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估中國二十四節氣在人類歷法體系中的地位

2023-02-19 06:36畢旭玲
跨世紀 2023年1期
關鍵詞:歷法先民節氣

畢旭玲 湯 猛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認知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具有指導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功能,是中國傳統歷法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人對人類歷法譜系的獨特貢獻。但從明清之際來華傳教士譯介中國傳統文化資料開始,部分傳教士和歐洲學者對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的中國傳統歷法的獨立性就持否定態度,還發表了否定中國傳統歷法獨立性的論述,歪曲了事實。甚至,至今仍有一些認知層面的偏見和誤解,這不僅低估了中國傳統歷法的地位,影響了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二十四節氣和其他傳統歷法的傳承傳播,也妨礙了中國學術話語權的提升。

一、二十四節氣歷是華夏先民的自主發明

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先民就走了一條以農業耕作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道路,并在原始農業生產實踐中深刻地了解到四季變化對農業耕作的決定性影響,于是有了精準掌握氣候變化的需求,這種需求促進了早期先民在太陽歷方面的探索,其結果就是逐漸建立起節氣歷法①體系。

最早在天文觀測中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應該是根據月相變化規律總結出來的太陰歷,即月亮歷。月相變化可以直接通過肉眼觀測,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的變化規律很容易被總結,因此朔日、望日、晦日作為明確的時間節點,從朔日到下一個朔日作為明確時間長度單位的方法很早就被用在集體和個體活動中。但僅靠月相變化只能確定一個月的時長,且月相無法反映四季變化,因此單純的太陰歷即使在原始狩獵采集階段也缺乏生產指導價值。

在持續不斷的天文觀測中,先民發現了在不同季節北斗星出現于天空不同方位的規律,總結出以初昏時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判斷季節的方法,即“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鹖冠子·環流》)。但此種方法在當時技術條件下難以達到細分季節以指導農業生產的目的。因此,以北斗星運行規律為基準的時間知識體系未能發展為完整的歷法。木星也充當過早期觀象授時階段的重要標準星。先民發現木星運行一周天花費十二年,將其十二等分后可以作為一年的長度(即一歲),木星因此成為紀年的基準,得名“歲星”。先民將歲星停留十二次的地方用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志,運行到某次就稱為“歲在某某”,由此建立起歲星紀年(歲)法,相關表述在先秦文獻中留存很多,如“歲在降婁”(《左傳·襄公十三年》),“歲在大火”(《國語·晉語》)。但木星實際運行一周天的時間比先民測算的12年要短一些,這樣過80多年以后,紀年的位置與木星的實際位置就會出現較大的偏差,因此歲星紀年的方法逐漸被廢止。

對于早已走上農耕道路的華夏先民來說,他們急需的其實是一套能夠精確指導農業耕作的農業歷法,上述這些早期探索并不符合華夏先民的期待。在進一步觀測天象的過程中,一顆被稱為大火星的恒星進入了先民視野。大火星即心宿二,又名天蝎座α星,是一顆散發出火紅色光芒的恒星。先民發現大火星的運行規律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由此創造了一套以大火星的運行規律為基準的大火星歷?!妒印肪硐掠小办萑松嫌^辰星”的記錄,辰星即大火星。南宋羅泌所著《路史·發揮一》有“論燧人改火”一段:“昔者,燧人氏作,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鉆燧,別五木以改火。豈惟惠民哉?以順天也?!背叫募葱乃?,也指大火星。燧人氏觀測大火星的目的是為了判斷“出火”的時間?!俺龌稹奔捶呕?,早期先民采用刀耕火種的遷移農業生產方式,每當春季播種季節來臨之際,他們先用石斧等工具砍倒野生植物,然后放火將其燒成灰以肥田,最后在燒過的地面上挖坑下種。燧人氏仰觀天象,見到大火星在黃昏時分出現于東方的天空,意識到春天已經到來(差不多等于二十四節氣的春分),于是告訴民眾可以放火燒荒了。龐樸曾對上古先民使用大火星歷(也稱“火歷”)的情況進行過詳細研究,并指出此種歷法以大火星出現的春分為歲首,它的濫觴大約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1]。馮時指出先民使用大火星歷的時間可能更早[2]。

