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人類共同價值”與西方“普世價值”本質區別的哲學評判
——兼評理論界對“普世價值”論的批判

2023-02-05 11:13張建云
關鍵詞:主客體全人類普世

張建云

中國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 100732

西方國家宣揚的“普世價值”是一個特定概念,其實質就是指美西方國家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所宣揚的“普世價值觀”,是西方國家維護自身霸權、剝削非西方國家的理論工具。對“普世價值”論的批判不能僅僅停留在政治策略、意識形態上,簡單地宣布“普世價值”是一種政治或意識形態工具,這并不能徹底駁倒“普世價值”論。因為“普世價值”論是以全人類的價值、普遍適用的名義宣揚的,將“普世價值”與普遍性價值即“全人類共同價值”捆綁在一起,極具迷惑性。因此,在批判“普世價值”的抽象性、虛偽性之后,還必須進一步從正面闡明什么是普遍性價值即“全人類共同價值”,其客觀性、公理性及由此而來的對人類實踐、對世界上各個國家與個人的普遍約束力和引領力來自何處。

一、“普世價值”與理論界對“普世價值”論的批判

“普世價值”是伴隨西方資產階級的產生、發展而演變來的,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工具。我國理論界對其政治工具性質及其理論抽象性進行了深刻批判,達成了廣泛共識,但也存在不足。

1.“普世價值”論的虛偽性

“普世”一詞源于希臘文,意為“整個有人居住的世界”,“普世價值”意為適用于不受時空限制的所有人、所有地方的價值,具有普遍適用性、永恒性??梢哉f,“普世價值”概念是伴隨文藝復興時期人道主義發展演變而來的。15、16世紀,資產階級提出、倡導人道主義,強調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理解人,建立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與宗教神學相對立。17、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人文主義進一步把人道主義原則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民主等口號,高揚工具(科技)理性,要求充分實現“發展人的天性”的權利,用自由對抗宗教壓迫和專制暴政,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來反對封建等級特權,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起到了巨大動員作用。到了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從哲理上為自由、平等、博愛、民主等人道主義思想作了理論論證,從而使人道主義思想進一步系統化,成為資產階級主流價值觀。

從形成上看,“普世價值”的原初含義是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等,是人類先天就具有的權利和價值,來自人類先天共有的人性,具有普適性?!捌帐纼r值”是全人類普遍追求的價值,是各個國家、個人都要堅持和遵守的原則。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當時的資產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1]。資產階級在取得政權、成為統治階級之后,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就把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偷偷融入到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思想之中,使之成為資產階級的“普 世價值”觀。但是資產階級為了掩蓋自身的自私性和虛偽性,就把資產階級的“普世價值”觀說成是“普世價值”,打著全人類利益的幌子,強調“普世價值”是全人類都普遍追求的價值,任何國家與個人都應該堅持和遵守“普世價值”,從而使其極具迷惑性。

20世紀以來,特別是20世紀末以來,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日益看到“普世價值”有助于西方對那些模仿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進行教化和演變,從而使“普世價值”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付非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工具。西方國家打著“自由、平等、人權、民主”等的幌子,宣揚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成就,引誘非西方國家和人民接受他們的價值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在美國實施“和平演變”戰略過程中,“普世價值”論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21世紀以來,美國更是強勢向與自己意識形態不同、不對美國言聽計從的國家推行所謂的“普世價值”,如果不按照美國的意圖行事,就被扣上“獨裁、反自由、反人權”等的帽子,說這些國家和人民愚昧落后,與現代文明背道而馳,于是合乎美國邏輯地武裝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國,使這些國家陷入混亂的局面,長期動蕩不安。

2.我國理論界對“普世價值”論的批判

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8年以來,我國理論界對“普世價值”展開了全面批判,主要從意識形態、政治工具角度批判“普世價值”論的階級實質,從抽象人性論角度批判“普世價值”的抽象性,并已達成廣泛共識。

