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維探究*

2022-12-31 13:46古雅儀
智庫時代 2022年43期
關鍵詞:志愿培育精神

古雅儀

(太原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志愿精神是指一種自愿的、不為報酬和收入而參與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完善社區工作的精神?!盵1]自愿和無償是志愿精神的本質,志愿群體在進行志愿行為時形成的獨特價值理念和倫理規范,總結凝練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核心內涵。新時代強調樹立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的理念,高校不僅承擔著教授課本和科學文化知識的任務,越來越擔任著育人的責任,重要的是專注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強人文素養、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優質人才。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希望:勉勵廣大群眾,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志愿精神,繼續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2]

一、關系之維:志愿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所有教師身上肩負的重要責任就是“立德樹人”,而志愿精神的培育和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偉大目標的重要方式?!胺瞰I、友愛、互助、進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完美詮釋,內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一是目標的統一性。志愿精神的目標追求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具有統一性。新時代志愿精神的目標是培育需要有一定的道德追求和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志愿者,利用閑暇課余時間,自愿參與傳遞人生溫度、推動社會進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將思政教育貫穿教育始終,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看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將志愿精神的培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內化志愿精神,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良好發展指明方向。

二是內容的耦合性。新時代的志愿精神內容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凝練而成的,它包含奉獻精神、友愛精神、互助精神、進步精神。[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涵蓋內容廣泛全面,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注重發展大學的德智體美勞,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教育。因此它們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并結合時代特征以及大學生思想和身心發展特點而建立形成的,二者有相同的價值遵循,它們所蘊含的耦合性,都把實踐放在關鍵位置,要求學生群體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磨礪意志,塑造品格。

三是功能的契合性。志愿精神與思政教育在功能上都注重教育引導。[4]志愿精神是新時代的風向標,它的功能培育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志愿精神層面的認知,使大學生在增長關于精神內涵認識的同時,樹立自愿奉獻的觀念,養成自覺參與志愿實踐的意識和意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掘它們的內在潛力和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和道德觀念??梢?,二者的功能非常契合,都是培養新時代有志青年的有效途徑。

四是方法的關聯性。志愿精神的培育與思政教育的方法具有關聯性。志愿精神培育離不開思想和實踐的統一,實踐是志愿精神轉化為志愿實踐的重要方式,實踐出真知,大學生所認知的精神內涵才能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升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種方面,需要理論的學習以及實踐創新,才能發揮教育的作用??梢?,它們二者雖然都需要有理論和精神層面的認知作為引領,但是最后總會回歸生活和實踐,在方法上都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

二、價值之維: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加法”,發掘二者的培育育人的最大潛能和合力??茖W把握二者有效融合的意義,是融合有序開展的前提。

(一)鑄志愿之魂,增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新時代大學生在精神層面存在普遍的問題,例如人生目標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淡薄,以及“無聊、焦慮、空虛……”等一些具有負面作用詞匯大幅增加,并流傳開來。對大學生進行志愿精神培育,倡導大學生通過堅守志愿初心,參加扶貧支教、抗震救災等志愿活動,激發了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了民族責任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傳遞友愛、真情和溫暖,他們體驗社會生活,深入各個領域和地區了解我國發展狀況,加深對個人與國家、社會、全人類關系的理解,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他們的現代公民意識和主體意識,他們時刻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更加懂得在大是大非面前如何貢獻自己的價值,大學生深刻體悟自己、體悟人生、體悟社會,形成服務他人、造福社會、無私奉獻的良好品質。

(二)煉志愿之技,幫助大學生練就過硬本領

徒有志愿精神,沒有精湛的志愿服務技能和才干,就無法參與志愿實踐,無法助力國家社會繁榮興盛。高校,特別是高校設立的不同專業方向,應結合專業特色,依據志愿需求實際找準定位,積極發揮專業實用性,為磨煉不同的專業技術、培育志愿服務的創新實踐提供肥沃土壤。過硬的志愿之技術能使大學生以志愿奉獻模范為標桿,不斷向他們看齊,并且規范自身的行為,從而自我革新、自我驅動,專注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構建大學生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實踐中增強志愿精神,磨練意志、弘揚精神,將志愿精神作為自己的精神追求感染其他大眾。

