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林業建設的百年歷程與經驗啟示*

2023-02-06 10:32趙利華
關鍵詞:植樹造林林業森林

趙利華

(呂梁學院 思政部(系),山西 呂梁 033000)

林業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和重要舉措,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它肩負著發展經濟、保護環境和促進社會和諧的多重使命,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生態林業建設的必要性

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國家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以高質量的生態環境為基礎,林業建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國家文明、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林業建設要從注重經濟效益轉變到注重發揮其生態效能的生態林業建設的方向上來。

(一)生態林業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生態環境承受的壓力也在增加,各種環境問題嚴重困擾著人民的生活。森林資源作為一種綠色、可再生資源,不僅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空氣污染等的生態價值,而且在促進經濟循環發展、保障能源安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價值,是維護國家穩定、促進人民發展的重要生態資源。

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不能離開自然界獨立存在,人類文明的產生和進步依賴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基礎,所以保護生態環境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森林資源被喻為地球之“肺”,直接為地球生態系統供應氧氣,可以說,森林資源是所有生物得以成活的必要條件。以實現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生態林業建設,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森林資源的多樣化需求,而且還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體現著改善民生和保護生態的雙重作用,因此在國家戰略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2]。

(二)生態林業建設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生態林業建設承擔著極為重要的責任和使命。首先,森林資源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價值,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在林區發展以林產品、菌類、畜牧類、果類加工等經濟產業,不僅可以較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還可以提供許多就業崗位,直接增加了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其次,生態林業建設通過科學規劃、合理種植,“實行‘林、茶、果、藥’結合;在受益時間上,實現‘長、中、短’結合;在林地利用上,實行‘套種、放養’結合;在林木結構上實行‘喬、灌、草’結合;在經營效益上,求得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3]113。因此,把植樹造林、美化環境與發展林業經濟、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使人們在綠樹環繞中感受自然界的勃勃生機,實現心靈的放松和洗滌,形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自覺,這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二、中國共產黨林業建設的百年歷程

我國悠久的農耕歷史為林業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智慧。早在戰國時代,孟子就告誡人們“斧斤以時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荀子指出“斬伐養長不失其時” (《荀子·王制》),這些具有理性主義光輝的生態智慧,雖然歷經幾千年,卻一直指導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借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持續推進林業建設。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林業建設的早期探索

20世紀前20年,中國戰亂頻繁、山河破碎、農業萎縮,整個國家勞動生產力極低,人民生活極端困苦,中國人民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的現實問題。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社會理想中,林業建設就是他們實業救國的路徑之一。當然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關注的重點在于林木本身生產的果實、木材等林產品能否滿足貧苦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上。例如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就認為,通過廣泛植樹,貧窮的中國“從此廣植根蒂,深固不可復拔,不數年間,將見青春中華之參天蓊郁,錯節盤根,樹于世界,而神州之域,還其豐穰,復其膏腴矣”[4]。毛澤東青少年時期在社會調查過程中向農民宣傳種果樹的道理,并親自栽樹[5]。

