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科技、人才引領驅動一體推進”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

2023-02-24 03:17任慧英冀鈺坤
關鍵詞:強國科技人才

任慧英,冀鈺坤

(西安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21)

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分別從“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突出強調三者的協調與一體化發展,充分體現了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性和一體性的認識。從“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內在聯系和不可分割的一體性出發,對三者內在邏輯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階段所起到的歷史作用進行分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合理的理論和實踐支持。以“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為依據,在其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上,以系統性思維分別從三方面進行相應的統籌規劃,構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在形成三者合力的基礎上統籌規劃,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一、“教育、科技、人才”的內在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對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發展作出了科學完整的規劃,以創造性、前瞻性思維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提出必須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論斷。[1]教育、科技和人才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它們是相互作用的,并且有著不可分割的邏輯關系。對三者關系的科學認識和理解,對促進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具有建設性意義。

(一)教育是重要基石

教育是科技進步、人才誕生的重要基石。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設和發展的實踐表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必須始終高度重視教育的戰略地位,必須始終認識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深刻意義,充分認識到教育對科技力量和人才培育的基礎性保障作用,充分認識到科教興國靠教育、人才強國靠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中國將始終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高度和戰略位置。[2]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教育在科技和人才事業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面對“兩個變局”,中國如何在世界之林中始終屹立不倒,如何謀求民族的復興與國家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教育對國家發展的支撐性和基礎性作用。

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高質量教育體系是科技力量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要素可持續供給的保障,是源源不斷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基礎,是破解“錢學森之問”的關鍵。[1]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各個學段的教育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育部積極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使得每年以百萬計的優秀生源進入高等學府。高等教育承載著國家基礎科研項目和國家重大課題研究任務等科技創新領域和教育領域的基礎性工作,是教育資源轉換為科技創新資源和高質量人才資源的主陣地。高等教育體系的高質量發展為培養無數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攻堅克難的科技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職業教育根植于科學技術發展,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產業的實用主義型教育,是我國實體經濟產業發展的關鍵。各學段教育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共同促成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完善。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不懈奮進、砥礪前行,攻破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能人才,為實現國家自主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和發展以及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完善,持續為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撐和堅實的基礎。

(二)科技是強國之基

科技是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充分涌現的強國之基?!皼]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盵1]當今中國正在經歷世界未有之變局,處于競爭之中的中國如何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始終屹立不倒,最主要的就是掌握核心技術,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萍紕撔率翘岣呶覈C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是國家發展和繁榮興盛的“強國之基”,科技的發展帶動教育的進步,激發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人才培養和誕生提供了不竭動力,從源頭上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萍紕撔聛碓从诮逃a和人才創造,科技創新對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力。

科技發展靠創新,創新需要人才去實現,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強化基礎研究,制訂了基礎研究十年規劃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破除科技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避免科技創新這個“國之重器”變成“國之命門”。此外,國家批準高校成立國家級實驗室和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持續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作用,為各類人才發揮專業優勢提供了科技創新高地,造就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從源頭上突破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了保障。隨著科技的發展,優質教育資源得以在全國各類中小學流動,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依托,使重大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成為現實。VR和AR以及各類數字化教學的出現也大大增強了教育的成效,使得各類教育教學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質增效,成為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的動力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始終為加快推進科技的自立自強而不斷奮進,全社會研究和開發項目的經費支出從1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數量居世界首位,[1]足以說明科技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三)人才是戰略資源

人才是教育持續發展、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資源。人才的主體性支撐作用是推動教育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和戰略資源,教育強國的實現以人才為主體,科技強國的實現需要人才來完成。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是實現自主創新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上統籌謀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高度上高瞻遠矚地進行了一系列人才事業布局,為全面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人才強國;怎樣建設人才強國”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在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上不斷奮力前進。新時代新征程,無論是國家的發展還是民族的振興,都迫切需要一批為國家和民族服務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頂尖人才。

對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奮斗的歷史過程的回顧,也是在回顧一部匯集人才、培育人才和發展壯大人才的革命歷史進程。得益于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和各學段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我國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接受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不斷增加,已經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備的人才,涌現出一批為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服務的頂尖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不斷優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正在加速建成。這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持續在科技創新領域攻堅克難,加快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為實現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源源不斷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盵3]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全的人才資源大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比2012年增加了一億人。新時代十年,我國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不同歷史時期教育、科技、人才與社會發展的聯動