一方面,強調西方“普世價值”論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普世價值”觀,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價值觀,是資產階級的自由觀、平等觀、民主觀、正義觀和人權觀等,“普世價值”實際上是西方國家維護自身全球霸權的意識形態工具,并進一步揭示了西方國家打著全人類利益的幌子欺騙非西方國家和人民的惡行?!捌帐纼r值”論讓非西方國家誤認為現代文明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宣揚的“普世價值”引導下實現的,所以按照美國的民主模式發展本國的民主,按照美國的自由制度構建本國的制度,按照美國的人權思想建設本國的人權事業,結果這些適合美國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的制度,不適應其他國家的國情,導致這些國家長期陷入混亂和無序狀態,人民受苦受難,而財富卻被美國等西方國家趁機攫取。因此,針對西方宣揚的“普世價值”,我們要認清其價值主體及其政治立場。沒有無主體的價值觀,故意隱藏真實的價值主體,一定有著不可告人的自私的利益訴求。

另一方面,進一步揭示了西方國家宣揚的“普世價值”的抽象性,指出西方“普世價值”論是從抽象人性角度來論證“普世價值”的普適性的,認為人類有共同的人性、共同的需要,所以就有“普世價值”?!捌帐纼r值”論所說的共同人性,不是處于現實實踐活動中、從事著生產勞動的人的人性,不是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人的人性。也就是說,西方“普世價值”論所堅持的“普世價值”是非現實性的,不是標示現實的主客體關系的范疇,而是標示一種只有在理論上存在的抽象的主客體關系的范疇,這種抽象人性與主客體關系永恒不變,所以“普世價值”永恒不變。

3.對“普世價值”論批判的不足之處

美國等西方國家將“普世價值”與普遍性價值捆綁在一起,宣揚“普世價值”就是普遍性價值,因而是全世界各個國家與個人都要遵守和堅持的價值原則,這是極具迷惑性的。自由、平等、正義、民主等這些“普世價值”確實是各 個時代人們都普遍追求的,都是舉世公認的、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的,是符合全人類整體利益的價值原則。正因如此,很多人有疑惑:為什么要批判“普世價值”呢?當今時代,有誰會說自由、平等、正義、民主、和平、發展等不是好的呢?我們不是也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等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嗎?簡單地否認“普世價值”的存在是不嚴謹的。如果說“普世價值”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宣揚的,所以我們就不贊成,那也要說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可見,對“普世價值”論的批判不能僅僅停留在政治策略、意識形態批判上,簡單地宣布“普世價值”來自抽象人性,是一種政治或意識形態工具,這樣并不能徹底駁倒“普世價值”論。要徹底駁倒“普世價值”論,必須從正面講清楚什么是普遍性價值即“全人類共同價值”。批判“普世價值”的抽象性,需要闡明什么是普遍性價值即“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實性;批判“普世價值”的普適性,需要闡明“全人類共同價值”何以具有公理性,為什么世界上各個國家、個人都要堅持和遵守。

二、批判“普世價值”的抽象性,闡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實性

“普世價值”所標示的是抽象的主客體關系,在批判“普世價值”抽象性的同時,要從正面闡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實性。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指客體屬性與全人類主體的內在尺度相契合,對普遍的全人類整體即全體個人有意義的普遍性價值?!叭祟悺薄肮餐瑑r值”既是抽象概念,也是現實形成的現實性概念。因此,要從“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實性角度來理解“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本質內涵。

1.價值是標示現實的主客體關系的范疇

價值是標示現實的主客體關系的范疇,客體屬性與主體內在尺度相契合,對主體有積極意義,即為價值?!捌帐纼r值”論也是從主客體關系角度給價值下定義的,但是“普世價值”論所理解的主客體關系是人類先天就具有的一種關系,或者說是一種單純理論關系。而馬克思主義強調,這種主客體關系是一種實踐關系,是在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因而是現實的主客體關系。

馬克思主義強調,價值是由勞動、實踐創造的。人作為有生命的主體存在,先天具有吃、喝等本能欲求、生理需要,要通過自身的活動,通過勞動、實踐改造自然界的直接存在狀態,創造出勞動產品以滿足自身的需要。由此,主體的需要、客體的屬性、人的活動三者內在相連,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勞動、實踐創造的產品就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價值。價值是人為滿足自身需要通過改造客體而獲得的勞動成果,沒有主體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就沒有勞動成果,沒有價值,也就沒有人的需要的滿足。而實踐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活動,主體需要、客體屬性及其之間的關系也時刻處于變化之中,所以價值所標示的主客體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因此,對價值的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必須立足于勞動、實踐,從現實的主客體關系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