土地革命時期,由于國民黨政府的殘酷迫害,中國共產黨被迫進入到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的邊遠山區開辟革命根據地。山地是當時根據地最為重要的資源基礎,山區的林木建設在山區建設中就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這一時期,毛澤東不僅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上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山區林木建設上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毛澤東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指出,“走沙山是沒有法子種樹的”[6],強調森林資源在涵養水源、預防水土流失中所具有的生態效益,提高了根據地軍民的護林意識。同時,制定規章制度號召根據地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從1928年到1934年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法令條例,如《井岡山土地法》(1928年)、《閩西蘇區山林法令》(1930年)、《蘇維埃土地法》(1931年)、《人民委員會對于植樹運動的決議案》(1932年)、《保護山林條例》(1934年)等,在根據地廣泛發動和組織農民保護農林、植樹造林[7]32。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通過土地革命實現了山林資源的優化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苦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制定法令法規調動農民積極參加植樹造林、保護山林,這些措施對根據地的社會生態起到了積極的治理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為增加糧食生產保障供給,有效地支援抗戰,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根據地積極領導人民抗日的同時,也開展了廣泛的植樹造林運動,以保證軍民生活需要。這一時期,鼓勵根據地軍民植樹造林的出發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發揮果木林業的經濟價值,解決軍民生活資料緊張和牲畜飼料不足的問題;二是發揮林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態價值,以保護根據地脆弱的生態環境。1941年l月,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植樹造林條例》《森林保護條例》《砍伐樹木暫行規則》三個法規,對獎勵造林、懲治砍伐林木等內容做了詳細規定[7]33,這些規定對黃土高原和華北生態貧瘠地區的水土保持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護林治理,晉察冀邊區1941年“木材林有楊、槐、松、柏……,果木林有桃、柿、杏、棗、花椒……。據五臺、靈丘、平山等25縣統計,共植林木6 834 260株。其中木材林4 367 557株,果木林309 723株,其他林木2 156 980株,平均每人種樹達10株以上”[8]。陜甘寧邊區“1942年全邊區共植樹25.9萬株,除林務局建模范苗圃外,邊區在綏德、子長、清澗各建立一處苗圃,用以培養樹種,解決樹苗供給問題”[9]??梢姰敃r的植樹運動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有效地改善了當時迫在眉睫的生產供給問題。

在動蕩的革命歲月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艱難的斗爭環境中仍然積極倡導植樹造林,對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管理保護進行制度和實踐上的有益探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展國家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保證。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林業建設的變革發展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于過去長期的開墾、戰亂、火災破壞和亂砍濫伐……中國已成為一個貧林國家。全國森林面積僅有8 280萬公頃,宜林荒山28 95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僅為8.6%”[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全面治理國家。在林業建設方面,首先設立林業部門,加強林業管理。中央設林墾部,內設林政司、造林司、森林經營司、森林利用司等部門,具體管理全國林業經營和林政工作,嚴禁私砍亂伐[11]。1951年8月,周恩來在《關于節約木材的指示》中規定:“地方人民政府除國家布置伐木任務應予以完成外,不得再用采伐木材方式,解決地方財政問題,違者依法論處?!盵12]同時規定,其他企事業單位、團體都不能采伐和經營林業生意。其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植樹造林運動,將“綠化祖國”和“發展生產”結合起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國家對林木的需求不斷增加, 1956年和1958年毛澤東相繼提出“綠化祖國”和“美化全中國”的偉大號召,掀起了植樹造林的綠化熱潮。以河北省為例,“1953年到1957年五年內造林總面積為10 250 688畝,其中國營造林438 685 畝;從林種來看,營造防護林4 955 191畝,用材林3 033 139畝。五年造林總面積相當于1952年造林實績的924%”[13]。再次,在改善生態、保護環境方面,則嘗試建立自然保護區,制定法規保護森林。1956年,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在廣東省建立。1963年,我國第一部森林法規《森林保護條例》頒布。這些措施體現出黨對森林資源生態價值的高度重視。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我國林業建設的重要變革期。但也不能否認,這一時期,“由于缺乏經驗,照搬當時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急于進行工業建設,重視森林工業,忽視營林,這個政策一直貫徹了30多年。在‘極左’路線影響下,森林資源保護方面的政策發生失誤,由于管理不善,致使主要采伐區超量采伐,森林消耗量大于生長量”[14]。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林業建設的轉型期

