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和靜縣烏蘭英格墓地發掘簡報

2023-03-04 07:0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吐魯番學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人骨墓室墓地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0年6月—7月,為配合和靜縣巴音布魯克機場建設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機場施工范圍所涉及的烏蘭英格墓地的9座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16件(組)?,F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地概況與地理環境

烏蘭英格墓地處和靜縣西北部,天山中段山區巴音布魯克山間盆地西北的哈爾諾爾溝下段西側的草灘上,地勢由北向南緩斜,地表為粉砂質土壤。墓地北距天山山脈約10千米,南距217國道約2.5千米,東南距和靜縣城約295千米。(圖1)。

圖1 墓地位置示意圖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于該區域發現40 座墓葬并建檔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和靜縣不可移動文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匯編》,2011年。,此次發掘的9 座墓葬由西南向東北呈鏈狀依次排列,墓葬間距20 米左右(圖2)。墓葬形制均為地表帶有土石混筑結構封堆的豎穴土坑墓,流行頭西足東的仰身直肢葬,隨葬品較少。

圖2 墓葬分布圖

二、墓葬描述

M1 位于發掘區域西南端。地表封堆平面呈圓形,為單石圈土堆覆石結構,直徑14米,石圈寬3.3米,封堆最高處距原地表0.3米。

墓室長2.3米,寬1.4米,深2.5米,墓向270°。墓室內填黃褐色砂土并夾雜大量卵石,清理中發現少量羊骨和牛骨,清理至墓底后發現一具40~45 歲成年男性骨架,仰身直肢,頭西足東,脊柱位置發黑并伴有骨質增生。在其身體右側發現1件陶罐,未見其它隨葬品(圖3)。

圖3 M1封堆墓室及人骨(1.M1:1單耳帶流罐)

M2 位于M1東北20米處。地表封堆平面呈圓形,土墩結構封堆,直徑14米,封堆最高處距原地表0.5米。

墓室長3.4 米,寬1.6 米,墓深2.3 米,墓向250°。墓室內填黃褐色砂土并夾雜大量卵石。在清理至距墓室開口1 米時,發現墓室內有數根圓木沿墓室方向斜向栽立棚蓋,直徑在16~24 厘米不等,在填土內發現1 件陶罐。墓底有35~40 歲成年男性個體,仰身直肢,頭西足東,人骨下可見尸床,為木板拼接而成。在其頭骨左側下方發現1件金耳環,盆骨右側發現1件銅帶扣,股骨下發現1件骨器。清理人骨過程中于盆骨下發現包金銅飾件1件、包金銅貝6件以及金箔片2件(圖4)。

圖4 M2封堆墓室及人骨(1.M2:3銅帶鉤;2.M2:2金耳環)

M3 位于M2東北20米處。地表封堆平面呈圓形,為雙石圈土堆覆石結構封堆,直徑14米,內圈寬0.8米,外圈寬2.8米,封堆最高處距原地表0.7米。

墓室長2.1 米,寬1.4 米,墓深2.9 米,墓向270°。墓室內填黃褐色砂土并夾雜大量卵石。在墓室中部填土內發現散落圓木、陶片及散落人骨。在墓室西側填土內發現1件黑衣陶罐及2件夾砂紅陶罐。單人葬,成年男性,25~30歲,無頭骨,僅殘存少量肢骨。從殘存人骨判斷,該個體仰身直肢,頭西足東,未見其它隨葬品(圖5)。

圖5 M3封堆墓室及人骨

M4 位于M3東北20米處。地表封堆平面呈圓形,為單石圈土堆覆石結構封堆,直徑10米,石圈寬2.9米,封堆最高處距原地表0.3米。

墓室長2.1 米,寬1.1 米,深1.6 米,墓向280°。墓室內填黃褐色砂土并夾雜大量卵石。清理至墓底后發現一25~30歲成年男性個體,仰身直肢,頭西足東,未見隨葬品(圖6)。

圖6 M4封堆墓室及人骨

M5 位于M4 東北20 米處,地表封堆平面呈圓形,為單石圈土堆覆石結構封堆,直徑17 米,外圈寬2.8米,封堆最高處距原地表0.9米。

墓室長3.3米,寬1.9米,墓深3.0米,墓向300°。墓室內填黃褐色砂土并夾雜大量卵石,填土內發現散落人骨。清理至墓底后未發現人骨,推測該墓遭受擾動,未見隨葬品(圖7)。