(三)傳志愿之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志愿精神的核心要義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這些八個字更是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要求,將這些理念和內涵深刻根植于大學生內心并外化于行為,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自身、人際、自然、社會的和諧。志愿者在為他人服務中,感知體悟社會,自身的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在過程中不僅認識自己,奉獻了自我,更加收獲了優良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自身的身心得以滿足,從而達到個人自身的和諧。志愿精神的弘揚有利于涌現一批批的先進人物和模范英雄,這些精神楷模帶動全體社會成員向他們學習靠攏,掀起志愿奉獻的熱潮。大學生志愿者們付出自己的實際行動傳遞友志愿理念,深入社區、鄉村,用關懷、真誠、熱情打動感染群眾,既拉近了彼此的關系,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人際關系和諧發展,又傳遞了公平正義、互助友愛、志愿奉獻的理念,對于社會的安定團結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落實之維: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新時代的培養育人需要明確志愿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線路圖”,在思想層面、實踐層面、環境層面推動二者突破藩籬,發揮合力,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一)思想層面: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打好融合基礎

將志愿精神培育融入思政課程,優化豐富課程內容。志愿精神是高校思政課中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深度融入課程、深入挖掘,他們都與志愿精神培育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在思想價值、道德情感等方面具有引領作用。若能在《思想道德與法治》第二章理想信念教育中加入志愿服務和志愿精神相關知識,從國家大事、社會熱點中尋找素材,讓學生們了解志愿精神與個人和社會的內在邏輯,堅定理想信念,增強他們志愿服務的決心和熱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不同層面與志愿精神都有密切的聯系,有著相同的價值追求,是題中應有之義,培育志愿精神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深入內化,并轉化為大學生的人生實踐,才能大大提高培育效果;志愿服務是一種道德教育和養成的重要實踐形式,可以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將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中華傳統美德等多方面知識與志愿服務和志愿精神密切聯系起來,深化學生對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理解,從個人、家庭、國家三個方面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此外,教師可以從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所關注喜愛的國內外事件中、近日的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大學生同輩群體的榜樣事件中尋找教學素材和志愿事例,與學生多一些溝通,少一些灌輸,多一些實踐,少一些泛論,在實事探究中激發學生的共鳴。教師還需要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借助新媒體教學,將一些新興的教學模式引入進課堂中,例如SPOC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等,增加大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志愿精神真正入心入腦。

(二)實踐層面:發揮實踐的強化作用,推進融合落實

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精神都表現于一定的社會實踐中,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具有生命力,必須充分發揮好社會實踐的作用,堅持教育與實踐兩手抓,二者都要重視,實現教育和實踐的共同發展,提高培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是創新課堂內的實踐教學。例如借助新媒體和多媒體等,在課件中或者教學內容中碎片化的穿插志愿服務相關的影視資料和具體事跡,真實動人的事跡往往更容易感染大學生,并積極讓學生就志愿的相關內容發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落實志愿精神。此外,也可以舉辦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辯論賽、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在探尋和搜集志愿服務和志愿精神資料的過程中,抒發自己的情感,讓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更同學和老師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進一步理解志愿精神。

二是創新課外實踐活動。理論離不開實踐,理論脫離實踐就沒有了意義。課程不能脫離實踐,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作用的重要形式,更是新時代大學生志愿精神扎根大地的必要渠道。[5]教師組織帶領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針對學科特點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例如心理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職業教育學生針對職業技術、醫學學生參加醫療服務等,讓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得以發揮。也能讓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提升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更好地參加志愿服務。

(三)環境層面:發揮環境的教化作用,營造融合氛圍

校園環境其實是一種極具導向性和引領性的教育資源,它集中體現了一所高校的整體精神風貌。新時代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與良好的校園環境緊密相連,在志愿氛圍的渲染和熏陶下,不僅僅能帶給大學生友愛互助、傳遞美好的情感體驗,更加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大學生加入到志愿者群體中,使志愿精神在高校校園內生根發芽。

