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在高校中傳承發展路徑研究
——以江蘇A高校為例

2023-02-12 05:53柏東良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紅色育人思政

柏東良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誕生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紅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豐富,與時俱進,是重要且寶貴的教育資源。高校是大學生價值觀養成的重要場域,紅色文化在高校中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有利于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高校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研究現狀

姜海東[1]通過調研指出當前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多元化培養、信息化應用、體系化聯動、傳承方法創新、文化本位中心思想和教學應用等六方面的舉措。宋子齊[2]認為環境也是育人的元素之一,應充分發揮校園景觀的隱性育人功效,基于此理念提出構建融合紅色文化與地域文化、校本歷史的校園景觀設計策略。趙桂君等[3]認為紅色文化資源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將紅色文化與本土文化有機融合,可以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強大的育人功效。劉紫如等[4]認為紅色文化資源可轉化為豐富的教學素材,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發揮鑄魂育人的功能。梁婷[5]提出以紅色文化以“三進”的形式幫助大學生養成正確價值觀。劉新月等[6]提出運用新興媒體豐富創新紅色文化表現形式,構建融入紅色文化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的融合路徑。樊青美[7]認為紅色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要從優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打造具有紅色印記的校園文化等方面采取創新舉措。

當前紅色文化在高校中傳承還未形成體系化的傳播路徑,傳播載體較為單一,社會優質資源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等,制約了紅色文化在高校中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如何讓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如何讓青年接觸、接受、接收紅色文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課題。

二、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的意義

紅色文化在高校中傳承和發展,在學校層面,有助于導正高校辦學方向、創建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高質量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學生層面,有助于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提升人文素養、養成正確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有利于導正辦學方向

社會主義學校辦學方向是要為黨和國家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階段,是社會主義教育鏈條中的關鍵一環,是學生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段,是學生成長成才走向社會的最后一步。在育人過程中,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進入思政課堂,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浸潤紅色底色,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優良品格,從而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二)有利于豐富教學資源

紅色文化作為優秀教育教學資源,是通過實踐磨礪出來的,有大量生動的實例,實踐屬性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理論屬性強,可以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提高思政課教學的生動性,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

(三)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承和發展,可以形成沉浸式的紅色文化氛圍,引導學生養成正確“三觀”和良好品格,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并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奮斗,形成一個高度文化自信的群體,激發青年學生內生動力。

三、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承發展路徑

(一)加強校園文化紅色內涵建設

1.將紅色基因注入校園文化的內核

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深入挖掘校本文化內涵中的紅色特質,加強學生“紅色品質”“紅色素質”在內的學生核心軟實力培養。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創新紅色文化傳播路徑,促進傳承“紅色文化”成為行動自覺。

以江蘇A高校為例:學校凝練形成“軍校文化、煤炭文化、建筑文化”的校本文化核心理念,承載著軍校文化的起床號、出操號、熄燈號等一直延續至今,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煤炭文化中不怕吃苦、甘于奉獻的精神塑造了學生的優良品格。擷取徐州地域紅色文化精華,凝練出極具建筑行業特質的“愛國敬業、精技強能、追求卓越、勇于擔當”的建筑文化內涵,重視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做到德技并修。

2.將紅色元素融入校園環境的建設

校園環境作為校園文化的顯性載體具有隱性的育人功能,它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可以成為紅色文化的有效載體。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道路樓宇的命名、雕塑小品的選擇等,都可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從而使紅色文化基因植入到每個校園景觀,育人于無形。

以江蘇A高校為例,建設了紅色特質鮮明的“軍校路”“八一廣場”“觀德亭”等校園文化景觀,著力打造了教室文化、公寓文化、食堂文化、樓宇文化,全方位營造紅色文化育人氛圍,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

(二)加強紅色文化育人陣地建設

1.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育人主陣地作用

思政課程擁有成熟和完備的知識體系,具有嚴謹的理論性;紅色文化是長久以來通過不斷實踐凝煉出的優秀文化,具有生動的實踐性。將思政課的理論性與紅色文化的實踐性相結合,提高思政課程的生動性,使嚴謹的理論更接地氣,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依托課程思政,充分研究、掌握新時代青年學生個性特點、成長規律,深入推進“三教”改革,提高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教育的適配性,不斷拓寬紅色文化育人途徑。

以江蘇A高校為例,在加強思政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開展共同備課、思政技能大比武等活動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探索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教育模塊,制定并實施強化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方案,進行課程思政引領課程項目建設,教師參與熱情高,學生反饋良好,取得較好的效果。

2.充分激活第二課堂的紅色文化育人活力

第二課堂活動作為第一課堂的有力補充,其形式靈活多樣而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紅色文化浸潤藝術元素會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以全新的載體展現紅色文化的魅力,青年學生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接受紅色文化、品味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

以江蘇A高校為例,紅色經典詠誦會、紅色故事宣講會、我和我的祖國合唱大賽、重走長征路、紅色校園舞臺劇等校園紅色文化品牌活動,用豐富的表現形式傳播紅色文化,深受師生喜愛。學校遴選出一百余部紅色經典影視,校園周末影院每周播放兩部,每場觀影人數都超過一千人,成為傳播紅色文化的大舞臺。大學生紅色故事宣講團連續多年進鄉村、進部隊、進企事業單位和學校宣講紅色故事,通過宣講、調研、志愿服務、專業實習等形式開展紅色文化傳播,向近萬人宣講了紅色故事。一批批學生自發踴躍加入宣講隊伍,從紅色文化的接受者成為紅色故事的傳播者。