隨著撥亂反正任務的完成,國家建設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林業建設也進而提出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任務,開始向生態林業建設方向發展。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林業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林業建設對人類存續發展的生態意義。首先,提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15]21。1981年夏季,我國南部多地發生特大洪災,對此鄧小平指出:“最近的洪災涉及林業,涉及木材的過量采伐??磥碇袊牧謽I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利措施不行?!盵16]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將義務植樹規定為公民的法定義務。為了治理我國北方地區的風沙災害和水土流失問題,他號召黨和政府在東北、華北、西北生態薄弱區規劃建立大型防護林?!叭薄狈雷o林的建設有力地控制了我國生態惡化現象,同時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此后在一些生態重點地區陸續建設了一批大型林業工程,如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這些大型林業工程的建設,在我國發揮了重要的生態修復作用,極大地緩解了我國生態環境的壓力,對國家生態建設作了有益的探索。其次,我國進入林業建設的法治時代。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正式頒布,這不僅提高了人們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意識,而且為管護森林資源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再次,依靠科學技術,推進林業建設。1981年,黨中央提出要集中力量研究林業機械等項目,搞好科研工作[17]。一批林業院校也得以重新組建和恢復,林業教育回到正軌。為了提高國家綠化的效率,鄧小平還大力推行飛播技術,極大地加快了造林速度。在他的指引下,林業部門將先進技術廣泛應用于造林、育苗、保護、開采、加工等工作,有力提高了森林資源覆蓋率和利用率。

隨著國家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黨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也更加全面。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18]。從此中國共產黨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林業建設。首先,強調林業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江澤民指出:“林業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從保持水土,為農業提供良好生態環境角度講,林業也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盵19]46針對陜北生態惡劣地區,江澤民不僅指出其形成原因“歷經戰亂的破壞,加上自然災害和濫砍濫伐造成的損失,導致了陜、甘等西北地區的嚴重沙化、荒漠化”[19]79,而且指出治理的途徑“要靠我們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齊心協力地大抓植樹造林。綠化荒漠,建設生態農業去加以根本的改觀”[19]80,提出“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19]80的任務。其次,堅持植樹造林的傳統,把林業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口。江澤民強調,要 “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19]83,他指出“我們要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通過植樹造林解決兩大心腹之患。一是解決長江、黃河上游植被稀少,泥沙俱下,給我們國家帶來的巨大水患。二是加大沙漠化的治理力度,實現人進沙退而不是沙進人退?!盵19]110江澤民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將植樹造林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把植樹造林和生態建設統一起來。再次,通過改革積極推進林業的制度和法治建設。在江澤民的推動下,原國家林業部從1995年開始探索建立現代林業企業制度[4]14,修正《森林法》,相繼啟動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等重大林業工程,推動了我國林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任務。胡錦濤指出:“中國高度重視林業建設,把發展林業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舉措、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盵2]將林業建設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視角下,強調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安全、保證民生需要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強調要依靠科技建設現代林業,做好林業的生態規劃、生態建設、生態利用,有力推動了生態林業建設的發展。

