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西北女媧神話的當代傳承路徑研究

2023-02-28 04:34青,何
關鍵詞:鄂西北女媧神話

胡 玉 青,何 春 暉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堅持“兩個結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不斷生成和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蘊含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具有新時代的文明特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中國式現代化深層次體現為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化和中國人的現代化,將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經濟發展的活力結合起來,匯聚現代化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此背景下,發展好地方傳統文化,激活經典文化成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著力點。

鄂西北地區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鄂西北地區深入中原腹地,背靠秦嶺山脈,地理環境相對來說較為封閉,因此受外來文化的沖擊較少,能夠較為完整地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第二,隨著現代化程度的加深,鄂西北地區逐漸發展為一個匯集多元文化的歷史區域,成為了中國文化與地域文化互動現象中較有代表性的個案。淳樸的民風和悠久的歷史共同建構出鄂西北地區清新活潑、別具一格的民俗文化事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資源。其中,鄂西北竹山縣“女媧傳說”于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一在當地廣泛傳承的非遺項目,將神話傳說與地方民俗信仰相勾連,建立了鄂西北本土文化實踐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之間的多重聯系。相對于巴蜀地區、冀南太行山地區、山西地區流傳的女媧神話而言,鄂西北地區的女媧神話呈現出年輕態和遺產化等趨勢,古樸的神話底蘊正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消隱。所以,如何在“兩個結合”的理論視野下,傳承、發展好女媧神話是鄂西北地區文化發展的時代課題。當前,通過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互動,鄂西北女媧神話的歷史源流和當代文化傳承得到了一定的關注與研究,但仍面臨著信仰缺失、口頭傳說文本散佚等困境。鑒于此,本文將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立場,反觀鄂西北女媧神話傳承活動中的現狀,探求其在當代社會接續傳承的有效路徑,實現其創造性轉化,以期弘揚鄂西北女媧神話的永恒魅力。

二、神話景觀與文旅品牌建構:女媧神話的資源性轉化

女媧是我國最古老的女神,為多民族所景仰與信奉。女媧的形象豐富多彩、各不相同,主要表現為以下四類:一是作為祖神出現,即女媧創造了人類,是人類的始祖;二是作為福神,即女媧以五彩石補天,從而使大地免受災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三是作為媒神,即女媧締造了人類幸福美滿的婚姻;四是作為樂神,即女媧制造笙簧娛人精神。(1)高愛華:《〈黑暗傳〉神話敘述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北大學,2018年。在各地流傳的女媧神話中,鄂西北竹山地區的女媧神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依附于神話文本的文化景觀和文旅品牌,成為了當地活化神話傳說資源的重要途徑。

(一)女媧山景區:神話景觀的地方化再造

鄂西北民眾非常尊崇女媧神和武當玄天上帝,常于神廟祈福。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寶豐鎮南部的女媧山,是當地女媧神話流傳的重要場域,至今還保留著“女媧煉石補天”的古老文字?!吨裆娇h志》中詳細記載了女媧廟建在女媧山的山腰,距離竹山縣城約80千米等內容。女媧山一直以來備受崇敬,據傳其廟宇始建于唐代,香火一直非常鼎盛,而且女媧神像被視為母親神和圣母神,她的廟宇可以帶來好運,如消除疾病、幫助孩童、增加收入等。從理性思維來看,神話是想象和虛構的結果,但竹山地區流傳的女媧神話契合了當地的地理環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竹山地處地震斷裂帶,位于秦嶺和楊子地臺接合部,南北兩大板塊發生擠壓和碰撞,易產生地震;同時,該地又處于長江流域和漢江流域接合部,洪水災害亦時有發生;竹山還是古人類發源地,具備人類棲息、繁衍、進化和文明發展所需要的鹽、沼澤、實物、氣候等種種條件。因此,在缺乏科學知識的情況下,人們想象出《女媧補天》《女媧摶土造人》等神話,來解釋當地存在的諸種地理現象。這些世代流傳的女媧神話反映的并不是一個人、一個時期,而是原始先民改造自然環境、促進自然進化的共同意志。

