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時代價值

2023-02-24 07:46崔楠端悅麗
關鍵詞:依法治國培育法治

崔楠,端悅麗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沈陽110136)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要“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1]。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法治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其法治素養直接關系到當前乃至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

一、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內涵

(一) 法治素養

法治素養是一個交織而成的復合詞,它以素養為核心,以法治為約束?!胺ㄖ巍迸c“人治”相對,是按照法律規則與程序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或治國方式,其核心取向是限制權力、保障權利?!八亍笨梢越忉尀楸緛淼?、不加修飾的,“養”則為教育、訓練?!稘h書·李尋傳》中“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逼渲械摹八仞B”在《辭?!分械尼屃x為:經常修習涵養,亦指平日的修養。在現代社會,我們對于“素養”的理解是,它涵蓋了個體先天生理和心理的基礎,通過日常生活實踐的后天培養,受到環境和其他諸多因素的深刻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博采眾長的修養狀態,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知識和多樣的能力。素養是一種后天培養的修養狀態,而非天生所具,具有可獲得性和可培育性。綜上所述,法治素養是人在接受后天教育后,展現出的對法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理解以及運用能力,它既是人們遵守法律的基礎,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

(二) 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其法治素養的高低關系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關系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關系著中國夢的實現。大學生的法治素養,指的是他們在接受大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和實踐后,逐漸形成的對法治的了解、信仰和踐行的修養狀態。這一素質具體體現在:對法律的深入了解,形成嚴謹的法治思維,樹立堅定的法治信仰,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行為。對于高校學生來說,他們正處在一個學習性與社會化的轉型期,其法治素養的培育是培養大學生三觀的關鍵。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培育應該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以法治教育為主,其內容包括法治知識和法治實踐兩個方面。大學生的法治素質培養是在日常學習活動中進行的,多數是通過對法律知識的深入了解,從而對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有清晰而明確的認識,以法律規范為基準進行理性思考,并將其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綜上所述,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闡釋為在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以培養擔當起中國法治建設重任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學校教育與實踐養成相結合為基本路徑,以綜合素質提升與專業技能培養相統一為基本要求,在法治信仰、法治知識、法治思維、法治能力上具有良好表現的大學生為目標,是一種兼具綜合性和專業性的教育實踐活動。

二、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努力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42。青年是最具生機和活力的一支隊伍,對青年的培養是一個民族的基礎,加強對大學生法治素質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白鸱▽W法守法用法”實際上可以解構為法治素養培育的目標,即樹立法治信仰、學習法治知識、運用法治思維、增強用法能力。

(一)尊法:樹立法治信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應該把尊法放在第一位?!盵3]法律的權威根植于人們內心深沉的擁護與信賴。唯有心中敬畏法治,方能依法而行。唯有深入人心的法律,才是真正堅不可摧的法律。首先,從法治素養培育內涵層面來探討,法治信仰是人們集主觀心理與客觀行為于一身的內心理念和行為認知,法律只有滿足主體需要并與需要對象達到和諧,才具有可行性。其次,從法治素養培育重要性層面來探討,對國家而言,法治信仰為維護國家統治秩序和法治國家的建設提供精神支撐,對個人而言,法治信仰能夠使人們相信法律并能運用法律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大學生自身也要主動將法律條文入腦入心,只有將其內化成自身的法治信念時,才可以信任法律、遵守準則、善于用法,從而產生對法治的信仰。最后,從新時代對法治信仰的要求層面來探討,法治信仰對于時代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大數據環境下,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內容要將對法治信仰培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主動傳播法治知識、積極開展法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法治,增加對法治的信任感。以此提升學生真實的法律體驗,提高其對法治社會的認同,逐漸把法治信仰深刻地印在心中,并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形成自覺的社會行為。

(二)學法:學習法治知識

法治素養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法治知識是法治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法治知識,就沒有法治信仰,更談不上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和能力。法治知識掌握的多少和積淀的程度是判斷大學生法治素養高低的準則之一。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除了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治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不斷積累和學習,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行為融入日常生活,進一步內化為法治精神,從而堅定地建立起對法治的信念。如果忽視了對法律知識的積累,對法治的理解不夠深入,那么法治素養就會變得缺乏根基和源泉。大學生需主要掌握三個部分的法治知識。一是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我國其他部門制定法律和進行善治的依據,保障全面依法治國的順利進行。二是涉外法律、國際法律。為培育大學生的制度自信和法治自信,我們有必要引導他們了解中西方法治文化的差異,尤其是面對我國與西方國家的法治文明,要引導他們從文化視角看問題,加深對我國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的理解。三是與個人專業和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相關的法治知識,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

