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軟件類專業群社會服務問題研究

2023-02-06 13:28付賢政
關鍵詞:院校培訓高職

付賢政

(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1)

0 引言

隨著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職業教育迎來了快速發展期。社會服務是高?!拔宕蟆敝匾毮苤?,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不僅是履行社會職能的要求,更是其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化內涵發展、提升社會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1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方式

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方式主要有培訓服務、技術服務等類別。

1.1 培訓服務

高職院校開展培訓服務的主要內容有,對企事業員工、農民工、城鎮未就業人員、中小學生中的興趣愛好者的技術培訓、創業培訓、就業技能培訓和科普培訓。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的《“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中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在第“(十五)加強全民數字技能培訓”部分中特別提出了“適應數字經濟發展,加快培養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加大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數字營銷等新技術培訓力度,引導企業加強數字工作場所的職工技能培訓”,這也為軟件類專業群開展社會培訓指明了新的方向。

1.2 技術服務

高職院校提供的技術服務通常是為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術咨詢、技術支持和技術創新等[1],技術服務可通過合作開展橫向項目研發、科研成果轉化及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企業掛職等方式開展。契合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等時代主題。

數字經濟高速發展,不僅需要大量的軟件類專業人才還需職業院校的技術服務和培訓服務。高職軟件類專業群大力開展人才、培訓、技術三類服務,迎合社會發展需求。目前高職學校在人才服務方面支撐作用明顯,其他方面的服務,各學校開展的廣度和深度各有側重,在經濟發達地區和信息產業集聚地區,高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深度更深一些,其他地區相對較差。

2 軟件類專業群開展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

2.1 培訓服務方面

2.1.1 培訓需求的不斷變化。

一是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產業正在轉型升級,對工作人員的處理信息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工人、高校畢業生、轉業軍人、中小學學生及農民工等對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需求比以往更旺盛;二是培訓內容不斷變化,培訓項目、體系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培訓內容體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需要進一步提高。

2.1.2 培訓機制不暢。

培訓服務機制不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溝通機制不暢,就業培訓的統籌管理部門主要是人社部門,中小學培訓的統籌管理部門是教育部門,轉業軍人的培訓由退役軍人管理部門負責,部分高職院校主動與人社、教育等部門溝通不夠。高職院校與培訓主管部門溝通不暢導致獲批的培訓項目不多;二是校內培訓體系不健全,有的高職院校未設置培訓管理部門,由各院系自發開展技能培訓,有的院校有培訓管理機構,但是培訓統籌不夠,與二級學院的職責劃分不清,造成培訓的效能低下。

2.1.3 培訓制度不完善。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工作缺乏清楚的政策導向[2]。一是培訓收入分配的制度不健全,培訓責任不清,培訓收入分配不均,如有的院校存在培訓的組織管理人員與培訓教師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社會培訓課時費用與承擔校內正常教學課時費用標準不同問題;二是培訓保障機制不健全,教師承擔培訓課時很多院校不計入的課時總量,在職稱評審及評優評先中不考慮承擔社會培訓工作量,導致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三是培訓考核機制不夠完善,考核激勵效果不佳,導向作用不明顯。

2.2 技術服務方面

2.2.1 社會認同度不高

高職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三條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指出“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職學校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在各行各業擔當大任,但是在社會上的一部分企事業單位對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認識不足,特別是對于軟件技術服務,企業缺乏了解、持懷疑態度,主要原因有兩種,首先是企業對教師團隊信心不足,有的擔心職業院校教師技術能力不足[3];有的對教師履行合同意識不夠信任,擔心無法按時完成開發,導致合同不能按時執行;有的擔心開發完成后,職業院校教師技術支持能力不足,影響售后工作;另外一種原因是有的職業院校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軟件技術類企業數量本來就不多,導致對高校技術服務需求不高。

2.2.2 教師開展社會服務能力不足

一是教師的個人能力不足,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是高校直接就業的畢業生,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對項目開發流程不夠了解,對用戶需求分析不夠到位,無法承擔軟件項目的開發與測試等工作。二是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學習主動性不夠,開拓創新意識不足,不愿意承擔科研及技術攻關項目;三是團隊建設存在不足,缺乏技術帶頭人,無法組建團隊,有的團隊中只有少數教師承接少量的橫向項目或者技術培訓,導致項目開發周期長,技術維護困難。

2.2.3 學校政策支持不夠

部分學校對社會服務重要性認識不夠,支持力度不夠,一是有些學校教師總量不足,教學任務過重,學校沒有余力支持教師開展人才培養以外的社會服務;二是學校在企業掛職、橫向項目經費管理及社會服務收入分配方面的制度不夠健全,或者是制度不利于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積極性不高。

