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新疆吐魯番巴達木東墓群考古發掘簡報*

2023-03-04 07:0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
吐魯番學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墓道巴達泥塑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

高昌為古絲綢之路西域北道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是見證歷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區屯墾戍邊,維護祖國統一的關鍵實證。高昌城北2公里自西向東綿延8.5公里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是古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群。因后期的鄉村發展,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哈拉和卓古墓群已被村莊農田覆蓋,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將遺留于村落農田區域邊的兩處高臺地墓葬群定名為巴達木墓群和巴達木東墓群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吐魯番地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年,第7頁。,二者實為哈拉和卓古墓群的一部分。

一、發掘概況

巴達木東墓群位于吐魯番市火焰山鎮巴達木村東南3 公里處,西距吐魯番市45 公里,西南距高昌故城約3 公里,東距鄯善縣吐峪溝鄉9.5 公里,北面正對火焰山,南面為大片農田,地理坐標北緯42°51′33.88″,東經89°34′30.75″。墓葬分布于火焰山南麓黑溝河流域山前沖擊荒漠地帶,地表為沙質黏土,因后期農業開荒、葡萄晾房建設,原始地表已被破壞,無任何遺跡現象(圖1)(圖版壹,1)。

圖1 巴達木東墓群地理位置分布圖

由于該區域墓群地表無任何遺跡標識,且緊鄰村民生產用地,長期受農業灌溉及葡萄晾房的擴建影響,常有墓葬塌陷,直接影響文物的安全。2022 年初,經報國家文物局批準,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學研究院考古所共同組隊,對巴達木東墓群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自2022年5月持續到12月。

巴達木東墓群發掘區域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南區M1--M10 共10 座(圖版壹,2),北區僅1座為M11,二者相距約800 米,地勢北高南低,地表多見填埋垃圾的深坑,實為墓葬塌陷區。南區墓葬形制為兩層長臺階墓道洞室墓,北區墓葬形制為帶1 個天井的長斜坡道洞室墓。完整編號體例舉例為“2022TBM11”,其中2022 為發掘年號;“T”代表吐魯番;“B”代表巴達木村;M11 為墓葬編號。出土器物主要有墓志、彩繪泥俑、陶罐、陶瓶、花押、銅簪、珠飾等。在南北區之間,為1984 年發掘的唐北庭副都護高耀墓①柳洪亮:《唐北庭副都護高耀墓發掘簡報》,《新疆社會科學》1985年第4期,第60~68頁。(圖2)。

圖2 巴達木東墓群發掘區域圖

二、主要墓葬介紹

M1 位于南區東北側,坐西朝東,墓向93°。開口于表土層下0.4 米處。平面呈甲字形,長7.2 米、深1.9米。帶階梯墓道居東,平面呈長方形,殘長4.6米,寬0.7米(圖3)(圖版壹,5)。

圖3 M1平、剖面圖

墓道 兩級長臺階式墓道,第一級長2.0 米,寬0.6 米,深0.7 米,第二級長2.6 米,寬0.7 米,深1.6-1.8米。墓道第一臺階口與下底同寬,墓道第二臺階口小底大呈梯形。坡面平緩,壁豎直規整。墓道西部有盜洞,內填黑細沙土,長1.75米,距地表0.7米。

墓門 為土洞平頂,頂部西側坍塌,殘高1.15米,寬0.7 米,進深0.38 米。墓室封門土坯已被破壞,墓室內距墓門口0.3 米處殘存一塊相對完整的正方形土坯,邊長30厘米,厚10厘米。

墓室 頂坍塌,平面近長方形,四隅圓滑,壁面呈弧形,地面凹凸不平,東西長2.65 米,南北寬2.25米,殘高0.85 米。墓室北部偏東放一木棺,木板之間用木楔鉚合而成,棺長1.68米,寬0.38米。棺內置一成年男性個體,頭東腳西,仰身直肢,面向西,骨架保存較差,頭骨左右兩側鋪有燒灰。木棺中部上方隨葬一青灰色夾砂陶罐,口沿局部有殘破。

M2 位于南區東北側,坐西朝東,墓向97°。開口于表土層下0.47 米處。平面呈甲字形,長7.65米,深2.25米(圖4)(圖版壹,6)。

圖4 M2平、剖面圖

墓道 墓道居東,平面呈長方形,長4.33 米,寬0.74 米。墓道呈兩級長臺階式,第一級長2.44米,寬0.67米,深0.84米,第二級長1.89米,寬0.62-0.74米,深1.64-2.15米,墓道第一臺階口與下底同寬,墓道第二臺階口小底大呈梯形。底面平緩,壁豎直規整。

墓門 頂部已坍塌,形制不明,寬0.65米,進深0.57米。墓門口處殘存兩排生土坯錯縫壘砌封堵,每排豎立4塊土坯,土坯間用沙石土填充加固,上層土坯保存較差,坍塌殘損,大塊土坯長42厘米,寬38厘米,厚10厘米。封門殘高0.85米,寬0.63米。

墓室 頂坍塌,平面近方形,東北角和東南角較圓滑,西南部壁面已被盜挖破壞,東西長2.76米,南北寬2.02-2.51 米,殘高0.67 米。墓室北壁下陳放一具人骨,仰身直肢,頭東腳西,面向西,雙臂微屈放置腹部,骨架保存較差,男性,年齡35 歲左右,骨架長1.75 米。距人頭骨東約0.2 米處,隨葬一青灰色陶罐,陶罐局部疑似顏料殘留,頭骨頂部有銅簪、銅飾件出土,在銅簪上有3 件小珠飾串于發釵一股上。人骨下鋪有塊木板,腐朽嚴重,現場有織物紋理殘存。

M4 位于南區西南角,墓葬整體方向為東西向,墓道居東,墓室居西,墓向89°。開口于表土層下0.47 米處。平面呈甲字形,總長9.92米,深2.95米(圖5)。

圖5 M4平、剖面圖

墓道 平面呈長方形,截面呈口小底大的梯形,上口長6.1 米,寬0.77-1.27 米。墓道呈兩級臺階式,第一級長4.49 米,寬0.76-1.10 米,深0.63-2.28 米,第二級長1.58 米,寬0.88-1.27 米,深2.93 米,坡面略弧拱狀,坡度較平較緩。