女媧神話的地方化實踐,本質上是地方神話轉化為地方文化資源的過程。新時代以來,鄂西北竹山縣圍繞女媧山這一神話傳承空間,持續深化對女媧神話的現代化改造。通過統籌設計與再建,女媧山神話空間被建構為4A級特色景區,打造了女媧廟、天宮閣、圣母堂和“女媧煉石”等20處以女媧為主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作為一種歷史記憶與文化景觀,竹山女媧山的神話景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社會對女媧神話的地方性理解方式,即“獲得地方性知識的第一前提”(2)葉舒憲:《“地方性知識”》,《讀書》2001年第5期。。在獨特的文化語境中,人們不僅認同歷史記憶,而且強化歷史記憶,使其與當代文旅融合制度嘗試契合。竹山地區,以文化景觀的形式將古老的女媧神話資源重新納入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并強化凝聚在女媧神話中的集體記憶,這是地方性文化實踐的有效探索。

(二)打造文化品牌效應:女媧神話的開發式傳承

馮天瑜指出,將神話資源進行轉換,不僅僅需要遵循傳統的、古老的模式,而且還需要考慮到解釋學的角色,以及如何避免兩種偏見:一種是過分解釋,另一種則是拒絕解釋。(3)孫正國:《神話資源轉化必須警惕兩種傾向——馮天瑜先生訪談錄》,《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重視神話資源的當代價值,在尊重神話本身的前提下,進行現代性闡釋。將古老的傳說和故事變為可觀可感的現實,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出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當代文化意義。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在確保神話資源原始精神內核的同時,借助旅游開發等文化策略,打造出適應當代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從而實現最大的經濟文化效益。

文旅融合是竹山縣發掘和利用女媧神話資源的基本路徑。竹山女媧神話資源的旅游開發注重打造女媧文化品牌效應,以此推動竹山地區特色民俗文化發展。首先,竹山縣以實體神話景觀為支撐,在景觀資源方面擴充影響,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效應。當地賦予了女媧圣母的文化身份,打造出以女媧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母親園,并結合漢水流域中心城市的人文、自然風光,建構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線路。竹山縣將自身定位為女媧神話資源的中心區,不斷拓展和強化周邊地域的女媧文化紐帶,共同促進地方化的女媧神話資源轉化。在此基礎上,建構了女媧山景區、女媧山茶園、女媧文化傳播品牌、竹山縣女媧文化公園、綠松石、圣水茶等文化品牌,突顯以女媧神話資源為中心的景觀譜系、文化品牌和價值理念,以文促旅,以旅傳文,將旅游開發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起來。

其次,著眼于女媧神話的文化底蘊,從文化內核和價值導向方面打造當地的文化品牌。第一,竹山地方的歷史文化工作者深入研究古籍,爬梳文本線索,為竹山縣流傳的女媧神話尋求文獻支撐。第二,充分挖掘女媧文化的豐富內涵,強調女媧神話中的民族精神內核,擴大其文化影響力,突出其“創造、民本、和諧”的價值遵循。第三,保護性開發地域文化,打造其地方特色和文化品格。地方政府編寫了《官渡民間故事集》《官渡河情歌》《神奇的竹山》《煉石補天話竹山》等一系列文化叢書,為進一步宣傳和研究女媧神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舉辦多種活動開展剪紙、民歌、木雕、書法、繪畫等展覽與競賽活動,多次舉辦“堵河文化節”“驢頭峽漂流節”和“寶石文化節”,打造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故事鎮——官渡鎮。第四,借力數字化手段,帶動當地女媧神話跨越時空、跨越媒介、跨越圈層的傳承活動。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建設,在影視動漫游戲和數字消費方面,設立女媧神話資源數據庫,加強對當地女媧神話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形成信息化時代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指向的良性傳承機制。文旅融合路徑激活了竹山女媧神話資源,一方面視其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將其融入中華民族的當代節日體系,在年復一年的節日文化實踐中傳承女媧神話,汲取寶貴的文化營養,為新時代中華文化復興提供經典文化案例參考。

三、教育賦能:培養女媧神話的傳承主體

人是推進女媧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工作的關鍵所在,從思想層面上重視非遺,才能將非遺傳承落到實處,因此教育賦能,培養女媧神話的當代傳承人,擴大受眾面將會直接影響到傳承效果。非遺進校園的實踐探索在全國各地開展多年,教育部鼓勵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與學校合作共同打造“非遺大師工作室”課程,實現雙師合作。關注社會層面的非遺傳承主體,也有利于傳承活動順利進行。