我國的林業建設在這一時期取得了顯著成就,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逐年增加,“20世紀90年代末以后,我國開始逐漸扭轉森林赤字的狀況,森林資源逐漸轉化為凈資產盈余”[20]71,“森林作為國家綠色財富其積累在不斷增加”[20]71;“三北”防護林工程“森林蓄積量也由1977年的7.2億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4.4億立方米,建設區域內的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增加到2010年12.40%”[21],森林覆蓋率的逐年增加,不僅為人民群眾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建設生態林業時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對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進行了一系列開拓性、創新性的探索,形成了系統的新時代林業建設思想。首先,習近平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3]110的論斷,指明發展林業建設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可以保證經濟效益和糧食安全。他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2]40,“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22]12,把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關鍵要素,繼續積極推進植樹造林工作,強調科學處理林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林業建設取得了新的成效?!敖刂?021年,我國森林面積達34.60億畝,森林蓄積量達194.93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保持‘雙增長’”[23]。其次,習近平明確指出:“森林關系國家生態安全,要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要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盵24]“要完善天然林保制度,宜封則封、宜造則造,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盵25]2016年6月,國家林業局印發《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圍繞構建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這一核心目標,提出了森林質量基本內涵和相應的技術指標,為實施者指明了方向[26]。此后,各省(市、自治區)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設立森林經營目標,通過合理規劃、科學布局,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設多層次的森林結構,實現森林效能的提升。例如,近年來,安徽省淮北市積極促進生態轉型,“以林長制為契機,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全市420平方公里規劃區內山水生態達20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38%。目前已成功創建3個省級森林城市、16個省級森林城鎮、168個省級森林村莊,農田林網建成率超過85%”[27],生態建設效果顯著;再次,2013年,黨中央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概念[28]。國家公園是對我國自然保護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旨在保護國家范圍內受人類影響較少、具有自身完整生態系統的自然區域,是一種國家意義上的特殊公園。它具有人人保護、人人共享的特點。據統計,我國“首批5個國家公園通過設立生態管護員崗位……已累計選聘4.94萬原住居民參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讓原住居民吃上了生態飯”[28]。另外,習近平明確指出“要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搞好城市內綠化,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22]71,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生態需求。森林城市作為一種人類與森林、森林與城市共同發展的模式,在北京、長沙、沈陽、包頭等越來越多的城市推廣建設。到2020年,我國已經有441個城市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29],這反映出我國人民群眾積極改善城市生態系統,共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的信心和努力。這些驕人數據表明,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林業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三、中國共產黨林業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經過黨和人民堅持不懈的努力,2022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增長到24.02%[30],森林資源日益成為我國生態安全的堅固屏障和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暗?2035 年,預計中國的森林面積2.50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6%,森林蓄積量227.71億立方米,森林公頃蓄積量107.16立方米,人均森林面積0.17公頃,人均森林蓄積量15.75 立方米;綠色生態空間將達到5.39億公頃,綠色生態空間占比將達到56%,人均綠色生態空間 0.37 公頃;自然保護地占國土面積比例為18.0%”[20]76,林業現代化基本實現。經過百年奮斗,黨領導人民在林業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啟示。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生態林業建設的根本保證

在林業建設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地制定發展規劃、明確歷史任務。經歷了從最初植樹造林、注重林果供應,提出合理采伐、美化祖國的號召,到提出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再到如今進行生態林業建設的發展過程,從中可以體現黨林業建設任務的不斷深化。體現了黨對初心使命的堅守。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進行生態林業建設的道路同樣任重道遠。以“三北”防護林工程為例,經過多年的建設,雖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但也不可否認地存在著建設資金不足、林地退化、基建管理薄弱等現實問題。這樣大型的工程需要幾代人持久的努力,這就需要在黨的領導下,堅定理想信念,依靠制度優勢,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持續推動防護林工程健康可持續發展。

堅持黨的領導,保證林業建設在正確的政治方向上前進,走生態林業建設道路,這是我國林業建設的基本經驗。在今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中,堅定地依靠黨的領導,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逐步推進新時代林業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保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以及優良的人居環境等需求,才能真正實現現代林業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上的統一。

(二)人民群眾是生態林業建設的依靠力量

進入新時代,我國確定了“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體現。馬克思指出,“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31]。人民群眾是環保的實踐主體和受益人,具有天然的環保需求,因此,依靠民眾的支持和維護,發揮他們的環保自覺和巨大潛力,這是推進生態林業建設的必由之路。