墓門 頂已坍塌,形制不明,墓道東窄西寬,殘高0.97米,寬0.65-0.85米,進深0.7-0.85米。墓門處殘存三層錯縫壘砌的土坯,土坯長30 厘米,寬20 厘米,厚15厘米。封門殘高0.55米,寬0.65米。

墓室 頂坍塌,平面呈正方形,四隅圓滑,邊長3.25 米,殘高1.37 米。墓室內因多次浸水,人骨散亂不全,發現兩個頭骨,分屬不同方向。墓室底西側中部有一近圓形盜洞。隨葬器物有陶罐、陶甁、陶盤等共11件,分布于東南、西南、北側中部。

M6 位于南區中部區域南側,墓葬整體方向為東西向,墓道居東,墓室居西,墓向89°。開口于表土層下0.5米處。平面呈甲字形,總長9.25米,深2.58米(圖6)。

圖6 M6平、剖面圖

墓道 長臺階式墓道,平面呈長方形,上口長5.58米,寬0.63-0.70米。墓道呈兩級長臺階式,第一級長2.93米,寬0.65米,深0.44-0.78米,第二級長2.65米,寬0.65-0.70米,深2.66米,坡面略弧拱狀,坡度較平較緩。

墓門 頂已坍塌,形制不明,殘高0.95 米,寬0.58 米,進深0.48 米。墓門處殘存三層三排錯縫壘砌的土坯,土坯長30厘米,寬20厘米,厚15厘米。封門殘高0.38米,寬0.54米。

墓室 頂坍塌,平面近方形,四壁較圓滑,邊長3.19米,殘高1.03米。墓室內因多次浸水,人骨散亂不全,發現兩個頭骨,分屬不同方向。墓室底西側中部有一近圓形盜洞。隨葬器物有陶罐、陶瓶、陶盤等共11件,分布于東南、西南、北側中部。

M11 位于此次發掘北區,地理坐標為東經42°51′43″、北緯89°34′17″,為長斜坡墓道單天井洞室墓,坐北朝南,由地面建筑、墓道、過洞、天井、封門、前室(耳室)和主墓室等組成。整體平面近長刀把形,通長23.4米,深7.6米。墓向185°。開口于表土層下0.58米處。是此次發掘的一座規模較大的高等級墓葬(圖7)(圖版壹,7)。

圖7 M11平、剖面圖

地表遺跡 墓葬所處位置受現代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地面建筑和堆積層被嚴重破壞。據當地村民口述,上世紀80 年代村民在此地開荒,高粱地南部邊緣因灌溉有一直徑約4 米,深約3 米的塌陷坑,實為墓室頂部塌陷。墓葬的南部天井及墓道上方為早年農戶的生活區,在墓道西邊約10 米處,有早些年農戶修建的地窩子。墓道、天井開口于地表層下,距地表0.2米。

通過對地表生活垃圾及耕土層的清理,在墓葬西側、北側發現圍溝遺跡。與2004年在M11西南1 公里巴達木墓群一號、二號臺地上發掘的白氏家族墓與康氏家族墓外圍的圍溝塋院相近。M11 墓葬的西側與北側均采用了下挖圍溝作為塋院墓葬的附屬建筑構筑方式,墓葬東側為房屋、南側為水塘農田,圍溝遺跡被破壞。北側圍溝殘長26米,西側圍溝殘長31.6米,北圍溝西端與西圍溝北段不相交,間隔距離為3 米,圍溝現殘存上寬0.9 米,深度0.5 米,底寬0.65 米,橫截面呈倒梯形。圍溝內填土為后期風積沙土,含沙量較大,與原始地表生土有較大差異(圖版壹,4)。

墓道 墓道整體走向為南北向,斜坡墓道位于墓葬南段,平面呈南寬北窄,剖面呈口小底大的梯形,南寬與上口相同,墓道壁面規整,底斜直,坡度26°。上口長10.9 米,南寬1.6 米,北寬0.8 米,底北寬1.7米,深4.8米,填顆粒狀沙質黏土,含少量細沙河沙石。墓道南端入口處有大量土坯塊,被盜擾破壞,土坯多殘損,排列錯亂,大小規格不等,較完整的土坯寬20厘米,厚10厘米。因墓道坡度較陡,早期開鑿時沿中心線位置,簡易修挖寬0.2米,深0.1米的腳窩為方便行走,現殘存8個腳窩。

過洞 為土洞弧頂,過洞頂、底面均依墓道的斜度向下延伸,過洞南端頂部距地面高2.8米,過道北端距地面高度3.8 米,過洞南段殘高2 米,北段殘高2.3 米,南北兩端底寬1.3 米;底進深4.3 米,殘存頂進深3.6米。壁面平整,頂面部分層脫落,在墓道連接過洞處未發現土坯封堵痕跡。

天井 天井上口和下底呈規整的長方形,底呈外高內低緩坡狀,東西剖面呈口小底大梯形,上口長2.2、寬0.8 米,底長2.3 米,寬1.7 米,深6.8 米。天井填土為風積細沙土,在不同層位有淤積板結。西壁北部和東壁北部各有一行腳窩,每行各有6 個,排列方式為兩行相錯,間距0.2-0.5 米,最高的距地表1.5 米,最下一個腳窩距底部2.2 米。距上口1.9 米處,清理發現2 具馬骨,骨架保存較好,被擾亂,其中頭骨位于北側,頸骨位于南側,下頜骨位于西壁中部,為后期填埋,屬二次丟棄,與墓葬并無關系。

墓門 土洞弧頂,頂坍塌,現高2.1 米,寬1.6 米,進深1.2 米。封門為三排土坯壘砌封堵,有零星繩紋青磚碎片填補縫隙,頂部殘缺不全,前排位于門外,錯縫平砌,后兩排位于門內,縱向側立,封門高1.2 米,寬1.6 米,厚約1 米。土坯長0.4 米,寬0.2 米,厚0.1 米。封門右上角有一盜洞,長0.8米,寬0.7米。