教育、科技和人才歷來都是國家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關鍵一環,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歷屆領導人在充分認識到三者的重要性前提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制定了符合國情的相關政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我國順利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活力和科技支撐。量變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正是因為長期以來對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視和投入,我國在不同歷史時期才能涌現出一大批人才和科技成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在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教育、科技、人才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不竭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就是掃除文盲、大力推廣普通話,并大力發展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此外,中國還向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派遣留學生和進修生學習先進技術,使得新中國初期我國各項事業迅猛發展。1977年冬季高考制度恢復,大批人才進入高等學府,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成為國家發展的拐點。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使我國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得到很大提高。[4]166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的大力支持與各方面技術人才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在核技術、人造地球衛星和運載火箭等尖端科技領域,取得“兩彈一星”等一批重要成果,陳景潤、楊樂、張廣厚等科技工作者成為全社會崇尚的明星。這些成果都得益于新中國成立后的一系列舉措,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為一定時期內中國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這一時期涌現出諸如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中南大學第一任校長黃伯云等杰出科技人才,拒絕美國高薪、毅然選擇回國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的“導彈之父”錢學森帶領中國掌握核技術,黃伯云帶領團隊發明碳復合材料技術,保障了我國航空航天安全,這些成就都滿足了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教育、科技、人才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正是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才得以涌現出大量高層次人才和科技成果。隨著義務教育的實施,我國文盲率降至歷史最低,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教育體制改革激發了地方和社會辦教育的積極性,九年制義務教育得到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各級各類教育都得到發展,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類人才不斷涌現,教育事業的輝煌發展帶動科技和人才事業的長足發展。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行和“歸國潮”的到來,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等一大批海外著名科學家在黨中央的關懷下擔任國內教師和名譽教授,這些海內外著名科學家的拳拳報國之心又召喚一大批海外人員回歸祖國、建設祖國。在國家的號召下,大批人才參與啟動實施“星火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等重大科技計劃,使科技事業得到快速發展,銀河計算機系統、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離子加速器、運載火箭發射衛星等一批高科技成果達到世界科技先進水平,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教育、科技、人才促進新時代各項事業發展勇攀高峰。在“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將由普及化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將使得更多的社會人才接受更加精細化、專業化的教育。教育事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發了人力資源,國民素質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為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加強貢獻了巨大的力量。我國人才資源總量正在快速壯大,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已經從2010年的5 550.4萬人穩步增長至2019年的7 839.8萬人,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八年穩居世界首位,擁有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隊伍。[5]人才隊伍的壯大使得各類成果不斷涌現,經過六年籌備、九年建設的港珠澳大橋的順利通車,標志著中國從橋梁大國進步為橋梁強國;由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導航系統在2018年開始為全球服務,標志著我國邁入了航天強國;5G智能互聯的發展,標志著我國從曾經的網絡通信空白走到了世界前列;隨著“悟空”“實踐十號”“墨子”“慧眼”等衛星的發射成功,我國也已邁入了空間科技強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最新報告指出,2022年中國仍然是國際專利體系(《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大的來源國,占申請總量的1/4以上,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的創新體系充滿活力,科技的創新與發展騰躍激昂,中國邁入科技強國的步伐鏗鏘有力。

三、加快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的路徑

教育、科技、人才歷來都是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教育、科技、人才內在邏輯的分析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作用分析,更能深刻體悟到其重要性。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以教育的支撐作用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為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人才引領驅動提供支撐。中華民族得以繁榮發展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認清了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的關系,并制定了相應的戰略計劃。立足于新時代新征程,在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基礎上,穩中向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正確認識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協同關系,發揮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功能,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政策,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1.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200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是黨的政治報告中第一次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s小義務教育城鄉和校際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全社會的心聲。在5G智能時代和“互聯網+”的助力下,以更加精準、個性和多樣的教育體系營造多種教學條件,提供多種形式的在線輔導使得教育生態更加平衡?;A教育集團化辦學成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創新性舉措,發揮名校的引領、指導和輻射作用,通過兼并、重組和合作等多重形式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形成以名校為核心的集團化學校,從而使更多偏遠地區、薄弱學校的學生能享受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6]基礎教育作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礎部分具有奠基性作用,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土壤?!半p減”政策的落地整合了各方教育資源,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使得科學的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更加充分發揮出學校育人的主陣地作用,深化了學??茖W教育體制改革,以更好支撐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