值得注意的是,先民在對大火星的觀測中發現了后來二十四節氣的春分、夏至、秋分等重要時間點:大火星黃昏時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是春分時節,大火星黃昏時出現在南方天空正中是夏至,大火星黃昏時出現在西方地平線上并很快隱沒是秋分,如《夏小正》載:八月“辰則伏”,“辰也,謂星也。伏也者,入而不見也”[3]。節氣的變化實際是由太陽引起的,能在大火星的觀測中被發現,是因為大火星是一顆偕日恒星。偕日恒星是指在太陽黃道附近,表現出與太陽同升或同落規律的恒星。它們在清晨或黃昏時的位置因當時天光不亮而可以觀察到,因此曾是早期天象觀測的重要標準星。作為偕日恒星的大火星,其運行軌跡能夠反映出太陽的部分運動軌跡,由此先民在對大火星的觀測中發現了因太陽運動(本質上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引發的節氣變化。換言之,大火星歷在古代先民中得到應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對太陽引發的節氣變化規律的掌握,節氣其實才是能真正指導農業生產的時間知識。

大火星之外,鳥星②、虛星③、昴星④等偕日恒星在節氣歷法的確立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渡袝虻洹份d: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保?]

羲氏與和氏是神話中世代掌管天文歷法的家族,有著豐富的觀測經驗,因此被堯帝派往四方觀測日月星辰以制定歷法。他們所觀察的對象有兩種:太陽與偕日恒星。經過觀察,先民掌握了鳥星、大火星、虛星、昴星這四顆偕日恒星在黃昏時分別出現在正南方的天空中預示著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來臨的規律,并進而制定出以節氣為主要表現形式,一年有366 天的早期太陽歷。

在缺少測量工具的早期社會,太陽在分至點的位置很難確定,而偕日恒星作為參考,對于測量與校正二分日、二至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導致后來不了解先民觀測偕日恒星是為了掌握太陽運行規律的人,誤以為先民觀測這些恒星僅僅是為了確定分至點,如《尚書大傳》載:“主春者張⑤,昏中可以種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種黍。主秋者虛,昏中可以種麥。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斂?!铽C斷伐,當上告之天子,而下賦之民。故天子南面而視四星之中,知民之緩急。急,則不賦籍,不舉力役。故曰敬授人時,此之謂也?!焙茱@然,此段解釋忽視了太陽運行與節氣變化的因果關系,僅剩偕日恒星。但此段文字很好地解釋了什么是“敬授人時”,由于不知氣候,人們無法把握播種、收獲的準確時間,因此天子派遣官員觀測恒星在南中天的運行以準確預報節氣的變化,并將重要的節氣變化告知民眾以幫助他們把握農時。同時,節氣的變化也影響行政行為,天子不能在農忙時節下達妨礙農事的服勞役命令。

“敬授人時”表現了先民在歷法方面不斷探索的目的是精準指導農業生產,其結果就是節氣歷法的產生??梢?,二十四節氣歷法體系的誕生是華夏先民在農業歷法方面自主探索的結果。并且,在節氣歷法指導下精耕細作的農業也最終成就了中華文明。

二、二十四節氣歷推動亞洲文明進程

在持續不斷的探索中,古老的四氣(二分、二至)不僅發展為二十四節氣,更形成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季),四時為一歲的完整體系?!昂颉弊鳛檫@一體系中最小的時間單位,具有銜接節氣的物化標志的重要作用?!昂颉卑ㄎ锵笈c天象兩部分,出現得相當早,《逸周書·時訓解》表現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定型,以春季候與氣為例: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晁斋H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又五日草木萌動?!@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悍种招B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迕髦胀┦既A,又五日田鼠化為,又五日虹始見?!扔曛掌际忌?,又五日鳴鳩拂其羽,又五日戴勝降于桑。[5]