前室 土洞弧頂,頂部略有坍塌,兩壁修直,底近平,平面呈規整的長方形,長3.3米,寬1.6米,殘高2米。前室門道長0.8米,寬1.2米,殘高2米。前室距封門土坯0.8米處置墓志一盒,上層為志蓋,下層為墓志銘。前室東壁北側有一倒塌泥塑,面朝下,高約1米,殘損嚴重,僅見一稍殘的左手,整體形似武士俑。東壁底部沙窩用土坯填補,表層用草拌泥涂抹修平。前室靠墓室方向地面東、西兩側對稱各鋪有兩塊方形青磚,此為安裝后室墓門的柱洞,墓門倒向墓室,填土中發現門楣上的鐵門鼻及銹蝕的鐵釘和腐爛的木質碎塊(圖8)。

圖8 M11局部平面圖

耳室 前室東、西兩側各有一耳室,對稱分布,呈方形土洞,頂坍塌,后期因墓室進水被淤泥填實。東耳室門道寬0.9 米,高1 米,耳室內寬1.5-1.6 米,進深1.9 米,殘高1.6 米。西耳室門道寬0.9米,高1 米,耳室內寬1.3-1.4 米,殘高1.1 米,進深1.7 米。東耳室隨葬品有三大兩小的泥塑馬俑5匹,大者頭西尾東并排站立于耳室中部緊貼東壁,小者倒伏于大者馬前腿旁。牽馬俑2人,位于馬的頭部;西耳室中部隨葬品有三大兩小的泥塑駱駝俑5 個,泥塑羊3 只、蛇2 條(殘)、牛1 頭、狗1 只,均位于耳室北壁;另有殘泥俑頭2個,均殘損嚴重。

墓室 土洞結構,平面呈不規則橫長方形,頂部已塌陷,墓室門道寬1.6 米,殘高2.5米;墓室南北長3.9-4.2 米,東西寬3.2-3.5 米,直壁殘高1.7 米。墓室西側留有生土二層臺,為放置棺木的尸床,南北長2.8-2.9米、東西寬1.2米,高0.1米。墓室緊貼四壁內側錯縫壘砌土坯,高30 厘米,土坯長32 厘米,寬12 厘米,厚12 厘米。墓室被盜擾,人骨腐朽無存,葬式不詳。殘存隨葬品以彩繪泥俑為主,大都殘損嚴重,難以辨認且堆積不成規律,數量不詳??杀孀R的有跪拜俑、文吏俑、侍女俑、牽馬俑、騎駝俑等。另在尸床以東至墓室東壁區域出土銅器2 件、玉器1 件、陶器1 件,以及大量散亂銹蝕的鐵棺釘和腐朽的木棺殘片。

三、出土器物

巴達木東墓群由于早期盜擾、泡水嚴重、坍塌等因素影響,出土遺物較少,多為殘碎,經拼對修復,器物91件組。主要出土物有:墓志1合,陶器15件、泥塑俑46件、木器3件、銅器10件、玉器1件。

(一)墓志

M11:1 墓志。一合。由志蓋和志石組成,志蓋正面朝下扣壓墓志之上,質地為砂礫巖,有風化,開裂、剝落等現象,保存狀況較差。

M11:1-1 志蓋。近方形,斜剎及四側光素無紋,底邊長75 厘米,厚13 厘米。面為盝頂形,邊長53 厘米。豎排右起陰刻大篆“大唐故程府君墓誌銘”,三行九字(圖9)(圖版壹,8)。

圖9 M11出土墓志蓋

M11:1-2 志石。近方形,砂礫巖,面層光滑,四側光素無紋。局部區域因長時間浸水表層脫落,字跡不清,四側邊均有裂隙,小塊脫落。正面豎排陰刻26 行近700 字,楷書。該墓志首題“唐故中散大夫恒王府長史攝北庭副都護廣平程府君墓志銘”,故定名《唐故中散大夫恒王府長史攝北庭副都護廣平程府君墓志銘》,邊長78 厘米,厚13 厘米(圖版壹,9)。

