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邏輯

2022-12-31 19:09
廣西教育·D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立德協同育人

劉 倩

(徐州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將國家政策和黨的理論向大學生傳達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進行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充分闡釋了思政課程與各類課程充分發揮效能進行協同育人的重要價值與意義。高校的各類課程從價值論的角度來說,也應該在構建專業倫理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資源,肩負起鑄魂育人使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亟需借鑒協同理論,在尋找二者價值指向共同點的基礎之上,破解協同瓶頸、整合各類資源、探究協同路徑,強化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建設,進而提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成效。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到實處。

一、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價值指向

(一)“立德”與“樹人”目標的價值耦合

新時代高校的建設與發展要遵循“立德樹人”這一根本原則。也就是明確為何育人、如何育人、為誰育人、培育怎么樣的人等基本問題。從價值論的角度審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要在厘清二者的目標追求和功能定位的基礎上,探尋“立德”與“樹人”目標的價值耦合點。從字面意義上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專業課程的結合點在于“思政”元素,即課程背后所內隱的“立德樹人”價值。因此,如何挖掘不同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整合不同渠道的思政資源,增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共同的價值遵循。

“立德樹人”包含“立德”與“樹人”兩個維度,二者密切聯系、相輔相成。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師大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盵2]所謂“立德”,就是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崇高道德品質。所謂“樹人”,就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專業技術、技藝才能,培養素質高、能力強、心智健康的時代新人。思政課程主要承擔“立德”之功能,通過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鑄魂育人,引導大學生用自身所學服務社會發展,踐行 “兩個維護”、樹立“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課程思政主要承擔“樹人”之功能,通過系統的知識體系學習、社會實踐學習、專業技能學習等,提升大學生用所長所學報效祖國、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能力。從此種角度而言,“立德樹人”需要高校通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來實現,二者相互支撐、互相配合,實現“立德”與“樹人”的辯證統一。

(二)“顯性”與“隱性”教育的有機融合

《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把握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融合的基本規律。對于高校而言,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顯性教育呈現,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隱性呈現。把兩種不同特性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不僅是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可以更好地改進與拓寬育人工作方法,幫助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思政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對思政課建設都作出過重要部署?!盵3]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受到高度重視,如何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讓大學生“有滋有味”地上好思政課,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是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共同奮斗的目標。然而,思政課程這種顯性思政教育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因為課程學時有限,思政課堂教學只能占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缺乏互動、照本宣科式的知識傳達方式,難以有效引發大學生的思考,也會讓他們產生認知錯位與逆反心理。課程思政更多地傾向于隱性教育,主張大學生在各類課程的學習當中受到無形的教育,涉及物質、精神、校園文化等多層面的交流互動。這種“隱性”課堂能夠讓學生通過課程和專業學習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啟發學生自覺認同,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般的教育效果[4]。

(三)“全程”與“全方位”的有機結合

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涉及千萬大學生,要協同不同類型課程育人環節,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凝聚起育人合力。一方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要在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念上保持高度一致,真正體現全程育人與全方位育人的基本理念?!叭獭庇思戎杆颊n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覆蓋面,也指向于二者對于大學生“全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從其內隱的文化價值而言,能夠深刻展現優秀的社會文化傳統,有效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從這個角度而言,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都深層次地觸及了“立德樹人”價值內核和文化認同的統一性問題。因此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必須在價值層次保持一致、相互統一,實現文化價值上的同向同行。另一方面,課程思政彌補了思政課程無法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不足。協同育人的覆蓋面不僅要求大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求大學生把專業知識和思維轉化成服務社會的能力。如果說思政課為大學生的人生走向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引,那么專業課等其他各類課程則為大學生走自己的路提供了能力支撐。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日益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心之際,我們培養出的人才不僅更應具有國際視野、專業能力和思維格局,還要擁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堅定理想信念。

二、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現實挑戰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從根本上來說,都應幫助學生把握政治方向、形塑政治信仰、大局意識,培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與情感。尤其是二者面對共同問題的闡釋角度不同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要遙相呼應、相互補充,而不能相互拆臺、借船出海。但現實中,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在制度設計、激勵機制、內容融合等方面存在著較多隔閡,面臨著學科之間的融合困境、協同育人的認知困境、協同效果的評價困境等多維度的挑戰。

(一)學科之間的融合困境

自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與“學科”的概念逐漸凸顯,人類的知識結構逐漸專業化、精細化。這一過程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形成了高度分化、專業化的各類學科體系,有效促進了知識的傳承,但知識體系之間的閉塞性以及價值性的缺失,也讓知識體系單純以“學科”為界深受詬病。在高校專業設置中,即使是同一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也因為知識結構和話語體系的差異,存在著較大的隔閡。近年來,學科之間的合作與融合成為了主流,跨學科的研究成了探索新知識結構的重要方面,但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方面的探索還遠遠不足。

專業知識更講究“學以致用”,思政課程更講究“立德樹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多年來,中國在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理論價值和世界意義愈加顯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展現出強大的內在凝聚力。如何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跨越學科的藩籬,貫穿學生專業課學習的全過程,是新時代高校需要思考和面對的時代問題。

