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蘊含與踐行路徑

2023-02-24 21:14葛國政
關鍵詞:龍舟中華育人

王 銳,葛國政

(南京理工大學 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9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思想政治建設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共進效應。[1]“課程思政”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在課程思政育人實踐中發揮積極效能、展現獨特魅力,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集體主義精神,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培養團結協作意識與促進堅強意志品質形成,發揮了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能夠助推高校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者與接班人。

在國家倡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實施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越來越注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發揮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思政育人價值。以中華龍舟為例,中華龍舟項目走進高校、引入課程是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順應了國家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求,為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素材,開辟了創新路徑,為在世界舞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魅力提供了新途徑,助推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诿褡鍌鹘y體育課程的思政育人價值,探討南理工中華龍舟課程思政育人實踐,旨在為高校更好地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和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提供參考。

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蘊含的思政價值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豐富的內容資源和厚重文化底蘊,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實施課程思政育人的好素材,在教育實踐中能夠發揮獨特的育人價值,助力高校培育時代英才,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1.民族傳統體育的育人宗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高度契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黨的二十大明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競技體育的最大區別在于不是以競技與勝利為唯一目標,而是注重和諧、文明的社會生活構建,注重平等、友善的人際交流與公正、誠信的待人處事原則,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與個人價值目標非常契合。

民族傳統體育的特性首先是民族性,即中國性。以中華龍舟為例,中華龍舟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傳承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氣節的重要載體。中華龍舟運動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光芒。屈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愛國情操深受世人追頌。中華龍舟的紀念屈原說,使高校中華龍舟運動能夠極大地振奮學生的民族精神,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以及憂國憂民意識的形成,提高學生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提高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提高學生愛我中華的向心力與凝聚力。[2,3]

賽龍舟已經成為我國許多地方端午節的重要節日活動,富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節日氣氛。2023年疫情之后的首個端午節,海內外賽龍舟可謂是火爆“出圈”。祖國的大江南北,到處都看到賽龍舟的火熱場面。賽龍舟時吶喊助威的觀眾,拼搏進取、奮勇爭先的比賽隊員,富有靈感的劈波斬浪的龍舟與美麗的河湖風景,不僅給人們帶來歡樂祥和的愉悅感,也體現出文明、和諧、富強的社會發展風貌。不同群體在競賽規則的約束下參與不同類型的賽龍舟,人們借助端午賽龍舟烘托氛圍、表達心意、展現自我、洋溢幸福,凸顯祖國祥和繁榮的大好景象。端午賽龍舟賽出了中國故事、中國聲音、中國形象和中國自信,傳承了中華龍舟文化,樹立了文化自信,弘揚了民族精神,更帶來了城市文體旅的融合,宣傳了城市,拉動了消費,助推了城市發展,搭建了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促進了國際交流與合作,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端午龍舟游歷于祖國風景如畫的山水之間,構成了一幅中國精美國畫,呈現出具有中國風范的中國式浪漫畫卷。端午賽龍舟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落地。

2.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

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孕育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具象化地表達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為有效的弘揚與傳播方式之一。以中華龍舟為例,龍舟運動是中華龍文化傳承的載體與表現形式。幾千年來,龍的“兼容,奮進,福生,諧天”的精神一直感染著炎黃子孫,反映了圖騰崇拜、禮儀教化、娛樂休閑、生態和諧的內涵。[4]中華龍舟文化作為中國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龍文化一脈相承,是人類對龍舟競渡及其相關客觀現實的感受、認識的升華和歷史的沉淀。[4]中華龍舟文化作為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傳承和發展中不斷調適,賦予了地域性特征,服務于政治需要、社會教化和社會整合,與其他文化橫向交流和融合,影響著不同時代的龍舟傳承人。[5]

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歷經多年傳承,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層面,教育了中華兒女具備崇高的理想、科學的價值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與良好的習慣。以中華龍舟為例,中華龍舟競渡尤其體現了華夏民族團結奮進、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這符合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助推了中華龍舟文化走向世界。