1唐故中散大夫恒王府長史攝北庭副都護廣平程府君墓志銘

2攝西州士曹參軍朝議郎永王府參軍隴西李挺述

3 府君諱奐,字奐,其先顓頊,重、黎之后,代掌天地四時之官,為周所封,因魏著姓,或飛鳴

4 以□漢時,或出入以□資軍,□頻蕃昌,世莫乏嗣,今為華陰人焉。

5 府君夙負良材,□□□□,□黃河一曲,寄青松千仞,懷忠侚□,□遠圖□,身

6 初□章,□□□□□□□厥有徵矣,疇能與京,況關輔地雄,岳瀆靈湊,大

7 才間出,□綠□□□□ 府君由是詣轅門,謁元帥,取青紫于俯拾,

8 盡誅賊於軍□□□□落智葉,彝倫授會寧郡黃石府別將上柱國,賞緋

9 魚袋,遷左□□衛中郎將,升庸就列,其道則光,騰擲歲時,超越流輩。

10 除瀚海軍□□,□□乃□搟,復乃糗糧,溟魚搏空,絆驥方展。秩滿攝西

11 州司馬,□□□□□□泊,題與別乘,亦承乏兼臨,務惣當年,紀無虛月,鳧舄

12 亦與,控□□□□□,□□稱勞,厭公門于梁竦。轉北庭府長史,專知西州使

13 庫,遷攝北庭副都護,職守帑藏,司存出納,是吝有倫有要,罔聞奸吏之欺

14吞度,咨□□□,□□□頌,紛綸緡算,髣髴權衡,壽昌未足以增儲,卜式豈稱

15 于利國,□□□□□從義崇德,嘉言孔彰,嗚呼,人之其良,天奚不祐

16 □□□□,□□□施,疾甚膏肓,何藥石之無效,春秋六十有三,以大歷

17 十一年□□□□□六月丁巳朔十三日己巳,終于節義里之私第

18府君□□□□□紳皆許,順帝之則,生民之教,書乎

19 庠轄,獨□□□,□首繞及於云衢,龜兆已安於泉路。以其月廿九

20 乙酉葬于前庭東原,禮也,夫人郝氏,爰有淑德,而滿□義,雞鳴

21 □章,於□□□□府君之先逝,念孀居以未亡,長子攝北庭

22府參軍□□□□□,禮實過哀,匪惟絕漿,是亦泣血,次子攝西州參軍

23 準去官□□□□拜親,向青蓮以觀空,臨白毫而□□,□□幼稚,性乃

24 □成,雖□著於□流,竟不遺於罔極,荒郊宿草,□懷□春,封□域以

25 □□□□□□□銘曰

26 □□□□□□黎,春去秋來時漸睽,佳城一芳草萋萋。

(二)泥塑俑

泥塑俑主要出土于北部發掘墓葬M11中,墓葬因早期農業灌溉泡水,大多數泥俑倒伏于地,酥碎嚴重,初步辨識出泥塑俑和泥塑動物模型44件。泥塑俑依據外形差異可分為文吏俑、風帽俑、仕女俑、跪拜俑、牽馬俑、騎駝俑及武士俑等,通過對部分保存狀況較好的泥塑俑觀察可知,泥塑俑采用捏塑拼接法,面部采用開相技術。泥塑動物模型主要有馬、牛、羊、蛇、駱駝等動物俑,泥塑俑及動物模型表層色彩以紅、黃、藍、綠、白、黑為主搭配組合。

圖10 M11出土陶器

M11:3 文吏俑。僅殘存泥塑頭部。頭戴黑色幞頭,雙目微閉,

鼻子挺拔,雙耳向外豎立,方圓臉。面寬8.58厘米,殘高13.92 厘米(圖10,3)(圖版貳,5)。

M11:4 文吏俑。僅殘存泥塑頭部。頭戴黑色幞頭,雙目殘缺,雙耳向外豎立,方圓臉,泥塑保存較差,面部殘缺嚴重。面寬9.2厘米,殘高13.72厘米(圖10,2)。

M11:5 胡人俑。頭戴黑色幞頭,鼻子挺拔,雙耳向外豎立,胡須粗密,圓臉。泥塑人物形象為胡人形象。面寬7.8 厘米,殘高11.52厘米(圖10,6)(圖版貳,3)。

M11:6 文吏俑。頭戴冠,冠帽的左側至帽子背面中間部分有半圓弧帶狀裝飾。鼻子挺拔,雙耳向外豎立,長圓臉,面部殘存少量白色顏料。面寬9.68厘米,殘高16.22厘米(圖10,4)(圖版貳,2)。

M11:7 牽馬俑。頭戴風帽,圓臉,鼻子挺拔,胡須粗密。短頸,溜肩,腰束帶,圓腹,雙腳分開直立于地,身著緊袖長袍,長至膝下,足蹬黑色高腰長靴。雙手懸于胸前,手中疑似拿著韁繩。該泥塑整體保存完好。通高37.06厘米,體寬15.24 厘米,厚度8.28厘米,面寬6.04 厘米,頭部高度8.94 厘米,肩寬9.64 厘米(圖11,3)(圖版貳,6)。

圖11 M11出土泥塑俑

M11:11 泥塑馬(?。?。馬的頭部殘缺,短頸,體型肥碩,尾下垂,其腿和尾部部分殘缺。殘長13.78厘米,殘高9.9厘米(圖12,20)。

圖12 M11出土泥塑俑

M11:12 有鞍泥塑馬(?。?。馬的頭部殘缺,短頸,體型肥碩,尾下垂。其腿和尾部部分殘缺。其背部殘留紅色毯子,馬鞍中間殘留一小圓孔。長13.68厘米,殘,9.9厘米(圖12,19)。

M11:14 臥羊俑。羊頭微抬,目視右前方,體型圓潤,四肢平臥于地。羊角、腿部和尾部已殘缺。泥質紅陶,殘存少量的白色顏料層。長10.36厘米,寬5.94厘米,高5.82厘米(圖12,14)。

M11:15 臥羊俑。羊頭微抬,羊角微斜貼于頸部,眼睛目視前方,頸短粗,身體健碩,四肢彎曲向前平臥于地。羊的頭部、腿和尾部部分殘缺。泥質紅陶,胎最外面的紅色和白色顏料層大部分已褪掉。根據泥塑的殘缺部分可以判斷出,羊的腿部與身體的其他部分是分開制作的,羊腿采用貼塑成形。長9.98厘米,寬5.24厘米。高5.96厘米(圖12,16)。

M11:16 臥羊俑。羊頭微抬,右羊角微斜貼于頸部,眼睛注視前方,頸短粗,身體健碩,四肢屈膝跪臥于地,尾下垂。羊的左耳和右后退殘缺。泥質,器表繪朱。根據泥塑的殘缺部分可以判斷出,羊的腿部、尾巴與身體的其他部分是分開制作的,羊腿、尾巴采用貼塑法成形。通長11.9 厘米,通高5.9厘米(圖12,15)。

M11:17 臥牛俑(?。?。臥姿,頭略下垂,頭轉向右側,雙角彎曲向后,眼睛呈圓形,注視右前方,鼻孔小,口微張,短頸內凹,肩部及后背隆起,尾部彎曲,呈圓形貼于臀部上部,前肢彎曲跪臥于地。泥質紅陶,牛的面部和頸部之上的褶皺清晰可見。該泥塑的左角和后肢殘缺,其他部分保存相對較好。殘長11.96厘米,殘寬6.8厘米,殘高5.76厘米(圖12,13)(圖版貳,8)。

M11:18 騎駝俑。駝頭微昂,兩耳向后,短頸,體型肥碩,雙峰凸出,前峰高于后峰,尾殘缺,短腿直立于地。其頸部和腿部上的褶皺清晰可見。一胡人坐在雙峰之間,頭戴風帽,衣著難辨,昂首挺胸。圓臉,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凸出,短頸,身體健壯,左腿彎曲伸向前峰,右腿下垂貼于駱駝肩部。泥質,表層涂紅,殘長15.14厘米,殘高16.18厘米(圖11,2)(圖版貳,7)。

