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弗雷格的語義觀和本體論

2023-02-05 11:13王銅靜趙亞麗
關鍵詞:弗雷格專名邏輯學

王銅靜,趙亞麗

鄭州輕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弗雷格被奉為分析哲學之父,開辟了語言哲學研究先河。達米特給予弗雷格極高評價,他認為弗雷格為哲學帶來了可以媲美笛卡兒的哲學領域變革,如果說笛卡兒使得認識論成為近代哲學的起點,那么同樣地,“對于弗雷格來說,在任何哲學研究中,首要任務是對意義的分析”[1],因此意義理論理當成為整個學科(指哲學——引者注)的起點?!陡拍钗淖帧吩杏烁ダ赘竦恼Z言哲學思想,其后的一系列重要文章,如《函數與概念》《論概念和對象》《論涵義和指稱》等,都是《概念文字》思想的延伸,從中可以看到弗雷格特色鮮明的分層分析策略。弗雷格用概念函數和對象的區分代替了傳統邏輯學中謂詞與主詞的區分,同時奠定了概念詞與專名區分的邏輯基礎;在研究概念與對象的關系時,他區分了元語言與對象語言、專名與概念詞、概 念與對象,并剖析了概念的特性;在研究涵義與指稱的關系時,他分析了語義的結構性構成和邏輯功能不同的語言表達式的語義特點;在研究思想作為邏輯學的對象時,他討論了世界存在的不同形式及其關系。

一、弗雷格式語義三角觀

1.古典語義三角觀

“語義三角”又被稱為“黃金三角”,是當代語言哲學的基本研究框架,其預設語義本體論特性,表達一種元語義立場。語義三角的古典版本在古希臘哲學中已有顯現,正如馬蒂尼提所言,“這種關于語言、思想與實在的觀點非常古老,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圖,他通過蘇格拉底之口解釋道,這種信念正是他自己哲學研究事業的策略?!颜Z言作為對實在的反映的同樣看法在整個中世紀、近代哲學直到二十世紀一直延續”[2]。在古典語義三角觀中,語言被看作實在之鏡,映照出實在,并表達為思想,這也正是語言圖像論所呈現的語言意義的基本邏輯。

2.經典語義三角觀

相對于古典版本,當代最為流行的經典版本語義三角則有所不同,其預設了語言、心靈、世界三項語義關涉基本要素。從心靈到世界是認知關系,構成了知識論核心問題;從語言到世界是語義關系,構成了意義理論核心問題;從心靈到語言是語用關系,構成了語用學核心問題。與古典語義三角觀相比,經典語義三角觀極大豐富了語義和語用之關系的討論,其中又特別牽涉到語義本質看法上的分歧:持語言表征主義立場的認為,人通過語言描述思想或認知內容;持語言使用論立場的認為,人通過語言來完成某件事,即以言行事?,F代哲學從認識論到語言學的轉向,恰恰在于認識到語言對哲學本質的重要性。

3.弗雷格式語義三角觀

作為從認識論到語言學轉向的開山鼻祖,弗雷格反對將傳統意義上的心靈作為語義的構成要素。弗雷格在《論涵義和指稱》中闡述了語言符號、涵義、指稱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構成了他獨特的語義三角觀。語言表達涵義,指稱對象,且涵義在語境分析中決定指稱。語言具有結構性和生成性,具有不同語法屬性和功能的詞或短語,按照一定語法規則構成句子,但語言語法并沒有揭示語言的真正邏輯結構。在傳統邏輯學中,這些詞或短語被劃分為主詞和謂詞,并由此構成命題。弗雷格則借助數學中的函數概念來分析日常語句,用自變元-函數分析來代替傳統邏輯的主詞-謂詞分析,并由此產生了語言上專名與概念詞的區分,語義結構上對象與概念的區分,本體論上物理的、心理的 與第三領域的區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間接指稱論的意義理論。

古典語義三角觀中的“實在”是未被闡明的,在不同哲學家那里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當代經典語義三角觀則主要基于自然主義本體論,并衍生出當代哲學研究的不同領域,如知識論、意義理論、語用學乃至心靈哲學;弗雷格式語義三角觀在理論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弗雷格基于數理邏輯來構建其意義理論乃至思想體系,開辟了分析哲學多元分層分析策略,其中不僅包含對句子邏輯結構的描述,更包含對句子真值條件的說明。

