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攀高峰 創造更多首次
——20名科技人員入選2023年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3-02-03 23:44潘慧
廣東科技 2023年6期
關鍵詞:工作者科技

文/潘慧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挖掘一批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最美、爭當最美,廣泛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引導青少年熱愛科學、崇尚科學、“追星”科學家,今年3月27日,廣東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省科學院、省國防科工辦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2023年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的通知》,繼續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經過廣泛發動、層層推薦、資格審核、專家遴選等程序,廣東省科協于5月30日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正式發布2023年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來自廣東省科研院所、高校、醫療機構、科技企業等單位的20名科技人員入選。

這20名科技人員都是來自科研生產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先進典型,有的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攻克科技難題,勇攀科學高峰;有的積極投身醫療衛生一線工作,全心守護人民生命健康;有的積極促進科技經濟緊密融合,用科技服務發展和民生;有的扎根基層一線,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有的積極投身科普事業,為青少年點亮科學夢想……讓我們走近他們,一起聽聽他們的創新故事。

醉心于基礎研究 實現專業領域多個首次

今年的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中,一批入選者醉心于基礎研究,發力技術攻關,實現了專業領域的一個個首次。

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梁天驕和他的團隊十年磨一劍,開展中子散射多學科應用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為系列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關鍵平臺與技術支撐。

有研(廣東)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王榮躍,將基礎研究成果帶離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取得一系列研究開發和工程化技術成果。2021年,他組建研發團隊、搭建科研平臺,當年就獲得3項科技項目支持,并與多家本地企業開展技術合作。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曄立足生物醫用材料領域,科研實踐涉及合成化學、材料學、軟物質物理、細胞生物學等多學科。作為博士生導師,她因材施教,為國內各大高校以及研究院所輸送了多名青年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講席教授陳曉非幾十年如一日投身地球物理學研究,甘坐“冷板凳”。他系統研究自由表面對震源破裂動力學過程的影響,首次提出了“自由表面誘發超剪切破裂”的概念及其物理機制;系統計算并給出了地震破裂相圖,首次提出了地震斷層動力學破裂擴展的第三種形式……

面向經濟主戰場 服務發展與民生

唯有面向和服務經濟發展的需求和方向,科技創新自身才能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撐下,廣東科技工作者面向經濟主戰場發起沖鋒。同時,面向未來,科技“新農人”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2017年至今,廣東省科學院資源利用與稀土開發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喻連香扎根惠州博羅,針對寶石加工產業存在的固廢及廢水分散處理難、膠體微粒自然沉降難等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難題,研發出了成套寶玉石加工固廢、廢水資源化利用技術,顯著提升寶石加工行業循環經濟水平,促進當地珠寶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電網工程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施世鴻長期致力于特高壓直流、柔性直流、能源互聯網等領域的科研和工程應用,開展了大量創新性工作,完成世界首個±1100kV 直流場的研究設計,實現三端口直流斷路器等7項世界之最。

核工業二九〇研究所地質勘查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王家躍連續18年奮戰在野外,帶領10余名年輕科研技術人員扎根生產一線,致力于研發自動化技術和儀器設備。通過不斷鉆研實踐,研制出一套自動化測井作業系統及設備,大大提高山區復雜環境下測井作業效率及機械化設備搬運的安全性,為我國南方硬巖型鈾礦找礦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汕頭大學理學院教授鄭懷平持之以恒開展扇貝遺傳育種研究,培育了海灣扇貝“中科紅”、“中科2號”、華貴櫛孔扇貝“南澳金貝”3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扇貝養殖產業的發展。

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的東瑞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畜牧師蔣榮彪,積極響應國家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的號召,全力推進河源市養豬行業體系建設。三年來,他牽頭組織防控非洲豬瘟等生豬疫病技術培訓班,與多個鄉鎮簽訂產業扶貧合作協議,帶動1900余戶、8000多名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教授張桂紅聚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研究,主持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廣東省非洲豬瘟科技應急防控專項等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由她牽頭組建的國家非洲豬瘟區域實驗室(廣州)成為非洲豬瘟防控的中堅力量,將科研成果書寫在廣東大地上。