2.推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

教育是大國之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需要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作用。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1],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意味著要以系統性、全局性思維統籌推進三者建設,在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的格局下形成更大合力,接續義務教育的發展。在職業教育領域,要堅持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優化職業教育體系,強化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培養更多“大國工匠”。高等教育要繼續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更多一流學科。繼續教育要發揮互聯網優勢,使得教育環境更加靈活開放,教育資源充分流通?!叭獭眳f同發展也需要建立協同發展的教育體系,為學生在三者之間的良性流動創造條件,同時也需要轉變錯誤的歧視觀念,促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發展更加完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協同創新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時代命題,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更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基礎力量。

3.加強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教育者先受教育,實現更高水平的教育供給和教育均衡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為了提升教師隊伍質量,教育部深入實施“優師計劃”,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近年來,通過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全面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素質得到普遍提升,教育“軟實力”不斷增強,“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環境正在形成。充分發揮政府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從政策和經費上給予支持,在資源配置上不斷優化和吸引人才,通過免費師范生的計劃補充一大批高質量人才建設家鄉,推進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改革。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可以多渠道、有針對性進行,不僅要強化教師專業能力,對教師的職業操守、思想政治和人文底蘊也應進一步強化。定期開展教師培訓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師素質,培訓要以發展性為根本,符合教師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完成合格教師向卓越教師的轉變。除理論培訓以外,還應注重實踐性培訓,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搭建平臺,提供和組織各種活動進行實踐交流。此外,尊師重教是發展教育事業的必然要求,當今社會“知識改變命運”已成為社會共識,教師更是被全社會寄予厚望,尊師重教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國家必定朝氣蓬勃,社會必定充滿希望。

(二)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1.加快核心科技的掌握

科學技術是國防建設和國家富強最活躍、最具有變革性的因素,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需要我們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物質層面看,科學技術作為人的感官的延伸,可以極大地模擬、取代人體機能,科技的發展甚至可以強化人體機能、超越人體極限,不僅可以為國防提供新型武器裝備,也可以為國家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添磚加瓦。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而科技的自立自強,離不開對核心技術的掌握,更離不開各類優秀人才的支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需要提升企業基礎創新能力,進行產、學、研深度融合,以教育為依托培養豐富的人才,以創新為驅動推出創意產品。要開展持續性的員工技能培訓工作和再教育工作,提高企業員工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促進新理念與新科技相互融合而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加大對科技前沿項目的資金支持、政策扶持?;A研究是科技創新和自立自強的源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對高校社科項目進行資金和人才扶持,在人才隊伍上不斷壯大,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加快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的步伐。

2.擴大國際間科技交流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面臨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球視角上思考,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推進“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以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中國的對外援助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走向國際合作新形態??萍嫉陌l展具有世界性和時代性,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要有全球化視野。自主創新是一個開放的過程,需要匯集全世界的智慧和力量而非閉門造車。[7]在《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科技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提出要深化國際間的科技合作與交流,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促進自主創新。2023年,主題為“聚天下英才,創時代偉業”的“聚英論壇暨環球英才峰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中國日趨成為各國人才實現夢想、成就未來的熱土。國際化的公益性論壇等交流合作項目推動科技創新發展,也更好地統籌全球人才資源反哺教育。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國際人才在我國建設和發展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2020年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教育機構共有外籍教師6.71萬人,外籍教師遍布傳統高校和各類教育機構,為我國學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加大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不僅推動了我國的科技創新,也為人才組織建設和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平臺。

3.弘揚偉大科學家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召喚偉大科學家精神,應對國際競爭、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偉大科學家精神。在黨的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祖國事業,形成了以“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永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8]等為內涵的科學家精神,為我國掌握科技主動權奠定了精神基礎??茖W成就離不開精神的支撐,愛國是科學家精神的第一要義。從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等新中國成立后的杰出科學家,無一不是愛國科學家的典范和楷模。他們都將個人夢想和家國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將祖國和人民的召喚牢記心間,迸發出了驚人的力量,激發出了不竭的動力。用科學家精神影響、感召和引領青年,激發廣大青年學子的報國情懷,為科技事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肥沃土壤和有利保障是當下育人工作的重點。聚焦時代要求,將偉大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作用,讓青年一代繼承科學家精神,使他們能夠走向“樹愛國之心,筑報國之志”的人生道路。