中華龍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拼搏的精神象征。2023年9月1日到3日,可容納2000多人的國家大劇院歌劇院每天晚上都座無虛席,以順德龍舟隊為原型,以團結拼搏、同舟共濟的龍舟精神為主題的舞劇《龍·舟》在這里受邀演出,展現了廣東在新時代新征程繼續奮勇爭先的精氣神,創造性傳承了中華龍舟文化,現場觀眾激情澎湃,熱血沸騰,全場更是響起熱烈的掌聲,叫好聲不絕于耳,引起首都各界廣泛關注。2023年“中國龍舟文化主題藝術展”在亞運會龍舟賽舉辦地浙江省溫州市展出。2023年在10月4日到6日在浙江第十九屆亞運會龍舟賽在溫州甌海區開賽,本次龍舟賽吸引來自12個國家與地區的293名運動員爭奪200米、500米與1 000米的6枚金牌。舞劇《龍·舟》巡演與亞運會龍舟賽的舉辦,助推了中華龍舟文化的弘揚、傳承與走向世界。另外,中華龍舟文化的校園保護和傳承,增強了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樹立民族與文化自信,提升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國際中華龍文化交流,實現了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一體化發展、社會化服務和全面化育人。

3.民族傳統體育的推展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國56 個民族創造了悠久而燦爛的華夏文明,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以往11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成功舉辦,保護和發展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高腳競速、板鞋競速、珍珠球、民族健身操、毽球、舞龍舞獅、民族武術、擺手舞等民族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已經成為多民族喜愛的運動項目,成為多民族溝通與交流的橋梁,承擔著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增進各民族之間友誼、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責任,展現了全國各族人們奮勇拼搏的精神風貌。中華龍舟項目也是如此。中華龍舟運動的高校傳承、發展與創新,秉承了高校人才培養理念,承載起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與責任。各民族學生通過接受中華龍舟文化教育,有效推動了高校各民族學生之間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筑立,使得各民族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學習、互相欣賞、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共同組成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有效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6]。2024年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將在海南三亞舉辦,設置了18個競賽項目,3個表演項目,龍舟也是本次運動會競賽項目之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與建設兵團都將組隊參賽。這次全國民運會的舉辦將為各民族搭建交流平臺,助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有效達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國家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行課程思政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助推了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改革走向深化。南京理工大學積極探索實施中華龍舟課程思政育人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發揮了積極的思政育人價值。

在教改中,中華龍舟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體現育人本質;體現身心兼修、魂魄并鑄,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為一體,緊緊圍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培養學生國家情懷、責任擔當,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厚植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教育學生立志投身于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堪當民族復興的重任。[7]在教育實踐中通過“文化體驗”“龍文化研討”等實踐環節,展現文化自信,堅守初心信念,凸顯時代特色,培養優良品質,形成正確的三觀,通過夏令營、志愿者活動、媒體宣傳和龍舟競賽、基地實訓、裁判培訓、社會服務等方面,對學生實施全程、全面與全員的思政教育,使學生成為中華龍舟文化傳承人與實踐者。通過構建教學、群體、訓練、競賽、服務“五位一體”的思政育人模式,引領中華龍舟從校園走向社會,依托校內外課程教學、訓練與比賽開展教育與社會服務,引領青少年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實現理論與實踐互動,育人與服務相連,學校與社會融通,形成課內外與校內外一體化課程育人新模式。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注重抓住中華龍舟課程教師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充分發揮中華龍舟課程和教師的優勢,在踐行中華龍舟課程思政教育實踐中“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從中華龍舟課程的時間與空間、內容與形式、廣度、深度、溫度、協同與融合等不同維度對學生實施全員、全程與全面育人。[8]倡導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形成志趣、享受樂趣、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質,倡導教師善于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和運用體育課程思政資源,找準共情點,找到契合點,找對著力點,以情以理以事以真以行育人,[9]通過校內外龍舟教學、訓練與比賽,教育學生團結協作、奮勇拼搏,激發集體榮譽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愛國之情與責任擔當,使中華龍舟課程與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全面把握中華龍舟的“育體、育智、育心”綜合育人的價值。有效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通過豐富教改內容,依托節日載體,運用案例,抓住典型等引領思想、達成育人目標;通過講述岳飛、戚繼光、霍元甲等民族英雄故事;通過追溯端午節龍舟競渡為紀念屈原、伍子胥等愛國人士的故事;通過參觀紅色基地等融思政教育于課程教育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國家情懷與責任擔當,引領學生立志投身于民族復興的事業中,承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依托清明節、端午節、勞動節、建黨節、國慶節等節日載體,讓學生參與龍舟訓練、活動與比賽,開展思政教育,立德樹人,引領價值觀,培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者與接班人。