M11:19 泥塑狗。身體部分殘缺,僅存頭部。頭微昂,左耳豎立,右耳殘缺。眼睛圓凸,鼻孔較小,嘴閉合。泥質,表層涂紅。殘長10.32厘米,殘高4.58厘米,面寬4.9厘米(圖12,17)。

M11:20 泥塑蛇。身體殘缺,僅存頭部。頭略下垂,眼睛呈圓形,嘴閉合。頸部呈圓弧狀凸出,其他部分殘缺。根據殘存部分可以推斷出,該泥胎內部為夾砂粗陶,外部主要為細泥層。殘長14.88厘米,直徑7.78厘米(圖12,8)。

M11:21 泥塑蛇。蛇身殘缺,僅存頭部。頭略微抬,眼睛近橢圓形,嘴微張。泥塑表面涂紅。殘長9.5厘米,寬4.7厘米,高4.48厘米(圖12,18)。

M11:25 雙峰駝俑。頭、頸部殘缺,肩部呈斜弧狀外凸,雙峰凸出,圓臀,圓腹。尾和四肢殘缺。殘長13.58厘米,殘高8.84厘米(圖12,21)。

M11:26 雙峰駝俑。頭、頸部殘缺,肩部呈斜弧狀外凸,雙峰凸出,前峰高于后峰,圓臀,平腹。尾和四肢殘缺。殘長15.34厘米,殘高9.88厘米(圖12,22)。

M11:28 跪拜俑。頭戴冠,頭微抬,圓臉,短頸,后面呈圓弧狀凸出,腰束帶,臀部處于雙腳的上部。兩手拱于胸前,兩腿呈跪狀,手腳緊貼地面。通長42.08 厘米,肩寬22.68 厘米,殘高19.72 厘米(圖11,1)(圖版貳,1)。

M11:29 侍女俑。殘,僅殘存泥塑頭部。頭梳髻,下垂于背后,臉呈瓜子形,耳微貼于頭部。鼻子挺直,嘴巴微閉。根據泥塑的殘存部分可以看出,頭發被繪成黑色,臉部繪了一層白灰。面寬8.06厘米,殘高14.92厘米(圖10,1)(圖版貳,4)。

M11:30 文吏俑。頭戴幞頭,臉呈橢圓形,雙眼左低右高,鼻子挺拔,右耳保存完好,左耳殘缺。根據泥塑表面殘缺的彩繪痕跡可以判斷,發髻繪黑彩,臉部施白彩。殘高15.88 厘米,面寬7.52厘米(圖10,5)。

M11:38 侍女俑。頭梳兩髻,圓臉,彎眉,眼睛呈月牙形,鼻子和嘴巴殘缺,耳微貼于頭部。短頸,溜肩,直腰,下部殘缺,雙手拱于胸前。根據頭部殘存的彩繪可以判斷出,發髻施黑色,臉部施白彩。殘高13.84厘米,頭高4.12厘米,面寬2.4厘米,肩寬6.12厘米1(圖12,2)。

M11:39 文吏俑。頭戴幞頭,圓臉,鼻子挺拔,短頸,溜肩,雙手拱于胸前,腰束帶,圓腹,下部殘缺。殘高14.8厘米,肩寬6.42厘米,頭高4.86厘米,面寬2.66厘米(圖12,1)。

M11:40 侍女俑。頭梳兩髻,圓臉,鼻子高挺。根據頭部殘存的彩繪可以判斷出,發髻施黑色。殘高4.52厘米,面寬3.54厘米(圖12,4)。

11:41 侍女俑。頭梳高髻,圓臉,鼻子高挺。根據頭部殘存的彩繪可以判斷出,發髻施黑色,臉部施白彩。殘高5.1厘米,面寬3.66厘米(圖12,6)。

M11:42 文吏俑。頭戴黑色幞頭,橢圓形臉,施白彩。面部腐蝕比較嚴重,殘高5.08 厘米,面寬2.84厘米(圖12,12)。

M11:43 文吏俑。頭戴幞頭,橢圓形臉,面部保存較差,僅殘存少量白色顏料。殘高5.04 厘米,面寬3.66厘米。

M11:44 侍女俑。頭梳兩髻,圓臉。面部粗糙。殘高4.94厘米,面寬3.56厘米。

M11:45 坐立俑。泥塑頭部殘缺嚴重,圓臉,短頸,溜肩,左胳膊拱于胸前,右胳膊殘缺。上身直立,左腿彎曲壓在臀之下,右腿殘缺,身著紅色圓領服飾。胳膊和腿部服飾的刻劃褶皺清晰可見。殘高12.4厘米,肩寬4.86厘米,頭部高3.32厘米,面寬2.62厘米(圖12,3)。

M11:46 文吏俑。頭戴黑色幞頭,圓臉,鼻子挺拔,口微張,大耳,左耳保存較好,右耳殘缺。面部施白彩。殘高5.56 厘米,面寬、2.74 厘米(圖12,10)。

M11:47 文吏俑。頭戴黑色幞頭,橢圓形臉,面部右側破壞嚴重。面部白色顏料層脫落嚴重。殘高5.94厘米,面寬3.1厘米(圖12,9)。

M11:48 文吏俑。頭戴黑色幞頭,橢圓形臉,鼻子高挺,雙耳直立臉部兩側,面部施白彩。泥塑中空,有一圓孔,該圓孔主要是插木骨芯(或蘆葦芯),連接泥俑的頭和頸部的。殘高5.12厘米,面寬2.86厘米(圖12,11)。

M11:49 侍女俑。頭梳兩髻,圓臉。高鼻,嘴閉合,短頸。發髻出殘存少量黑色顏料,面部殘存少量白色顏料。殘高4.74 厘米,面寬3.46厘米(圖12,5)。

M11:50 文吏俑。僅殘存泥塑頭部。頭戴黑色幞頭,圓臉,高鼻,口張開,大耳,左側耳朵保存完好,右側殘缺。彩繪層脫落。面部殘存少量白色彩繪。殘高5.1厘米,面寬2.84厘米(圖12,7)。