二、弗雷格的分層分析策略與工具論語言觀

1.分層分析策略

分析與綜合一直是西方哲學研究的基本策略,但邏輯真理與科學真理的根本區分一直被傳統哲學家忽視。弗雷格則基于該區分的重要性,反復強調了哲學上分層分析的重要性,這種研究策略主要體現在他基于語言、涵義、指稱等分層分析的語言哲學思想上?!霸诟ダ赘襁@里,真值、對象和概念是一個層面的東西,而思想是另一個層次的東西?!盵3]10程煉[4]則指出,弗雷格把真值當作對象的主要依據是它們在他的邏輯系統中的作用,真值是非常特殊的抽象對象,屬于外部領域和主觀領域之外的第三領域,并指出這種推設屬于“元邏輯”層面。弗雷格強調,“從主詞和謂詞的結合,人們得到的只能是一個思想,絕不是從涵義到達指稱,也絕不是從一個思想達到其真值。人們在同一個層次活動,而不從一個層次進展到下一個層次”[5]164。由此可見,弗雷格分層分析策略在其語言哲學思想中應用廣泛,并構成了弗雷格哲學思想的基本框架。

2.工具論語言觀

弗雷格語言觀繼承了傳統工具論語言觀,他說,“就像發明利用風逆風行駛對于航海具有重要意義一樣,符號對于思維也具有重要意義……若沒有符號這一偉大發現,它們(指人類的表象——引者注)也將局限于我們的手所造成的東西和我們的聲音所能造成的音響。是符號使我們能夠想到不存在的、看不見的、也許是非感官所能感覺到的東西”[3]39-40。符號有助于我們保持記憶,并進一步思考,這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弗雷格詳述了語言符號的產生機制和作用機制,即“如果我們創造出憑感覺使我們回憶起表象的符號,我們就以此建立起一個新的固定的核心,表象圍繞它聚集起來。從這些表象中我們重新選擇出一個表象,以便創造出它的符號。這樣我們一步一步地深入我們表象的內部世界,并在那里隨意活動,因此我們利用可感覺的東西本身使我們從它的約束下解脫出來”[3]39-40。

語言符號的神奇功效在于,人借助其完成了從私人感覺世界到公共思想世界的躍升。語言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工具之一,并具有不同于其他工具的獨特性,但正如工具都有局限性一樣,自然語言也并非完美無缺。弗雷格明確指出,“缺陷的原因在于語言的某種柔韌性和可變性,另一方面這種性質又是語言發展能力和多方面適用性的條件”[3]42。就像人的手,雖靈活卻不夠精準,需要工具輔助以完成更精確的任務。遵守語言學語法并不能保證思維活動的精確,更不能滿足推理過程對邏輯嚴密性的要求,弗雷格正是出于這種考慮創造了概念文字。

三、基于分層分析策略的弗雷格語義觀

雖然弗雷格依然秉持傳統工具論語言觀,但他打破了傳統二元對立的邏輯范疇分析,即 基于主詞和謂詞的邏輯分析。傳統邏輯學對主詞與謂詞的區分,是基于語法而非深層邏輯結構的差別,以至于主詞可以成為謂詞,而謂詞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變為主詞,這種不嚴謹成為形而上學疑難產生的根源之一。弗雷格認為,“最好是從邏輯中完全清除‘主詞’和‘謂詞’這兩個詞”[6]120。真正的邏輯主詞和謂詞,不但存在語法上的差別,更存在邏輯地位和本體論地位的差別。弗雷格用邏輯關系符號補充數學形式語言,將傳統邏輯學中的主詞、謂詞與陳述句的討論,轉變為他的新邏輯學中的專名、概念詞與判斷句的討論。這樣一來,不再有概念內涵與外延的區別,取而代之的是概念與對象的區別;不再有殊相和共相的糾纏,取而代之的是專名和概念詞邏輯功能上的不同;不再有主詞無可置疑的存在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專名既有涵義又有指稱;不再有共相如何存在的本體論難題,取而代之的是概念如何能夠被對象滿足。