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深刻地指出,瓦格納認為價值“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2]406,從物對人有用這種主客體關系中,即從使用價值中抽象出一般價值,這是對的,但是瓦格納把這種價值主客體關系看成理論關系,正如“普世價值”論將價值主客體關系看成人類先天具有的一樣,都是一種抽象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主客體關系不是抽象的理論關系,而是以實踐的即以活動為基礎的關系,是處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因 而是現實的關系。馬克思指出:“人們決不是首先‘處在這種對外界物的理論關系中’。正如任何動物一樣,他們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說,并不‘處在’某一種關系中,而是積極地活動,通過活動來取得一定的外界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們是從生產開始的)”[2]405。馬克思強調,要從人的活動、從生產中的主客體關系來分析價值問題。

“普世價值”論對價值的主客體關系的理解與瓦格納是一樣的,都從抽象關系角度來理解現實的價值問題。應該說,他們從人的需要、從有需要的人出發來理解價值是對的,但是,現實的人不是孤立靜止地存在的,現實的人只有不停地勞動,從事一定的生產活動,才能滿足自身需要,生存下去,因而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現實的社會關系之中的人。因此,從主客體關系的角度理解價值,僅僅是理解價值本質的前半程工作,后半程工作是要把這種關系置于人的現實的主體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中去理解,置于人與對象的具體關系和具體實踐活動中,置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一定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去理解。

正是因為價值的主客體關系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實現的現實關系,因此價值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個性,任何價值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

2.“全人類共同價值”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實現的辯證統一

批判“普世價值”的抽象性,就要深刻闡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實性;而要深刻闡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實性,就要從“全人類共同價值”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實現的辯證統一性角度去理解。

價值是由勞動、實踐創造的,一方面,任何價值都不是人的個體的、偶然的活動的結果,都是人類在普遍性、總體性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經過億萬次實踐重復、驗證而確立的,因而獲得了普遍性、公理性;另一方面,任何價值被實踐創造出來后都不是抽象地存在的,而是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表現和實現出來,實際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價值的實現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進步程度和社會制度的影響與制約,因而具有相對性、歷史性,這就是價值實現的特殊性、個性。

“全人類共同價值”即普遍性價值的價值主體“全人類”是指一般人類主體,不是具體的個體主體?!叭祟惞餐瑑r值”是指客體屬性與一般人類主體的內在尺度相契合,對全人類整體有意義?!叭祟惞餐瑑r值”在總體性社會實踐中創造后,就獲得了它最原初的、核心的價值內容。對于具體時代和個人來說,“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先在性和公理性,不會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不論共同價值在現實中如何實現,其核心內容是不變的;如果變了,就表明這個共同價值或者成為別的價值了,或者不再存在了。

“全人類共同價值”即普遍性價值創造后,必然要在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表現、實現出來,實際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共同價值(普遍性價值)的實現受到主體自身與外界條件的限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的進步程度和社會制度條件等制約著共同價值實現的廣度和深度。因而,共同價值的實現具有相對性、歷史性,表現為特殊性、個性。例如,“公平”作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其核心內涵是給人以應得,得所應得?!肮健痹诓煌瑫r代的實現形式是不同的。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會,“公平”的實現僅限于氏族家庭內部,表現為自然分工、平均分配食物等。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建立起的等級專制制度下,“物質生產的社 會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征的”[3],“公平”的實現僅限于奴隸主、地主階級內部的權益分配、維護君主政體等,但相比較原始社會,“公平”的實現范圍相對擴大了、內容相對豐富了。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本主義社會以商品生產和交換為基礎,“公平”的實現從形式上擴展到整個社會,但是在資產階級統治和壓迫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是極度不平等的。而在當今,社會主義中國基于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體系,切實實現法律平等、機會平等、分配平等、發展平等等,不斷實現普遍公平??梢?在不同時代,“公平”的實現表現出歷史性和相對性特點,因而具有特殊性、個性。