從立春開始,每五日都有一個典型的物象或天象,前者如“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后者如“東風解凍”“雷乃發聲”“始電”“虹始見”。這些物象或天象在黃河流域常見,容易為普通民眾掌握,成為他們把握氣候變化、及時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標識。候、氣、時、歲都是與太陽運動相關的時間單位,在此體系中無論哪一個時間單位都能反映太陽運行所引起的自然變化,都與農業生產利害相關。這是二十四節氣最終得到確立和推廣的主觀原因。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大禹為代表的部落聯盟首領就將保證民眾的生存當作執政的頭等大事?!痘配洝は暮笫稀吩疲骸坝黼S山刊木,與益得禽獸,佐民食?!c稷教民播種百谷??4?,得魚鱉,佐民食?!薄妒酚洝は谋炯o》也載,大禹“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相結,以均諸侯”,“食少,調有余補不足,徙居”。原始社會末期,大范圍、長時期的洪水使先民生存遭遇巨大挑戰,大禹帶領其虞官伯益、農官后稷等治水時特別關心民眾吃飯問題。一方面他們在山上捕捉鳥獸,在水中捕獲魚鱉,分給缺少食物的民眾;另一方面還將富足地區的食物調至災區,或將居住在缺少食物地區的百姓遷徙到相對富庶的地區。大禹之子啟所建立的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但早期國家政權很不成熟,也不穩定,啟之子太康當政時就遭遇了有窮氏首領篡權的政治危機,史稱“太康失國”。太康失國后,他的五個兄弟⑥悲憤不已,創作了一首《五子之歌》,其中敘述先祖大禹的教誨,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保ā渡袝の遄又琛罚┌傩帐菄业母?,根本穩固了國家才能安寧。如何穩固國家的根基呢?孔子曾教導子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保ā墩撜Z·顏淵》)三國時期吳國國主孫權很重視百姓的吃飯問題,他曾自述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衣其次也,三者,孤存之于心?!保ā度龂尽菚り憚P傳》)“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治理思想將農耕視為政權穩固的基礎,歷朝重農抑商的執政方針也與此關系密切。為了促進農耕的發展,古代政權也采取多種方法支持與鼓勵能精確指導農業的歷法探索。根據研究,從夏代開始,我國先民已經采用能指導農業生產的太陽歷。一些學者認為《夏小正》是較早的太陽歷[6],且“保留著夏代歷法的基本面貌”[7]?!断男≌酚涗浟耸€月中的大量物候,僅“正月”就有“啟蟄,雁北鄉,雉震呴,魚陟負冰……田鼠出……獺獻魚,鷹則為鳩……柳稊,梅、杏、杝桃則華,緹縞”。這些物候正是后來二十四節氣歷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歷的確立與推廣也有其客觀原因,那就是黃河流域是顯著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雖然中華文明在起步初期就走上了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的道路,但這并非一條坦途,因為中華文明誕生地之一的黃河流域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其實并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大陸性季風氣候分為大陸性氣候與季風氣候兩部分。大陸性氣候的明顯特征是年、日溫差都較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氣候較為干燥,全年降水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季風氣候使我國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地區偏低,夏季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大陸性季風氣候決定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氣候條件是夏季熱量豐富而全年無霜期偏短。無霜期是指一年中終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段時間,此段時間沒有霜凍的出現。無霜期與農作物的生長密切相關,總的來說,無霜期愈短,作物的生長期也愈短,因此中國傳統農業的發展必須要把握短暫的農時,既不能在無霜期沒有開始時就播種,也不能在初霜到來后才收割。于是,先民尋找到了節氣歷作為精準指導農業生產的有力工具?!稓飫僦畷じ鳌分兄v“凡耕之本,在于趣時”,二十四節氣體系就像一個緊湊的時間表,“五日一候,三候一氣,故一歲有二十四節氣”(《玉?!罚?,能夠幫助農民把握短暫的農時。正是靠著這一套歷法體系,古代先民基本解決了吃飯和穿衣問題??梢哉f,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套歷法體系是中華民族生存智慧的重要體現。有研究將二十四節氣與指南針、火藥、紙張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并提,“稱之為‘第五大發明’也不為過”,并高度評價二十四節氣產生的重要意義:“如果沒有二十四節氣,人們吃不飽飯,‘四大發明’就會推遲,并進一步推遲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保?]