1.通名與專名的區分

弗雷格強調專名和通名區分的本質重要性。一個對象的名稱,即一個專名絕不能做語法謂詞。他首先從語言使用角度解釋了概念的產生機制和概念詞的作用:“當我們將相同的符號指派給不同而類似的東西,我們實際上不再表示個別事物,而表示它們共同的東西,即概念?!盵3]40這里的“指派”可以理解為一種命名活動,即對于不同的類似對象以同一符號命名,這一符號即為概念詞或通名。不論一個專名具有怎樣的符號構成,“每個代表一個對象的符號都是一個專名”[5]186。專名的特權在于這種命名發生且僅發生一次,即邏輯意義上的唯一性,也可以說是跨可能世界的同一性,而通名恰恰不具備這種特權。當然,這并不排除對同一對象的不同命名,一個對象可以有多個專名。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句子可以看作專名,即“每一個判斷句,根據句子中語詞的指稱,可以將其 看作是一個專名,如果這個專名有指稱的話,那么這個指稱要么是真要么是假”[5]163。同時,弗雷格也指出通名并非真正的專名,在邏輯完善的語言(概念文字)中“任一新符號若不能確保有指稱,該符號就不應作為一個專名被引入”[5]169。通名是概念的名稱,是我們借以指稱概念的語言工具;專名是對象的名稱,是我們借以指稱對象的語言工具。

2.涵義與指稱的區分

最為人們重視的是弗雷格關于涵義與指稱的區分。這是基于語義結構的區分,一個語言表達式既有涵義,又有指稱?!耙粋€專名的指稱是我們以該專名命名的對象本身;而此時我們所擁有的表象則完全是主觀的。這二者之間是涵義,它確實既不再像表象那么主觀,但也不是對象本身?!盵5]160從本體論地位來分析,涵義是思想或思想的一部分,處于第三域;指稱則不一定,通名指稱的是概念,位于第三域;專名指稱的是對象,對象可能在外部世界,也可能在內在世界,還可能在第三域。特別重要的是,不應將概念理解為概念詞的涵義或內涵。概念詞的內涵是思想的一部分,也或許可以說是概念內容。概念本身是邏輯上簡單的、初始的,且不能直接予以定義的東西,其邏輯功能在于通過對象對它的滿足,讓人達到真的判斷。不應將涵義與指稱的區分同概念與對象的區分混同起來,前者是語義結構上的區分,后者是邏輯結構上的區分;但也需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達成對弗雷格邏輯語義學和意義理論的真正理解。

3.對象與概念的區分及其關系

對象和概念的區分尤為重要,但經常被人們忽視。該區分與涵義和指稱的區分不同,它們基于不同層次的分析策略。對象和概念的區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對象與概念區分界限嚴格,禁止這次可以作為對象出現的東西,下一次又作為概念 出現。在傳統邏輯學中,專名可以構成其他專名或其他謂詞的一部分,謂詞也可以構成其他專名或其他謂詞的一部分,正是這種隨意性帶來了語言上的誤用和思想上的困惑。對象和概念的區分由分析語言的真正邏輯結構得出,“對象是一切不是函數的東西,它的表達式不含任何空位”“函數的值域是對象,而函數本身不是對象”;函數本身是概念,“概念外延是對象,而概念本身不是對象”[5]147-148。比如,“馬”與“‘馬’這個概念”“4的平方根”與“‘4的平方根’這個概念”等,前者是通名或概念詞,作為概念函數它們在表達上是有空位的,指稱一個概念,表達一個待補充的、不完整的思想;后者則是專名,在表達上沒有空位,指稱一個對象,其表達的思想本身不需要補充。

其二,要區分對象與概念的關系和概念與概念的關系?!皩ο蠛退幱谄湎碌囊浑A概念之間的關系,與一階概念和二階概念之間的關系雖然類似,卻是不一樣的?!盵5]190對象與概念的關系是一個對象要么處在一個概念之下要么不處在其下的關系,該關系不可逆,也可以說對象從屬于概念,概念表示了對象的性質。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則是下屬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也許可逆也許不可逆,一個概念不需要另一個概念來滿足其自身。比如,正數、整數與正整數都是2的性質,2分別處在這三個概念之下,這就是對象與概念的關系。弗雷格又將正數、整數稱作正整數的標志,這是概念與概念間的下屬關系。也就是說,概念可以是對象的性質,但概念只可能是另一個概念的標志,不應混淆兩者。但同時,對象與概念的關系是最基本的邏輯關系,概念間的所有關系都可以還原為這種關系。