總之,“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實性是在人類總體性社會實踐中創造并經過億萬次實踐重復、驗證而確立的,同時又是在人們爭取價值、滿足需要的具體實踐中不斷實現的?!叭祟惞餐瑑r值”的普遍性、共同性與價值實現的歷史性、相對性內在相聯、不可分離,這決定了“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普遍性、共同性不是抽象的普遍性、共同性,不是離開價值的相對性、歷史性的普遍性、共同性,而是寓于價值的歷史性、相對性之中,通過價值的特殊性、個性表現和實現出來的。因此,“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普遍性不是絕對的、永恒的普遍性,而是相對的、歷史的普遍性;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特殊性、個性則是普遍性價值的實現載體,是普遍性價值的外在化和實現形式,二者在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實現了有機統一。

3.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現實性的研究不足造成對“普世價值”批判的失誤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后,理論界即開展了相關研究,學者們對“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義進行了深入探討,但是由于沒有明確區分“全人類共同價值”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實現,缺乏對價值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性的深刻探討,在批判“普世價值”時常常引起思想困惑、混亂。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由于沒有明確區分“全人類共同價值”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實現,不理解“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深刻內涵,結果導致通過“全人類共同價值”實現的歷史性、相對性來批判“普世價值”的絕對性、永恒性,淡化甚至否定了共同價值的普遍性、公理性,造成思想困惑。例如,“公平”和“正義”作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即普遍性價值,它們不是抽象存在的,而總是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表現和實現出來,實際地滿足人們對其需要和追求?!肮健迸c“公平”的實現、“正義”與“正義”的實現是辯證統一的整體。但是有些學者沒有深刻地理解二者的辯證統一性,沒有深入探討不同時代、不同生產力條件下“公平”和“正義”實現形式的相對性和歷史性,從而導致在批判“普世價值”永恒絕對性的同時,也否定了存在作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即普遍性價值的“公平”和“正義”原則的存在。他們常常引用恩格斯關于“平等”和“正義”的一段名言:“在共產主義制度下和資源日益增多的情況下,經過不多幾代的社會發展,人們就一定會認識到:侈談平等和權利,如同今天侈談貴族等等的世襲特權一樣,是可笑的;對舊的不平等和舊的實在法的對立,甚至對新的暫行法的對立,都要從現實生活中消失;誰如果堅持要人絲毫不差地給他平等的、公正的一份產品,別人就會給他兩份以資嘲笑?!降群驼x,除了在歷史回憶的廢物庫里可以找到以外,哪兒還有呢?”[4]表面上看,恩格斯好像否定了“平等”和“正義”原則,而事實上,恩格斯在這里所說的“平等”和“正義”是指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所能實現的“平等”和“正義”,而不是指“平等”“正義”作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即普遍性價值本身。但是如果將恩格斯在這里所談的“平等”和“正義”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實現形式當成作為普遍性價值本身的“平等”和“正義”,就會得出世界上不存在一般性“平等”和“正義”原則的結論,進而否定“公平”“正義”的客觀普遍性和公理性。

二是將“全人類共同價值”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實現相混淆,把“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具體實現形式當成“全人類共同價值”本身,造成對“全人類共同價值”認識的悖論,導致在對“普世價值”批判中出現思想混亂。例如,將“一般自由”與“一般自由”的實現相混淆,將“一般自由”的實現等于一般性自由原則,就會得出“自由悖論”的結論。因為“一般自由”原則的內涵是:人作為主體不受限制地按照自己的意識自主活動;而“一般自由”原則在具體實現的過程中,受到來自自然界、社會和人自身的重重限制和束縛?!耙话阕杂伞笔峭ㄟ^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人類社會制度的不斷進步來實現的,是靠人類社會實踐發展中的不斷積累來實現的。在不同時代、不同生產力條件下,“一般自由”實現的具體形式和內容是不同的,因而“一般自由”的實現具有相對性和歷史性。如果將“一般自由”與“一般自由”的實現相混淆,把自由的實現當成“一般自由”本身,就會感覺自由受到限制,自由并不自由;如果把“一般自由”當成“一般自由”的實現本身,就會感覺在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社會條件下,自由的定義都是不同的,由此產生自由悖論的困惑。