強烈的大陸性和顯著的季風性也是亞洲氣候的主要特征,亞洲不少國家和地區的農業耕作同樣面臨著如何及時把握短暫農時的難題,因此古老的二十四節氣歷法在亞洲傳播開后,得到了不少國家民眾的廣泛認同。

自7世紀開始,經由遣隋使、遣唐使的譯介,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的中國傳統陰陽合歷進入日本,并很快得到應用。據統計,日本明治維新引入西歷之前,使用過9 部歷書,前5 部純為中國歷書,后4 部是日本人在中國歷書基礎上改制的歷書,被稱為“和歷”。前5 部中國歷書分別為何承天制定的《元嘉歷》⑦、李淳風制定的《麟德歷》(后傳入日本改稱為《儀鳳歷》)、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郭獻子制定的《五紀歷》、徐昂制定的《宣明歷》,這些中國歷法在日本從604年一直使用到1685年[9]。其中《宣明歷》使用時間最長,達到823年。日本各地四季分明,以稻作農業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之一,因此能夠指導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一經傳入就受到了廣泛歡迎。不少文獻記錄了古代日本皇室和貴族慶祝節氣的儀式,如《續日本紀》載:神龜二年(725年)十一月十日,圣武天皇于大安殿接受冬至賀詞[10]。進入江戶時代后,日本人以中國歷法為基礎修訂和歷,依然把二十四節氣作為重要內容。比如日本貞享歷是在中國元代授時歷的基礎上改訂,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寫入歷注,同時也對中國二十四節氣體系的七十二種物候特征進行了適應日本海洋性氣候的改動,制定了日本的七十二候。明治維新后,日本政府廢除傳統陰陽合歷,開始采用西歷。但新歷法頒行受到很大阻礙,因為日本社會各階層已經適應了傳統陰陽合歷,尤其在需要傳統歷法指導的農村地區,反對的聲浪更高。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明治七年(1874年)發行的《略本歷》附上了日本七十二候??偟膩砜?,在中國二十四節氣傳入日本的一千多年中,二十四節氣已經滲透日本各個領域,成為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在日本的法定假日里依然有“春分”“秋分”兩個源自二十四節氣的假日。

日本之外,朝鮮半島的歷法也深受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的中國傳統歷法的影響。朝鮮半島大約在東周時期得到了從中原地區傳入的中國歷法。其后朝鮮半島國家不斷從中國引入新的歷法,比如《隋書·百濟傳》云:“(百濟)行宋元嘉歷,以建寅月為歲首?!痹诓粩鄬W習中國歷法的基礎上,朝鮮半島國家也建立了自己的歷法編纂機構,其先后被命名為太仆監、司天臺、司天監、觀候署等,最著名的機構是高麗時代的書云觀,其名稱來自《左傳·僖公五年》中“凡分至啟閉,必書云物,為備故也”一句?!胺种羻㈤]”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平分太陽年的重要節氣,指代所有節氣。高麗歷法編纂機構以與節氣相關的詞語為其名稱,體現出朝鮮半島政權對于指導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的重視。中國二十四節氣歷法對朝鮮半島社會各方面都有影響,比如朝鮮王朝向中國明清兩朝政府派遣的外交使節中有一種名為“冬至使”。

