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海南農業社會探析*
——以蘇軾詩文為視角

2023-02-09 00:56蘇啟雅賈世杰
農業考古 2023年6期
關鍵詞:海南島蘇軾海南

蘇啟雅 劉 凡 賈世杰

北宋時期的海南, 常被當作官員貶謫之地。蘇軾于垂老之年,曾被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蘇軾在宋紹圣四年(1097)4月17日收到貶謫誥命,于19日攜幼子蘇過離開惠州,取道雷州,渡海抵瓊,上岸后在瓊州作了短暫停留,再取道澄邁、臨高,于7月2日抵達貶所儋州[1](P325)。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后,蘇軾獲詔徙內地[2](P7),于該年6月21日夜乘船,第二次渡過瓊州海峽,離瓊北歸。蘇軾在瓊期間,文學創作未嘗衰憊[3](卷之一七),留有大量詩文,不但數量較多,而且影響深遠,有開海南文運之贊譽。對于蘇軾的嶺外詩文,黃庭堅曾盛贊:“東坡嶺外詩文, 讀之使人耳目聰明,如清風自外來也”[3](卷之一七)。 清代王時宇記載:“公來嶺南,由英謫惠,渡海至瓊,到處文章,未嘗一日廢也,而儋耳著作之遺獨多”[4](重修《海外集》序)。清代陳景塤謂:“昔人謂公放浪嶺海,其文益偉,力斡造化,元氣淋漓。今讀其書,渾涵光芒,自作一家,洵所謂一代文章之宗矣”[4](重修《海外集》序)。本文嘗試以蘇軾所作涉及農事的詩文為研究對象,結合古代文獻中的相關記載,對北宋時期海南的農業社會做一些探析。

一、蘇軾關于海南的記敘概況

蘇軾在海南期間,從文人角度對海南的生活環境進行了諸多記錄和描述。這些關于海南的風土記敘,作為當時的文字實錄,成為后人了解和研究北宋海南的重要依據。然而,蘇軾關于海南的部分描繪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階段性,林冠群《新編東坡海外集》 中也談及蘇軾在瓊期間描繪海南的“雙重性”[5](序言),值得注意和思考。蘇軾關于海南的貶義描述主要集中于渡海之前,當獲悉即將謫瓊后,他曾視海南為畏途,查閱圖經“止曰海隅”[4](P24)也沒找到多少關于海南的敘述,導致其萬分恐慌,感到前途的不確定性,在《到昌化軍謝表》中有“使命遠臨,初聞喪膽”[4](P23)之句。他將家室安置在惠州,僅帶幼子蘇過渡海,“并鬼門而東騖,浮瘴海以南遷”[4](P23),最終從澄邁登岸踏上海南的土地。還有就是與故友書信往來時,多少帶有自貶或者自謙的含義,《與王仲敏》 札中曾說:“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后事矣?!保?](文集卷六十二P2057)《與程秀才三首》有“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4](P163)的“六無”之說。然而北歸之后,蘇軾對海南的印象有了很大改變,《三蘇年譜》 如是記載:“東坡自海南還,過潤州。州牧,故人也,出郊迓之。因問海南風土人情如何,東坡云:風土極善,人情不惡?!保?](P2995)

