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開辟的精神哲學道路

2022-12-29 12:33王海濱
江海學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恩格斯馬克思哲學

王海濱

精神結構、精神的作用和精神發展問題,構成了精神哲學的基本問題域。在探索人的解放及其能力全面發展和精神自由發展的過程中,既不同于懸置“物自體”之后在“道德律令”中追求人的自由和尊嚴的康德,也不同于用精神的外化和復歸解釋世界并以“絕對精神”為最高實現形式的黑格爾,馬克思建構了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精神結構論和歷史唯物主義論域中的精神解放論。在批判和超越依從于自然秩序與集體意識的傳統精神,以及膨脹于理性擴張和個人自由意志之中的現代性精神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石的歷史唯物主義把精神安置于一個恰當的位置,進而在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中把握了精神的整體結構及其延續性發展的途徑。傳統教科書主要在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歷史與價值等維度中涉及馬克思的精神觀,對馬克思精神結構論闡釋不夠完整。盡管把人的解放和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主題,但是對馬克思的精神解放論鮮有深入系統的研究。沿著馬克思開辟的精神哲學道路并與向來推崇精神修養的中華文化進行互鑒,有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精神結構論

在馬克思之前的精神哲學研究中,依據對精神存在的靜觀、體驗或邏輯分析,哲人們提出了一些對精神世界的結構劃分,典型的如柏拉圖的理智、情感、欲望,又如康德的知、情、意。馬克思的哲學革命,超越傳統的理論哲學形態,建構了以生產勞動為中線的新型實踐哲學。在以實踐為人的存在方式和社會生活本質的哲學視野中,顯然不能脫離實踐活動而空談精神存在及其結構。馬克思提出,“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1頁。這里所謂的專有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緊緊圍繞著實踐而展開,是在實踐中生成并隨著實踐水平而不斷提升的。那種簡單機械地判定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認識而忽視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的線性世界觀和認識論,遮蔽了馬克思批判“精神的貧困”和追求“精神的富有”(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頁。的價值訴求。

其一,受動性維度。改造世界首先要能夠認識世界。在認識過程中,作為現實關系及其歷史的產物,人的感覺、意識、觀念、思維及其所運用的“范疇”等“精神上的現實豐富性”,取決于“現實關系的豐富性”。(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1頁。內在精神世界的感性因素和認知性因素映照著現實,呈現出明顯的受動性和被動性。精神世界的受動性維度,為形成一幅與客觀世界相對應的主觀世界圖景奠定了基礎。指導主體行動的經驗和見識來源并受制于外在。當然,不是機械地受制于自然存在和僵化的現實,而是受到實踐水平的制約。注重從實踐過程中的受動性維度考察內在精神世界,標識了馬克思精神哲學的實踐唯物主義底色。

其二,能動性維度。實踐觀念的形成離不開能動性的精神維度?!皠趧舆^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人善于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并且懂得按照任何事物的尺度來進行生產。精神世界的能動性使人區別于完全依賴本能驅動的其他動物。馬克思對內在精神世界能動性維度的關注,主要受到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的影響。在馬克思那里,激情、目的、意志、覺悟、想象等精神因素,在實踐中可以發揮內在驅動性作用,具有明顯的相對獨立性與反作用,彰顯著人的自由、尊嚴及其主體性地位。當然,離開現實的實踐活動,精神世界的能動性維度就無法真正顯示或實現其能動性。值得注意的是,實踐還規制了精神能動性的限度。脫離實踐水平及其現實條件的盲動,往往會給社會歷史發展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和代價。

其三,超越性維度。創新性的實踐離不開創造性和超越性的精神維度。無論是早期強調的“人的本質在于自由自覺的活動”“人按照美的規律塑造”,還是后來闡釋的“最高的精神生產”“自由的精神生產”“自由個性”“自由王國”,均彰顯著馬克思精神結構論中最有活力和張力的超越性維度。當然,這里所謂的超越性,不是完全脫離現實實踐的妄想,而是源于實踐活動卻又批判和超越現實的維度,它仍然和實踐持續發生著循環互動的作用。馬克思曾用“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物質變換”(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頁。的經典論斷,揭示了內在與外在之間相互推動和相互提升的關系。在《資本論》第3卷結尾部分,馬克思前瞻了建立于“必然王國”基礎之上、存在于物質生產領域彼岸的“自由王國”。這里的“自由王國”,既標示了最高的精神追求,又顯示了一種不同于重復性實踐的純粹創新性活動。在自由王國中,“人們生活的中心由生物性物質需求為主,轉變到以滿足精神文化的需求為主,由消極地占有外部物質對象轉變為非手段性的不是以物化為主的創造性活動”。(6)張一兵:《馬克思“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換的理論真諦》,《哲學研究》1994年第8期。

