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五育融合的“三為”育人理念的探索與實踐
——以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2023-02-12 21:44康溪順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五育輔導員育人

康溪順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盵1]這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確立了價值基礎和行動指南,也是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遵循。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群眾路線方法論是高職發展的必然選擇,“堅持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也是新時期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證?!盵2]群眾路線要求“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3]。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觀,有利于更好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的發展需求,實現學生的品格完善、智力增長、技能提高、個性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高等職業教育要聚焦立德樹人,在教育教學中遵循群眾路線觀點,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尊重高等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堅持“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滿足學生正當的個性化需求,努力打造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成長成才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漳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依托教育資源優勢和自身傳統特點,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聚焦大學生關切,關注大學生成長,積極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即“三為”育人理念,搭建起別具特色的“五育”舞臺,努力實現“五育”之間相互滲透、有機融合,不斷提升育人效果。

一、基于五育融合的“三為”育人理念的實踐探索

2018 年9 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五育”并舉作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指導理念,是教育系統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是教育方針的重大而明確的指向規定。2021 年,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5],這些講話為我們指明了“五育”全面發展的未來路向?!拔逵比诤习l展具有整體育人優勢,是高職院校踐行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叭秊椤庇死砟钪傅氖菆猿职选耙磺袨榱藢W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貫穿辦學治校始終,堅持“五育融合”,全面深化改革,力爭讓學生“個個有舞臺,人人能出彩”。

(一)堅持“一切為了學生”,注重價值引領。這是“五育”融合的出發點。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培養工匠精神、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辦學目標,推動形成高職院校核心價值理念,逐步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轉變。一是聚焦“培養什么樣的人”,明確“建設工匠學府、服務漳州發展”辦學定位,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二是聚焦“怎樣培養人”,強化“學生為中心”的價值認知體系引領,認真研究大學生的學情和需求,將其作謀劃、推進工作的出發點,從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學生事務等方面深入實施改革,推進機制改革、管理體系優化、教學信息化與校園環境改造等支持系統的建設,推動辦學治校與服務學生發展相融合、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同頻共振。三是聚焦“為誰培養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人民滿意教育,強化問題導向,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創造條件,使大學生成為教育服務和教育質量的體驗者、參與者、體現者。

(二)堅持“為了一切學生”,注重因材賦能。這是“五育”融合的均衡點?;诖髮W生狀態和階段性成長任務,發掘大學生潛力,促進每一位大學生全面發展。一是立足“一切學生”,認真對待每一位大學生,尊重、支持每一位大學生發展的愿望和可能,對家庭經濟條件好的、一般的和困難的大學生,上進的和后進的大學生,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大學生,漢族和少數民族大學生等都給予充分的關注培養、提供公平的教育資源,做到一個不少、一視同仁。二是立足“人人出彩”,堅持因材施教,以問題為導向探究教育教學改革,豐富教育教學方式,增強包容性、適用性,以匹配不同狀態的大學生。滿足和支持大學生個性化職業發展的需要,盡可能讓更多大學生憑借技術技能出彩。三是立足“兜底幫扶”,做好對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幫扶工作,建立重點關注大學生檔案,做到“一人一檔”“一人一策”。落實領導干部聯系大學生制度,構建“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學生工作隊伍發展體系,深化“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把大學生工作做實做細,確保不讓一個大學生“掉隊”。

(三)堅持“為了學生一切”,注重服務共情。這是“五育”融合的著力點。通過“書記、校長面對面”“與學生共進午餐”“學生座談會”和設立“學子心聲”訴求平臺等方式,暢通大學生訴求渠道,重視解決大學生急難愁盼問題,甘做大學生的“服務員”。一是著眼衣食宿行,以大學生宿舍“一根晾衣繩”事例為啟示,掀起“為學生辦實事”熱潮:宿舍空調安裝全覆蓋,食堂推出“2 元愛心套餐”活動,校園遍布直飲水、共享雨傘和自助口罩機,增設扶行電梯和校內公交車等,讓大學生感受無微不至的關懷。二是著眼學習就業,實施差異化教學,開展成果導向OBE 課程改革,推進三創教育,持續深化“三教”改革;開展思政課改革創新行動,實施課程思政“十百千”工程;堅持“五育并舉”,率先推行以“五育積分”為載體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通過校領導訪企拓崗、直播帶崗等方式,幫助大學生好就業、就好業。三是著眼活動實踐,完善大學生素質發展中心建設,落地“工匠文化+”為核心的“123”育人模式,豐富志愿服務、研學培訓等實習實踐,開展陽光健身跑、八段錦比賽、校園歌手賽等活動,推動大學生跑起來、跳起來、唱起來;推進大學生社團課程化建設,不斷提高第二課堂活動育人效果,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四是著眼安全保障,校園配套人臉識別系統,建好用好衛生服務站、心理咨詢中心“心晴空間”“一站式”學生社區服務中心等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安全、便捷服務。統籌推進智慧校園、平安校園、文明校園、書香校園建設,校園逐步實現優化、美化、智慧化。