東南亞的越南、緬甸等國的歷法也受到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的中國傳統陰陽合歷的影響。比如根據《新唐書·南蠻傳》等文獻的記載,754年南詔王閣羅鳳擊潰驃國(即緬甸)軍隊,驃國歸附,于貞元十八年(802年)遣使至唐,獻上其國樂,奉唐正朔。也就是說,緬甸從802年起,以夏正建寅之月為其歷法正月。白居易的新樂府詩《驃國樂》就記錄了驃國遣使到唐朝進貢,并獻國樂十二曲與樂工三十五人之事,其中有“雍羌之子舒難陀⑧,來獻南音奉正朔”一句。越南與中原地區交往較早,文化、政治、經濟各方面受古代中國影響較深,包括歷法。元統二年(1334年),元朝廷派遣官員出使安南,將《授時歷》賜給安南陳朝憲宗,此后安南歷朝都使用中國歷法。在中國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下,越南傳統歷法以冬至為歲元,將從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定為一年,并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11]。

可見,中國二十四節氣歷法體系不僅為本國農業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而且在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的亞洲地區有著持久的影響力,極大地促進了亞洲文明的發展。

三、二十四節氣歷是人類成熟最早的太陽歷

從本質上來看,二十四節氣是一種太陽歷。節氣的變化是由地球繞太陽公轉引起的,二十四個節氣輪一圈正好是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也就是一個太陽回歸年。既然二十四節氣等分了黃道,就意味著它們在黃道位置上固定不變,在公歷中表現為各個節氣的日期基本固定,年際僅差一兩天。從這個角度來看,二十四節氣是一種較為嚴格的太陽歷,與現行公歷相比也毫不遜色。因為即使是現行公歷一年也僅有365日,與太陽回歸年相差0.24219日,必須通過置閏的辦法進行調整。筆者認為二十四節氣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成熟的太陽歷。

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古老民族依據天象觀測所制定的歷法大致可以分為太陰歷(即月亮歷)、太陽歷、恒星歷、行星歷、陰陽合歷五大類。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制定歷法的基準不同,太陰歷以月相變化周期為基準制定,太陽歷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基準制定,恒星歷以偕日恒星相對太陽運行的規律為基準制定,行星歷以行星運行規律為基準制定。陰陽合歷是一種復合歷法,有兩個基準,一個是月份以月相變化周期為基準,另一個是年以太陽回歸年為基準。在當代人類社會,太陽歷的影響大大超過了陰陽合歷。提到太陽歷,一些著述將古埃及人為掌握尼羅河漲落規律而制定的歷法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12],筆者認為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古埃及這一歷法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太陽歷,成熟期也沒有那么早。

太陽歷的發展實際上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太陽歷的雛形時期。此階段人類對太陽周年運動時長的測算還很粗略,主要表現為所制定的太陽歷一年有365日,還不會以置閏方式調節歷法年長與太陽回歸年之間的差距,因此歷法在較短時間內就會出現差錯,對生產生活有較大影響。第二階段是太陽歷的成熟時期。此階段人類對太陽周年運動時長的測算已經比較準確,主要表現為所制定的太陽歷一年有日,已經會以置閏的方式調節歷法年長與太陽回歸年之間的差距,因此歷法可以使用較長時間而不出差錯。第三階段是太陽歷的精準時期。此階段人類對太陽周年運動時長的測算已經非常準確,可以使用更先進的置閏方法精確調節歷法年長與太陽回歸年之間的差距,精準的太陽歷能使用數萬年而不出差錯。因此判斷太陽歷是否成熟的標準涉及三方面:歷法年長、是否置閏、不出差錯的時長。下面本文就從這三方面對古埃及所謂的太陽歷和古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歷進行比較分析。

眾所周知,尼羅河的定期泛濫使被淹沒的土地成為肥沃的耕地,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觀察到每年尼羅河開始泛濫時,天狗星正好在清晨伴隨著太陽一起出現在地平線上,于是他們將天狗星的周期與太陽運行結合起來,制定了一種后來被稱為“科普特歷”的歷法。古埃及人所稱的天狗星即天狼星,又名大犬座α星,是除太陽外全天最亮的恒星,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天體之一,同時還是一顆偕日恒星。古埃及人將天狼星偕日升的那一天定為新年第一天,把一年分為12 個月,規定每月為30日,此外一年中還有5 天的慶祝時間,一年總長度為365日。早期科普特歷中沒有置閏,因此每4年比實際太陽回歸年少1 天。

