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南京棲霞龍舞的非遺教育價值

2022-12-29 08:01馬曉飛
輕音樂 2022年2期
關鍵詞:龍舞棲霞舞龍

馬曉飛 梁 玥 張 惠

龍舞,民間俗稱“舞龍”“耍龍”或“舞龍燈”,其形式種類的多樣性和分布流行的廣泛性,均超出任何其他傳統民族民間舞。尤其對于漢族同胞來說,與其說龍舞是千古流傳的一種活動,更不如說是他們精神命脈的一種體現。2006年,龍舞被載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民間舞蹈名錄。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以龍舞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底蘊極其豐厚,深深積淀著全民族的精神財富、價值理念、思想倫理。我們在保護與傳承它的同時,也是進行民族理念和傳統文化的廣泛教育。而當這種教育以非遺龍舞為載體,則可更加生動有效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增強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感以及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激發起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所以說,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必須正視其特定的、重要的現實價值,尤其是其中的教育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是什么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一方面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除了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大量的科學知識,還有許多極富審美價值的文化藝術精品,值得用這些重要的、科學的、美麗的知識和內容去進行個體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另一方面是說,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使教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一條重要途徑?!盵1]起源于明代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棲霞龍舞,挾“虎踞龍盤”之威,乘“傳承發展”之風,傲領風騷數百年。從“柴龍”到“布龍”、從“舞龍”到“龍舞”再到“龍飛鳳舞”,從村落、田園到社區、軍營、校園,從國內到海外,棲霞龍舞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榮獲全國龍舞大賽金獎和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棲霞龍舞在傳承發展中,龍的精神不斷弘揚升華,龍舞傳人努力當好龍的傳人,龍舞技術工藝日趨完善,龍舞活動逐步深入校園,使蘊含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價值盡顯無遺、相得益彰。

一、龍的精神在傳承中不斷延續、弘揚、升華

龍的精神,是龍舞的靈魂,其精髓主要是:不畏艱險,頑強拼搏,英勇奮進,永不停息。憑借對這種精神的信仰,自古延續的是,每當大旱之年,人們就向龍王求雨,為求風調雨順,逢年過節,人們總要舉行各種舞龍的盛會。明清兩代,舞龍之風更盛,各種禱龍習俗,導致了龍的節日(如廟會、龍舟賽等)的形成和傳承。

棲霞龍舞歷史悠久,龍脈豐厚,至今棲霞域內還有許多以“龍”冠名的地方。棲霞西湖村(古名江乘縣)有一塊立于明嘉靖十二年題為《重建張山龍王廟碑銘》的石碑,記載著明初正統年間村民求雨抬龍的習俗。當年求雨時,由強壯青年用紅綢帶背著菩薩走出龍王廟,放在神臺上。第二天,在神場上用泥塑成兩條大龍。第三天開始,拜神求雨,直到下雨為止。這種活動的起源及傳承,實際上也反映了民眾在科技不發達、生產力低下的條件下,絕不屈服、謀求與天抗爭的一種精神。但由于這種精神主要是沾染了“祈求”“祭祀”等所謂“迷信活動”色彩,所以在“文革”期間受“極左”思潮影響,棲霞龍舞遭到取締,傳承中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乘改革開放的浩蕩東風,棲霞人民發揚龍的拼搏精神,解放思想,奮發圖強,開拓進取,成績斐然。與此同時,龍舞也應運得以恢復。1981年元宵節,意氣風發的江乘村民率先自發組織流動的燈展,扎起一盞盞龍燈,把夜幕下的江乘裝扮成一片明亮的不夜天,引來周邊市縣的四鄉八鄰。自此聲名鵲起,龍舞在棲霞大地又以燎原之勢迅速蔓延開來。1985年,作為中國南京市和意大利佛羅倫薩市文化交流內容,棲霞龍舞開始飛出了國門。20世紀90年代以來,棲霞龍舞先后為國際、國內各級各類慶典活動演出上百場。特別令人振奮的是,1999年澳門回歸之日,一條長50米、直徑50厘米的棲霞大滾龍更是作為神州的象征,躍上八達嶺長城,既為回歸盛典進行歡慶表演,又向世人昭示中華復興騰飛不可阻擋——這是龍的精神在龍舞傳承中的偉大升華。

