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育人到育才:大學英語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初探

2022-12-31 19:09姜婷儀
廣西教育·D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思政大學語言

姜婷儀

(昆明理工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一、《大學英語》實施課程思政的背景和意義

(一)背景

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绷暱倳涍M一步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總之,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才能開創出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全新局面。

作為全國高校普遍開設的公共基礎課,《大學英語》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覆蓋面最廣、持續時間較長的課程之一,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提升和拓展。在遵循通用英語階段語言學習規律的基礎上,英語教師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要讓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了解國外的社會、文化、歷史和風俗,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強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識,逐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大學英語》課程還要幫助進一步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的傳播[2]。

(二)意義

就《大學英語》課程而言,教師在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培養其語言技能的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具有多重意義。

1.培養學生的高貴品格

唯有精神的富有,而非物質的豐富,才能真正成就氣度涵養和高貴品格。因此,《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應當以現代文明的素養為品,中華文化的精髓為格,通過課程思政這座隱形的橋梁,讓學生的血脈里始終流淌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1],成為既有家國情懷,又有人類關懷的新一代?!靶杏谒斝?,止于所當止”,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敞、越來越廣闊。正如荀子所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蔽ㄓ薪洑v長期的磨礪,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才能逐步形成并得以顯現。將課程思政貫穿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2.培養學生的赤子情懷

對祖國的高度忠誠和誠摯熱愛是中華民族根植最深遠、影響最久遠的精神,體現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誠,“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信念,“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的豪邁,“國恥未雪,何由成名?”的氣概,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己任擔當。只有通過課程思政,學生才能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不被消極思想蒙蔽心智,堅定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終身的信念和決心,肩負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點亮自己的理想之燈、照亮自己的前行之路,自覺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之中,把遠大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點點滴滴的實際行動之中,志存高遠、心無旁騖、不負韶華、砥礪前行,努力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新一代建設者和接班人。

3.培養學生的未來視野

全球3.0 時代,競爭不再局限于一時,合作不再受限于一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Andreas Schleicher 在《教育孩子,不為過去,只為將來》(Educating students for their future,rather than our past)的主題演講中指出,新一代要具有“全球勝任力”[3],這樣才能全面分析問題、接納不同的觀點、與不同文化的人得體地相處,并能為集體的福祉和可持續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課程思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才能夠全方位地了解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進而逐步培養自己全情構筑未來視野。只有這樣的學生,才能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二、《大學英語》實施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與可能的對策

由于受固有的傳統思維的影響,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時,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可避免。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摸索、逐步改進,以達到《大學英語》的課程要求與課程思政較為完美的契合。

(一)部分英語教師思政意識欠佳

不少老師一貫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課程教師、班主任或輔導員的職責。這就導致很多教師的教學多半重視《大學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即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課程的人文性,未能很好地彰顯《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課程的有效協同,以及將顯性的語言和文化的教學與隱性的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這樣既不利于幫助塑造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更不利于培養他們樹立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和充分的文化自信。

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大學英語教師應該認識到,《大學英語》課程其實是語言知識和人生價值的統一體。一方面要通過人生價值引領語言知識的學習,同時也要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成就人生價值的塑造。因此,教師應當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的語言功能、話語價值、人文關懷、文化使命、中國立場、中國元素、地域文化等諸多思政元素,將學科知識、語言技能、文化價值和歷史使命等逐步融合,以提升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的親和力與針對性[4]。

(二)育人和育才尚未得到最為有效的融會

教師為了完成《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要求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同時為了幫助學生通過各級各類考試,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的傳授上。這必然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知識的傳授和價值觀的培養也被割離開來,《大學英語》 課程應有的育人價值未能得到較好的體現,呈現出“見樹不見林”的狀態。

新一代大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個人需求和期待更高,這就對要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師只有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堅持育人與育才的和諧統一,堅持言傳與身教的融洽一致,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才能在潛移暗化中引領學生,同時通過積極的話語和肯定的態度,努力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和辨別正誤的能力,逐步實現在育人的過程中,達成育才的目標。

