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的成就與經驗啟示

2023-02-07 00:51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三北防沙荒漠化

段 娟

(中國社會科學院 當代中國研究所,北京 100009)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中國是受土地沙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防沙治沙承載著筑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共同富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推動全球環境治理保護等新使命和新任務,對于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據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表明,我國首次實現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面積持續“雙縮減”,程度持續“雙減輕”,沙漠、沙地植被蓋度和固碳能力持續“雙提高”,沙區生態狀況呈現“整體好轉、改善加速”態勢,荒漠生態系統呈現“功能增強、穩中向好”態勢。當前,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盡管荒漠化防治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要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深入總結新時代我國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經驗,為繼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高質量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和啟示,為繼續推進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荒漠化防治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就防沙治沙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荒漠化防治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的講話中強調,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鞏固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為推動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1]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2]

(二)充分認識防沙治沙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反復性和不確定性,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胡煥庸線”西北方57%的國土,供養大約全國6%的人口,以草原、戈壁沙漠、綠洲和雪域高原為主,生態系統非常脆弱。[3]2023年6月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時指出,人類要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這是一個滾石上山的過程,稍有放松就會出現反復。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而且荒漠化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等高度耦合?;哪?、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導致的生態災害,制約著三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構成挑戰。當前,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但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變。這兩年,受氣候變化異常影響,我國北方沙塵天氣次數有所增加?,F實表明,我國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勢依然嚴峻。我們要充分認識防沙治沙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反復性和不確定性,進一步提高站位,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4]

(三)加強黨的領導,鍥而不舍推進“三北”等重點工程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5]P20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里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6]P82023年6月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時指出,像“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這樣的重大生態工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干成。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實施“三北”工程是國家重大戰略,要全面加強組織領導,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完善政策機制,強化協調配合,統籌指導、協調推進相關重點工作。要健全“三北”工程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撐體系,建立穩定持續的投入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保持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鍥而不舍推進“三北”等重點工程建設,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4]

(四)合理利用水資源,大力發展節水林草,堅持科學治沙

2023年6月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時,對當地開展鹽堿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綜合利用,推動科學灌溉,推廣現代農業表示肯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示范園區要在推廣現代農業方面真正發揮作用,不斷探索,找到適宜這里的品種、技術和耕種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來,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河套地區條件得天獨厚,雖然不缺水,但也要節約水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節水產業,不能搞大水漫灌??傮w上看,內蒙古的草原已經過牧了,要注意休養生息。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科學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要合理利用水資源,堅持以水定綠、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大力發展節水林草。要科學選擇植被恢復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營造防風固沙林網、林帶及防風固沙沙漠鎖邊林草帶等。要因地制宜、科學推廣應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4]

(五)加強荒漠化防治,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7]P140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7]P154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等重點工程,實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荒漠化治理和濕地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8]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三北工程建設作出指示時強調,三北工程建設是同我國改革開放一起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性工程。要堅持久久為功,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續不懈推進三北工程建設,不斷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持續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鞏固和發展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9]P80-81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強調,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集中集聚集約上找出路,加強草原保護,強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工作,保護好生態環境,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10]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4]

(六)加強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全球環境治理

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高級別會議的賀信中強調,土地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重大生態問題。公約生效21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荒漠化防治取得明顯成效,但形勢依然嚴峻,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的人民飽受荒漠化之苦。[9]P185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賀信中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家園?;哪乐问顷P系人類永續發展的偉大事業。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努力,加強防沙治沙國際合作,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全面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還自然以和諧美麗,為人民謀幸福安康。[9]P183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中國愿同非洲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應用清潔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護野生動物等生態環保領域交流合作,讓中國和非洲都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家園。[11]202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舉行會談時強調,中方贊賞蒙方“種植十億棵樹”計劃,愿同蒙方探討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12]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提出,中方愿同阿方設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實施5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13]2023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蒙古國總理奧云額爾登時強調,中方積極推進全球環境治理,愿同蒙方開展防治荒漠化合作,繼續支持蒙方“種植十億棵樹”計劃。[14]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積極參與全球荒漠化環境治理,重點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荒漠化防治,引領各國開展政策對話和信息共享,共同應對沙塵災害天氣。[4]