二、海南島的農業自然條件

海南島地處中國最南方,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不分明,夏無酷熱,冬無嚴寒,氣溫年較差小,年平均氣溫高,與中原地區迥異?!斗捷浿尽份d“瓊與中州絕異,素無霜雪,冬不凍寒,草木不凋,四時花果,不甚寒熱”[8](P75),對瓊州氣候的總結較為全面。 蘇軾《五月旦日作和陶戴主簿》載“海南無冬夏,安知歲將窮?”[4](P58)明太祖朱元璋曾有“地居炎方,多熱少寒”之語[8](P75)?!墩颅偱_志》載“廣南通號炎方,氣候竟與中州不同”[8](P75)。受益于溫暖的氣候,海南植被四季常綠,沒有秋天的肅殺之氣。明代邢宥《海南村老歌》有“祝融司天霜不殺,四時雨露皆春溫”[9](P86)之句,蘇軾亦有“鋤耰代肅殺,有擇非霜風”[4](P58),意為海南無秋霜的肅殺,需使用農具有選擇地鋤草。除了常年炎熱,還有變化無常的特點。蘇軾注《和陶〈己酉歲九月九日〉》有“海南氣候不常,有月即中秋,有菊即重陽?!保?](P63)《正德瓊臺志·氣候》記載“一日之內氣候屢變,晝則多燠,夜則多寒,天晴則燠,陰雨則寒?!保?](P75)《永樂瓊州府志》載“瓊州氣無定候。夏不甚熱,遇西北雨則寒;冬不甚寒,遇東南風則暖?!保?](P75)但總體而言,海南島的氣候還是比較適合居住的,正如唐胄《正德瓊臺志》所言:“瓊地隨極南,然內以坦不蓄嵐蒸,外以海泄其菀氣,故氣候較他郡頗善?!保?](P75)

海南島四面環海,其空氣濕度較大。如遇氣溫較高且空氣流動不大,則體感上有蒸溽之感。蘇軾《書海南風土》載:“嶺南天氣卑濕,地氣蒸溽,而海南為甚?!保?](P180)蘇軾《與程全父推官四首》亦云:“此間海氣郁蒸不可言?!保?](P162)海南島雖然空氣濕度大,卻不見嶺南地區常見的瘴氣。趙汝適《諸番志》夸其“地無煙瘴水潦之患?!保?0](P284)蘇軾《與程秀才三首(之一)》痛訴海南“六無”之后,話鋒一轉“惟有一幸,無甚瘴也”[4](P163),自豪于瓊州無瘴氣。在土地方面,海南地區并不缺乏平坦的土地,蘇軾《和陶〈勸農〉六首·其三》載“豈無良田,朊無朊無平陸”[4](P38),表明海南島上有肥沃膏腴的平疇之地。

自然災害方面,以水害和風害為主,尚未發現關于北宋時期蝗災的記載。 由于地屬華南,又毗鄰南海,地有颶風和海翻之患。唐代房千里《投荒雜錄》云“南方諸郡皆有颶風”[8](P75)。唐胄按:“瓊夏秋間颶風,或一歲累發,或累歲一發?!用窠园荼苤?,人不能行立,牛馬不敢出牧?;蝻L雨中有火飛?;啬嫌肿畲髠麚p萬物?!保?](P76)蘇過作有《颶風賦》, 描述了在嶺南遭颶風侵襲的情形。海溢雖有,幸災不頻發,常與西北颶風相關聯,主要影響沿海農田?!墩颅偱_志》 載:“海溢俗呼海翻。颶風起西北,挾雨,海水須臾高溢丈余,盡漫屋淹田。若無大雨,江水漲洗,則田疇積咸,連熟失耕,沿海圖分最苦之?!保?](P76)