從中我們可以深刻感悟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它的某些內容也許會隨著生活生產方式的變遷而失去意義,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卻超越時空,在厚重而又多樣、大一統而又多元化的文化演進歷程中,傳承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風貌和民族精神?!盵2]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價值的主要精華。棲霞龍舞蘊含了這個教育過程,汲取了這個精華,孕育著傳承中龍的精神得以很好延續、更加弘揚光大;相輔相成,棲霞龍舞在教育中也得到了更好地傳承發展。

二、龍舞技術及其裝備工藝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

棲霞龍舞的雛形即用泥塑龍,掛紅貼金。以后逐漸在此基礎上,把泥塑演化為用竹篾木板加木銷做龍身,其外表用紙糊附,內裝燈架,點蠟燃燭,串成長龍,這就是“柴龍”,這時的活動也只是“舞龍”。柴龍瀕臨失傳的原因,一是其局限性,僅適宜夜晚展演;二是其生態性,由于發源和傳承村落在城鄉建設中全建制拆遷,柴龍的原生態已完全消失;三是其人藝性,舞龍和制作柴龍道具的藝人全都進入現代化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面對如此困境,立志保護、傳承非遺傳統龍舞的棲霞人,將發展的重點放在了滾龍上。20世紀90年代,他們大膽創新,結合男女老少各類舞龍人群特點,以竹篾為支架結構,自行研制出各種規格的“滾龍”,還發展了供小學生舞的小龍、手龍、鼓龍等。在舞技、舞藝方面也實現了由“舞龍”向“龍舞”的發展,不僅有盤、騰、滾、竄、游等龍的基本動作,也有臥、跳、交、旋、絞等難度動作;形式上有大小龍、鼓龍、手龍、獨龍、對龍、四龍、組合群龍舞、龍鳳舞等。此時的棲霞龍舞,已可謂千姿百態,活靈活現。

在此基礎上,棲霞人為進一步普及龍舞藝術,又繼續創新發展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布龍”。既更新完善了龍舞道具制作工藝,又拓展了活動時間晝夜皆宜,還帶動發展并形成了一支制作龍舞裝備的專業隊伍。就是這支隊伍,能在較短時間里做出各種觀賞價值高、舞動性強的龍舞道具,不僅面向國內其他省市,還接受海外德國、美國、瑞士等國華人社團訂單,已先后制作了60余條龍舞道具,創造了不菲的經濟效益。

棲霞龍舞技術及其裝備工藝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也從硬件的角度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涵蓋了大量的各方面的知識內容,是教育的重要知識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又有大量的獨特技藝技能可用以傳授,這也構成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和方面”。[3]而且,一旦這種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交相融合,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就會在有力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同時,創造出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龍舞傳承人在傳承中首先學會做好龍的傳人

今日的棲霞龍舞享譽海內外,省級非遺傳承人薛友新功不可沒。薛老師在棲霞區文化館的多年舞蹈教育工作中,注重自己首先學會做好龍的傳人,傾心于棲霞龍舞的傳承與發展,勤學善思、刻苦鉆研、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先后編創了《騰》《祖孫樂》《九龍圖》《龍騰麥浪》《龍鳳呈祥》等龍舞獲獎劇目。與此同時,薛老師盡心盡力做好“傳、幫、帶”,毫不顧及自己的身體,總是不厭其煩邊說邊做,甚至排練時受傷也不聽勸阻不下火線,身體力行地展示了棲霞龍舞的獨特魅力,也展現了龍的傳人堅韌挺拔的精氣神。

薛老師的一個弟子張桂娣,從企業下崗后,跟隨薛友新老師學習和推廣棲霞龍舞。她苦口婆心把一些女士從麻將桌上“拽”下來,從家務中分身出來,組建了南京市第一支女子舞龍隊。20多年過去了,如今這些“女龍”一個都沒少,排除各種困難,經常參加各級各類的大型活動,幾乎每年都有10多場公益演出,赫然成為棲霞龍舞傳承發展的中堅力量。張桂娣也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精心熱情傳承推廣棲霞龍舞的動人事跡,通過媒體的經常報道而聞名于世,相繼被評為“棲霞區十大感動人物”“南京好市民”“江蘇省群眾喜愛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全國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國好人候選人”。