二、新時代我國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取得的重要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高質量推進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一)防沙治沙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建設。我國加強防沙治沙的頂層設計,荒漠化防治工作迎來集中發力期。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強調要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加快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形成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川滇、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近岸近海生態區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提高沙區、草原植被覆蓋率,有序實現休養生息。要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為高質量推進新時代防沙治沙工作,2020年,《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實施“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九大工程。2021年,《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強調,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為主攻方向,重點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內蒙古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河西走廊生態保護和修復、塔里木河流域生態修復、天山和阿爾泰山森林草原保護、北方防沙帶礦山生態修復等6項重點工程,共29個重點項目。繼《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后,2022年12月,我國新一輪防沙治沙規劃發布?!度珖郎持紊骋巹?2021—2030年)》強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按照保護優先、重點修復、適度利用的總體思路,依托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以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為引領,以筑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重點,以保護生態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全力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兑巹潯愤€提出,到2025年,規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3000萬畝;到2030年,規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86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0.9億畝。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的指導下,防沙治沙的政策支持體系也不斷完善?!秶疑郴恋胤饨Wo區管理辦法》《國家沙漠公園發展規劃(2016—2025年)》《創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實施方案》《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考核驗收辦法》《全國沙產業發展指南》等相繼發布,為高質量推進新時代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導。

(二)一系列防沙治沙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作出重大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沙治沙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等取得重大進展,為推動生態系統修復保護工作和沙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自2011年三北五期工程實施以來,三北工程按照東北華北平原農區、風沙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西北荒漠區4大分區的不同功能定位,以植樹造林和退化林修復為重點,工程建設由注重數量向數量和質量并重,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呈現穩中向好趨勢,風沙危害得到有效緩解。截至2020年底,五期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527.12萬公頃,40多年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達3174.29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四期末的12.40%增加至五期末的13.84%,累計前四期工程建設成效,工程區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得到初步治理,45.59%以上的農田實現林網化,61%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科爾沁沙地和呼倫貝爾沙地等重點區域建成了一批集中連片、規模宏大的綠色基地,鞏固和發展了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

2013年,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啟動。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二期工程開始向交通不便、水源缺乏、土壤貧瘠的地區進軍。同時,二期工程進一步豐富植物品種,改善森林植被質量,因地制宜保護和種植灌木以及原生草本,鞏固和提升了山區生態功能。在營林造林的同時,二期工程還對密度偏高的林地開展科學經營,提高了森林防風固沙和固碳增匯的生態作用。截至2022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完成營林造林921.9萬畝,北京山區森林覆蓋率已達到58.8%,比2000年增加了19個百分點。工程的實施在京畿大地上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保障了首都生態安全,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了綠色動能。

1999年以來,我國先后開展兩輪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共計完成退耕還林還草任務2.13億畝,同時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1億畝。20多年來,這項工程先后在25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取得了重大的生態效益。據統計,工程區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4個多百分點,年生態效益總價值量達1.42萬億元。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重要湖庫周邊水土流失狀況明顯改善,北方地區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治理。

(三)綠色生態沙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推動了鄉村振興、綠富同興、共同富裕、“雙碳”目標的實現和生態、產業、文化的融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防沙治沙工作的推進,在修復沙區生態環境的同時也促進了綠色生態沙產業發展。沙產業是指在保護修復荒漠生態系統基礎上,科學合理利用沙區光、熱、水、土、氣、生、風、景觀等獨特資源,適度有序發展特色林草沙產業,主要涉及沙區節水型種植業、循環用水型沙產品加工業、環境友好型沙區服務業等領域。據國家林草局初步統計,我國林草沙產業企業已經超過1.55萬家,沙產業年產值約5000億元;建成國家沙漠公園98個,占地38.2萬公頃;建成沙區特色樹種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121個、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39個。沙產業已在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市)達到了一定規模。沙產業發展對拉動沙區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生態、產業、文化融合發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沙區在開展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時努力探索適合本地區的沙產業發展模式,促進了沙區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新疆阿克蘇地區探索以林養林的模式,以“既治沙又致富”為目標,大力發展林果產業。阿克蘇在戈壁灘上建成了7800畝的蘋果基地,林果產業年產值達到160億元,產量占全疆四分之一;農民人均林果收入超過50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內蒙古堅持治沙惠民,完善“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林沙產業向規?;?、集約化、優質化方向發展;創新“治沙+發電+種植+養殖+扶貧”的生態光伏產業模式,形成“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帶動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模式。甘肅將防沙治沙與沙產業開發有機結合,已發展沙產業企業、基地1000余家,全省沙產業累計產出153億元,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荒漠光伏發電產業進展順利,為實現“雙碳”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位于中國西北地區的塔里木、吐哈、準噶爾、柴達木盆地太陽能資源充足,具備建世界級沙漠光伏電站的條件。2022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明確提出,到2030年,規劃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總裝機容量達到4.55億千瓦。其中,庫布齊、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基地規劃裝機2.84億千瓦。2023年,《關于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規范用地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從光伏基地布局、用地管理、手續辦理和用地監管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優先將大型光伏基地用地列入重點項目計劃清單;提倡在嚴格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鼓勵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區域建設大型光伏基地,鼓勵采用林光/草光互補模式;對于光伏方陣用地實行備案制,不需按建設用地進行審批;強化部門協同,建立用地用林用草聯審機制,加快項目用地審批等。這一系列措施的出臺,為沙漠光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截至2021年,西北地區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合計占全國風光發電裝機容量的40.2%;光伏發電量約占全國光伏發電量的26.9%。2022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進展順利。第一批97.05GW基地項目已全面開工、部分已建成投產,第二批基地部分項目陸續開工,第三批基地已形成項目清單。截至2023年11月,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已完成光伏治沙項目共8個,治沙面積4.4萬余畝,籌備開工光伏治沙項目11個,治沙面積83.8萬畝。