3.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紅色文化資源

發揮學校所在地各種紅色場館、基地的育人作用,拓展紅色文化育人陣地,常態化地開展紅色主題教育。

以江蘇A高校所處的徐州為例,區域內淮海戰役烈士陵園、淮海戰役紀念館、碾莊圩戰斗紀念館、小蘿卜頭紀念館、李超時紀念館、王杰紀念館、馬陵山宿北大戰紀念碑亭等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為常態化地開展師生紅色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資源。與淮海戰役烈士陵園結對共建,學生志愿者常態化開展志愿講解服務,在實踐中學習和傳播紅色文化。與王杰紀念館和王杰生前所在部隊結對共建,讓王杰精神走進校園,讓廣大師生走進英雄王杰的日常生活,從生活的點滴中感受王杰精神的偉大。通過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廣泛的雙向互動,讓師生在實踐中受感染、受啟發。

(三)加強各育人主體的協同作用

1.發揮教師隊伍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紅色教育的主體,是紅色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如何將紅色文化的內涵講得有意思,將紅色精神的深層次道理講透徹,需要下真功夫,下大力氣,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的紅色文化教育尤為必要。

以江蘇A高校為例,連續多年派遣思政課教師和專職輔導員赴延安、井岡山、遵義、嘉興、紅旗渠等地開展紅色主題培訓。組織思政課教師集中備課,組織課程思政示范引領課程公開課。以紅色文化為傳播載體,在元旦晚會、教師節,定期組織教職工開展紅色經典詠誦會、紅歌大合唱活動,引領教師感悟紅色文化,深扎信仰之根,重溫育人初心,提高教學本領。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紅色文化育人的對象是學生,要使學生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既要做受教育者,又要做傳播者,在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由紅色文化的接受者主動轉變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以江蘇A高校為例,針對學生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系統化規劃、項目化推進、體驗式融入,組織學生拍攝《傳承》《不忘初心》微視頻,組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淮海戰役紀念館、王杰部隊、開山島等紅色教育基地,探訪戰場遺址,走訪參戰老兵,查閱參戰老兵口述史、回憶錄,實踐團隊師生在實踐過程中被感動、受教育、獲啟迪,并將一腔熱情投入到紅色故事的創作中去,通過大量走訪調研、查閱史料,精心打造出《紅色故事讀本》匯編;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為情境創作《總書記來到咱身邊》《我們都是追夢人》。組織開展紅色文化實踐調研和創作活動,挖掘紅色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引導學生崇尚紅色文化,并在實踐中自發地努力踐行紅色文化,切實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3.發揮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

學校的教學資源是有限的,要善于協同社會各類優質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做到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將優秀的紅色文化活動引入校園,借助社會優質力量協同做好紅色文化育人這個大課題。

以江蘇A高校為例,先后引入大型紅色史詩話劇《雨花臺》、黨史紀錄片《重生》、以淮海戰役為創作主題的梆子戲《母親》、音樂劇《淮海兒女》、《擁抱新時代》、折子戲等優秀劇目進校園。邀請周恩來紀念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淮海歷史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優秀講解員入校開展紅色故事講解。讓學生自覺自愿接觸紅色文化,了解紅色文化,實現價值觀塑造與行業發展、社會需求高度一致。

(四)加強宣傳陣地建設

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手機、電腦等新媒體終端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青年學生思想活躍、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強,容易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為青年學生營造一個向上向善的網絡環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新的機遇與挑戰。

1.創新網絡傳播方式

互聯網是新時代宣傳教育主戰場,學校要牢牢把握互聯網這個重要宣傳陣地,創作紅色文化短視頻、紅色故事展播平臺,借助MR、VR、AR等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編排沉浸式紅色文化舞臺劇,用新技術賦予紅色文化嶄新的形式,開設紅色文化宣講欄目,依托微信、微博、QQ、抖音、H5、校園網等新媒體平臺,創作、傳播紅色正能量信息,擴大紅色文化的有效覆蓋。

以江蘇A高校為例,建立校院兩級新媒體矩陣,加大學生新媒體隊伍建設,不斷創新信息載體形式和傳播方式,占領微信、QQ、抖音、B站等學生主流網絡信息渠道,利用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創新信息載體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全面覆蓋主要信息獲取渠道,做到全面的宣傳效果。

2.加強網絡工作隊伍建設

建立由思政輔導員、學生干部、青馬工程學員等組成的網絡工作隊伍,加強隊伍建設,敢于發聲、善于發聲、樂于發聲,筑牢網絡傳播陣地。培養具有“紅色基因”的新時代“網紅”,進入學生主流的信息來源渠道,主動撰寫紅色正能量信息,把學生關注點引導到正確的、向上向善的主流觀點上來,守護好有利于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網絡大環境。

以江蘇A高校為例,建立校院兩級新媒體隊伍,形成新媒體矩陣,制定新媒體工作章程,明確崗位工作職責。不斷加大投入,加強新媒體隊伍業務能力建設,提高新媒體產品的創作能力和網絡輿情的判斷力和處理能力,重視意見領袖的培養,有效引導輿論走向。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是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沃土良田。以江蘇A高校為例,研究了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承發展和創新實踐的路徑,即通過加強校園紅色文化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建設、強化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育人主陣地作用、協同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提高網絡宣傳的話語權,以此構建全面覆蓋、全員參與、全要素協同的紅色文化育人體系,讓學生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中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歡
紅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紅色是什么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紅色在哪里?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追憶紅色浪漫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