二、基于五育融合的“三為”育人存在的問題

從現有文獻看,專家學者對于如何有效實現“五育”融合的路徑,歸結起來,主要有文化制度融合(價值理念的融合、精神品質融合)、課程教學融合(德育一體化、課內外貫通、學科間的融合、課程領域內的融合)和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活動場景的融合、活動方式的融合)等路徑,每種融合路徑有相應的融合方式[6]。雖然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對照新時代新任務,我們“三為”育人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大思政課”育人體系尚未健全。一是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銜接、貫通還不夠全面;各類育人資源挖掘還不充分,實踐教學工作體系還需完善;二是“課程思政”的組織和改革需進一步加強。仍存在“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融合度不高的問題。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教師主體分化的情況,專業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之間交流不夠,互相配合較少,協同育人的合力還有待加強。

(二)“五育并舉”落實成效有待提升。一是“五育積分”項目設置還不夠合理?!拔逵e分”各項目權重和積分內容還有待進一步討論修改,“體美勞”育人目標明晰度不足、過程化評價和增值性評價較少;二是錄入系統、流程還不夠科學規范。相關部門在落實積分錄入過程中時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可視化性能需要進一步提高,離統計智能化、查閱人性化還有一定差距。

(三)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存在短板。近三年新招聘的輔導員占比70%以上,他們大多是剛畢業就加入輔導員隊伍,但因缺乏全面的有針對性的系統培訓,思政教育知識儲備相對不足,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相對較少[5],工作分工過細,工作歷練不夠全面,在大學生面對突發或矛盾事件時,因掌控局面能力欠缺、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不足等問題,有時難以為大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除此之外,還因輔導員工作內容龐雜,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導致內生動力存在不足[7]。

(四)心理育人方式方法需進一步改善。目前,由于社會對精神障礙患者還存在一定的歧視,導致很多公眾存在心理問題后得不到重視,有的家長怕暴露自己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愿意向學校透露大學生情況;個別大學生由于自身對心理健康知識及心理疾病知識的知曉率和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認同度較低,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詢和治療,或未經醫療機構診斷,擅自停藥或減少藥量,導致病情復發等情況。如何提高“以學生心理需要為出發點,以提升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為目標,以學生自助成長為指引”的心理育人工作能力和水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基于五育融合的“三為”育人理念實踐路徑

以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為有效化解困難,逐步解決阻礙育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摸索,提出以下舉措建議。

(一)持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加強黨對“大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善用社會大課堂,圍繞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充分挖掘地方紅色文化、校史資源等,建好用好各類教研和網絡平臺,完善實踐教學工作體系,推動實踐教學規范化;持續深化思政課“多元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和課程思政“十百千”建設工程,加強思政教師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合作,通過優化課程思政模塊、完善專業教學內容、加強教學管理與評價,將思政元素系統性地融入專業課和公共課教學框架中,真正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8],做到“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9],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滲透到各專業、各課程中,形成“大思政”一體化育人格局。

(二)有力強化“五育融通”。建設有本校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牢牢占據第一課堂的陣地優勢,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輔助功能,豐富教育載體,強化浸潤意識,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其中,調動大學生群體的參與熱情,充分考慮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不讓“五育并舉”成為大學生的負擔[7];以活動打造“五育并舉”氛圍,以評獎評優探索大學生的多元評價,推動更合理的建設性方案與現有體系融合,進一步完善優化“五育積分”大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加強結果應用創新,通過示范引領不斷激發大學生完善自我。

(三)加大輔導員培養力度。實施進一步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九條意見,優化對輔導員的考評機制,落實職稱、培訓、科研等配套政策,推動輔導員專職化專業化建設,引導輔導員將工作重點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上,推動“三為”思想在輔導員隊伍中入心入腦,確保高校對大學生的關心關愛落實落細;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增加輔導員學習交流的機會,深化職業能力競賽等活動,提高輔導員應對處置突發事件和處理育人工作新問題、復雜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四)深化“我為師生辦實事”。進一步暢通大學生訴求渠道,加強大學生合理表達訴求專題培訓;對心理障礙等重點關注大學生科學細致地開展人文關懷、幫扶和輔導,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大學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時通過數字化賦能高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邀請大學生家長參與“家?;ネā狈?,打造便捷的協同溝通平臺,拓展多元立體的協同途徑,促進育人效益提升。

新時代新征程,高校黨委要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強化問題導向,著力補齊短板,持續推進“五育”改革和“三為”實踐深度融合,進一步做實做細大學生思想政治和服務工作,提高育人親和力及實效性,確保高校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堅強陣地。

猜你喜歡
五育輔導員育人
五育并舉,協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堅持五育并舉,引領學校未來發展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五育并舉 德潤童心
“五育并舉”下家校社資源整合的價值意義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好輔導員這樣煉成
“珠”育人
他們用“五招”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