(一)“非遺進校園”與“非遺研學”的雙向教育路徑

在竹山縣女媧神話當代校園傳承教育活動中,采取了雙向展開的文化教育路徑,一方面是“非遺進校園”,即以傳承人為主導,讓青少年學生直接從傳承人的講述中獲取智慧與情感,建立起傳承主體意識;另一方面是“非遺研學”,將非遺融入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切實感知女媧神話等非遺的歷史文化意蘊。第一,以傳承人為主導的非遺進校園模式得到廣泛認可,這一路徑對進一步提煉和傳承鄂西北女媧神話具有直接意義。女媧神話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義富曾受邀走進課堂,從此開啟了竹山地區非遺傳承人直面青少年的女媧文化推廣之路。王義富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實際生活中的女媧傳承經驗,細化女媧神話故事,將女媧精神及其人生智慧傳授給廣大的青少年學生,培養青少年熟悉地方文化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女媧神話傳統。與普通教師相比,非遺傳承人更注重神話情節本身的講述;更強調神話內容的感召力與價值導向;更善于營造神話的歷史感與現場感;更擅長從具體生動的神話作品分享中激活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非遺傳承人講述神話故事能夠給學生帶來多種鮮明生動的文化體驗,豐富神話的時代意義,這也使得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建立起以“傳承人為中心的教育觀”成為可能。以傳承人為主導的非遺進校園活動,推動了“傳承人—教育機構—青少年學生”三位一體的文化主體共識性機制的形成。非遺傳承人秉承文化傳承使命進入學校教育體系,教育機構則以開放拓新視野協助學校教育管理,而青少年學生則成為真正的受益者,成為女媧神話的未來非遺傳承人。青少年們在新的知識與文化內容接受中,得到認可與鼓勵,其文化傳承的主體意識在潛移默化中被培養起來,非遺進校園的教育目標最終得以達成。例如,非遺傳承人王義富曾給學生們講述過一個女媧神話故事——《雙龍井的來歷》。該故事講的是,女媧造人后想給人臉涂上紅暈,但缺水稀釋顏料,于是向東海龍王求助,得到兩條小龍送水,女媧順利解決了給黃泥人身上染紅色、潤皮膚的問題。兩條送水的小龍回不去了,留在村子的千年古樹下繼續吐水。為了感念女媧造人的功勞,當地人便把這個村子取名為“龍井村”。小龍吐出的泉水匯流成一條小河,叫“韓溪河”,可供沿河兩岸近千畝稻田臨時補水,也方便沿途百姓生產生活用水。這篇故事經非遺傳承人的生動講述,青少年學生的鄉土空間與歷史記憶在“雙龍吐水助女媧”的細節中得以建構起來,結合實際中雙龍井源源不斷的水源,人祖傳說不再是荒誕的傳奇,而是有了一定的真實感。其中弘揚的奉獻精神、感恩自然滋養的地方情懷,超越了知識與經驗,啟迪著竹山女媧神話新一代非遺傳承人們的文化情懷,也強化著青少年們對當地女媧神話的認同感。第二,學校教育向社會延伸的非遺研學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讓青少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沉浸式體驗非遺內容,在游山玩水間放飛心靈,在自由感知中不自覺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文化認同的文化直覺,領略家鄉非遺獨特的文化魅力,從而激活青少年學生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培養女媧神話傳承的參與感和認同感?;貧w生活的女媧神話是可感、可親的,接受熏陶的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已經打上了女媧神話的文化烙印,青年一代將自發成為女媧神話的非遺傳承人,非遺研學模式也因此可以拓展成為一種開放的非遺教育路徑。

(二)社區與景區的雙向社會教育路徑

女媧神話與旅游結合,社區推廣與景區體驗成為非遺社會教育的兩大關鍵路徑。社區作為整體社會的文化實踐細胞,具有組織行動力強、生活化參與性好的優質品格,非遺資源的社區推廣可與鄉村旅游、康養旅游、體育旅游融合起來,在節假日期間以知識傳單、特產營銷、旅游服務等方式進入社區,社區主導型女媧神話社會教育路徑由此得以建立起來。這種教育路徑可以吸引更多社會成員參與到女媧神話的講述和接受活動中來,在更為開闊的社會層面發現潛在的女媧神話非遺傳承人。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游客眾多的景區,是非遺社會教育路徑的優選方案。以景區為主導的非遺核心旅游資源開發是其社會教育的一種代表模式,以景區為中心點的“非遺主題旅游精品線路”設計,在非遺的社會教育中巧妙串聯起古城、古鎮、古街巷、古村落的非遺展示、非遺演藝、非遺體驗、非遺文創、非遺美食,社區成員們在景區的游玩娛樂中,看非遺、聽非遺、品嘗非遺,沉浸式體驗非遺讓景區空間變成了生活空間,女媧神話資源也在景區模式中得到體驗性認知,景區的非遺社會教育路徑得以建立,文化功能也更為顯著。