沙漠公園建設大力促進了沙漠文化產業發展,為治沙注入新內涵。沙漠公園是以沙漠景觀為主體,以保護荒漠生態系統為目的,在促進防沙治沙和保護生態功能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沙區資源,開展公眾游憩、旅游休閑和進行科學、文化、宣傳和教育活動的特定區域。在內蒙古地區,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力圖打造世界級的沙漠生態旅游度假勝地。近年來,當地農牧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阿拉善右旗九棵樹國家沙漠公園自2020年獲批設立以來,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宣教展示、生態保育、娛樂體驗、服務管理等方面建設,利用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在開展生態旅游和生態體驗、展現多民族文化風情和大漠風光、實現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四)防沙治沙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為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和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等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近年來,我國堅持深化履約和國際合作,推動“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彰顯了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2013年以來,為促進中蒙治沙經驗交流,我國多次為蒙古國舉辦荒漠化防治研修班。2017年以來,我國在蒙古國布爾干省南部開展中國治沙典型技術示范,治理示范面積達27公頃。2022年12月以來,億利集團與沙特國家農業發展公司和沙特植被發展和荒漠化防治中心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沙特國家農業發展公司獲得的基于億利庫布其光伏治沙和數字化創新實踐的成功經驗技術,使用后推進了沙特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恢復、數字農業和農產品溯源。億利治沙科技將應用于沙特百億棵樹種植計劃。2023年6月,第三屆塔克拉瑪干沙漠論壇暨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技術培訓班在庫爾勒市舉行。來自中國、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烏茲別克斯坦等14個國家的180余位荒漠化防治領域專家和代表參加。論壇期間還舉行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荒漠化防治聯盟(ANSO-ACD)啟動儀式,開展了“一帶一路”國家荒漠化防治科技合作圓桌對話以及企業家對話等活動,會后與會代表實地考察了塔克拉瑪干沙漠研究站、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2023年7月,中國(甘肅)—沙特阿拉伯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產業合作對接會在蘭州召開。甘肅省人民政府和沙特阿拉伯環水農部圍繞推進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產業合作等方面進行了交流對接。2023年8月,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共同簽署了《關于建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的諒解備忘錄》。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揭牌并啟動首批合作項目。2023年9月,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蒙古國烏蘭巴托與蒙古國經濟發展部、建設和城市發展部、環境和旅游部、國家林業局共同簽署了關于支持蒙古國“種植十億棵樹”計劃暨開展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的框架協議,并舉行了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揭牌儀式。

三、新時代推動防沙治沙工作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重要經驗與啟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防沙治沙的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善、防沙治沙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取得新進展、綠色沙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堅持黨對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系統觀念,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強化區域聯防聯治,堅持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的統籌,科學推進防沙治沙工作;加強“三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加強宏觀調控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相結合推動綠色生態沙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荒漠化防治交流合作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等是新時代推動防沙治沙工作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重要經驗與啟示。

(一)堅持和加強黨對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領導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15]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努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在推進防沙治沙工作中,國務院林草行政主管部門要全面負責全國防沙治沙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將防沙治沙作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切實加強組織管理。國家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等行政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要密切配合,按照職能分工,共同推進防沙治沙工作。沙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心懷“國之大者”,當好生態衛士,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動黨中央關于防沙治沙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要編制本行政區域的防沙治沙規劃,并將防沙治沙規劃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每年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防沙治沙工作情況,自覺接受監督;要完善防沙治沙考核評價指標和督查制度,嚴格落實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和林長制督查考核,科學評估防沙治沙工程實施質量和成效,依法制止導致土地沙化的行為。

(二)堅持系統觀念,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強化區域聯防聯治,堅持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的統籌,科學推進防沙治沙工作