三、海南島的主要農作物

北宋時期,海南島農作物的類型與嶺南地區相近,水稻是海南島上重要的農作物。宋真宗時期,遣使去占城引入“占稻”,又稱“六十日”,即僅需60天就可以成熟, 后世占稻逐漸流傳至江淮、關中等處[8](P153)[11](P82)?!墩颅偱_志》載“自宋播占稻,夏種秋收?!保?](P153)蘇軾《過黎君郊居》中也有關于儋州“占禾”的記載[4](P95)。除了占稻,本土亦有其他水稻品種,且幾年一換。蘇軾《馬眼糯說》“黎子云言,海南秫稻率三五歲一變。頃歲儋人最重鐵腳糯,今歲乃變為馬眼糯?!保?](P150)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廣南“土多粳稻,須霜降成實”[12](志·卷一百二十七),蘇軾《和陶〈勸農〉六首·其六》“霜降稻實,千箱一軌”[4](P38), 即描繪了海南水稻豐收的景象。除了水稻,薯蕷是海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農作物類型。 當地人種植和食用薯蕷的歷史十分悠久。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舊朱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惟掘地種甘薯,秋熟收之?!保?2]薯蕷也可以作為稻米不足之補充, 蘇軾的相關記載較多?!逗吞铡磩褶r〉六首并引》中有“所產粳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雜米作粥糜以取飽”[4](P38)之句;《記薯說》云“海南以薯為糧,幾米之十六”[4](P181);《過黎君郊居》云“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4](P95);《聞子由瘦》有“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熏鼠燒蝙蝠”[4](P74);《和陶〈勸農〉六首·其三》“芋羹薯糜,以飽耆宿”[4](P38)。蘇軾“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芋糝羹,色香味皆奇絕”[4](P95)?!逗吞铡磾M古〉九首·其四》“芋魁倘可飽,無肉亦奚傷?”[4](P38)唐代文獻曾記載粟、稻是傳統作物類型,例如《唐大和上東征傳》有“十月作田,正月收粟。養蠶八度,收稻再度”的記載[13](P69)。到了北宋,水稻種植較為普遍,而粟卻在海南島上沒了蹤跡。蘇軾《和陶〈勸農〉六首·其二》有“天禍爾土,不麥不稷”的記載[4](P38),稷有粟、高粱、五谷之意,如果東坡所言之稷為“粟”,則表明當時儋州地區并無粟類種植。蘇軾在海南曾用米釀酒,而當地土產無麥,使用的做曲用的面粉主要依靠海舶輸入。其在《黍麥說》中言“又況如南海,無麥而用米作曲耶?”又言“今在海南,取舶上面作曲,則酒亦絕佳?!保?](P151)

四、海南島的生產力情況

古代農業社會,農業發達程度與人口稠密程度密切相關。北宋時期的海南島地廣人稀,《宋會要輯稿·職官》言其“氣候惡弱”[14](職官四八),被認為是炎荒貧瘠之地。對于海南島的人口情況,蘇軾在《與張逢六首·其二》中寫道:“至于食物、人煙、蕭條之甚,去??颠h矣?!保?](P170)《正德瓊臺志》曾對元豐三年(1080)海南島上的人口數量做過統計,當時瓊管總戶數僅有10317戶,其中:瓊州8963戶,南寧軍833戶,萬安軍270戶,吉陽軍251戶[8](P219-220);司徒尚紀統計與之近似:瓊州8963戶,昌化軍835戶,萬安軍217戶,吉陽軍351戶[15](P92)。據元祐年間《自來除授官職次序》,二廣被列為第三等[16],說明了統治階級對廣南地區的不重視。北宋政府歷來有“重北輕南”的政治傾向,導致廣南不少地區開發程度低下,經濟并不發達。直至南宋早期,《慶元條法事類》仍將廣南西路高、 雷、化、賓、容,以及海南的瓊、崖、儋、萬安軍等落后州軍縣定為“遠惡州”[16](P11)。由于海南地區“疏而不親”“武力不競”[8](P231),這種情況直到南宋時期才有所緩解,據統計,南宋約有十萬人遷至海南居?。?5](P88)。

畜力方面主要指耕牛,水牛和黃牛都是十分重要的畜力資源。北宋時期的海南島有使用耕牛的明確記載。宋時,廣西、浙東、福建為牛的主要輸出地,民間常至三地興販。高州、化州之牛海運至海南,并非只是因為農耕需要,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被食用?!稌雍瘛磁Yx〉后》“嶺外俗皆恬殺牛,而海南為甚??妥愿呋d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風不順,渴饑相倚以死者無數。牛登舟皆哀鳴出涕,及至海南,耕者與屠者常半?!保?](P156)原因是瓊俗“以巫代醫,以牛為藥”,“病不飲藥,但殺牛以禱,富者至殺十數?!保?](P156)。輸入到海南島的高、化之牛有不少被屠殺用以祈禱。這客觀反映了海南地區雖然使用牛作為畜力,但由于農業生產力低下,對耕牛之依賴非常淡薄。