(二)協同育人的認知困境

從根本上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與協同育人,最終需要依賴于教師這一核心行動者的功能發揮。也就是說,作為育人核心行動者的教師,不僅要將專業知識傳遞給學生,還要和學生闡釋清楚專業知識背后所蘊含的社會價值。長期以來,不少專業課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積極性、活躍性、創造性不高,這一方面是因為長期以來“課程思政”“立德樹人”任務在具體的考核中被視作標簽式、口號式的軟指標,不少教師片面地把傳授知識看作是育人的全部。另一方面,隨著高校之間因為排名等各項壓力,逐漸讓發表論文的數量與質量、是否主持項目、各類獲獎成了衡量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受考核評價“指揮棒”的影響,將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培育學生“才”之上,忽略了學生的“德”,進而出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兩張皮”的情況。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正確處理好“德”與“才”的辯證關系問題。對“德”的片面理解會影響課程思政實踐,要將對“德”的理解上升到對自然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視角來看,要深刻地認識到一切人類知識的成果最終都是為了服務社會。

(三)協同效果的評價困境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果的評價以及育人機制的探索是一個整體性工程,需要從系統論的視角去探究各層次主體的角色定位。在頂層設計層面,目前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已經深切意識到了課程思政的重要價值,在推進大中小思政一體化的同時,在有關職能責任、經費保障、激勵機制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實施參考的路徑指南。但是,目前對于課程思政的相關要求分散在各級、各類教育部門的文件當中,由于“立德樹人”的具體指標更多地傾向于價值方面,難以清晰界定和有效量化,在績效考核、監督檢查、學科建設等方面,仍缺乏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頂層設計。另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在教學教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使得考察課程思政的實施成效在指標量化方面的難度較大,導致部分高校在實施課程思政方面持觀望態度。這一方面導致高校教師在推進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一直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最終逐漸忽略了專業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很難在全校營造課程思政改革的氛圍,使得課程思政很難深入人心。

三、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如上文所言,思政課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高校場域的現實投射,是集政治性、科學性和真理性的課程體系表達。課程思政則是不同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在價值與內容方面的融合體。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教師協同、課堂探索與課程建設等方面的實踐也應不斷拓展,要在堅持改進課堂教學效果的基礎上,從社會發展脈絡的高度,審視和把握與新時代大學生對話的話語體系與教學方式,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

(一)以強化教師素養為抓手,深化融合研究

思政課教師與不同專業教師的素質與實施課程思政的能力決定了協同育人的實效性。要以強化教師的專業素養為抓手,加強不同學科任課老師的溝通與聯系,形成教師集體備課機制,建立思政素材信息庫,將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與思政課教學中的專業元素統一起來,深化融合研究,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以研討促教學,以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協同育人,真正實現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同頻共振。

專業課可以通過踐行課程思政理念,深刻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突破專業知識體系單向傳遞的限制與單一領域的局限,改變課程的底層話語邏輯,實現知識傳授的價值升華和本學科價值增量的最大限度提升,進而提升學生的獲得感與價值感。比如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內容,可以嵌入專業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中。財經類專業課的任課教師可以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新發展理念等內容融入到課程教學當中;人文社科類專業的任課教師,可以將“四個自信”的基本理念、“國家治理”的基本邏輯,融入到相關專業課程中;理工科類的專業,任課教師可以先行掌握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理論等相關知識,并與專業課程相結合,進而實現相得益彰的效用。

(二)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實現“協同效應”

“協同效應”這一名詞原初的涵義指向于一種物理化學現象,簡單地說,就是“1+1>2”的效應。上個世紀中葉,美國著名管理學家伊戈爾?安索夫把“協同效應”作為企業分析與制定多元化戰略的重要理論工具,被人們廣泛接受和運用。如果細細梳理相關專業理論,可以發現在財務學、生物學、物理學、管理學等學科中均有“協同效應”的相關概念表述。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思政課教師要有知識視野,除了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之外,還要廣泛涉獵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知識?!盵5]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努力探求專業課教學話語與思政課教學話語的融合點,從而實現這種“協同效應”[6]。學科與學科之間是高度相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知識與其他各類專業課程耦合共生。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尤其是要貼近學生所學專業,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闡述邏輯,使學生更好地接受課程話語體系。比如,從進化論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可以類比一些特定的理論概念,如“初級”與“新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之所以為人”的概念類比等。從化學的角度,可以將“氧化的概念”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本國國情”與“反應條件”進行類比等。在教學方法方面,要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稟賦、接受能力與喜好的不同,通過案例分析、頭腦風暴、專題教學等方式,通過創設情境、創設問題、實踐教學等方式,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工具,切實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以課程建設為載體,開拓融合路徑。

高校要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點、線、面”相結合的思想政治育人體系,依托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所蘊含的思政資源,全面提升育人實效。一是以“金課”為標準,打造一批品牌示范課程。在學校層面要繼續推進課程思政的機制建設,以優秀示范課程為引領,并逐步推動實現“品牌效應”。二是要加強教材體系建設。要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的教材體系建設,組織具有思政教學經驗的專家學者為專業課教材的編寫做指導,優化教材內容涉及,編寫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教材,從教材角度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規范化、專業化和制度化。三是針對不同課程實行課程思政的個性化教學。在不同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實施方面,要注重區分大學生群體的群體特征,激發學生探究專業課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興趣,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課程教學。

猜你喜歡
立德協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華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遠
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碩人才培養路徑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嚴以修身”先立德
協同進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