M11:51 人物俑。發髻不詳,僅殘存泥塑頭部。橢圓形臉,面部腐蝕嚴重,其他信息不詳。殘高4.03厘米,面寬2.54厘米。

M11:52 文吏俑。頭戴黑色幞頭,短頸,溜肩,雙手拱于胸前。束腰帶,身著長袍,長至足部,露靴尖。幞頭、胸前、腰及腳部分殘缺。面部殘存少量白色顏料。觀察泥塑斷面可以發現,胎內部為粗泥層。外部為抹光的細泥層。衣袖和腿部裙子上的刻劃褶皺清晰可見。殘高37.66 厘米,肩寬11.42 厘米,頭部殘高9.5 厘米,面寬6.9厘米(圖11,4)。

(三)陶器

M1:1 陶罐。夾砂粗灰陶。侈口,折沿,方唇,束頸,球形腹,平底。內壁有輪制旋痕??趶?.1厘米,腹徑12.5厘米,底徑5.4厘米,高11.5厘米(圖13,10)。

圖13 出土陶器

M2:6 陶罐。夾砂灰陶。方圓唇,卷沿,侈口,束頸,溜肩,鼓腹,平底,通體素面。內外壁有輪制旋痕??趶?2.8厘米,腹徑18.5厘米,底徑10.1厘米,高14.4厘米(圖13,11)(圖版貳,11)。

M4:1 陶罐。夾砂灰陶。侈口,圓唇,折沿,束頸,斜肩,鼓腹,平底。肩飾三道凹弦紋??趶?0.1厘米,腹徑18.6厘米,底徑8.9厘米,高21.1厘米(圖13,1)。

M4:2 陶盆。夾砂灰陶。敞口,圓方唇,折沿,斜腹,平底。內壁有輪制旋痕??趶?3.2厘米,底徑14.5厘米,高9.9厘米(圖13,6)。

M4:3 陶甑。夾砂粗灰陶。保存較好。敞口,圓方唇,折沿,腹腹斜收,平底,器底有四孔。內外壁有輪制旋痕。內壁腹部飾兩道凹弦紋??趶?2.2 厘米,底徑11.0 厘米,高11.7 厘米(圖13,9)(圖版貳,10)。

M4:4 陶瓶。夾砂灰陶。直口,圓唇,短頸,長弧腹,平底,素面。內外壁有輪制旋痕??趶?.7厘米,腹徑13.9厘米,底徑10.3厘米,高25.6厘米(圖13,2)。

M4:5 陶燈。夾砂灰陶??谘匚⒊?,被封死,束頸,長弧腹,大平底,腹中下部一周均勻分布有三個圓孔。外壁有輪制旋痕??趶?.3 厘米,腹徑13.4 厘米,底徑12 厘米,高20.5 厘米(圖13,3)(圖版貳,9)。

M4:7 陶罐。夾砂灰陶。小口,圓唇,卷沿,束頸,弧形腹,小平底,素面。有慢輪打磨的痕跡。外壁有輪制旋痕。肩腹部飾七道凹弦紋??趶?.6 厘米,腹徑11.9 厘米,底徑4.9 厘米,高12.1厘米(圖13,7)。

M4:10 陶盤。夾砂灰陶??谘貧垞p,盤身呈圓形,略顯盤沿,底徑25.4 厘米,厚1.6 厘米(圖13,4)。

M4:11 陶盤。夾砂灰陶。盤緣寬厚,尖唇。盤底徑大于口徑,淺盤,盤內面有輪制旋痕??趶?8.9厘米,底徑21厘米,高2.6厘米(圖13,5)。

M11:31 陶燈。夾砂灰陶??谘靥幬?,敞口,圓唇,淺圓腹,內圓底,假圈足??谘靥幱袩熝圹E。內外壁有輪制旋痕??趶?2.2厘米,足徑4.7厘米,高4.5厘米(圖13,8)。

(四)其他

主要為少量木器、銅器、石器、玉器及大量鐵器(主要為鐵釘)等。

M2:1 珠飾。圓形,表層為灰色駁斑,局部脫落區域為金黃色,中部有一細小穿孔。出頭時穿于銅釵一股上,具體材質不詳。直徑2.79厘米,孔徑0.36厘米,厚0.92厘米,重5.78克(圖14,1)。

圖14 出土其他器物

M2:2 珠飾。木雕珠飾,通體發黑。形似一蜷臥小乳豬,頭部刻畫豬頭紋飾,眼睛、鼻孔均鑿有小孔,嘴部有一穿孔貫通尾端,穿與銅釵一股上,尾部圓潤,刻畫腿部紋飾。長2.41 厘米,孔徑0.3厘米,寬1.81厘米,高1.85厘米,重5.87克(圖14,4)(圖版貳,13)。

M2:3 珠飾。水晶珠,通體透明,多棱角。直徑1.72 厘米,孔徑0.33 厘米,重6.21 克(圖14,3)(圖版貳,15)。

M2:4 銅簪。圓銅條彎制而成,雙股呈“U”型狀,釵體外形完整,表層銹蝕嚴重,長13.2厘米,直徑0.35 厘米(圖14,11)(圖版貳,19)。

M2:5 銅扣。3 件。均為銅制,內夾皮革殘留物。M2:5-1,呈小扇形,由三個鉚釘將兩個銅片對稱上下固定,整體略起弧拱狀?;《?0°,長4.35 厘米,寬3.41 厘米,厚0.98 厘米(圖14,7)。M2:5-2,由長方形銅片對折,用兩個圓鉚釘固定。長3.66 厘米,寬1.88 厘米,厚0.64 厘米(圖14,8)。M2:5-3,由長方形銅片對折,用兩個圓鉚釘固定。長3.1厘米,寬1.83厘米,厚1.01厘米(圖14,9)。