五、農業技術與文化的輸入

海南島與華南大陸隔海相望, 雖有瓊州海峽阻隔,卻因地理位置鄰近,舟楫往來便利。唐《元和志》載“與徐聞對渡,北風舉帆,一日可至?!保?](P67)由于交通便利, 中原農業技術與文化的輸入是持續性的。其農業文化與技術的輸入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農業技術的自由傳播。 這種方式可以追溯至史前時期,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距今6000—3000年前海南島已有稻作農業出現[17](P7-13),應為掌握稻作技術的沿海居民, 乘舟楫往來于華南大陸與南海島嶼之間,通過這種長時間的人員自由流動,華南大陸的稻作技術傳播至海南島上。 二是行政管轄導致的技術傳播。 從漢代海南島納入中國版圖開始,統治者便開始征收賦稅,在海南島執政的有學之士執掌居民生計, 通常以政令的形式改變所轄區域落后的農業狀態, 其農業文明不斷受到中原先進農業文化輸入的熏陶?!逗鬂h書》 載東漢光武中興,交趾、九真的行政長官便“教其耕稼,制為冠履”[18](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已開始向南海先民傳授農業技術。北宋官員有勸農的傳統,各級地方長官均身兼“勸農使”,雖然蘇軾“不得簽書公事”[19](P56),卻履行了勸農職責。蘇軾在海南曾作勸農詩6首,這與蘇軾的民本情懷以及官員身份密切相關。三是避亂人員導致的技術被動交流。這也是農業文化在海南傳播發展的重要內容, 由于戰亂等原因, 在宋代以前, 已有中土人士不斷遷居海南。 隨著人員而來的還有內地的先進生產技術?!白詽h末至五代, 中原避亂者多家于此”[8](P138),“自魏晉以來,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遷或戍,紛紛日來,聚廬托處”[20](P69),北方漢族先進的文化,通過居官行商、流民遷客,“熏染過化,歲異而月或不同,世變風移?!保?0](P69)

農業技術與文化向海南島的輸入, 主要體現在當地的農具使用、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在農具使用方面,蘇軾涉及海南農事活動的詩文中,出現不少關于農具的內容?!逗吞铡磩褶r〉六首》“利爾耡耜,好爾鄰偶。斬艾蓬藋,南東其畝”[4](P38);《糴米》“悵焉撫耒耜,誰復識此意”[4](P45);《和陶〈五月旦日作和戴主簿〉》“鉏耰代肅殺, 有擇非霜風”[4](P58);蘇軾在黃州、惠州均有親身農耕的歷史,有大量詩文為證。甚至因蘇軾“躬耕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成千古美談。蘇軾相關詩文中的農具,可能是蘇軾隨身攜帶到海南,這對提高農業生產力起了促進作用; 也可能是在當地購買, 如果是本土購買, 說明當時海南島上使用的農具已與中原地區相似。海南島的水利方面,北宋時期的海南島上曾有水利興革?!墩颅偱_志》載“瓊田唐尚未力,自宋修溉之后,元人漸知潴泄”[8](P129)。通常認為北方水利注重引水澆灌,而南方則以排水、貯水為主,實則還要因地區、作物種類而論。由于水源分配不均,即使海南島上,農業灌溉也是古代農田水利的重要內容。在北宋開寶八年(975),瓊州曾修筑渠堰,引來龍塘水灌田三百余頃?!端问贰ず忧尽份d:“開寶八年,知瓊州李易上言:州南五里有度靈塘,開修渠堰,溉水田三百余頃,居民賴之”[8](P129);澄邁縣東十里那甲村的祥塘,“立石柱板欄水口, 每春以土筑堤堰水溝,流灌至土,名‘那布袋田’,曲計五里余?!保?](P132)

此外,蘇軾《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云“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4](P201),說明“鞭春”農業習俗已傳播至儋州地區。