(三)堅持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人才強國

1.優化識才用才管理方略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優化識才用才管理方略是把好人才“入口關”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確定人才培養規模,優化結構布局,在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進行體系化、鏈條式設計,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9]。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來看,合理公正選拔人才,做到選拔合適的人、真正需要的人,是當前用人制度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考察人才的政治素質、品行和能力,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提高崗位專業匹配度,嚴格落實人才分類管理制度,把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崗位上,防止主觀片面考察評價。在近代科技史研究中,我國著名科學家趙紅洲通過對從1500年到1960年間全球1 249位著名的自然科學家以及1 928件重要科研成果的統計分析,得出結論:25歲到45歲之間是自然科學領域發現、發明創造的最佳年齡區間,其中37歲是實現自然科學領域發現、發明的峰值。用當其時,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人才聰明才智和潛力,確保人才發揮最大效能以及反哺教育事業發展和科學技術創新。

2.建立科學的人才激勵制度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深刻理解人才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穩步向前之間的辯證關系,建立科學人才激勵制度才能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才能實現科技的創新與自立自強,為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奠定科技和人才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了激勵政策不斷細化、受眾愈加全面、力度不斷加大、資源供給不斷豐富的良好局面,激發了人才創造活力,滿足了人才發展需求。2021年廣東省廣州市出臺首個技能人才薪酬激勵文件,激勵技能人才技術創新,形成了多要素、多形式參與分配的激勵制度。不挫有為之才,不賞無功之士,科學的人才激勵制度,不僅要注重物質層面也應注重精神層面,引導精神層面的價值追求,讓各類人才享有榮譽和社會地位。2022年長沙市委、市政府出臺16條政策激勵六類技能人才,為其頒發“長沙工匠”證書并優先推薦各級黨代會代表、群團組織代表的人選。除此之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完善科技激勵機制的意見》將進一步完善科技激勵機制,以有效的激勵制度引導各類人才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事業當中,最大程度激發其創新活力,進而實現對人才的價值引領和激勵?!罢嫘膼鄄?、細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1],迫切需要科學的人才激勵制度作為保障。

3.完善人才戰略布局結構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提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10]??茖W合理的人才戰略布局結構是最大化發揮人才資源效能、推進建設科技創新高地、以人才資源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和流通的關鍵。發揮人才戰略布局的聚集效應、頭雁效應,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讓各類人才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學習是完善人才戰略布局結構的目標。被賦予“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歷史重任的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在雁陣格局中扮演領頭雁角色,無論在經濟基礎還是科教資源上都起著帶頭作用。其他省市根據中央部署,結合自身優勢特點,找準自己在雁陣格局中的功能定位。2020年北京市召開的第十五屆人代會第三次會議指出,到2025年末在懷柔工作的各類中科院人才將不斷擴大至三個“萬人量級”規模,這三個“萬人量級”人才布局懷柔科學城,將支撐懷柔科學城成為科研和人才高地,以聚集效應吸引更多人才。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委、省政府推動構建以“1+3+N”為模式的人才雁陣,以成都作為“頭雁”引領其他三個地區多點支撐,加快形成四川省創新人才聚集高地,通過建設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人才高地,消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

四、結束語

在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發展的道路上,需要統籌教育、科技、人才戰略布局,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理順三者關系,實現統籌規劃一體發展,在實現三者相互促進的前提下以最小的力量發揮最大的價值,這是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也是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應一以貫之的行為準則。政貴有恒,在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大國,如何統籌協調教育、科技和人才之間的關系,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教育的“重要基石”作用、科技的“強國之基”作用和人才的“戰略資源”作用,如何實現三者的相互促進,需要審時度勢地進行前瞻性布局和謀劃?;谌叩幕A戰略性地位以及在我國發展不同歷史時期發揮的重要作用,應深刻體會其重要意義,以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根本遵循,在理清三者內在邏輯和基本關系的基礎上制定一系列方針政策,不斷探索和規劃,從而實現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體化驅動,探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最終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添磚加瓦。

猜你喜歡
強國科技人才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人才云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強國有我
秦晉爭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