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4.0背景下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探究

2023-02-03 06:43葛成飛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工業職業高職

葛成飛,汪 倩,陳 慧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1100)

工業4.0 概念最早由德國提出,并于2013 年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向世界宣布推廣,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德國工業的核心競爭力。此概念的提出,以蒸汽時代的“工業1.0”、電氣時代的“工業2.0”和計算機時代的“工業3.0”為主要參照,其內涵主要強調信息與物理融合的智能化生產理論,目前已得到世界范圍的重視與認可[1]。

工業4.0的到來,標識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方位,引發了我國產業界、教育界的深刻互動和深入調整。2016 年以來,國家在政策層面相繼出臺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 年)》等意見方案,明確了我國工業4.0 的發展目標及策略。教育領域先后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 年)》,強調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的教育變革,注重信息技術能力應用,不斷提高教學基本功和實踐教學[2]??梢哉f,工業4.0 引發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連鎖反應,高職院校教師積極適應“三鏈融合”的發展趨勢,實現教學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到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的系列重塑,對于推動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高職業教育支撐技能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工業4.0帶來的沖擊

相較于工業生產的前幾個發展階段,工業4.0更多借助互聯網、數字化、人工智能、傳感器等信息化技術,同時融合算法、算力、大數據等形成強大的技術力量,改造提升傳統行業的結構、布局和效能,形成了新的發展趨勢與動能,主要以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和智能物流為主要內容,這種創新發展對教育的影響和沖擊異常明顯?!霸谶^去的幾十年間,不斷專業化的過程中缺少這樣一種教育:理解全局,能領導和負責一個復雜技術系統的開發。這也許不是一個關于新的科系或者新的大學專業的問題,而實際上是一個現存科系及專業彼此滲透貫穿的問題”[3],可以說,當前高職教育的專業與人才培養是按20 世紀工業發展需求而設定,當工業發展由原層級躍升至新的層級,給高職教育模式的更新提出了時代課題。

1.1 智能機器將大量取代人工

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機器人、機器手臂等將大量取代人工崗位,其中既包括簡單的流水線崗位,也包括一些復雜的勞動力崗位,甚至個性化崗位,如大數據技術能夠取代資料分析師,大數據技術也能解決常見的醫療診斷問題等[4]。工業智能化所帶來的人力資源要求,必將由單一的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和技能密集型轉變,在此過程中,高職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及綜合人文能力將成為人力資源的核心能力。

1.2 線上教學融合改造線下教學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新冠疫情的爆發,使線上教學由幕后轉向臺前,出現了井噴式增長,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全國在線課程覆蓋學生和教職工的近3 億人,在線教育迎來全國大規模推廣應用[5]。而在此之前,大型開放式網絡共享課程已風靡全球,我國也建立了中國大學MOOC 在線平臺,線上教學的廣泛應用催生了混合式教學,沖擊著傳統線下教學的教育理念。傳統教學更加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習者雖作為主體受到重視,但往往停留在群體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階段。工業4.0 時代,通過優質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可共享、可回溯、可擴容,可彌補,可改造真實場景中傳統教學的一般化、平庸式、機械式狀態,建立起“以每個學習者”為中心的精準化、個性化學習場域。

1.3 沖擊傳統課程模式

隨著產業轉型、技術迭代的加速,實踐導向的項目化、流程化、情景化課程將成為常態,并逐漸向工學結合一體化、專業素養復合化、職業能力終身化的模式過渡,培養高素質、復合化人才,彌補單一化、專業化人才培養的不足。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應當增強其開放性,主動對接職業標準和崗位標準,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等維度進行課程內容重構,構建起面向數智經濟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在開設好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開設面向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的相關課程,突出專業課程的專業跨度,培養面向數智經濟的復合型人才。

1.4 沖擊知識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業4.0時代,教育的信息化、內容的網絡化、手段的智能化、需求與呈現的個性化將對人才培養模式產生重要影響,傳統知識本位的高職教育理念面臨沖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亟待適應性變革[6]: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將進一步細分為線上—線下、教學—實踐、真實—虛擬等多元教學模式的嶄新形態,學生學習也不限于傳統學校的課堂,將進入隨時隨地隨機的人機協同與沉浸式課堂。