六、海南地區的農業貿易

海南地區農業市場發展水平較低,當地農產品貿易倚重于自然生長和采伐的物品,而非種植的農產品。海南物種豐富,物產珍奇,自漢代“以多異產名郡”[8](P153),將物產用作地名?!稘h書·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21](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稘h書》應劭注“崖岸之邊出珍珠,故曰珠崖”[8](P27)。據《茂陵書》“五縣:玳瑁、紫貝、茍中、至來、九龍?!保?](P44)從秦朝開始“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21](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至宋代,由于航海知識的不斷積累和造船技術不斷提高,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海南地區的貿易發展。朱彧在《萍洲可談》里記載了一些海舶往來瓊州的航海知識,“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保?2](P37)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駕駛海舶到海南島以及東南亞國家的貿易逐漸增多。蘇軾詩文中也多次記載海舶來瓊的內容,例如《與秦少游二首》有“治裝十日可辦,但須得泉人許九船,即牢穩可恃,余蜒舟多不堪?!保?](P174)這里“泉人”許九的船指的應該就是從泉州駛來海南經商的大船,其穩固程度非疍家小艇可比。海南成為東南亞國家到中國內陸貿易的中轉地,海南的檳榔、椰子、吉貝、香料、麻、藤、黃蠟、木材等通過貿易活動輸入內陸地區。宋代海南有“殖珍怪以禍吾土”[8](P153)的說法。其源自蘇軾《和陶〈擬古〉九首·勸農》有“天禍爾土,不麥不稷。民無用物,珍怪是殖”以及“海南多荒田,俗以貿香為業”的記載[4](P38)。農業貿易對珍奇物產之高利潤的追逐,不但導致相關資源的過度開發,也降低了對糧食作物交易的拉動作用,加劇了島內缺糧和對外界的依賴。南宋時期有大量關于檳榔貿易的記載, 例如《諸蕃志》載“泉商興販,泉廣稅務歲收萬緡,惟海南最多”[23](P186),《輿地紀勝》載“瓊人以檳榔為命,產于石山村者最良,歲過閩廣者,不知其幾千萬也”[24](P3563)??赡苁且驗闄壚飘a地主要分布在海南島東部,抑或是檳榔貿易在北宋并不流行所致。

在對瓊農業貿易中,稻米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作為民生商品,管轄海南的行政長官也十分關注米谷貿易, 并數次為其爭取政策便利。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廣西漕臣曾為方便米谷等貿易而向上陳情,其在奏章中指出:“雷、化州與瓊島對境,而發船請引于廣州舶司,約五千里。迄今廣西瀕??たh土著商人,載米谷、牛、酒、黃魚及非舶司賦取之物,免至廣州請引?!痹t“孫回詳度行之”[8](P254)?!端问贰な池浿尽份d“瓊管奏:海南收稅,較船之丈尺謂之‘格納’。其法分三等,有所較無幾,而輸錢多寡十倍。賈物自泉福、兩浙、湖廣至者,皆金銀物帛,值或至萬余緡;自高、化至者,唯米包、瓦蕃、牛畜之類,值才百一。而概收以丈尺,故高、化商人不至,海南遂乏牛米。請自今用物貴賤多寡計稅,官給文憑,聽其具實報納。否則許糾告,以船貨給賞。詔如所奏?!保?](P254)到了災荒之年, 海舶販米更是關乎民生的重要貿易內容。蘇軾戊寅年(1098)十月二十一日作的《記薯說》載“今歲米皆不熟,民未至艱食者,以客舶方至而有米也,而儋人無蓄藏,明年去則饑矣”[4](P181-182)。他認為是年稻米不熟, 當地人沒有飲食艱難,皆是因為客舶售米, 到了第二年海舶掛帆回航,海南便會產生饑荒。由于前一年稻米不熟,海南市場上的米價飆升, 元符二年(1099)4月19日作的《學龜息法》載“元符二年,儋州米貴,吾方有絕糧之憂”[4](P185)。 事實上缺糧不只是當地居民面臨的問題,海南島上的駐軍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需要官方轉運軍糧供給?!端问贰り悎蜊艂鳌?載“歲調雷、化、高、藤、容、白諸州兵,使輦軍糧泛海給瓊州?!保?5](列傳第四十三)這客觀反映了海南島農業貿易力的低下。