綜上所述,價值是“共同價值”與“共同價值”的實現的辯證統一。價值的普遍性與價值實現的相對性、一般價值與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具體實現的價值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共同價值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共同價值的實現具有特殊性、個性。盡管在不同時代、不同生產力水平和不同社會條件下,價值的具體實現形式不同,但是它都是圍繞著普遍價值的實現而展開的,體現了一般價值的內在追求。價值的普遍性、共同性表明,價值具有不以具體時代和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公理性,沒有多元主體的共同價值;價值的特殊性、相對性和歷史性表明,沒有永恒不變、抽象存在的共同價值。不能將共同價值與共同價值的實現割裂開來,這需要既唯物又辯證的思考。而既唯物又辯證的思考最為根本的,就是立足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來思考。只有立足于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才能真正理解共同價值及其實現的本質和特性。

三、批判“普世價值”普適性,闡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公理性

“普世價值”論與“全人類共同價值”思想都強調價值的普遍性,是全人類普遍追求的,是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個人都應該堅持和遵守的原則和標準。理論界批判“普世價值”普適性來源于抽象人性的同時,一般認為,“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普遍力量來源于現實的人性,來源于當今時代人類的共同需要。而實際上,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普遍力量的探討不能單純從主體需要角度,而應從主體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角度來探討?!叭祟惞餐瑑r值”即普遍性價值的公理性及由此而來的約束力和引領力來自人類億萬次的實踐的重復。

1.不能單純從主體需要角度批判“普世價值”的普適性

“普世價值”何以具有公理性和普遍力量?“普世價值”的普適性來自何處?“普世價值”論認為,“普世價值”的公理性和普遍力量來自人類先天具有的人性,來自人的共同需要。對 此,理論界普遍認為,西方國家所謂的人性論,是抽象人性論,這種人性來自人類先天就具有的自然本性和先驗理性,人性不變,人類的共同需要不變,“普世價值”也就永恒存在,為全人類所普遍追求,因而各個時代、各個國家都要堅持和遵守。由此,“普世價值”就變成了一種凌駕于一切社會之上的超現實精神力量,變成了一種猶如上帝一樣的實體性存在,進而推演出資本主義制度是萬古長存的合理社會制度等。

針對于此,很多學者強調,“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公理性和普遍力量不是來自抽象人性,而是來自現實的人性,來自人類現實的共同需要。人的需要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根本不存在“普世價值”論所強調的那種與社會隔絕的需要,不存在完全排除主體特殊需要的共同需要。需要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人們之間因為有一般的、共同的需要而形成共同利益,進而形成價值共識,這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

價值是標示實踐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的范疇,表現為客體屬性滿足了主體需要的客觀事實。價值是勞動、實踐創造的成果,對價值的本質與特性的認識和理解,不能單純從主體角度、當然也不能單純從客體角度來理解,而應該從主體改造客體的實踐角度去理解。固然,現實需要是價值產生的前提和原始動力,如果沒有人們之間現實的共同需要,也就沒有普遍性、共同性價值的產生,但是普遍性、共同性價值的公理性以及由此而來的對具體國家和個人的約束力和引領力,不是來自人們之間現實的共同需要,不是因為人們有了共同的需要,價值就相應地具有了普遍性和公理性。例如,人類自古就有對“永動機”的現實的共同需要,但是“永動機”至今也沒有成為普遍性價值;人類自古就有對和平的現實的共同需要,但是和平卻不是因為人們有共同需要就具有了公理性意義?!叭祟惞餐瑑r值”的普遍性力量、公理性及由此具有的約束力和引領力,是人類在總體性社會實踐中積累、創造并經過億萬次實踐驗證而確立的,是由經驗而變成的先驗。

2.“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公理性來自人類普遍性社會實踐

“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普遍性、一般性,是符合全人類利益的、人們普遍追求的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都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盵5]這表明,不論具體是誰,不論具體是哪個民族、哪個國家,不論是哪個階級,不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要堅持、遵循和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叭祟惞餐瑑r值”的核心內容是確定的,在其主客體關系客觀存在的歷史階段中,不會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對于具體時代、具體國家和個人來說,“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先驗性、公理性,即“全人類共同價值”先于具體主體的經驗而存在,是無須證明就必然遵循的客觀準則?!叭祟惞餐瑑r值”對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個人都具有約束力和引領力,是人們的行為規范和價值目標。