三、《大學英語》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

(一)教學內容是載體

《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思政教育得以實現的載體[5]。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為例,各級別教材的單元主題選材多樣,內容涵蓋歷史、哲學、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科學和技術等不同領域,既充滿時代元素,又極富時代氣息;既聚焦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進步,又密切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個體特征和需求。雖然各單元的主題不盡相同,但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幫助培養學生從各自不同的視角看待多元文化的能力,使他們對個人、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體會。因此,這樣的內容設置既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又能激發并增強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并有助于培養出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廣闊的國際視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第一冊第四單元“Heroes of Our Time”為例。在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基本的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結合本單元的主題,教師可以將愛國主義情感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啟發學生從新時代的諸多英雄事例中獲得啟示。結合全球突發的新冠疫情,可以激發、延展和升華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的摯愛之情,培養學生的赤子情懷,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堅不可摧的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牢牢扎下愛國主義的思想根基,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并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到,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有家國情懷,更要有人類關懷。在拓展國際視野的同時,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推動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將學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不可分割、相互關聯的整體。

(二)教學過程是路徑

《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是思政教育得以實現的路徑。就英語教學中的詞匯學習而言,《大學英語》篇章中的很多重點詞匯和短語都可以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各級黨政會議或文件,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各類著作、報告和講話的英文版中找到。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當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漢英互譯或填空等不同方式學習包含這些重點詞匯和短語的句子或段落,課程思政亦如涓涓細流,不斷融入到學生詞匯學習的過程之中。另一方面,當教師帶領學生領略篇章所呈現的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可以通過漢英互譯、分組討論、寫作、口頭匯報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引導他們對不同文化進行客觀的思考和評價,進而培養并樹立文化自信,形成費孝通先生1997年提出的“文化自覺”[6]。也就是說,學生“首先要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文化,全面并辯證地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的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盵7]

除了詞匯學習,課程思政也可以融入到學生聽力和閱讀能力培養的過程之中。大學英語教師可以結合國內外近期發生的重大事件的新聞報道或演講報告等,通過官方媒體發布的與篇章主題相關的音頻、視頻和文章的推送,幫助學生在了解最新時事的同時,鞏固相關領域的重點詞匯,學習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英語表達,了解中英文表達方式的異同,思考其中隱含的文化因素和思想背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就能夠逐步正確認識對于相同事件或文化的不同理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塑造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得以逐步實現,并為他們傳播中華文明打下堅實的基礎[8]。

仍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第一冊第四單元“Heroes of Our Time”為例。教師除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還可以進一步挖掘篇章中的“人文元素”,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對“英雄”一詞的不同理解。結合全球突發的新冠疫情,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新時代“英雄”的真正含義。透過篇章文字,幫助學生發掘其中蘊含的人文內涵、滲透的價值取向、飽含的作者感悟,以及體現的時代精神。這些無一不在向學生傳遞著人性之真善美,激發著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教師從文字中提煉出的人文智慧,能夠幫助學生在情感的共鳴和道德的感召之下,逐步培養人文素養,構建健全的價值導向,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任。

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借此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或者書面寫作能力。首先,在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基本的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結合篇章的主題和中國的戰“疫”故事,鼓勵學生以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講述自己身邊的、或從各類官方媒體了解到的新時代英雄們平凡卻偉大的事跡,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進一步培養其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幫助激發和提升其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其次,不同的社會制度和背景下,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不同的思維方式都可能會導致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們彼此之間的不理解乃至不同程度的誤解?!皣辉谟诿裣嘤H,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民心相通”[9],其實就是文化的相通、交流和互鑒?!坝糜⒄Z講好中國故事”,能讓學生從優秀的中華文化中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魅力所在,真正獲得與世界溝通和對話的能力。

四、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通過課內外不同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引導學生在學習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和翻譯等各類材料的過程中,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升,使學生在認識世界、發現自我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進對多元文化的感知力和理解力,進而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由此可見,《大學英語》的課程性質和培養目標與思政課程具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個人的思想修養和政治素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做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的指導者和領路人。同時,大學英語教師還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為實現自己的青春夢和中國夢奮發圖強??傊?,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價值塑造,幫助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有家國情懷的新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

另一方面,對于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諸多問題,則有待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和改進,盡可能達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和課程思政更好的融會。

猜你喜歡
思政大學語言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語言是刀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