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面臨的心理挑戰及其心理調適

2023-01-11 21:58黃雅昕沈貴鵬
中小學教師培訓 2022年8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育教師

黃雅昕,沈貴鵬

(江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使其與社會各個子系統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教育作為本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核心推動力之一[1],理應積極擁抱、結合人工智能技術,以人工智能的“走近”和“走進”為契機,完成教育領域內的自我更新和模式變革?!盎ヂ摼W+”“人工智能+”等新興課程、教學模式正在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教育篇章,而站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需要面對什么樣的挑戰,進行怎樣的應對和自我調適,如何達成人機協同合作教育,其一舉一動皆關系著教學的有效程度和對學生的優劣影響。2018年國家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文件中明確要求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為有效開展教育教學革新自我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2]。2021年發布的《關于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則統籌規劃了人工智能與教師的培訓融合,積極探索“智能+教師培訓”,旨在最終形成人工智能支持教師終身學習、持續發展的機制。

一、人工智能時代背景

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核心驅動力的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在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的驅動下迅速成長。

(一)人工智能時代的特點和機遇

繼第三次工業革命,即信息革命以來,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質量迅速發展,人類利用以信息科學技術為主導的現代科學技術創造發明出各種智力工具,孕育出以智力工具為表征的智能化社會生產力[3]。人工智能技術核心驅動力之一的大數據,研究運用的數據、方法,范式和研究意義都表現出體量大、多樣性、速率高和真實性強等新特征[4],而開放數據的可獲取性、及時性、完整性能夠有效推動社會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進程,為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內的技術發展賦值、賦能。人工智能技術的另一核心驅動力深度學習,其動機在于建立模擬人類大腦神經連接結構的模型,在處理圖像、聲音和文本等信號時,運用多個變換階段分層描述數據特征并做出解釋[5]。這種深入的模擬程序能夠給社會各領域提供預見性的成效歸因和分析,輔助人們排除一定的選擇和決定中的障礙和隱性絆腳石。具言之,人工智能的技術賦能和思想智化給這個時代帶來獨有的特點和發展機遇。

(二)人工智能時代與教育的同構和交叉

我國教育行業有諸多有別于其他國家的特征。受人口基數的影響,我國的受教育者規模龐大但教育資源卻相對不足,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我國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信息時代快速更新迭代的教育需求。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給教育系統內的“人”帶來了最廣闊的獲取信息和表達自我的平臺,打通了教育上下層級的通道,將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信息技術帶往全國各地。人工智能軟件的即時性和全面性可以為無論是傳統課堂還是網絡課堂都提供“應有盡有”的知識庫,為教師提供即時反饋的多元化評價和智能推薦。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收集可以為上層教育決策提供全面、客觀、動態的科學輔助和信息支撐,集結最廣大基層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民意和創新性建議,模糊教育系統內的上下界限??梢哉f,通過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和應用,探索出其與教育領域的同構性和交叉性,將人工智能技術當作黏合工具,合理地加以融入結合,就能達成人機協同合作,促進教育系統的發展和革新,最終完成人工智能時代和教育領域的耦合。

二、人工智能時代對教師的心理挑戰

人工智能的擬教師性和擬教學性對教師職業的存在意義發起了挑戰,教師職業雖然沒有到被機器取代的程度,但人工智能技術的多用性、新質性和高效性無疑引發了教師一定的心理危機。

(一)教師的部分職能“被機器替代”而產生的“恐慌感”

教育是有關師生的雙邊實踐活動。而在信息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沖擊下,教師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下降,甚至有一部分教師職能被機器取代。例如教師用直觀言語營造的下雨意境可以用雨滴的白噪聲替代,課后作業可以用軟件直接批改完成等,甚至已經有研究者發明創造出了可以講課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擁有高效、知識廣博度高、不會疲乏的特質,其介入教育領域后必然會導致教育異化,降低教師“教”的比重,抬升學生自主學習的頻率,從而導致師生之間的交互變少,距離感拉伸。久而久之,教育會偏向知識性的“教”而忽略了情感性的“育”,這種情境會給教師帶來“被機器取代”的“恐慌感”,感受到職業競爭壓迫,進而害怕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如人工智能,害怕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擠走,害怕自身的職業價值歸零。

(二)教師的傳統教學手段受限、失靈而產生的“挫敗感”

近現代以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漸漸沒落,繼班級授課制成為主流課堂之后,走班制、翻轉課堂等五花八門的教學組織形式不斷涌現,但殊途同歸,教育走向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學生本位”大趨勢。而“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滲透驅動著教與學全過程的變革,迎合“學生本位”向縱深發展,其營造出的智慧型教學環境,從根本上改變了師生的交互方式和教學因素。單向說教性的“講授式”課堂被學生從內心抗拒,教科書有限的知識廣度無法回答學生天馬行空的問題,單一的粉筆板書吸引不了學生興趣,能徒手畫圓的教師技能被電子板的圖形庫取代。學生被電子設備帶領著游覽了花花綠綠的廣闊世界后,教師的傳統教學手段在吸引學生目光,激發學生興趣上的效果大打折扣。無法聚焦學生注意力的老師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挫敗感”,降低自我效能感,最終對自己的專業能力產生懷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感到無力。