四、鄉村振興的政策支撐:女媧神話傳承的新時代機遇

女媧神話作為鄂西北山區具有代表性的非遺資源,有著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天然優勢。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梢哉f,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非遺資源,是鄉村振興為非遺進入現實生活提供重要歷史機遇。全國各地組織了非遺工坊、非遺培訓活動,完善非遺傳承機制,深入發掘鄉村的文化、休閑、生態、自然等多元價值,讓非遺衍生產品和民俗文化活動,在“文農旅”融合中得到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竹山地區也牢牢把握住鄉村振興戰略創造的發展契機,將女媧神話與鄉村文旅開發、鄉村文化精神建設、鄉村文化人才培養等戰略實踐相結合,實現了女媧神話當代傳承與當地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

(一)女媧神話傳承與鄉村文化旅游的互動

神話資源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可以應用在神話景觀建設與文化旅游方面。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展示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傳統,而神話資源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能夠向游客展示當地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出于對古老神話資源的關注或文化認同,人們往往會對那些與神話有關的名勝古跡或風物景觀產生興趣,樂于關注神話背后的故事、人物以及隱含的文化信仰或文化精神,一些神話人物因其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文化寓意,成為鄉村文化旅游中的觀光亮點。此外,神話資源的平臺建設也是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的一種方法。當今世界,信息新技術與大數據傳播已成為人們捕捉文化熱點的常態,許多文化現象借助數據平臺、抖音、快手等快捷的信息媒體,得到更全面系統和立體化的呈現,這有助于更多人更深入了解鄉村傳統文化,吸引更多人關注并參與鄉村文化建設,進而有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4)王憲昭:《試論神話資源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

目前,鄂西北地區的女媧文化旅游業正在迅速崛起,其中包括三個以女媧為中心的景點,這些景點均以其獨特的歷史和傳統為特色,在當前的市場上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鄂西北竹山縣龍井村是全縣鄉村振興重點示范區。這個村莊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優勢,結合女媧文化的特色,大力實施“政府+企業+村集體”的發展戰略,著力培育本土的特色農業,將其轉化成智慧型的、多元化的、綜合性的、可供游客參與的、富有民俗文化的、休閑觀光的、餐飲娛樂的、民宿接待的綜合性的三產融合生態園區。因地制宜推進一戶一景,提升村莊的整體風貌。深化文明鄉風,激發治理活力,通過開展家風教育宣講、“書香龍井”和“最美家庭”評選等活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塑造“感恩·奮進”的龍井品牌,逐步將龍井打造成湖北省鄉村振興示范村。通過將非遺與旅游緊密結合,使旅游成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有效載體,將非遺元素納入旅游,既可以增強其文化內涵,也可以促進非遺的傳承與創新。

(二)女媧文化廣場對鄉村人文精神的充盈

精神文明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為提升城鎮形象,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竹山縣寶豐鎮以弘揚女媧文化為目標,以建設群眾性文體活動為抓手,依托女媧神話,興建了女媧文化廣場建設。該文化廣場在突出女媧元素的前提下,集休閑娛樂、體育健身、文化學習等內容于一體。女媧文化廣場正東有漢白玉圓形女媧雕塑一座,高5米,寬3米,設有女媧摶土造人的小泥人,雕像座碑上刻有女媧文化簡介,供人們閑暇之余觀賞,也可以達到傳播當地女媧文化的目的。女媧文化廣場除了圖書館、文化館、書店等文化學習場所之外,還專門設有女媧傳承工作室,直接服務于女媧傳承工作??傮w來看,女媧文化廣場的建設,是鄉村振興下惠農服務的重要舉措,極大地提升了城鎮形象,也為當地廣大群眾的休閑娛樂、文體競賽提供了便利。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體育振興的同時,還切實推動了當地的女媧文化傳承活動,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強大的支撐。逢年過節,每日早晚,人們三五成群來到女媧文化廣場打太極拳、跳廣場舞,吹拉彈唱,藝人各展才藝,廣場成為人們交流互動的重要場所,充實了當地人的精神世界,更成為當地女媧神話傳承的有效空間。