三、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的踐行路徑

1.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思政”的育人體系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課程觀,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具有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等頂尖大學,都把體育作為育人的重要途徑。我們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中應借鑒世界名校體育課程建設的經驗,結合國情、校情與學情通盤考慮、科學規劃,注重搞好頂層設計,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思政”的育人管理體系、目標體系、方法體系、教育資源體系與考核評價體系,通過深挖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思政功能”,夯實“民族傳統體育+思政”協同融合育人基座;通過提升體育教師的思政素養,強化“民族傳統體育+思政”協同融合育人支撐;通過激發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思政賦能”,創新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過程和方式,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思政”協同融合育人達成。[10]通過構建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教育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國家情懷與文化自信、體現中國特色與中國風范,體現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育人效果。[9]中華龍舟課程也應構建好“龍舟+思政”的育人體系,通過實施中華龍舟課程思政多維全面育人,助推學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者與接班人。

2.完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內容設置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運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挖掘思政元素,選擇典型人物、典型事跡、發展歷史、新聞報道等思政載體,融入民族傳統文化等多樣化的思政教學內容,體現一般教育與專項教育并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存;基礎化與綜合化并存;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并存,[11]體現中國味,通過多元路徑把大學文化精神融入到知識、技能、技藝、社會化服務、能力培養之中,[12]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人格健全,培養學生不畏困難、不怕吃苦、吃苦耐勞、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勇敢堅毅、不懼失敗的意志品質等,[13]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內容。

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進行設計,應立足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基本特點,結合課程思政具體要求,滿足社會對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系統整合,教學目標的轉變要按教學內容進行相應變化,構建包括運動認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價值觀以及運動樂趣在內的多元目標。其次,重新編寫民族傳統體育教材。民族傳統體育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應組織相關專家定期重新編寫。民族傳統體育教材除包括原有運動技能的教學內容,還應新增“民族傳統文化”“民族運動會”“民族英雄”等多樣化的思政教學內容,真正做到思政內容入教材。再次,修訂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大綱。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大綱應從課程內容的結構、學習資料的選擇和編排、教學活動的安排以及課程參與、評分的要求進行優化調整,把思政因素融入到課程大綱,體現全程育人要求。最后,重新構思編寫課案課件。課案課件的編寫必須結合學生特點,系統構思、優化形式、調整結構,最大程度地體現思想引領價值,提升育人成效。當代高校中華龍舟課程建設也應順應國家“體育強國”“健康中國”“課程思政”戰略建設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與中國風范的中華龍舟課程。

3.強化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

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闭n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與實施,對體育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提高教師的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強化教師的德育責任,讓教師回歸教書育人的使命初心,加強對教師理想信念、政治素質、理論素養的培訓,培育教師成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好教師。二是要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加強教師業務培訓和共同體學習,使之成為具有深厚學識、博聞廣識的飽學之士,以體育教學內容的學術創新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三是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師“教學共同體”,轉變單純的以教師為主體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以體育人”價值理念重構,吸引和凝聚專業內外部各種教學資源,以創新課程內容體系、翻轉課堂和研究性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構建形成多維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14]

在教法上,教師要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發揮言行、課堂氛圍和內容的示范育人作用,注重能力培養,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以行導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讓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達成價值引領、品格培養與精神鑄造,[15]教師要積極探索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法,如采用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探究式討論、合作式實踐、項目式研究的教法、信息化、翻轉課堂和研究性教學手段,通過理論闡述、案例分析、分組討論、提問答疑等形式,融入思政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進行學術探究,激發興趣、養成習慣、提高科學素養、引領價值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民族傳統體育與思政同頻共振。技能教學要采用個別指導、分組對抗、集體學訓、教學競賽等相結合的組織形式,通過教會、勤練、常賽路徑,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切實在實踐教學中體現課程的挑戰度,傳承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展現文化自信,推進全民健身,凸顯時代特色,發揮課程鑄魂育人效能。有效解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誰來教”“教什么”和“怎么教”問題。中華龍舟課程思政育人同樣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強化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中華龍舟文化的傳承,有利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

結 語

當下我國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內涵建設,實施課程思政與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體育課程育人提出挑戰,探索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改革,順應了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有利于發揮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獨特的思政育人效能。中華龍舟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獨具特質的代表,能夠在課程思政育人中發揮鑄魂育人功效。南京理工大學通過中華龍舟課程思政育人實踐探索,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成長、成才,助力高校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高質量的時代英才,助推學生成為堪當民族大任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者與接班人。

猜你喜歡
龍舟中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屈原 端午 龍舟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龍舟
《金娃——龍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