(三)守法:運用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指大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之后,能夠將法治的規范、精神、原則、邏輯等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思維方式,是由大學生在法治環境下,總結出來的解決問題和解決矛盾的思路。大學生是時代發展的執行者,肩負著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實施的歷史重擔,其是否具備法治思維,將直接關系到法治的建設。法治思維是法治素養培育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其一法治態度,反映大學生在面對法律問題時的一種心理變化過程;其二法治觀念,是指大學生面對問題時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其三法治思想,是指大學生運用法律時的整個思考過程。因此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內容也需要以此為基準,從而更好地為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指明方向。大學生要按照規章制度來辦事,對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有一個清楚的了解,用法治思維來解決社會問題,嚴謹的法治思維可以幫助大學生群體作出科學的、正確的決策,有效抑制群體中某些人的主觀臆斷和情緒化,特別是當情感、道德和法律產生矛盾的時候,可以根據法治思維來作出正確的決定,日復一日,使自己的法治素養得到持續的提高,自覺地將法治行為貫徹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思維導引行動,只有當法治成為普遍的思維方式時,法治行為方式才具備前提和保障。[4]

(四)用法:增強法治能力

法治能力是指大學生在掌握法治知識和法治思維后,能夠將其轉化為實踐行動的能力。法治的終極目標是使所有人都真正地相信并忠實地執行法律。只有讓大學生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法治信念通過具體的行動體現出來,并融入到整個社會的運作之中,才能真正實現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培養目標。法治能力包括法治實踐能力和法治實踐活動。法治實踐能力是將所學法治知識轉化為實踐行為的能力,大學生應該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力求把自己的知識儲備科學地引導到自己的實踐中去,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法治實踐活動是以法治思維為指導,運用明智而合法的行為手段,解決個體所面臨的社會事務的實踐行為。大學生應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法治知識,去分析什么樣的行為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將自己的合理訴求表達清楚,積極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表達,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成為推動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法治人才。

三、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時代價值

(一)有利于與時俱進完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

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學生的法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全面依法治國內置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建設邏輯中,推動社會治理模式的法治化轉型。[5]過去以“個體自律”為邏輯目的的法治教育,已不能適應新時期我國法治建設的需要。這就需要新時期的大學生法治教育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不僅要把權利義務等多元要素融入到教育系統之中,還要把對公民法治人格和自主精神的培養要求融入到教育之中,培養具有公仆意識和公民意識的法治公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理論,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指引下,立足于我國國情,吸收中國傳統優秀法學文化的養分,傳承和發揚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高度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了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的重要理論貢獻,并與全球化的大潮流相結合,形成了包括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新時代中國特色法治思想的實現,融合了時代的潮流,既承襲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精髓,又拓展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內涵,成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最新理論成就。新時代特色法治是以人民為中心,并以實現人民民主權利為終極目標,這決定了我們黨在推進新時代的法治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依法執政,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創新亦無窮盡。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培育,以獨特之姿,綜合運用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時代變革做出了強有力的回應。也是對過去幾十年改革開放成果的集中總結,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科學指引,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不斷完善,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

(二)有利于全面從嚴治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全面從嚴治黨同樣需要法治素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要做到這些,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就必須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運用法治的思維和方式來治國理政,其行為絕不能逾越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社會治理現代化來看,大學生都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群體,作為我黨發展壯大和成長的重要后備力量,他們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培養大學生法治素養,對國家和社會治理以及黨的建設都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從國家治理角度而言,作為未來國家與社會的治理力量,大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法治素養,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處理社會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效能。2022年7月,教育部發布了《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其中指出:2022年,我國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為2.93億人,其中在校研究生124.25萬人,普通、成人本??圃谛I? 530.75萬人。無論是畢業的大學生,還是在校的大學生,或是即將入學的準大學生,都將成為國家和社會治理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大學生法治素養,使其養成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在生活中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對法治產生信任并自覺遵守和維護法治權威,并善于運用法治方式來治理國家和社會,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從黨的建設而言,大學生黨員是黨的重要后備力量。據統計,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 804.1萬名,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黨員5 365.4萬名,占黨員總數的54.7%。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佼佼者,他們都是具有高素質與高能力的人才。在學校,他們是普通學生的榜樣與模范,將來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他們是公眾的榜樣與模范。大學生黨員作為全體黨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加強黨建的重要力量,他們法治素養狀況的好壞,不僅會影響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推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三)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中國夢