馬克思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精神結構三維度論,顯然不同于對內在精神世界的其他諸種結構劃分。在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相統一的實踐過程中,內在與外在是相互溝通、相互塑造、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20世紀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突破了傳統的認識論,揭示了觀察系統的差異會導致主體對客觀屬性的不同認識,尤其是在微觀領域不可能離開主客體的相互作用而簡單區分主體的觀測效應和客體的本來面目。馬克思提出的“對象性活動”,從對象性角度考察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關聯,既是突破傳統唯物論和唯心論對立的關鍵,也成為溝通實踐哲學和精神哲學的樞紐?!叭瞬粌H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7)[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頁。從實踐出發審視內在精神結構,馬克思實際上完成了康德所批判的“知識遵照對象”和所要扭轉為的“對象遵照認識”之間的統一。在超越了費爾巴哈的感性直觀式的對象性,將其提升至對象性活動的同時,也超越了黑格爾在精神基地上所實現的內外統一。

歷史唯物主義論域中的精神解放論

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哲學的根本價值指向和深層文化精神。部分對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論的研究闡釋主要停留在欲望滿足和公正分配的層次上。實際上,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的統一、自由人聯合體和自由個性的統一,標識出馬克思所追求的是人的欲望解放和精神解放的統一。經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和精神解放之后,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解放。成為“全面的人”“真正的人”,要“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頁。值得注意的是,單純從能力發展、素質提升等角度把握馬克思的精神解放理論顯然是不夠的。在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不是要把一種具有固定本質的精神解放出來,而是從生成論的維度看待精神解放。歷史條件不斷變化,精神需求不斷變化,精神解放要破除的束縛也在不斷變化。

第一,從“精神實現”的理論邏輯到“精神解放”的實踐邏輯。在黑格爾那里,“精神”概念的內涵極其豐富,它既是能動性的意識及其外化對象之間的對立統一,也是相互承認的自我意識之間的普遍性整體,包括意識之外化、揚棄、回復等諸多環節的整個過程。黑格爾的精神哲學,從精神出發,認為精神高于一切,通過精神改變和占有整個世界,進而追求精神的實現。精神內在性具有改變外在性的權力和力量,這種改變也是主體在客體中實現自身的過程。黑格爾提出:“整個歷史進程是精神的一種連貫進程,整個歷史無非是精神的實現過程?!?9)[德]黑格爾:《世界史哲學講演錄1822—1823》,劉立群等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449頁。在《精神哲學》中,黑格爾以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建構了精神實現的全過程。實際上,這種所謂的精神實現,主要是通過概念辯證法在“邏輯”中的實現。

不同于黑格爾把歷史歸結為精神,認為歷史是精神的劇本,在精神的運動與變化、外化與回歸、異化與揚棄中探索精神實現的研究理路,馬克思深入批判了被當作終極存在和超驗本質的精神本體,以歷史性的眼光關注精神存在的現實性,并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追求精神解放。在以實踐為基石的歷史唯物主義論域中把握精神解放的現實邏輯,其出發點是實踐基礎上內在和外在的統一,形成了一種歷史性、生成性的精神解放觀。馬克思明確把人的精神解放置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之中,認為“‘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頁。

從抽象思辨的思想王國轉向現實的實踐活動,馬克思的精神解放論直面具體而鮮活的現實問題?!皞€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頁。面對不合理的政治權力對人的控制,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必要性?!罢谓夥乓环矫姘讶俗兂墒忻裆鐣某蓡T,變成利己的、獨立的個人,另一方面把人變成公民,變成法人?!?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頁。當勞動資料的壟斷成為“一切社會貧困、精神沉淪和政治依附的基礎”時,不僅工人的“精神的類能力”“精神本質”(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3頁。遭遇異化,而且“精神空虛的資產者”的精神生活也為資本所統治,“為他們自己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短視所奴役”。(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頁。因此,經濟解放成為“獲得精神解放的最首要的條件”。(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頁。在改造政治制度和經濟體系中把握精神解放,顯示了一種不同于精神實現論的實踐邏輯。