M4:8 石器。紅褐色粗砂,近橢圓形,長18厘米,寬8厘米。

M4:9 石器。紅褐色粗砂,形狀不規則,長13.9厘米,寬8.7厘米。

M6:1 花押。木質,方形,長2.3 厘米,寬2.3 厘米,通高2.5 厘米,重13.44 克。通體黝黑,鈕為兩只相互交錯的老虎,首尾相連,形似太極,俯臥狀。雕工精湛,憨態可掬,頂部留有兩孔,疑為穿繩攜帶方便。印面有陰線界欄,欄內陰刻一帶頂的墻面,形似照壁,刻有一側面鳥頭,有眼有喙有冠。線條清晰,布局合理,但其構圖寓意不得而知(圖14,5)(圖版貳,12)。

M11:32 鐵門鼻。鐵質。一組2 件,M11:32-1,鐵門鼻頭部呈圓環形,直腹,底呈八字形,器身不甚平整,銹蝕嚴重,器頭直徑4.2厘米,長12.12厘米,寬7.42厘米(圖14,12);M11:32-2,鐵門鼻頭部呈圓環形,直腹,器底外撇,器身不甚平整,銹蝕嚴重,器頭直徑3.6厘米,長10.26厘米,寬3.78厘米;門閂兩件(圖14,13);M11:32-3,器身呈拐杖形,折頭,器身呈長方形,不甚平整,鐵質,銹蝕比較嚴重,通長11.38厘米,頭寬2.48厘米(圖14,14);M11:32-4,器身呈拐杖形,彎頭,器身呈長方形,不甚平整,鐵質,銹蝕比較嚴重,通長13.34 厘米,頭寬2.58 厘米(圖14,15)。這兩件門閂功能疑似插在鐵門鼻里,用作鎖門(圖版貳,18)。

M11:33 銅盒。斂口,溜肩,弧腹斜收,圓底,銅質,器表附著少量銅銹及泥土,器底部分殘缺。器形整體保存較好??趶?.32 厘米,最大腹徑5.51 厘米,通高1.89 厘米(圖14,6)(圖版貳,16)。

M11:34 銅蓋。直口,寬沿,附雙環形耳,溜肩,斜弧腹,假圈足??趶?.62、足徑2.76、高1.73厘米(圖14,10)(圖版貳,17)。

M11:35 鐵釘(棺釘)。359 枚。鐵質,呈四棱錐狀,銹蝕嚴重。長短不一。長4.99-6.79 厘米(圖14,16-21)。

M11:36 玉環。玉質,呈圓環狀。直徑1.60 厘米,孔徑0.75 厘米,厚0.25 厘米,重11.25 克(圖14,2)(圖版貳,14)。

四、結 語

1.墓葬的年代問題

高昌城北自西向東約8.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的范圍內,均有古墓葬遺存。從歷次考古發掘來看,墓葬最早紀年為西晉泰始九年(公元273年)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清理簡報(1966年—1969年)》,《文物》,1972年第1期,第9頁。,墓群的主要年代為晉-唐時期。此次發掘的墓葬分南北兩個區域,其中北側區域M11有墓志出土,是該墓葬年代認定的主要依據,根據墓志志文記載,該墓葬的年代為大歷十一年(公元776 年),南側墓葬沒有發現有紀年的隨葬品,根據墓葬形制與出土器物斷定,該批墓葬為唐西州晚期。

2.高昌故城墓葬塋區分布的問題

根據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和近年高昌周邊的考古工作,高昌故城公共墓群主要為阿斯塔那古墓群、哈拉和卓古墓群、巴達木墓地、巴達木東墓群四處墓地;從地理行政區劃來看阿斯塔那與哈拉和卓古墓群分屬于三堡鄉與火焰山鎮,二者為早期發掘者對該墓地的定名,巴達木墓地和巴達木東墓群均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新增,從大的地理范圍來看,巴達木墓地位于哈拉和卓古墓群1959-1975 年發掘區域南約200 米處,巴達木東墓群位于哈拉和卓古墓群1959-1975 年發掘區域東南約800米處,二者當屬于哈拉和卓古墓群。

自1959 年至今,高昌公共墓群先后發掘近20 次,發掘墓葬600 余座,出土紀年墓表(志)百余方,自龍朔二年(662年)墓志志文中出現歸葬地,至建中三年(782年)先后近50方墓志涉及高昌公共墓群塋區,分為西原、西北原、北原、東原、東北原五大公共塋區。通過對刊布資料來看,1984 年發掘高耀墓,2004 年發掘巴達木墓地二號臺地M217□如節墓,2005 年發掘唐廉公墓,此次發掘的程奐墓均屬于東原墓葬群,故今巴達木墓地、巴達木東墓群均為唐西州時期東原墓葬區,巴達木墓地主要埋葬居民為唐西州時期崇化鄉居民,巴達木東墓群埋葬居民以唐西州時期官吏為主。

3.墓葬形制與喪葬禮制的變遷

此次發掘的M11 北庭副都護程奐墓葬在墓葬北、西兩側均發現圍溝遺存(東側因有房屋未進行發掘,南側為水塘及農田),兩條圍溝不相交;圍溝遺存的出現與阿斯塔那張氏家族墓、巴達木墓群一號臺地白氏家族墓、二號臺地康氏家族墓中的圍溝塋院有相近之處,又有不同,其主要區別于圍溝間的閉合連接問題①吐魯番市文物局、吐魯番學研究院、吐魯番市文博院編:《吐魯番晉唐墓地—交河溝西、木納爾、巴達木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142~144頁。。程奐墓外圍的圍溝間是不相連接的,早期可能存在地面建筑將兩條圍溝相連接。在塋區外圍修筑圍溝的方式較早期地面石磊堆砌塋區的修建方式在表現形式上出現重要變化,但其根脈于中華文化中“視死如生”的傳統觀念,是不同歷史時期喪葬禮制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喪葬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巴達木東墓群延續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葬群的喪葬習俗,在文化類型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在墓葬形制上發生了細微變化,出現了較多短斜坡長臺階式墓道。即在墓道口垂直下挖50-60 厘米,再以緩斜坡延長2-4 米后,再向下挖1 米左右,又形成長2-3 米的二次緩斜坡直抵墓門口。這種臺階式墓道在哈拉和卓墓地考古報告中有所提及(75TKM96、75TKM99),但未說明具體長度及落差,而與之相鄰的巴達木墓地考古發掘報告中并無此類現象。說明唐西州時期對墓葬的構筑方式發生變革,追求從簡,符合八世紀中期唐代墓葬在整個喪葬習俗中,注重喪、祭的形式,而使墓葬變得簡陋起來②齊東方:《唐代的喪葬觀念習俗與禮儀制度》,《考古學報》2006年第1期,第78頁。;另一方面與墓主身份也有關系,等級高者墓葬規模依然較大,長斜坡、帶天井,如同一區域內高耀墓、唐廉公墓以及程奐墓等。