(三)教師傳遞的知識信息因快速更新而產生的“陌生感”

在以往的教師工作中,知識和需要教給學生的經驗、技能在長時間內都是一成不變的“死”內容,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根據教材上課、考試即可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往往在其原有的教學風格和專業能力的基礎上創造性工作,磨課、教學反思、改進教學方式是教師提升自我專業能力的主要內容,同時教師也緩慢地從學生、同行以及周圍環境中汲取新知識新營養,完成專業自我革新和成長。由于外界環境的信息更迭速度和教師在繁重工作間隙的發展速度幾乎保持動態平衡,因此教師在職業崗位上尚能夠揮灑自如,游刃有余。而人工智能技術的加入和融合打破了教育的時空壁壘,紛至沓來的信息幾乎全方位覆蓋了從古到今、從文到理的各個領域,單一的知識傳授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單薄的教材內容對日新月異的教學要求來說杯水車薪。當發現自己回答不出學生的問題時,當面對自己都感到新奇的專有名詞時,當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知所以時,教師無疑會陷入自我懷疑的困囿中,迷失在多而雜的信息流里,對以往如魚得水的教育職場產生迷惘和“陌生感”。

(四)教師因“權威角色”的動搖而產生的“失落感”

在信息時代來臨之前,教師這一角色,幾乎是所有人獲得知識、發展技能的信息來源和知識庫[6]。學生有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渴望從教師身上汲取自我成長和發展的營養,因此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當之無愧的“權威角色”。而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的便捷性與日俱增,學生或者說大部分的人都能夠隨時隨地通過報刊、書本、搜索引擎等各種知識平臺和方式獲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教師失去了其“唯一性”,因此權威性從此時就已經開始有所下降。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橫空出世相繼影響著社會各個子系統,其高效性、高準確性和“無所不知性”融入教育領域后又大大壓縮了教師在“知識權威”方面的地位和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態度經歷了從先前的“老師教的一定是對的”向“老師也可能出錯”的轉變,遇到問題和困難時更多地求助于“百度”等搜索引擎,甚至于公眾場合以自己搜集的知識向老師發出質疑和挑戰。在此身份角色的前后落差中,教師必定會因為其“權威角色”的動搖感到失落、失望,乃至于對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自我產生質疑,生出“我是不是不夠格當一個老師”的消極想法。

三、教師心理調適、轉換路徑與輔助優化策略

人工智能技術強勢切入教育領域這一現狀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趨向,面對心理的失衡和失序現象,教師應當積極轉換思維,思考通過對人工智能的理解,教師能“獲得什么新價值觀念”;熟悉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教師能“解決什么問題”;有人工智能軟件的幫助,教師的教學能“增進什么手段”;與人工智能的協同合作能幫助學生“促生什么能力”。教師們亟待沖破心理瓶頸,在各種優化策略的輔助下完成職業角色的心理調適和轉換。

(一)教師心理調適、轉換路徑

1.教師對“學高為師”向“身正為范”價值觀念轉變

教育是人類交往的一種特殊形式[7],而在人工智能技術逐漸影響著教育向“知識性”取向偏移的情境下,教師必須秉承著教育既重“教”也重“育”的理念,完成自我認知中“學高為師”向“身正為范”的價值觀念的轉變,將知識性教學適當地放權給人工智能技術,做好教育中的“育人”工作,確?!敖逃辈粫恢R性“學習”擠壓而散場。人工智能擁有采集、提取信息的“感知”能力,卻沒有與學生共情的“感性”能力。在面對人工智能對教學工作中的可替代行為時,教師要厘清自身價值所在,切忌當跟人工智能爭高下的“教書匠”,也不能淪為專門用以操作智能機器的技術人員,更不能讓渡自身的教師角色和責任。防止教育異化的陷落需要具有明確行為示范性和導向性的教師在一線崗位上積極追求和優化教育的育人價值,凸顯人類獨有的倫理性,以自身形象給學生樹立起豐滿、具體的模板和典范,用人格、精神的強大內心力量影響學生的成才質量?!敖處熥陨硎谴倨渥叱鼋巧Ь车年P鍵因素?!保?]與人工智能協同合作、各行其是,在教師崗位上發光發熱,實現“育人”的職業價值,是抵消教師大部分“可能被替代”的“恐慌感”的有效路徑。