古中國二十四節氣歷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其雛形期可以追溯至久遠的燧人氏時期。如前所述,在《尸子》《路史·發揮一》《左傳·昭公十七年》《尚書·堯典》等文獻中都有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神話記載。這些神話敘事說明華夏先民很早就使用節氣歷來指導農業生產實踐?!渡袝虻洹分小捌谌儆辛辛?,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記錄表明華夏先民也早已掌握了置閏的方式,所制定的早期太陽歷年長超過365日。較為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在《逸周書·時訓解》《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天文訓》等文獻中都有記錄。其中,《逸周書·時訓解》被認為是在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整理的,“《時訓》非漢人所制,而系春秋所傳”[13]。同樣是在春秋時期,古中國人開始使用一種比較準確的置閏方法——19年7閏。學者根據《左傳》所記錄的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和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二月己丑兩次冬至日之間的時間,推算出在這133年間有49 個閏月的結論[14],符合19年7 閏的置閏方法。

本文將公元前522年⑨當作一個時間節點,以列表的方式對這個時間節點上的古埃及科普特歷與古中國二十四節氣歷進行比較分析,具體如下。

表1 古埃及科普特歷與古中國二十四節氣歷對比表

從上表可見,以365日為年長且沒有置閏的古埃及科普特歷每年與太陽回歸年的誤差為0.24219日,積累到41年時,這種歷法與回歸年的誤差達到10日,對農業生產會造成較大影響。而古中國二十四節氣歷一年有365.25日且采用19年7 閏的方法,積累到1280年后,這種歷法與回歸年的誤差才達到10日。實際上,中國歷史上王朝存續的時間長短除了不可考的夏商之外,存續時間最長的周朝也沒有超過800年。因此這種19年7 閏的歷法應用起來不會給生產造成太大的困擾。古埃及人后來也意識到早期科普特歷的問題,公元前238年托勒密三世頒布詔書,要求每4年增加一個閏日,以糾正科普特歷的年誤差,可惜并沒有被接受,一直到公元前22年古埃及歷法中才正式開始設置閏日[15,16]。也就是說直到公元前238年,古埃及歷法才趨近成熟,而公元前22年置閏則標志著古埃及歷法的成熟,比二十四節氣歷的成熟晚了約500年。

其實,不置閏月的科普特歷甚至都不是一種真正的太陽歷。因為天狼星是這種歷法的重要參照恒星,比起太陽的運動來說,天狼星偕日升運動更是此種歷法制定的基準,有些研究著作甚至將其稱為“天狼星歷”[17]。準確地說,古埃及科普特歷是太陽歷與偕日恒星歷共同起作用的綜合歷法,是一種比較粗略的原始歷法。公元前1世紀中葉,古埃及歷法傳入羅馬,當時羅馬人使用的歷法較為混亂,與太陽回歸年差距較大。在愷撒統治時期,羅馬歷以科普特歷為藍本進行了修改,埃及歷由此傳入歐洲,對歐美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必須注意的是,影響歐洲歷法的并非全部的科普特歷,而是其中以太陽回歸年為基準的12 個月與365 天的設置,這是后來歐美學者追溯太陽歷發展史而做出最早太陽歷誕生自古埃及論斷的重要原因。至于科普特歷中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狼星偕日升規律則因為僅與尼羅河的漲落有關,與羅馬及歐洲其他地方的水文、氣象等無關而銷聲匿跡了。隨著西方文明在近現代的崛起,西方人將古埃及科普特歷視為最早太陽歷的看法逐漸具有了全球影響,即使在中國也幾乎遮蓋了古老的二十四節氣歷的光芒。