2 工業4.0時代的職業教育分析

2.1 職業教育的新特點

工業4.0 時代,教學的過程將更加高效,因為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可以幫助師生實現全天候的實時聯系,還可幫助雙方開展超現實互動和問答,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智能系統還能實時進行教學效果評估,并進行跟蹤和反饋。教師和學生可以摒棄傳統教與學中大量的日常繁雜事務,就重點問題和核心內容進行一對一地交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特征更加突出,大數據技術可實現教學效果的實時反饋,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實時調整,提高學習者的體驗度和滿意度。在此背景下,人才培養目標更加復合化,更富綜合性,可以改變單純注重理論知識的現狀,實現實踐操作、理論知識和道德素養的復合培養。工業4.0將極大改變教與學的物理環境,實現智慧課堂、智慧校園的和諧共生,推動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2.2 職業教育的新思維

工業4.0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海量數據的匯總分析,發現師生日常行為的規律和特點,給出改進方案和建議,推動人們重新審視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重新審視課堂教學與實踐操作之間的關系,激發教材、教師與教學的“三教改革”,進而激發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融合思維,引領其從單一知識結構、單一教學方法、單一考核標準向跨學科、跨專業、跨知識體系進行轉變,逐步培養出一支復合型教師隊伍。在此過程中,由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教師和學生會逐步養成積累數據、重視數據、應用數據的習慣和素養,進而鍛煉培養其數據分析和挖掘數據的能力,激發師生主動創新的興趣和潛能。

2.3 學生發展的新需求

工業4.0時代,由于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廣泛應用,生產要素、流通要素、市場要素都將發生新的變化,由此引發市場鏈、產業鏈、人才鏈和教育鏈的連鎖反應。作為產業、科技、人才、教育一體發展的基礎環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供給必須適應上游體系變革需求,在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供給與企業需求對接、人才培養評價與市場需求對接三大方面下功夫。從學生工作需求方面,應從技能實踐、職業行動和職業素養方面,構建起人才素養對接市場和專業需求的基本模型。其中實踐技能是學生掌握智能時代專業崗位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術,是未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職業教育應注重學生信息獲取、信息決策、計劃調整、控制以及評價反饋等多個方面的能力培養。職業素養是高職學生適應職業和崗位需求的基本職業操守,包含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敬業精神、契約精神等等,是高職學生持續發展的重要內驅力。

2.4 職業教育的新樣式

工業4.0 時代,教育基本目標在教書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育人這一特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將代替教師完成大量重復瑣碎的事務,教師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育人工作當中。教師課堂角色也將由評判者向推動者和促進者轉變,教師將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成才[7]。工業4.0 時代的教育模式將汲取傳統教育模式優點,并做好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標準化的課堂,而是在傳播書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注重課本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補充。且可視化、可穿戴等智能化技術將幫助師生實現實時互動,有助于教師根據教學反饋,實時調整教學內容。

3 工業4.0時代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應對

3.1 轉變高職教育教學理念

明確教育理念,首先要理清教育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作為人才培養的需求側,產業發展是教育人才培養的前提。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應主動對接產業需求,提供有效供給,同時在基礎科學、通識教育等方面打基礎、作引領??v觀工業發展與教育互動歷史進程,教育與產業發展二者之間(見表1:產業發展與高職教育關系表)相互支撐、緊密聯系、有機統一。