以扎實的科研成果 不斷占領科技創新制高點

科技創新要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就是要從現實找問題、向創新要答案,只有把戰略需求放在首位,才能看準方向行對路。廣東科技工作者以扎實的科研成果,不斷占領科技創新制高點,尋求新的增長點。

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研究員王震宇專注納米改性重防腐材料與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發及應用,讓基礎設施實現60年接地全壽命服役,為海洋鋼筋混凝土結構延長使用壽命40年以上。他以一項項過硬的科研成果,助力政府、企業解決現實難題,為我國電力、石化、交通、水務、軍工等多個領域的建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羅琴長期從事通用質量特性提升技術研究與服務,在貯存壽命評估、多物理場耦合仿真、航空發動機通用質量特性提升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為攻關一個個通用質量特性設計分析難題,她帶領發動機團隊長期駐扎在研制一線,創新性地提出了全壽命周期內通用質量特性技術方案,初步建立了航空發動機通用質量特性技術服務體系。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同旭圍繞土壤礦物、有機質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環境效應等基礎土壤學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工作。面對土壤污染防治與糧食安全等重大國家戰略需求,他在低溫常壓下成功制備納米鈦硅水溶膠,為團隊開展稻田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奠定堅實基礎;他研制的復合材料,顯著降低土壤有效態鎘砷含量,為國家土壤污染治理提供新產品、新思路。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袁浩然長期從事基于低碳排放的有機固廢高效清潔利用基礎理論與新技術開發,在清潔熱化解構、提質重構轉化、產物進階提升等方面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為助力“雙碳”目標,他在廣州建立新能源器件循環利用能力提升國家級平臺與示范基地,促進戰略性礦產資源產業實現高效、循環、綠色發展。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張憲民深耕視覺檢測、精密裝配等前沿熱點領域,十分重視成果的產業化工作,先后主持各類科研項目60多項,授權國內外各類專利200多件,還培養出一批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攻克健康領域核心技術 實現科技惠民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正在不斷增強。廣東科技工作者在藥品、醫療器械等健康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上不斷加速創新,實現科技惠民。

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教授蘇國輝長期專注哺乳動物視覺系統的發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取得中樞神經系統再生領域的重要突破及一批國際領先成果,并首次揭示了枸杞抗抑郁的神經機制,為枸杞及其有效成分在精神系統疾病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院長、主任醫師肖治宇注重提升醫院業務水平,積極推進新手術和新項目,多項技術填補了醫院乃至地區的技術空白。在國內較早推廣踐行“微創、精準”診療理念,推廣腹腔鏡肝膽胰手術的流程化、規范化,為推動國內腹腔鏡肝膽胰手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擔任援藏駐仲巴縣醫療隊隊長期間,他完成了仲巴縣歷史上第一臺、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腹腔鏡手術,開創了仲巴縣微創腹腔鏡時代。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教授盧傳堅長期致力于銀屑病等難治性皮膚病中西醫結合研究,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銀屑病病證生物標記物及中藥靶點,創建了中西醫優勢互補的銀屑病病證結合診療體系。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李尹雄聚焦肝臟疾病的病理和干細胞介導的再生研究,在國際學術界首先提出干細胞營養的概念,為生物人工肝的制造及細胞移植取代肝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礎。

南方醫科大學口腔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邵龍泉從事生物材料領域研究20余年,取得多項原創性高、影響力大的科技成果,通過科研成果轉化,以品質好、價格低的國產口腔修復材料打破國外品牌的市場壟斷。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更多患者能夠鑲得起一口耐用、逼真的牙?!?/p>

這20名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事跡生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真諦,樹立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價值導向。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胸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積極投身科技創新和科學技術普及,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突破一批“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和“卡脖子”技術,爭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為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猜你喜歡
工作者科技
關愛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們
——致敬殯葬工作者
筆中“黑科技”
記者,還可以成為創意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經”
誓 言
——醫務工作者之歌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