首先,共建向上向善、樂觀友愛的校園文化氛圍。利用校園公告欄、校內宣傳欄、校園刊物、橫幅標語、樓道展板、學校廣播站和學校的線上宣傳媒介等,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的真實事例、經歷經驗、感想心得、意見建議進行全面覆蓋式宣傳,開設志愿精神教育專欄,開展志愿主題講座和專業化培訓,張貼校園志愿人物海報,讓志愿服務的事跡隨時捕捉、隨處可見,傳播志愿精神正能量。

其次,新時代高校的學風建設是重中之重,將志愿精神與學校、社會相結合,幫助大學生樹立自覺的志愿意識和志愿服務的行為習慣,營造一個自愿奉獻、付出奮斗的學習氛圍。高校應努力為大學生群體搭建優良學習和交流平臺,例如以經驗交流會的形式,借助志愿服務的榜樣力量引導大學生學習進步;在高校廣大師生中開展志愿服務送溫暖等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大學生對志愿精神相關知識的了解。

再次,結合各個專業特點組織大學生進行相關的社會調研活動及暑期的“三下鄉”實踐,通過切身的經歷才能更好地認識新時代志愿精神的內涵,以社會實踐為立足點培育志愿理念,推動大學生踐行志愿精神,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大學生長期志愿行為習慣的養成。

(四)機制層面:發揮高校志愿機制作用,建構長效融合

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志愿精神需要長期的努力,是一項長期、持續、系統的培育工作,需要聯合校內外資源,聯系廣大師生共同構建,以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和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長期順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中強調,“要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边@更加有利于構建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為志愿精神的長效培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是構建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機制。高校需要根據具體的志愿服務活動構建相應的培育、組織和管理方法,利用自己獨特的資源和渠道,構建信息平臺,讓廣大學生能夠在平臺上了解到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的信息,共享資源,方便信息溝通和交流,建立網上招募、注冊登記、實名認證的機制,便于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活動。

二是構建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評估機制。良好的評估機制是志愿服務活動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的評估機制需要根據大學生群體專門制定,把高校學生日常管理制度和考評制度以及第二課堂考核制度納入,致力于評估程序嚴格化、精細化,把控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全過程,確保他們的志愿服務精確抵達,避免出現服務不到位、服務目標未達到、服務出現偏差等問題,努力推進服務效益最大化、服務工作科學化、服務機制常態化。

三是構建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高??梢詫Υ髮W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長次數、參與程度、目標效果等進行考核,對在志愿服務中有突出貢獻的大學生頒發獎章和證書等,肯定他們的志愿服務貢獻,同時也可以把此項作為獎學金評選的標準,給大學生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感染別的大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但是激勵應該著重以精神激勵為主,以物質獎勵為輔,合理把握二者的度,才能相得益彰,精神層面的激勵就是要肯定積極的奉獻友愛行為,從而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是構建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監督管理機制。為了保證志愿服務的有序發展,就需要完善和健全志愿服務的監督管理機制。高校應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行之有效、公正合理的管理監督條例,包括資金方面的使用去向、服務款項的來源使用、人事任命公開透明、人員行為規范標準、志愿者準入條件、獎懲規則等方面,將相關信息及時公布于眾,實行公開化、透明化,將志愿服務全過程公布在傳播媒介上,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據可查、有序可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環境下,志愿精神的培育研究是一個重要課題,將志愿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更是發展育人的迫切要求。本文從二者的關系維度和融合的價值意蘊分析著手,提出四個層面的優化融合措施,推動建構培育合力,全面培育、長效規劃、逐步落實,促進志愿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展。

猜你喜歡
志愿培育精神
以志愿,致青春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小行動 大志愿
擁有《鹿鳴》書與卡,填報志愿成行家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小小志愿 大大愛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