基于對象和概念的區分,可以看到“當今法國國王是禿子”之所以為悖論,就在于我們做語義分析時,一面將“當今法國國王”看作專名,此時這句話的邏輯結構與“沙和尚是禿子”相同;同時又將“當今法國國王”看作概念詞,此時這句話的邏輯結構與“金山存在”相同。如果是第二種分析,那么“當今法國國王是禿子”所表示的關系就不再是一個對象是否處在一個概念之下的關系,而是“當今法國國王”與“禿子”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了?;煜齼烧哌壿嫿Y構上的本質不同,才產生了一個句子既真又假的悖論。沙和尚作為虛構世界中的人物是沒有疑問的;而金山是否存在涉及現實世界,涉及更為復雜的認識論問題。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概念與對象雖涇渭分明但又雙向奔赴,這里涉及語言工具如何與存在產生關系的認識論問題,常成為滋生哲學混亂的溫床,弗雷格寄希望于他的新邏輯學“能夠成為哲學家們的一種有用工具”[7],能夠如一把利器打破概念關系的諸多假象。

4.概念與概念詞的區分

在弗雷格那里,概念與概念詞的區分是其邏輯語義學得以成立的前提。概念是概念詞的指稱對象,概念詞則是概念的語言符號表征,即前者是一種語義性存在,后者是一種語言性存在。語言符號是人類所特別倚重的一種廣義信息互通工具,是人類實踐的工具之一,可以用之交流感情、表達命令、探尋真理、編織神話等等,因而深受人類實踐的直接影響。語言如同其它實踐工具諸如拖拉機、水果刀、椅子一樣,既有一定的自然屬性,也有一定的約定屬性。概念詞是我們借以把握概念的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它本身是語言中的東西,因而具有語言的自然屬性和約定屬性,也可以具有語言學意義上的各種定義,比如辭典定義、例舉定義、屬加種差定義等等。概念則不同,概念作為概念詞的指稱,在弗雷格那里它是自成一類的某種存在,并不具備上述語言的那種自然或約定屬性。概念本身是邏輯上簡單的、初始的,且不 能直接給之定義的東西,其邏輯功能在于通過對象對它的滿足,讓人達到真的判斷。

對概念和概念詞的區分,以及對概念本體論地位的界定,并不排除概念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比如心理學家可以研究概念,并將之作為思維過程的一部分或一個階段;自然科學家可以研究概念,可以界定一個概念詞的內涵和外延,提出新概念,繼承和批判已有概念。但是不能混淆對概念的不同使用,自然科學領域研究概念與邏輯學上研究概念是截然不同的。邏輯學上的“概念”是邏輯語義結構上與對象相對應的,初始的、不能定義的東西,概念的存在特性在于其不飽和性。概念不是直觀的,不能由感官直接感受到;語言符號是直觀的,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因而,概念必須通過語言符號來把握,通過語言符號的表象顯示給我們,但概念不是符號表象本身。在這里發生了語言層面、邏輯層面和本體論層面的穿梭,通過“概念詞”這種可感覺的東西的引導,說話者才能達到“概念”這種不可感覺的東西。

四、弗雷格語義觀所預設的“三元”本體論

弗雷格之所以強調專名和通名區分的本質重要性,在于不同語言表達式的邏輯地位和本體論地位的差別,其邏輯地位差別體現在專名和通名邏輯形式上的是否完整和語義上的是否滿足(即達到成真條件),專名形式上完整,通名則形式上不完整,且專名與通名的指稱共同構成了語義上的滿足。指稱關系是語言表達式與世界的關系,而語言表達式的指稱由其涵義決定,因而最終語義上的滿足狀況(即語句所表達命題的真或假)是由世界的本體論特征來決定的。

與弗雷格分層分析策略語義觀相對應的,即是其“三元”本體論。弗雷格認為存在著外在世界、內在世界、“第三域”,類似于常說的物 理世界、心理世界、抽象世界。在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方面,弗雷格堅持一種常識立場,既反對客觀唯心論,又反對主觀唯心論,認為既不能將意識來源歸給神,也不能否認意識依賴于外在世界??陀^唯心論超出了常識,認為“我的表象,我的整個意識內容,也同時是一個更廣大的意識,也許就是神的意識的內容,這難道說不可能嗎?……但是這大大超出了人能理解的范圍,因此最好不考慮這種可能性”[5]361;主觀唯心論破壞了常識的根基,認為“如果研究者想要避免一切純粹的假定,那么他就只有表象……他最終破壞了他自己的建筑基礎”[5]365,由此導致表象的承載者的無窮倒退。

