊伍方面,越來越多的高校青年教師,特別是碩博士群體參與到青年現象研究中。在研究選題方面,青年思想引領、學習成長、就業、家庭、婚戀是永恒的主題,但新興青年群體及小眾青年發展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反思,有一些趨勢值得我們去關注。

(一)青年現象研究的內在困境

首先,青年現象研究始終未能自成體系實現學科化。從研究范式看,社會學領域開展的青年現象研究始終是一枝獨秀,但又不屬于嚴格的社會學范疇。知名青年研究專家沈杰試圖在這方面做出努力,他指出現代性的發生導致了青年的出現,處于后現代語境時又遭遇了青年概念的危機,如何重新求證青年應是處在重建之中的社會學責無旁貸的使命[25]。其他學科的青年現象研究更偏向于蹭熱度、打擦邊球,使得青年現象研究范式總體顯得有些零散。從理論進路看,將現象和問題僵硬地套在某一范式內明顯有些“借殼上市”的意味,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青年學方法論。

其次,與青年現象研究缺乏系統的方法論相對的另一個問題則是青年現象研究絕大多數沉湎于個別群體和現象的有限的分析,論文繁多但有影響力的著作卻少之又少,近三年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僅有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推出的沈杰著《青年世界的社會學洞見》,海豚出版社于2020年推出的田豐、林凱玄著《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第一部聚焦青年學的構建,第二部則是聚焦“三和”青年這一特殊群體的發展現狀。除了專著,還有廣州共青團每年主編出版的《廣州青年發展報告(藍皮書)》(社科文獻出版社)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州青年發展的現象與問題。相關青年現象研究的著作在過去10年、20年都屈指可數,這是青年現象研究的一個重要缺陷。

再次,青年現象研究盡管看起來一片欣欣向榮,但仔細梳理便會發現,近三年來絕大多數的研究成果都來源于高校教師和碩博士,而專注于青年研究的共青團領域團校、青年研究所反而有些弱化。即便是既有的成果也大多集中在《青年研究》《中國青年研究》《中國青年社會科學》《當代青年研究》和《青年探索》等核心期刊,難免讓人覺得本身有限的作者群體有多少真正有意致力于青年研究,還是僅僅想在作者群體相對偏弱的青年研究領域蹭熱度掙工分。青年現象研究缺乏評論和批判,做出相應探索的僅有極少數平臺和作者,如《青年學報》2021年第2期“閱讀青年”欄目刊發的三篇對《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的敘事結構、方法與空間的評論。這種嘗試對推動青年現象研究有重要的創新意義,可惜卻難以持續。

(二)青年現象研究的未來趨勢

首先,青年現象正在加速變化,青年現象研究也必然會從“被加速”轉向“主動加速”。與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專業不同的是,青年現象研究沒有更多時間讓學者去沉淀,日新月異的新現象和新問題迫使青年研究必須打“閃電戰”,而有限的青年專業研究平臺并不能及時消化越來越多而快的青年現象研究成果。因此,報刊、新媒體平臺將逐漸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如《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廣州日報》等反應速度更快的紙媒及融媒體已經將青年現象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方向在凝聚作者并廣泛傳播。同時,諸如“學術志”等一系列公眾號也成為青年現象研究發布的重要平臺,特別是一些專家個人的公眾號也將成為青年現象研究重要觀點交鋒的呈現地。

其次,青年現象研究將更加關注小眾群體和普遍現象。小眾群體形成往往具有特殊的社會原因,雖然人數不多,但卻能從一個側面反應國家的政策全面性和科學性,反應一座城市的人文關懷和創新引領力,小眾反思具有廣泛意義,因此將廣受學界關注。而青年發展的普遍現象,因為其對青年群體廣泛的影響力而不得不去關注和研究,如青年的“躺平”現象,飯圈現象、二胎生育爭論現象等,既是青年現象,也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的問題,關乎國家發展和命運。

再次,青年現象研究大有“回歸馬克思主義”的趨勢。青年現象研究本質上是要做好青年思想引領研究,因此,用馬克思主義指導青年現象研究必然也實質上成為青年現象研究旗幟鮮明的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的《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边@個問題主要表現在研究范式而非研究議題上,無論開展何種青年現象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范式顯然是政治正確的。事實上,作為專注于青年工作的共青團,以及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黨校、團校的專家群體已經開始將青年研究推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范式,青年現象研究的“另一種可能”變得越來越可能。

最后,欲特別說明的是本文意圖關注和解讀2019-2021年中國青年現象研究,但事實上青年現象和青年問題是兩個相互契入的概念,難免在列舉相關研究成果時讓人產生誤解。青年現象研究并非一個專屬的研究范疇,在更加廣泛的綜合類期刊,特別是報紙、融媒體或許還有更多相關研究成果,本文在這方面顯然具有局限性,之所以選取近三年的研究成果進行解讀,僅希望在加速的青年研究進路上提供更多方向的可能。

猜你喜歡
現象群體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它們離“現象級”有多遠
你能解釋下面的現象嗎
猜謎語
奇異現象傳真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