受制于海南的農業貿易發展水平,當地商品種類不豐富,不能完全覆蓋日常所需,甚至仰仗外地友人接濟。蘇軾曾在多篇書信中描述過其在海南衣食用度不足用的窘迫境遇。例如《與元老侄孫四首》有“又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又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醬酢等皆無?!保?](P164)《次子由韻〈浴罷〉》有“陶匠不可求,盆斛何由足”[4](P43),與程全父的書信中言“此間紙不堪覆瓿,攜來著已竭”[4](P162)?!端问贰堣b傳》亦載,張鑒在廣州時,“有親故謫瓊州,每以奉米附商舶寄贍之”[25](卷277列傳第三十)。當地居民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生活模式,自給自足,例如《和陶〈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儋人黎子云兄弟居城南,躬農圃之勞”[4](P55),其園圃內種植蔬菜,又有荔枝、黃柑等,其居址面臨大池,又可以釣魚食用。蘇軾在海南亦有躬身農桑,種植園圃的行動?!都e米》有“不緣耕樵得,飽食殊少味。再拜請邦君,愿受一廛地?!保?](P45)表達了自己欲得地耕種的愿望?!逗吞?〈五月旦日作和戴主簿〉》“莫笑一畝園,蟻垤齊衡嵩”[4](P58),《和陶〈下潠田舍獲〉》“聚糞西垣下,鑿泉東垣隈”[4](P64),說明其已種植園圃,躬身勞溽于田舍。

結語

北宋時期的嶺南,均為偏僻荒遠,發展落后的地區。尤以海南島四面環海,遠離中土,素來不受朝廷重視,其人煙稀少,居住條件落后,是朝廷流放和安置罪臣的處所。在士大夫廣受優待的時代背景下, 流放海南無疑是對官員最重的處罰。得益于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蘇軾在海南期間進行了大量文學創作,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關于當時社會方方面面的描繪和記敘,尤其是其涉及農事的文學作品, 成為后世文人輯錄風土世俗,以及今人研究宋代經濟社會的重要資料。蘇軾居瓊期間,海南地區雖然自然條件較為優越,但其農業較為脆弱,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的。首先,種植作物類型單一,農業領域常說的“五谷”作物中只有水稻在當地較為普遍,在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種植有大量“占稻”等類型,而本地居民則對農作管理水平要求較低的薯蕷類作物較為依賴,薯蕷成為當地居民賴以生活的作物類型。麥、粟等在海南島并不常見, 其主要依靠跨海運輸的海舶帶到海南地區,作為制醬、釀酒等的原料,豐富當地物質生活資源類型。其次,在生產力方面,海南島人力資源緊缺,當時海南島上的居民數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勻,人口主要集中在瓊州、昌化軍、朱崖軍等地。 受制于較為薄弱的農業基礎和當地迷信風俗,海南的畜力資源也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再次,在農業技術與農業文化方面,中原地區的不少農具被帶到海南島上,并已經在島內傳播。當地官員也已經開始水利設施建設, 主持修建渠堰,引水灌田,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文獻記載中缺乏大型農具的記載,官府也缺乏抵御自然災害的預防措施,民間并不儲糧,沒有建立起可以抵御自然災害的倉儲體系。當然,這也與海南的政治架構不健全有關。農業貿易方面,海南的農產品貿易并不發達, 農人主要關注海南土產的奇珍異產,而非糧食作物,這對海南本土的作物種植業沒有發揮良好的拉動作用。為彌補海南農業貿易之不足,本土居民大多種植農產品以自給,部分外來人士短期內依靠外地友人之接濟以自足。

猜你喜歡
海南島蘇軾海南
從善如流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海南的云
59國免簽游海南
為海南停留
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
是海南省還是海南島?
關于海南島戰役作戰方針的考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