1.外在世界

外在世界中的事物是獨立自存的,不需要承載者,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范圍內能夠被感覺到。雖然外在世界中的事物本身不需要承載者,但它卻包含了表象的承載者。外在世界中具有意識功能的事物,如人,就是人的表象的承載者。人的感官神經系統和刺激感官或直接刺激大腦神經的外部事物,是人的表象存在的物質基礎和根基。外在世界中事物的同一性,遵從時空同一性的基本原則,即在時空上具有同一性的事物才是同一個事物。至于在這一原則下,由于現實生活的需要,而在同一性問題上的各種拓展,則不在討論范圍內。

2.內在世界

弗雷格將內在世界稱為“表象”,即“一個感官印象、想象力創造物、感覺、感情和情緒的世界,一個傾向、愿望和判定的世界”[5]360,除判定外,均為表象。表象僅僅是認知者所體驗到的東西本身,而不涉及產生表象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原因。弗雷格總結了內在世界的四種特性:其一,表象本身不能被感官感覺到,如我看見了一棵樹,但看見一棵樹的視覺印象本身,不能再被看見;其二,表象是被具有意識能力的認 知者擁有的;其三,表象必由某一承載者承載;其四,每個表象有且僅有一個承載者。關于內在世界的同一性問題,弗雷格說,“別人沒有我的痛苦”[5]361。表象的承載者是具有時空屬性的外在世界的物體,如人或其他動物。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承載者,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空也是不同的承載者,而承載者的不同決定了其所承載表象的不同。比如,我今天看到一棵樹的表象與昨天看到同一棵樹的表象,不是同一個表象。

3.第三域

通過對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特性的分析論證,弗雷格斷定,“必須承認第三域”[5]363,而思想正是第三域中的存在,其特性是“在不能被感官感覺這一點上,它們與表象一致;在不需要它屬于其意識內容的承載者這一點上,它們與(外部)事物一致”[5]363。弗雷格通過歸謬法完成第三域存在的論證:要么“并非只有我的表象才能是我考察的對象”,要么“我的所有知識和認識都限于我的表象之內,限于我的意識舞臺。如此一來,我就會只有一個內在世界,而且對他人一無所知”[5]364。如果后者為真,那么他者不存在;即便他者存在我也不可能知道;更嚴重的是會導致表象承載者的無限倒退。

以我說“我看見一棵樹”為例,我有關于這棵樹的表象,同時這個表象以我為承載者;當我說“我看見一棵樹”時,我并沒有區分我和我對這棵樹的視覺印象,也就是說我沒有區分作為承載者的我和我所承載的表象。但是,當我說“我看見一棵樹”時,我對這一視覺印象的承載者是有所斷定的,而這個承載者就是“我”,對“我”的斷定本身不是表象,否則的話,就要進一步追問“表象我”的承載者是誰。如果“我”是一個表象,那么,其承載者要么是我,要么不是我;如果是我,就會導致我的無窮倒退,即“我陷入我自己,就像一個無窮套盒”[5]366;如果不是我,就會導致“我的表象不是我”的悖論。通過上述歸謬論證,可以推斷出,關于“我”的斷定首先不屬于外在世界,其次也不屬于內在世界,因而是第三域的存在。

第三域的存在不需要承載者,而是獨立自存、超越時空的存在。但人是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如何與超時空的、非現實的第三域存在發生關系呢?弗雷格認為,“明智之舉是選一種特定表達,而‘把握’一詞即可滿足該目的。對思想的把握必須要有一種與之匹配的特殊精神能力,即思考力。在思考時,我們不是產生思想,而是把握思想”[5]368。他還指出,“即使是永恒的東西,如果它對我們而言確是某種東西,那么必定會以某種方式與具有時間屬性的那些事緊密相連”[5]370?!鞍盐账枷搿敝傅木褪沁@樣一種聯系:它是思考、判斷、表達、理解等詞所表示的心理活動中的斷定性因素,該因素取決于非感覺的東西,“非感覺的東西雖然沒有感覺印象的配合,但它也能引導我們走出內在世界,并使我們能夠把握思想”[5]369。當我斷定“我覺得疼”時,不再表示我疼這一表象,而是表示表象之外的東西,即思想。當醫生聽到我說這句話時,他雖不能感受我的疼,但能把握我的疼,他把握的不是我的疼的表象,而是我這句斷言所表達的思想?!翱茖W工作不是要制造出一個真的思想,而是要發現一個真的思想”[5]368,醫生通過我這句斷言發現了我的疼。