中國夢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為目標,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的“幸福夢”。法治既是維護社會安定的基石,又是維護公平與正義的防線。因此,要真正實現中國夢,法治建設是不可忽視的。[6]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40。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表明,法治成為人類文明的一種新形式,中國式現代化的繼續前進發展,必須要通過法治的引導、規范和保障作用,推動經濟和社會的良性循環,助力我國法治化進程,讓法治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保障,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成熟的法治國家的標志是社會成員具有較高的法治素養。個人利益是與家庭、民族、社會、國家利益一脈相承、協調一致的,個人的綜合素質發展有利于家庭建設,家庭和睦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和諧有利于促進祖國穩定統一。由此可見,培養個人法治素養對社會發展、國家繁榮的重要性。全面依法治國,既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歷史使命,亦是一場深刻而廣泛的社會變革。[7]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倡導社會全體成員將守法意識內化于心,遇事尋法,致力于培養以法律為準繩解決問題的深刻意識和卓越能力。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是一項具有社會性、實踐性特點的社會實踐活動,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幫助大學生了解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認識到依法治國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激發他們學習法治的興趣和熱情,引導他們規范自身行為模式,發揮個體影響力,提高大學生法治行為主體素質,最終完善國家上層建筑,促進社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四)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國民整體文明素質

法治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規則意識,用法律的條文來約束自己,在思考和決策之前,要把遵守法律作為自己的基本起點,把違法的后果作為自己的警戒線。法治思維所要求的是人們對法律的堅定信仰,嫻熟地運用法律來判斷是非、處理事務,它是一種基于法律準則的合理、理性的思維模式。[8]法治思維是依法治國理念的基石和精神支柱,為實現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提供了基礎和必備條件。從社會角度來看,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所擁有的知識、技能以及思維方式等都將對國家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培養他們的法治思維能力是新時代對他們的要求,也是培養全民法治素養的重要途徑。從個體角度來看,大學是一個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大學生群體對法治進行正確思維認知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學生們面臨著豐富多樣的學術和社會經驗,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追求的價值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在這個審慎而獨立的思考過程中,法治的理念和原則對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群體只有具備了依法辦事、人人平等的法治思維,樹立起法律的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才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以實際行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法治思維的確立和完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人的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它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即促進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把人看作是社會的產物,是一種客觀存在。從這一觀點出發,馬克思深信,人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體,相互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推動著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而且國家的現代化也反過來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強調,人的發展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正是人的進步、成長和充分發展,為國家的繁榮和進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如果說社會現代化是指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那么,人的現代化則是這種全新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得以確立和鞏固、得以發展和成熟的根本力量。培養大學生的法治素養,一方面可以樹立正確的安全理念、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養的過程中,要以法治思維為自己的處世之道,形成一種理性的思考方式,對問題進行批判和質疑,以此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使之成為一個更加崇高、更加完善的人,促進整個國家文明素質的提高。

(五)有利于維護國家利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法治是維護公共秩序、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國際法是調整各國關系和維持國際秩序的原則和制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離不開對外法律的支持,各國間的爭端和沖突都要通過制定法律來解決,而全球治理制度的變革也必須建立在一個公正穩定的國際規則秩序之下。為了讓這些舉措順利施行,培養代表中國形象、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9]承擔著國家復興重任的大學生們,將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責任感,提高他們對國家利益的認識和維護意識,為維護國家利益做出貢獻;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領導能力和決策能力,使他們能夠在維護國家利益的過程中作出正確的決策和行動;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他們參與國際合作的能力,為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我國將有更多具備深厚國際法知識、高水平運用國際法的人才,投身于全球治理的偉大事業中,為維護我國國家利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四、結語

全面依法治國,關鍵在人。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培育,引導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既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又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扎實的基礎、提供人才支持。

猜你喜歡
依法治國培育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