“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公理性、先驗性及由此而來的約束力、引領力來自何處?來自人類普遍性實踐創造和億萬次實踐的重復、驗證,普遍性實踐即總體性實踐?!叭祟惞餐瑑r值”是人類在普遍性、總體性實踐中不斷積累、創造的,又經過億萬次實踐重復、驗證而確立的。列寧在評述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時曾提出:“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盵6]183實踐為什么具有總體性、普遍性?因為實踐具有能動創造性和社會歷史性。

實踐是能動創造性的活動,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實踐是人使用工具的活動,工具體系 包括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機器、電腦等實物工具體系;二是概念、語言、文字等思維工具體系。思維工具具有更為根本性意義。語言、文字借助概念來表達,概念是對一類事物共同屬性的把握,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點。借助概念、語言、文字等,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通過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人們就可以在頭腦中建構體現自己理想追求的觀念世界,即精神文化世界,并以此引導現實的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總是把自己在實踐中創造的價值和積累的經驗教訓等等形成規則、知識和理論,超越時空,傳遞給后代人;后代人總是在前人實踐積累的全部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每一代人的實踐都不是從頭做起的,每一代人都把前人實踐積累的主體力量納入到自己的活動之中,壯大自己的力量。因此,人的任何實踐活動,盡管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活動,但是其本質都是包含著以往全部發展成果的社會歷史性活動,因而是普遍性的活動。實踐不是個體的孤立活動,不是偶然、零散地發生的,而是前后相聯、彼此相關的,具有普遍性的特點。

因此,任何價值都是人類在整體性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成果,又經過人類億萬次實踐重復、驗證而確立起來的。人們在勞動、實踐中創造了某種價值,實踐不斷驗證它對人的意義;經過人類世世代代的實踐確認,使這個價值獲得普遍性和公理性。列寧在談到邏輯的時候,曾經強調,邏輯的格、邏輯的式的鞏固性和公理性來自人類億萬次的實踐的重復:“人的實踐活動必須億萬次地使人的意識去重復各種不同的邏輯的格,以便這些格能夠獲得公理的意義?!盵7]“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式固定下來。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億萬次的重復才有著先入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盵6]186邏輯的格、邏輯的式即邏輯形式是人們普遍遵守的規則,而人們之所以普遍遵守,就在于它是在人類總體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經過億萬次實踐重復、驗證而獲得的鞏固性和公理性。知識、規范、理論等全人類共同價值都是如此。例如,“和平”,其核心內涵是沒有戰爭、沒有暴力狀態,它是人類經歷了億萬次戰爭的苦難而確立的普遍性價值。最早的人類跟動物一樣,弱肉強食,彼此之間發生殘酷的戰爭;私有制和階級出現以后,階級矛盾更是通過戰爭方式來解決。戰爭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人們流離失所,導致發展中斷,文明停滯,甚至毀滅。人類經歷了億萬次戰爭之苦,確立了沒有戰爭即和平的價值,“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8]。特別是近現代以來,隨著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戰爭破壞性越來越大,和平也越來越珍貴。世界上各個國家和人民都應堅持和遵守和平原則,以實現人類自由和幸福的愿望。和平原則的普遍性、公理性及由此而來的對世界各個國家和人民的約束力和引領力,是經歷億萬次戰爭之苦、享受沒有戰爭之甜的普遍性實踐所確立的。

總之,“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在人類總體性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又經過億萬次實踐的重復、驗證而獲得了其公理性,對于具體時代、具體國家和個人來說,都具有普遍約束力。特別是在當今時代,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困境和危機,迫切需要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堅持和遵 守“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不斷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猜你喜歡
主客體全人類普世
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甲·宣》——文明記憶的主客體交互表達
關于獻血
瘋狂的重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客體關系的特點與當代啟示
淺析“物我本相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管見
普世價值論
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
“普世價值”的應有取向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