中國二十四節氣歷作為人類成熟最早的太陽歷,在人類歷法體系中的地位沒有得到正確認知的原因很復雜。從二十四節氣歷本身來看,至少有兩方面的影響因素: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二十四節氣歷是一種地域適應性極強的太陽歷。它誕生于大陸性季風氣候鮮明的亞洲地區,脫離了此種環境,二十四節氣歷對農業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就失靈了,因此二十四節氣歷無法像四大發明那樣推廣到世界其他地區。另一方面,二十四節氣歷作為一種太陽歷,在古中國單獨使用的時間不長,秦以前就已與太陰歷融合為一體,形成了傳統陰陽合歷。這一事實尤其影響了國人對于二十四節氣歷的正確認知。

傳統陰陽合歷兼顧了朔望月與回歸年,月份依照月球運行周期,年的長度則以太陽的回歸年為準,制定陰陽合歷的關鍵是以置閏月的方式讓月份和四季寒暑相配合,正如《周禮·春官·太史》所說“正歲年以序事”?!皻q”指的是一個太陽回歸年?!澳辍敝傅氖窃铝林芷谧兓氖€朔日,也就是太陰歷的十二個月。太陰歷的一個月長度約為29.53059日,十二個月為354.36708日,比太陽回歸年少10.87511日?!罢龤q年”就是要靠置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陰歷的年長度與太陽回歸年的長度之間的誤差,以此達到準確地按照季節安排民眾生產實踐的目的。二十四節氣歷在調節陰陽合歷的置閏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具體做法是在沒有中氣的月后置閏月。與后來將全部節氣稱為節氣不同,古人將排序為奇數位的節氣稱為節氣,將排序為偶數位的節氣稱為中氣,并規定陰歷月必須包含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如果哪個月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就在此月的下個月設置閏月,這樣月份與月令就大體協調了??梢?,傳統陰陽合歷中的主導因素是能指導農業生產的,這也是為什么傳統陰陽合歷又有“農歷”之俗稱的原因。有民眾將傳統歷法稱為“陰歷”,這是一種誤稱,是因陰陽合歷中月份以月相變化周期為基礎設定而產生的誤解,有些著述沿用民間此種誤稱而不加以糾正的做法欠妥[18],也影響了民眾對二十四節氣歷的正確認知。

當下人們對二十四節氣歷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誤解。究其緣由,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三十“天文”條中講了一種“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19]。但除了缺乏天文歷法知識外,恐怕受西方文明中心論的影響過深也是造成對中國傳統歷法誤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有必要通過回顧歷史,正確認知中國二十四節氣歷在人類歷法體系中的地位??偟膩砜?,中國二十四節氣歷才是人類歷史上成熟最早的太陽歷,不僅為華夏農業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也促進了亞洲文明的發展。我們今天以多種形式繼承和發揚二十四節氣文化,不僅是為了保護本民族的文化遺產,也是對人類歷法體系完整性的尊重和保護。

注釋

①本文所指的歷法是在天文觀測基礎上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原始采集、狩獵時代形成的以動植物生長規律為基準的自然物候歷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內。②鳥星即南方朱鳥七宿。③虛星即北方玄武七宿之第四宿,在寶瓶座和小馬座。④昴星實際上是一個星團,又稱七姊妹星團,位于金牛座。⑤張宿也是南方朱鳥星宿之一,被認為是朱鳥的嗉囊。⑥一說為第五個兄弟。⑦《元嘉歷》并非直接引自中國,而是從朝鮮半島間接引入的。⑧雍羌為驃國國王,舒難陀為驃國太子。⑨即明確使用19年7 閏,是在魯昭公二十年。⑩本文所用的回歸年值為保留小數點后五位的數值,即365.24219日。

猜你喜歡
歷法先民節氣
從走馬樓西漢簡歧異干支談漢初歷法混用問題
發明新歷法
賽加城址先民的生產經營方式
奇妙的博物館
將先民們的寶貴財富留給后代子孫——記浙東千年古鎮崇仁鎮消防安全工作
歷法術語“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詞義及相關考索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
《回回歷法》交食精度之分析
24節氣
24節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