生態保護和修復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科學布局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從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出發,統籌兼顧、整體實施,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全面增強。其次,要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強化區域聯防聯治,實行沙漠邊緣和腹地、上風口和下風口、沙源區和路徑區統籌謀劃,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生態防護網絡。沙地涉及的省市區域要建立區域聯動和齊抓共管的聯防聯治機制,構筑“防風阻沙帶”,共同推進沙地交界區域生態治理,全力打好防沙治沙攻堅戰,形成協同防沙、治沙、管沙、用沙新局面。再次,要統籌兼顧生態文明大系統中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等一系列“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注重荒漠化治理中的環境—經濟—社會三大系統耦合效應,堅持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的統籌,實現沙區生態治理、沙區經濟發展、沙區生態文化建設的同步發展。

(三)加強“三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全力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三北”工程是保障水安全、糧食安全、氣候安全、能源安全等重大戰略的基礎工程,對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改善三北地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等意義重大。要把“三北”工程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相統一,充分發揮“三北”工程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要盡快修編“三北”工程總體規劃,編制“三北”工程六期規劃和三大標志性戰役實施方案,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每個戰役的主攻方向。要建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協調機制,為推進“三北”工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叭薄惫こ探ㄔO過程中要嚴格貫徹落實防沙治沙法,充分發揮林長制引領作用和防沙治沙責任機制作用。要積極舉辦三北地區經濟林提質增效技術培訓班,立足三北地區特殊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大力推廣三北地區荒漠化綜合防治新模式和新技術,積極推動“三北”工程及沙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加強“三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要突出治理重點,全力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要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以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賀蘭山等為重點,全面實施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護修復河套平原河湖濕地和天然草原,增強防沙治沙和水源涵養能力。要全力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科學部署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集中力量打殲滅戰。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全面抓好祁連山、天山、阿爾泰山、賀蘭山、六盤山等區域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護,加強退化林和退化草原修復,確保沙源不擴散。

(四)加強宏觀調控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相結合,推動綠色生態沙產業高質量發展

要加強宏觀調控,加強政策引導、機制創新以及平臺建設,暢通溝通渠道,統籌組織協調,促進沙產業持續發展;對運營良好、管理規范、效益較好的沙產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并加以宣傳示范,為促進區域間開展多種形式的沙產業合作交流搭建平臺;深刻認識沙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充分挖掘沙產業發展潛力,將沙產業發展納入區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促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沙產業企業合作,推動建設以企業為主導的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與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大沙產業發展科技支撐力度,積極推進沙生植物深加工利用、沙生植物發電、光熱風能高效利用等技術研發;加強沙產業實用技術培訓,加強沙產業管理人員和沙區農牧民技能提升;推動沙產業高新技術應用和高科技產品產業化,建立沙產業高新技術應用示范區,輻射帶動沙產業發展。

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等生產要素流向沙產業;激發沙產業市場行為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積極性,推動沙產業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完善沙區資源培育與利用、科技支撐與集成創新、規范市場與配套服務等政策體系,釋放沙產業發展活力;落實有關促進沙產業發展的改革舉措,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優化審批流程,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降低沙產業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明確沙產業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加強對沙產業企業信用監管,規范市場行為,創建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

(五)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荒漠化防治交流合作,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也是人類到目前為止唯一的家園。我們應該堅持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同保護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園,共同醫治生態環境的累累傷痕,共同營造和諧宜居的人類家園,讓自然生態休養生息,讓人人都享有綠水青山。[9]P94生態興則文明興。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和極端天氣頻發,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世界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9]P97

黨的十八大以來,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取得重要進展,我國防沙治沙工作中積累的重要經驗為“一帶一路”荒漠化國家提供了如何平衡沙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案以及可供借鑒的治沙技術、模式和產業產品。今后,高質量推進荒漠化防治工作,中蒙雙方要加強荒漠化監測評估,了解蒙古國重點生態治理區情況;開展技術示范培訓,提升蒙古國荒漠化治理能力;推進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的重要平臺建設,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要積極參與中國政府支持蒙古國“種植十億棵樹”計劃,在蒙古國援建生態保護與修復示范區,推廣中國成熟的植樹造林種草和防沙治沙技術和模式;中蒙荒漠戈壁地區要建設沙塵監測站,開展沙塵暴監測與早期預警合作,減輕東北亞地區沙塵天氣危害,共同推動構建蒙古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要重點聚焦關鍵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經驗分享,整合中阿在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的資源,為中阿雙方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提供科技支撐和決策支持。要積極踐行中非綠色發展合作理念,構建適宜于非洲“綠色長城”建設的荒漠化防治技術,在公路鐵路防沙、地下水補給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推動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三北防沙荒漠化
我的三北
荒漠化地區復合生態系統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為例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三北工程:將沙海變成林海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動綠色發展——寫在第二十五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國召開第25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紀念大會
三北防護林與植樹造林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綠色長城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提高認識 總結經驗 強化責任 全面推動我省防沙治沙工作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