第二,以歷史性眼光審視德性、信仰、理性等精神追求。對于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沉淀下來的精神文化成果,馬克思在對它們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否定的理解?!暗赖?、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無法保留“獨立性的外觀”,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關系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5頁。從憑借本能依賴自然、依附群體,到重視德性修養和宗教信仰,是人類精神的一次重要覺醒。馬克思肯定了德性在精神生活中的地位,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5頁。同時,反對所謂永恒的道德觀念,因為人們總是“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70頁。因此,“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5頁。共產主義者追求的是解放全人類這個最大最根本的道德。

馬克思對宗教和信仰的認識,建立于此前已經完成的從人格神到理性神、道德神的轉化上?!皼]有獲得自己或再度喪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頁。對于宗教的這一界定,顯然主要是從內在精神世界出發的。宗教信仰發揮著一定的情感慰藉作用,它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和“無情世界的情感”,人們“以宗教為精神撫慰”。(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然而,宗教信仰的主要作用是消極的,它貶低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對此,馬克思曾稱宗教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頁。認為“對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夠作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來思考,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實;使他能夠圍繞著自身和自己現實的太陽轉動”。(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頁。

在現代化進程中,精神文化沿著理性和非理性兩條道路開辟出不同的方向。其中,理性占據了精神王國的至高地位。理性仿佛成為可以審判一切的法庭。圍繞物質需要的滿足,以及對可能由其引起的諸種對抗和紛爭的應對,形成了一套具有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民主觀念的現代制度及其意識形態。在現代人沉浸于合理地滿足物質欲望時,馬克思極具洞察力和歷史性地提出,真正的精神自由,只能存在于必然性的彼岸:“事實上,自由王國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揮,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2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929頁。我們注意到,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成員赫斯也認為,“精神的一切自我限制不過是人類將要超越的一個發展階段。精神的真正的歷史只是在一切自然的偶然性終止的時候,在精神自我發展的時候,在自我意識成熟和精神的活動明顯地形成的時候才開始。這種智慧產生自由王國:我們正敲著它的大門”。(25)[德]赫斯:《行動的哲學》,《馬恩列斯研究資料匯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頁。如何叩開自由王國的大門?在赫斯探索不到方向時,馬克思深入具體的物質生產和社會關系,開辟了精神解放的現實路徑。

第三,鋪平走向精神解放的現實道路。面對資本邏輯與精神發展對抗的時代問題,馬克思著重考察了精神解放的現實條件。首先是生產力與精神自由?;居臐M足,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精神自由離不開高度發達的生產力。馬克思曾談到物質需求與精神自由之間的關系,他明確批判了康德“把這個善良意志的實現以及它與個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間的協調都推到彼岸世界”,(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12頁。認為“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于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2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頁。其次,社會關系與人的發展程度。馬克思提出,“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2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5頁。精神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可能脫離社會,對此馬克思有一系列論斷,如人的自由發展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個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個人的聯合和自由離不開真實的集體這個條件、集體的活動和集體的享受是表現自己和確證自己的活動和享受、一個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涉及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等。最后,自由時間的運用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條件?!皶r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2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頁。馬克思明確提出人類發展離不開自由時間的運用,“整個人類的發展,就其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發展來說,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并且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3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16頁。擁有可以自由控制的時間,“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3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8—219頁。