“美麗中國”建設是我們長期努力的目標。它首先意味著要建設美麗景觀,讓人民群眾時刻能夠感受到祖國山川秀美、林木青翠的自然美,激發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和生態自信,這也是林業建設所承擔的主要職責。為此,國家要在生態林業建設的理念下,對森林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做好生態修復和合理利用的生態規劃。例如可以根據森林資源的不同類型,劃分公益林和商品林,并確保其在地域上的合理分布,對公益林要加強生態保護力度,制定禁伐或限伐的政策,確保其穩定發揮保護環境的功能;對商品林則要培養快速成長的林木品種,采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以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林木需求,保證林產品的供應和對生態林的保護。其次,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幫助群眾樹立義務植樹、低碳生活的生態意識,發動群眾力量保護森林資源。通過建立森林公園、自然生態保護區以及發展森林旅游業等措施,使人們能夠切身感受和諧生態帶來的幸福生活。以山西省為例,近年來山西省依靠群眾力量,加大造林護林力度,不僅恢復和保護了當地的森林植被,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經濟增收,起到了林業生態扶貧的作用, 2019年,“在森林管護就業方面,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8萬人,人均年工資達到7 000多元;在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方面,帶動14.1萬貧困戶戶均增收550多元;在特色林產業方面,使林下經濟成為農民增收、林產增效的新亮點”[32]。通過對人民群眾的引導和政策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共贏。

馬克思認為,人類“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33]。因此,在今后生態林業建設的實踐中,各級政府要在樹立生態文明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制定將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結合起來的制度和實施辦法。通過政策的引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本地區經濟、生態、文化等方面的共同發展。

(三)科技創新是生態林業建設的核心動力

生態林業建設是現代林業的發展要求。依靠科技進步,提升建設水平,這是今后林業實現發展的重要保障。進行生態林業建設,需要繼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擴大培養林業科技人才的范圍,持續創新技術設備,從而實現生態林業建設的效率和質量的提升,這是有效促進林業發展的必然途徑。

我國進行生態林業建設,需要把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到林業建設的各個方面。但是由于我國各省區自然環境差異較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各省區在生態林業建設中運用科學技術的差異也較大。以山西省為例,“目前山西省的林業開發……,產業發展模式單一,同時科技含量較低,沒有形成相關的后續產業鏈”[34]??梢?運用科技手段實現山西生態林業建設的跨越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首先,政府要重視林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工作。通過加大科研教育力度,為生態林業相關部門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因為隨著森林覆蓋率的不斷增加,科學的植樹造林、巨大的護林工作、病蟲害的防治以及森林火災防御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另外森林從業人員也要提高認識,自覺參加相關培訓,主動學習,提升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專業能力。

其次,政府要推廣采用現代技術,以提高林業部門的管理和經營水平。生態林業建設不僅要保證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即量上的增長,同時還要實現質的提升,這在客觀上要求對林業進行精細化管理。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在林區管控方面,需要將生物工程技術、互聯網技術、定位技術、遙感技術、數字化等現代技術廣泛運用于林區檢測和管理,全面高效地提升林區檢測、管理和資源保護能力;在生產經營方面,逐步推進機械化、自動化、集約化發展,發揮其在林木的育苗、施肥、防治病蟲害、品種改良以及林果產業的加工、生產、銷售方面的巨大作用,充分提高林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同時運用現代科技做好建設、推廣林業特色產業、生態服務業及森林旅游業的宣傳和服務,帶動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和推動生態林業建設??傊?推動林業各方面發展都需要科技的支撐?!耙獦淞⑿滦唾Y源觀、生態觀、價值觀,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云、物、移、大、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提升林業現代化水平為目標,以應用需求為導向,以重點工程為抓手,以融合創新為動力,努力實現互聯網思維、立體化感知、大數據決策、協同化辦公、智能型生產、云信息服務,大力建設智慧林業?!盵35]推動林業科技的不斷創新發展,需要政府、高校、林業機構、科研機構、從業人員以及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和協同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與人才的社會氛圍,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為全面提升我國生態林業建設能力而努力。

四、結語

在新的歷史征程上,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 其中“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必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在“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中,生態林業建設無疑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因此,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中,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立場,“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的建設原則,努力推進生態林業建設目標的實現,這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

猜你喜歡
植樹造林林業森林
植樹造林
植樹造林
植樹造林
歡迎訂閱《林業科學研究》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植樹造林共參與
哈Q森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