2.教師對人工智能“教學工具”的定位明晰

從人工智能的定義來看,它是關于知識的學科,是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并使用知識的學科[9],將這種特質遷移進教育中去,即人工智能能夠更好地在知識方面促進教育和教學。因此教師要建立正確地對人工智能的態度和看法,即人工智能是輔助手段,是技術支持,是教學工具。在傳統教學手段對學生的效用低迷時,一位合格的、有智慧、有能力的教師應當迅速地把持和適應人工智能這樣的新生教育技術,革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將人工智能當作智庫,從其提供的龐大信息流中甄別、挑選出最適切學生現狀的知識并經由自己的系統組織教授給學生。也能將人工智能當作電化教育器材,在課堂中注入聲、光、影等多姿多彩的教學內容,豐滿課程,吸引學生興趣。還可以將人工智能當作輔助反饋機制,運用相關的即時評價數據軟件、智能批卷軟件等,實現人機協同,給學生提供生成性的、個性化的教育資源。人工智能擁有邏輯思維和求解問題的“推理”能力和客觀權衡利弊的“決策”能力,因此實現“工具理性”,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學手段失靈的問題,給教師帶來課堂緊湊而出彩、學生著迷而認真的自我成就感,提高教師自我效能感,進而驅動教師用更大的熱情對待教學工作,獲得更大的滿足感,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3.教師對“終身學習者”的角色適應

在人工智能時代全面搭建起的開放式網絡環境中,教師獲取專業知識和前人經驗的途徑也拓寬擴大了,這意味著教師同學生一樣,是新時代新知識的學習者,新技術新信息的探索者,教師必須明晰現狀,積極地參與到通過智慧機器獲取信息的潮流中,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升級,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育工作與時俱進。人工智能雖然具有普通人類無法比擬的龐大知識量以及觀察世界和尋找規律的“學習”能力,但人類也有更勝一籌的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不能放棄自我的學習深造,將自身的教學主體地位讓位于人工智能,由智慧機器接手答疑解難的課堂主場,自己卻故步自封,隱入教育場域,成為無足輕重的“透明人”[10]。自1994年“首屆終身學習會議”以來,終身學習概念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深遠,作為跟知識緊密聯系的職業,教師以身作則地進行吐故納新,培植自身信息敏感度,增進信息素養和數據素養,解構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規律和本質,既能夠幫助教師適應“終身學習者”的角色,給教師帶來心理上的充實和滿足感,建構教師教學的深厚知識底蘊和強大精神自信,也能有效規避教師丟失教學主觀能動性和專業敏感性,防止教師角色在課堂、教學和學生心目中的“銷匿”。

4.教師對“學生影響者”的身份建構

當面對“我是否夠格當一個老師”這樣一種失落語境下的自我問詢時,教師想要重拾專業自信和專業自我,就必須對自身進行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全新身份建構。和精密、高效、不知疲倦的人工智能相比,教師終究是“人”,有出錯的可能性,所以教師切忌與人工智能“死磕”知識廣博度和技能完全度,而應該將注意力聚焦于“人”的特質上,用“人”所特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塑造自身正向、積極、陽光的人格魅力,找尋到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堅定自我的“價值理性”,重新樹立起在學生心目中光輝偉岸的教師形象,堅實教師的“育人型權威”。在長久的教育發展中,教師身份先后從“中心位”變為“主導者”,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要求教師進一步變為“影響者”和“促進者”,通過轉變原有觀念、知識取向和話語體系等方式來完成教師身份的轉型和建構,以“教人成人”為目標,在生成性的教學工作中即時對學生行為做出合理且有積極導向的教導,為激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提供知識規律和經驗,用自身素養和專業能力影響學生未來的正向發展軌跡。

(二)教師心理調適的輔助優化策略

1.關注教師職業心理輔導及再教育培養機制的完善

心理輔導機制:目前我國關于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的投入與日俱增,卻在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上有所缺略。教師群體作為高情緒工作者,心理挑戰及情緒壓力的長久積壓有很大概率會造成教師回避、抗拒工作,自我效能感下降的問題,最終導致人格解體。因此,一套完備的教師心理輔導機制是事前預防、事中遏制、事后補救的有效措施。

再教育機制:再教育是教師群體提高師資水平,適應新興技術,培養創新能力,迅速跟上時代發展節奏的主要途徑。完善的教師再教育機制能夠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營造高動力、低壓力的競爭環境,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知識等再教育內容可以為教師答疑解惑,解構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思維桎梏和技術難題,最終達成激發教師的求知欲和創新能力,擴大教師人才優勢的目的。

2.關注人機協同體系的建構

協作共贏: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將教師從繁瑣、機械和重復的工作任務中解脫出來[11],收集課堂、作業、考試中的學生學習信息、興趣偏好和問題傾向,輔助教師建立對每個學生的充分認識。因此構建完備的學校人機協同機制,在統一管理下培訓教師群體快速上手簡單的人工智能技術,是未來學校人機協作共贏的重要基礎。

專業分工:人工智能技術的加入替代教師的部分職能,進而驅動教師專業在未來向專業型和全能型兩個方向分化[12]。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全能型教師通過人機通力合作完成普通教學、個性化教學、心理健康輔導、教育生態改造等工作都是可能實現的。專業型教師則在人工智能體系的統整下,一顆鉚、一根釘,各司其職,串聯成從課程建設到教學評價完整的社會化協作教學鏈條。

平臺搭建:信息技術作為當前時代核心生產力,應該在各個領域被全民加以利用。搭建平臺、構建教育領域的全國性人工智能技術網絡,是全面鋪開人工智能服務,提供信息實時分享渠道,打造教師趁手工具,推進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進程的動力引擎和成效保障?!?/p>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教育教師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最美教師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數讀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