五、弗雷格反對邏輯學中的心理主義

之所以承認并強調“第三域”的存在,弗雷格的初衷是要掙脫近代認識論的束縛,特別是邏輯學中的心理主義。弗雷格在《算術基礎》中提出了三條基本原則,即要清楚地區分心理的和邏輯的、主觀的和客觀的;絕不追問單獨一個詞語的指稱,只能在命題語境中詢問;萬萬要 記得概念與對象的區分[8]xxii。旗幟鮮明地反對邏輯學中的心理主義,是弗雷格一直堅持的?;诮J識論,邏輯學日益被看作思維的規律,乃至心理學的一部分。但在弗雷格看來,這種立場不但是對邏輯學的僭越,也使其陷入混亂而不能完成自身職責?!罢妗睘檫壿媽W指引方向,但邏輯學以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學的方式研究真理?!鞍l現真理是所有科學的任務;而邏輯學的任務是研究真理的規律?!盵8]351邏輯學研究真理,就如同物理學研究質量。人們在兩種意義上使用“規律”一詞,一種是道德法則和國家法律,雖有強制性,但人們總可以違反它;另一種是自然規律,自然現象不可能違反這種規定性。弗雷格認為,邏輯學是后一種意義上的真之規律學。

人們常認為邏輯學如同倫理學,其任務在于規勸人們正確地思考。但并非如此。邏輯學和自然規律都是人們日用而不覺的法則,當然對其有了深刻認識后,可以使人們的思考和做事更加有效率。還要注意區分“將某物看作真的”和“發現是真的”,要區分“確認某個信念”和“斷定某個命題”,前者是心理學、認識論和自然科學的工作,后者是邏輯學的工作。另外,“真”并不用于表象領域,哪怕我們將一個表象看作真的,也是語言的誤用,“任何感官可感覺的東西都被排除在這個領地之外,即真理問題出現的地方”[5]354?!罢妗庇衅涮囟☉妙I域,即句子的內容(思想)而非物理意義上(語音或文字)的句子?!霸谶壿嬛胁槐乜紤]虛假斷言”[6]126,假命題的產生是科學或認識論的問題,而邏輯學只關注真之規律。邏輯學的心理主義試圖將思維的運算過程等同或者還原為因果性的心理過程,將知識的東西還原為心理的東西。但弗雷格認為,邏輯規律不是心理學可以解釋的規律,而是客觀世界的規律,即信念的內容不能等同或還原為信念的心理-物理實現。

六、結語

自哲學誕生以來,“求真”就是哲學家安身立命之本,“真理”就是哲學家的核心議題。然而近代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知識領域從哲學母體分離出去,獲得關于世界的真理越來越成為科學家的使命,哲學家轉而尋求澄清科學知識的來源和為科學知識奠基。到了現代,以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成為追尋真理的典范,科學主義思潮也極大影響了哲學研究??茖W日益成為“新宗教”乃至“神話”,各種偽科學趁勢盛行。如何在知識大爆炸的現代社會中回歸生活世界,重新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成為人類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語義三角正是關涉言、意、道(真)關系這一哲學核心議題,本文從弗雷格式語義三角觀出發,指出其語言哲學思想不但承接了傳統哲學對語言的重視,并將意義問題帶進現當代哲學研究的核心領地。通過梳理弗雷格的語言觀、語義觀、本體論,可以看到弗雷格的分層分析策略打破了傳統二元對立的邏輯分析范疇。弗雷格精深的語言哲學思想,及其基于“概念文字”(即數理邏輯)對言、意、道關系的透視,開啟了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并奠定了現代分析哲學進路。分析哲學致力于闡釋“如何理解真理”并為科學祛魅,自弗雷格以來,其開創的數理邏輯成為審視語言與真理的“顯微鏡”,也是分析哲學研究的基本工具,并給出了哲學研究真理的新范式。不真正理解弗雷格,就無法理解繼承了其衣缽的羅素、維特 根斯坦、維也納學派、戴維森、蒯因等,乃至以語言哲學作為其核心領地的當代英美哲學。

猜你喜歡
弗雷格專名邏輯學
名義摹狀詞理論及其反駁與辯護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專名的確定與保護
淺析《邏輯學》的教學方法
杰文斯邏輯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古籍專名數據庫的構建與統計分析
《簡單的邏輯學》
弗雷格的“概念文字”解釋“因明”的可行性分析
國內邏輯學教育普及理論模型的建構研究
從康德到弗雷格
探析概念馬悖論——兼評弗雷格與塞爾的謂詞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