2.2.4 技術服務渠道不暢

一是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學校與企業缺乏溝通,不了解企業,未有效搭建技術服務平臺,企業有任務也難以與學校取得聯系,教師只能憑借個人關系開展技術服務,影響社會服務質量;二是學校、政府建立有效的服務企事業單位機制不夠,高校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等脫節,沒有建立有效的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的對接機制,高校為企事業單位提供技術服務和培訓通道不暢。

3 提升職業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對策

3.1 深化校企合作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項社會性事業,從招生、培養到就業離不開政府、行業及企事業單位的支持。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需要深化校政企合作,要厚植社會服務的土壤。目前,各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與企業合作較多,但在合作內容上主要是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在開展社會服務上力度不夠。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也明確國家鼓勵職業學校在技術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與相關行業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等建立合作機制。各高??刹扇〈胧娀鐣眨阂皇强赏ㄟ^加強與人社、退役軍人事務、教育等政府部門聯系,爭取培訓項目,開發培訓內容;二是以開展社會服務為目的,開發更多的合作企業,通過學校理事會、職教集團的溝通和議事制度,加強與企業的供需對接[4]。軟件類專業技術更新快,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才能抓住社會需求,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更新教學內容,提高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質量。

3.2 提升技術服務能力

高職院校提高教師社會服務能力,要突出“雙師型”教師建設,使高職教師不僅在專業理論知識上具有深厚功底,在專業實踐能力上也是行家里手。一是引進企業工程師,《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三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高??梢酝ㄟ^編內引入或者柔性引進的方式,主要引進具有相關開發管理經驗的軟件開發工程師、測試工程師,要求其熟練掌握現行先進開發、測試技術,熟悉軟件開發流程,二是加強培訓,制訂、修訂師資發展類尤其是青年教師培養培訓類的各項制度,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為“雙師型”教師培養提供精準有效的保障。三是強化企業實踐。學校建立專業教師企事業單位實踐機制,可通過建立教師企業流動站等辦法,暢通教師企業實踐通道,鼓勵專業課教師在企業實踐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3.3 鼓勵教師參與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學校鼓勵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是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高校要通過制定社會服務辦法、收入分配辦法等,明確教師社會服務的責任及待遇,同時,也可在職稱晉升和高層次人才津貼政策中明確社會服務要求,在對各專業院系考核中增加社會服務的考核條款。

3.4 搭建服務平臺

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出臺社會服務相關制度,加強團隊建設,搭建服務平臺[5],進一步解放教學科研人員時間,讓他們集中精力,聚焦在科研、培訓及技術服務上。

3.4.1 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

學校建立培訓機構,統籌學校的培訓工作。培訓機構負責與企業政府溝通,爭取培訓項目,維護合作關系;健全培訓制度,明確學校、教學院系、教師個體的培訓責任,制定培訓計劃,保障培訓的開展及考核評價等,確保培訓的質量,促進培訓工作形成良性的發展機制;制訂獎罰、激勵制度[6],激發職工承擔培訓任務的積極性。

3.4.2 創新服務平臺。

一是立足行業企業需求,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創新平臺[7],按照企業運行方法,建立校內創客工作室,選拔責任心強的負責人,組建服務于不同技術方向項目團隊。二是柔性引進或聘請企業專家建立企業工作室,以企業專家為項目負責人,組建項目團隊,開展技術服務。三是建立線上工作室等線上服務平臺,實現“不在同一地區,解決同一項目”的合作模式,組建“合作企業+ 校內工作室”和“畢業校友+ 校內工作室”的線上項目團隊,定期溝通,發揮校內的技術力量及校外的運維服務的優勢共同實施項目。

3.4.3 構建穩定的合作通道。

一是出臺學校的校企合作、科研部門及二級學院相關領導聯系技術服務團隊制度,及時解決團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二是拓展的合作項目,加強與合作企業、畢業校友溝通聯系,不斷拓展合作渠道,開發合作項目,建立項目合作需求平臺,利用合作企業、畢業校友的優勢,爭取項目,將小型項目發布在平臺上征集校內的團隊合作完成,縮短項目的開發周期,找出合作的瓶頸,提升社會服務的質量。三是積極爭取科研項目,推進項目建設,形成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并與企業合作推動項目轉化落地。推進教師參與企業掛職,積極承擔企事業單位橫向項目。

4 結束語

總之,開展好社會服務是職業院校重要職責之一,高職院校只有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統籌協調好校內各部門工作職責,主動協調聯系政府、行業及企業,拓展服務渠道,提高服務能力,才能有效開展社會服務,并通過服務社會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務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猜你喜歡
院校培訓高職
培訓通知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正式啟航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