4.程奐墓志與唐代職官體系的相關認識

M11 墓主為程奐,字奐,卒于唐代宗大歷十一年(776),春秋六十有三??芍怪魃谔菩陂_元二年(714),其生平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均未見記載。關于程奐籍貫,僅在志文首題交代為廣平人(今河北邯鄲)。程氏郡望以廣平最為著名,初唐時期的程知節即為廣平人士,墓志首題中提及程奐籍貫為廣平,應是對廣平程氏郡望的攀附。志文開頭對其先祖追溯為顓頊重黎之后,“為周所封,因魏著姓”,在漢代之后便已成為顯赫家族,入唐后遷到華陰(今陜西華陰)。志文開頭未對程奐祖父、父輩進行追述,可見志文開頭對其家族追述有夸大嫌疑亦或是其家族入唐后已經衰敗。

此外,志文載程奐為恒王府長史,恒王是唐玄宗第二十七子李瑱,開元二十三年(735)封恒王?!缎绿茣ば谥T子傳》:“恒王瑱,好方士,常服道士服。從帝幸蜀,還,代宗時薨?!睍r間也吻合。

從志文主體部分介紹志主的仕宦經歷可知。志主從軍初任“會寧郡黃石府別將”,遷左某軍衛郎將,又除瀚海軍某職,再遷“攝西州司馬”,轉“北庭府長史專知西州使庫”。文中稱會寧郡而不稱會州,知志主仕宦始于天寶年間③(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7頁。。鑒于天寶年間折沖府職官體系已名存實亡,志主可能只是掛“別將”、“郎將”等虛職。瀚海軍屬北庭節度使,志主所任瀚海軍某職其為實職。此外,由折沖府職官系統轉入節度使系統,并進一步升遷為攝西州司馬、北庭府長史,又轉入文官系統。雖然輾轉于北庭、西州兩地不同職官體系任職,但從志主“專知西州使庫”來看,說明有理財方面的專長,直至遷攝北庭副都護后仍“職守帑藏司存,出納是恡”,還是理財方面的工作。

此外,唐代職官體系中有兩個基本的序列,即職事官和散官。實際職守為職事官,而散官主要表示其資歷及享受的待遇④張潔:《讀〈資治通鑒〉札記-唐代文散官的級數》,《蘇州文博論叢》2010年第1輯,第137頁。。志文首行記載:“唐故中散大夫”,其散官級別為正五品上⑤(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十二《職官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785頁。,應屬最高品級。結合墓主曾為西州司馬(正五品下)、北庭府長史(正五品上)①李方:《唐西州官吏編年考證》,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9頁。,符合晉升之道。而與之相鄰的高耀(從三品)同為北庭副都護,顯然級別要低②(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6頁。,這與其攝北庭副都護有直接關系。在唐代官員任用類別多達十七種③李方:《論唐西州官吏任用的類別》,《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107頁。,分正、守、行、兼、攝等?!皵z”指暫理職事。非由吏部、兵部銓選,或出于御旨或地方長官選授。

5.唐中央王朝對西州的有效治理

長安二年(702 年),武則天置北庭都護府于庭州,與安西都護府以天山為界,分治南北。吐魯番盆地連接天山南北,是兩大都護府往來交通的樞紐,成為唐朝經營西域的重要基地。在唐西州所轄高昌縣境內先后發現兩座北庭副都護高等級墓葬,印證了唐代對西域的有效治理。志文載志主“春秋六十有三”,其生平歷經玄、肅、代三朝,正處安史亂后西州與中原隔絕的特殊時期。此時的唐王朝宦官擅權、藩鎮跋扈,吐蕃時有侵擾,處于內憂外患的困難時期。但從志主歷職始終為唐職,且得以善終,墓葬規模較大,說明至少遲至大歷年間,西州還是為唐所有,且社會較為平穩。

6.填補了史料記載的空白

墓主程奐在文獻中并未記載,從已知史料中可追尋曾任北庭副都護者兩人,一為和守陽(717-727 年)④田平鳳、艾尚連:《北庭副都護和守陽事跡考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65頁。;二為高耀(?-766 年)。程奐(714-776 年)是迄今發現的第三位北庭副都護??裳a侯燦先生《吐魯番出土磚志集注》之闕。同時,志主“終于節義里之私第”,說明卒于自己家中,其“節義里”應為居址。陳國燦先生依據文獻資料對吐魯番地名作過統計⑤陳國燦:《唐西州的四府五縣制—吐魯番地名研究之四》,《吐魯番學研究》2006年第2期,第12頁。,其中,高昌縣高昌鄉有:高昌里、歸化里、慕義里、安義里。從墓志出土于高昌來看,該“節義里”應屬高昌縣高昌鄉,也為高昌鄉增補一新“里”名。

領 隊:王永強

發 掘:尚玉平、王龍、張海龍、舍秀紅、蔣金國、周芳

修 復:哈里買買提·吾甫爾、丹妮婭·巴拉提

攝 影:張海龍、周芳、王龍

繪 圖:舍秀紅

執 筆:張海龍、舍秀紅、尚玉平、王龍、周芳

猜你喜歡
墓道巴達泥塑
泥塑玩具
多彩泥塑
泥塑師
民間美術——泥塑
模糊生死界線:東漢墓內祭奠活動的考古學觀察
內蒙古遼代契丹貴族墓葬門道初步研究
塵封千年的古城納巴達
中國北方地區墓道發展與墓葬建設關系研究——以高等級墓葬為例
簡評《墓道》中的宋若虛形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