棲霞龍舞傳承人努力做好“龍的傳人”的這些事例,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由此我們必須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恰恰是因為非遺傳人“傳授自己獨有的寶貴技能的過程,就是教育活動的過程,而學生或受業人接受知識技能的過程,就是學習活動的過程”。[4]筆者在棲霞采訪時,特別感受到棲霞龍舞傳承發展中所彰顯的非遺教育價值——舞龍就是“舞人”,這一字之差,正是其教育價值的神奇魅力之所在。龍舞道具本無活力,是靠舞龍人的精神狀態和氣勢力道貫穿活動其中,才賦予其龍的生命力,而且還特別需要有高度的群體意識、大局觀念和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以及團結合作、無私奉獻的精神。把棲霞龍舞傳承下去,不只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延續,更是舞龍人在此過程中接受教育對“龍的傳人”的精神延續。

四、龍舞活動在校園中的傳承價值

多年來,棲霞區有關部門充分利用龍舞中的非遺教育價值,經常組織龍舞的傳人們深入街道社區、學校社團、部隊軍營等,廣泛推廣龍舞,訓練文藝骨干,培養新的傳人。通過舉辦龍舞培訓班,先后培訓出數十支龍舞隊伍,遍及全區各個街道及駐區軍警。特別令人可喜的是,棲霞龍舞在傳承中更是深入進了校園。

從2010年開始,他們以校園為主陣地,在轄區內的大、中、小學和軍、警校大力推廣棲霞龍舞,組建了十多支舞龍隊。僅在幕府山莊小學,就培養了300多名“小龍人”,該校四至六年級班班都有舞龍隊。在棲霞區第七屆運動會上,一支有68人參演、由一大龍八小龍組成的棲霞龍舞《九龍圖》首次亮相即轟動全場。在亞青會、青奧會于南京舉辦的前前后后,“小龍人”均參加了多場演出,風頭出盡的同時,得到了鍛煉,受到了鼓舞,促進了成長。棲霞龍舞的傳人們又繼續創新擴大成果,組建了“娃娃龍鳳隊”和“娃娃手龍隊”,使棲霞龍舞更加豐姿多彩,進一步后繼有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明確提出:“要倡導面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方位教育傳承的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不僅是一個被長期忽視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態文化存在的認識過程?!碧貏e需要注意,這里有個關鍵詞“主流教育”,這就是說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到學校,尤其是引入高等教育。2019年,八旬高齡的薛老師走進南京師范大學舞蹈系,開展了棲霞龍舞專題公益培訓,行將舞蹈專業教學與傳統民間文藝進行深度結合,開啟了把非遺傳統舞蹈原生態藝術整理成可供專業舞蹈學生學習研究的舞蹈教材的先例,標志著非遺教育價值將大力推動棲霞龍舞在傳承中更具時代創新精神,呈現舞臺化的新局面。在薛老師的帶動下,棲霞域內的南京氣象信息職業學院也專門成立了棲霞龍舞隊。直至現在,薛老師還堅持每周去授一次課。更令人欣慰的是,其同行的傳人中,又增添了南京師大舞蹈系的實習學子。

棲霞龍舞在傳承中深入進校園,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價值的同時,有力地說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飽含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和精神,是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各種專業知識教育的極好資源,也是增強民族認同感、提高全面素質的珍貴食糧,對我們建設“強富美高”家園、實現偉大的中華復興,有著極其珍貴的教育價值?!敖逃块T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盵5]學校不僅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地,更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體,成為民族傳統文化優質資源永續發展的主要橋梁紐帶、重要傳人基地。

結 語

棲霞龍舞在傳承發展中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價值的事實證明:教育傳承是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方式,傳承創新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誠然,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系統工程,但也是一項極其偉大而神圣的歷史工程。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賦予民族精神新的內涵,正在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著強大的動力。我們必須積極投入到這個工程中,認真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教育價值,這也是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

注釋: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18.

[2]牟延林,譚 宏,劉 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

[3][4]同[1].

[5]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普查工作手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174.

猜你喜歡
龍舞棲霞舞龍
棒槌花邊:指尖繞出別樣韻味
舞龍
斷龍舞
東海人龍舞喜獲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
中秋舞龍
趙學敏書法作品
趙學敏書法作品
淺析棲霞龍舞的傳承現狀與發展構想
湛江與佛山兩地人龍舞研究*
裝著我童年的地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