(三)女媧神話傳承與鄉村文化人才的培育

女媧神話傳承的鄉村振興路徑,關鍵在于人才培育。一方面,以非遺傳承人為中心的人才引領與培育,能夠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人才儲備;另一方面,鄉村文化人才的綜合性訓練與長期性培養,將為女媧神話提供傳承力量與可靠的人才資源。為了促進鄉村的文化振興,加強對鄉村文化人才的培育,構建完善的人才發展體系,以提升當地人民群眾的素質,增強民眾社會責任感,投身于社會公益。為了更好地推進鄉村的文化振興,應重點關注對基層文化團體的培育,努力打造一支既有文藝素質又熱心關注鄉村發展的群體。竹山縣將鄉村文化人才的培養與女媧非遺傳承人才的培養相結合,在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推進了女媧神話的傳承工作。

女媧神話的表演性傳承活動,本質上就是對非遺傳承人才的培養,因為非遺傳承人的表演性傳承,具備了人才培養的三個要素: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在女媧神話非遺傳承人才的培養活動中,主要由傳承人帶著學習者、教育對象一起唱、一起跳,反復訓練,持之以恒,經年累月,一大批追隨非遺傳承人學習女媧神話表演實踐的普通人,也就熟悉掌握了演唱技巧和主要內容,充滿情感地融入傳承群體的表演與成長中。這類新成長起來的非遺實踐者,既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文化人才,又有擔當起女媧神話傳承的使命意識。在秦巴藝術館廣場上,非遺傳承人與民間樂隊、民間藝人群體經常演唱、教授《女媧與綠松石》等歌謠。這些以講、唱為主的教學活動,帶動受教育者積極投入到女媧文化的學習中去,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傳承團隊,培養出女媧神話表演的藝術人才,有力確保了女媧神話傳承的可持續發展。秉持開放包容的文化觀,非遺傳承的鄉村文化振興路徑,需要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以確保鄉村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建立一套完整的、融入自治與法治、德治的鄉村管理制度。在此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傳統的鄉賢文化和非遺資源,融入當代的管理理念,營造一個崇尚道德、追求和諧、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女媧神話資源的文化傳承路徑,得益于開放包容的鄉村振興文化觀,不以傳承為保守之陳見,不以神話為過時的符號,而是面向當代文化建設的多元性資源,積極汲取女媧神話的民族精神與文化智慧,推進女媧神話的文化傳承,最終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五、結語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我們要堅持把創新擺在事業發展的核心位置,持續深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開發,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鄂西北地區的女媧神話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涉及當地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還包括當地的民俗習慣、民間信仰和社會規范。通過建構神話景觀、打造文化品牌的文旅結合手段,女媧神話傳說融入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的雙重教育路線;借助鄉村振興政策發揚地方女媧文化等途徑,鄂西北地區在近幾年的女媧神話傳承工作中取得顯著的成績。鄂西北女媧神話的當代傳承顯現出新時代的文化氣度,為新時代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實踐性個案,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了典型性理論模型。(5)魏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邏輯進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7期。要實現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內在轉化,需要進一步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汲取精神養料,對民間故事進行詩學解讀,挖掘其文化價值,促進其廣泛傳播,讓民間故事與時代同頻共振,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意識由自覺走向自信。文化傳承路徑是多元的、整體的、實踐的,也是豐富的、具體的、持續的,我們從鄂西北女媧神話的三種當代傳承路徑中,發現了古老傳統與歷史邏輯的現實轉化需求。以女媧神話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蘊含了先民們注重自我反思和渴望認識世界的文化心理,也承載著包容向善、熱愛和平等精神品格,為中華民族的接續發展和砥礪向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猜你喜歡
鄂西北女媧神話
東方神話
女媧
神話之旅——奇妙三星堆
女媧造人
神話謝幕
女媧造人
女媧造人
鄂西北傳統民居多樣性探討
姚雪垠在鄂西北的抗戰文化活動述論
“神話”再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