表1 產業發展與高職教育關系表

工業1.0時代,產業發展主要呈現機械化生產的特征,大量農民轉變為工人和手工業者,高職教育初始發展,肩負著認知啟蒙和技能操作示范的功能。工業2.0 時代,產業發展突飛猛進,進入聲光電的電氣化時代,高職教育進入知識本位階段,教育模式開始從教師主體逐漸向以學生主體進行過渡。當產業發展進入規?;?、信息化的工業3.0時代,高職教育教學理念開始主動對接產業需求,突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工業4.0時代,智能化的產業發展,對人全面素養的培養要求空前提高,局限于單項技能和素質的人才培養已無法適應產業智能發展的需求,高職教育教學理念將徹底告別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時代,教師必須樹立人與機器共存、人與機器交互共融的教學理念[8],能夠熟練運用課堂感知、多媒體工具、大數據分析及可視化、可穿戴化等一系列智能化設施設備,通過智能化設備關注學生個性化需求和情感訴求,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設計、一體化聯動和一體化推進勢在必行。教師要對智能科技保持足夠警惕,在充分利用其有效功用的同時,對網絡信息安全、個人信息保護、創新思維培養等方面存在的潛在弊端和威脅,采取有效手段進行規避,避免單純追求教學形式創新,而忽視教學內容革新和場域教學、真實課堂的重要作用,培養品德過硬、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3.2 構建基于產業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高職人才培養有三大關鍵要素,即專業、課程和教師,其中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教師則是人才培養的決定力量。改進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市場導向、市場需求、行業發展為目標的專業課程體系,即打通產業鏈、專業鏈、課程鏈和人才鏈的內在鏈接,其中產業鏈的核心是明確產業發展的分工與協同,專業鏈的要素則是實現職業、崗位、流程及標準的耦合,課程鏈則應凸顯行業、職業、崗位所對應的素養、能力與技能,形成高職人才培養的復合素養。其實踐路徑可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線上線下結合、課內外結合及跨界合作、工學結合、協同育人等構建載體,推深做實教育教學實踐。具體改革中,可構建實施高職“三金”人才培養模型,即在工業4.0 大背景下,建立起以金質教師為先導,以金質課程為路徑,以金質專業為龍頭的金質人才培養新模型。新模型中的三要素互相支撐、互相滲透、互相轉化,形成三葉草式運轉、修復和完善的良性循環。

3.3 實施基于信息化的課程教學變革

高職課程,特別是工科類專業課程還應重點新增信息化、數字化、數據整合、信息安全等關鍵課程,向教學的智能化過渡,首先要具備信息化、數據化、網絡化條件,這些新增課程將是未來學生適應工業4.0 各項活動的基礎通用能力。當前各高校普遍重視學校信息化建設,并投入可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仍存在諸多瓶頸和限制,高校應以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大力構建基于產業、職業崗位、高職專業目標與學生本體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其中產業需求是導向,職業崗位標準是核心,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目標是關鍵,學生本體是落腳點。在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各類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應圍繞職業與崗位標準進行重構與重組,大量編寫活頁式教材、手冊式教材、模塊化教材,這些教材應基于職業標準、崗位標準、生產流程、產品工藝,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技能操作與實踐能力。

3.4 強化智能校園的制度建設

工業4.0 時代,教師能力培養與重塑,根本措施是加強制度建設,由中央、地方政府和高校自身三位一體落實,在全國范圍形成共建智能校園、重塑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合力。智能校園的制度建設將為高校和教師提供目標和指引,具有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長效性意義[9]。高職院校制度建設,應改進現有的人才培養路徑與載體,在培養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堅韌意志的培育,不斷提升高職人才培養的復合度和綜合性。

3.5 建立市場需求導向的高職教育評價模式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式,勢在必行。該模式的評價人員結構應以行業、企業技術技能專家為主體,高職院校雙師教師為輔助,高職教育研究專家為補充,積極主動開展評估與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定期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根據相關意見及時進行修正,最終形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評價報告,報送高職院校主管部門,并對各校進行反饋,限時予以整改提升,形成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環閉式發展目標管理與評價系統,確保高職院校人才鏈、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貫通與良性互動。

4 結語

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工業4.0,對傳統高職教育提出了多維度、多層次、多方面的教育環境革新要求[10]。高職教育首要任務是明確回應、支撐產業變革和職業發展需求,打破產業與教育壁壘,主動推動教育理念、教育關系、教育模式、制度建設的改革與調整,構建起產業鏈、專業鏈、課程鏈和人才鏈交互融通的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質上是實現人與機器、人與環境的主客體二元關系的和諧共生,以嶄新的教育組織系統與模式,服務支撐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

猜你喜歡
工業職業高職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職業寫作
工業人
我愛的職業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工業4.0”之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