與中華文化的精神互鑒

在馬克思本人那里,沒有直接闡釋精神哲學的著述,相關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論述散見于各處。在以實踐為基石的歷史唯物主義中所開辟的精神哲學道路,于后來者那里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起來了。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注重文化批判,從精神文化維度對馬克思哲學進行了一些闡釋。在盧卡奇的“總體性”眼光中,人的意志和思想、客觀性、歷史環境等相互制約,構成社會生活的總體,他認為黑格爾留給馬克思的最主要哲學遺產就是《精神現象學》中闡發的在歷史過程中自我實現的主客同一性??枴ぢ寰S特提出馬克思的經濟學是一個統攝經濟存在和精神因素的辯證范疇。(32)Kar1 Lowith,Marx Weber and Karl Marx, translated by Hans Fantel, New York: Ggeorge Allen & Unwin(Publishers)Ltd, 1982, p.68.阿倫特也注意到在馬克思那里存在著的“生產性的奴役和非生產性的自由的痛苦選擇”。(33)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p.105.弗洛姆甚至斷言“馬克思的目標是使人的精神上得到解放”。(34)[美]弗洛姆:《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復旦大學哲學系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室編譯:《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然而,他們(包括馬爾庫塞)并沒有深入挖掘馬克思獨特視角下和整體性框架中的精神文化資源,而主要是用西方哲學中的精神分析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所謂的“補充”。

從恩格斯到列寧、斯大林,相對突出了馬克思在系列論戰中所展示的鮮明的實踐唯物論立場。恩格斯對精神的受動性有較多的論述。此外,恩格斯也多次強調認識的反作用,尤其是他晚年著名的“歷史合力論”,對精神的能動性進行了闡釋。至于精神結構之中的超越性維度,恩格斯的關注和論述則比較少。對于馬克思所強調的“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3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頁。列寧和斯大林在政治實踐中顯然主要抓住了“必要前提”這個方面,而對精神發展的關注不夠。但列寧也認為,“只有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才給無產階級指明了如何擺脫一切被壓迫階級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36)《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頁。列寧還注意到了精神文化發展的漸進性,指出“文化任務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務和軍事任務那樣迅速”。(37)《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1頁。

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在引進唯物史觀時沒有忽視精神的力量。然而,一些激進、非理性思潮,對于馬克思如何把精神問題放到實踐視野和歷史唯物主義框架之中,沒有給予足夠的思考,而是片面突出主觀能動性,導致理論前進的道路上出現過一些曲折。對于中華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文化的關系,以往的研究側重從唯物論、辯證法、實踐論、社會理想等維度,概述二者之間的一些契合之處。實際上,注重“心”之體驗與精神修養,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這些內容能夠在一定層次上充實和豐富歷史唯物主義論域中的精神結構論和精神解放論。當然,不把精神問題放在以實踐為基石的歷史唯物主義框架之中,就容易脫離整體性和科學性而片面拔高精神或者沉溺于精神上的自我陶醉。把馬克思的精神哲學與中華文化的精神智慧互相參照,可以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一個新的結合點。

在精神問題上,中華文化和馬克思的有關理論是能夠和而不同、相互促進的。一方面,二者具有相似性:如在傾向上,都強調對“役于物”的批判,重視人的精神發展;在方法上,無論是在事上修煉,還是在實踐中改造,都強調精神與現實的結合;在目標上,馬克思所追求的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真正解決的共產主義,和傳統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盡管存在基于農業時代還是大工業時代的差異,但其所具有的相似性卻清晰可見。

另一方面,二者在重視科學性和注重修養上具有互補性。歷史唯物主義從來沒有否認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精神動力及其巨大的能動作用。然而,如果無視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把精神動力當作最終或最高原因,無限夸大其能動作用,就有可能陷入歷史唯心主義。把精神結構和精神解放問題放在實踐中進行審視和考察,比脫離社會歷史條件而沉醉于個人體驗式的精神追求,顯然更為合理。在這個方面,素來重視德性的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多浸潤現代科學精神。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以內斂方式尋求人生意義的安頓,追求以道德修養達到人與天地萬物本來一體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在方法上強調精神自足,包括對非理性的關注,對體驗、悟性的重視,有利于人在尊嚴和精神上真正“立起來”。這里,馬克思主義可以更多地借鑒傳統文化,關注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的內在修養問題。當下,馬克思開辟的精神哲學道路,和中華文化重視精神修養的內向性傳統,可以彼此把握對方在自己的思想道路上所能形成的啟發和意義,攜起手來共同應對現代性的精神困境。

猜你喜歡
恩格斯馬克思哲學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菱的哲學
“吃不下早飯”的恩格斯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小包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