圖7 M5封堆墓室及人骨

M6 位于M5 東北30 米處,地表封堆平面呈圓形,為雙石圈土堆覆石結構封堆,直徑9 米,內圈寬0.3米,外圈寬2.9米,封堆最高處距原地表0.4米。

墓室長2.3米,寬1.6米,墓深2.5米,墓向270°。墓室內填黃褐色砂土并夾雜大量卵石,發掘中于填土內發現散落圓木。清理至墓底發現一5 歲左右未成年個體,仰身直肢,頭西足東。在頭骨下發現1 ?,旇е?,未見其它隨葬品(圖8)。

圖8 封堆墓室及人骨

M7 位于M6東北20米處,地表封堆平面呈圓形,為單石圈土堆覆石結構封堆,直徑10,石圈寬2.5,封堆最高處距地表0.4米。

墓室長2.3 米,寬1.7 米,深2.1 米,墓向270°。墓室內填黃褐色砂土。清理過程中于填土內隨葬1 件陶罐及1 件陶瓶。墓底葬一35歲左右成年女性個體,仰身直肢,頭西足東,無頭骨。在其身體軀干下方隨葬1件鐵刀、1件骨環,未見其它隨葬品(圖9)。

圖9 M7封堆墓室及人骨

M8 位于M7 東北20 米處,地表封堆平面呈圓形,為雙石圈土堆覆石結構封堆,直徑9 米,內圈寬0.4米,外圈寬2.8米,封堆最高處距地表0.4米。

墓室長2.1 米,寬1.6 米,墓深2.2 米,墓向310°。墓室內填黃褐色砂土。清理至墓底后未見人骨(圖10)。

圖10 M8封堆墓室

M9 位于M8 東北30 米處,地表封堆平面呈圓形,封堆結構為雙石圈土堆覆石結構,直徑12米,內圈寬0.3米,外圈寬1.3米,封堆最高處距地表0.7米。

墓室長3.3 米,寬1.9 米,墓深3.2 米,墓向270°。墓室內填黃褐色砂土。清理過程中于填土內發現散落頭骨。清理至墓底后發現一40~50 歲左右成年女性個體,仰身直肢,頭西足東,未見頭骨,未見隨葬品(圖11)。

圖11 M9封堆墓室及人骨

三、出土遺物

本次發掘出土遺物依據不同材質可分為陶器、銅器、鐵器、金器、骨器,瑪瑙等。陶器主要有帶流罐、陶壺、圜底罐、陶瓶等(圖12)。出土小件器物主要有銅帶飾、金耳環、包金銅飾件、金箔片、鐵刀、骨器、瑪瑙珠等(圖13)。

圖12 出土陶器

圖13 出土小件

陶器

帶流罐 2件。

M1:1,單耳帶流罐,夾砂灰陶,圓唇,長流,流口略向上傾斜,侈口,束頸,鼓腹,圜底,流口對應一側頸部至腹部飾帶狀橋形耳,器耳已殘,器物腹部至底部可見黑褐色煙炱痕跡??趶介L徑20,腹徑23.5,通高31.5厘米(圖12:6)。

M3:3,單耳雙口帶流罐,夾砂灰陶,器物口部由帶流口以及注口,帶流口一側為長流,侈口;注口長圖形,直壁,二者均為平唇,鼓腹,小平底,小敞口一側頸部至腹部飾帶狀橋形耳,已殘。帶流口長徑16厘米,注口直徑7厘米,腹徑22.5厘米,底徑8.5厘米,通高27.5厘米(圖12:7)。

單耳罐,1件。

M2:1,夾砂灰陶,平唇,侈口,束頸,鼓腹,小平底,頸部至腹部飾帶狀橋形耳,已殘,器耳兩側腹部飾乳釘狀凸起??趶?.5厘米,腹徑15.5厘米,底徑6.5厘米,通高20厘米(圖12:3)。

圜底罐,3件。

M3:1,夾砂紅陶,圓唇,微侈口,束頸,鼓腹,圜底,最大徑位于下腹部,器物一側帶黑色煙炱痕跡??趶?厘米,腹徑15厘米,通高15厘米(圖12:2)。

M3:2,夾砂紅陶,圓唇,微侈口,弧壁,鼓腹,圜底,器物底部一側帶黑色煙炱痕跡??趶?厘米,腹徑15.5厘米,通高22厘米(圖12:4)。

M7:2,陶罐,夾砂紅陶,微侈口,平唇,弧壁,微鼓腹,圜底,器物腹部帶條狀橋形耳,已殘。腹部中段飾一周三道弦紋,腹部下方橫向飾一行方格狀戳印紋。器耳側及其對應一側口沿至下腹部紋飾處縱向飾一行方格狀戳印紋。器物腹部一側至底部可見明顯煙炱痕跡??趶?.9厘米,腹徑11.7厘米,通高15厘米(圖12:5)。

陶壺 1件。

M7:1,夾砂灰陶,微侈口,平唇,細長頸,小口,膠形復,圜底,器物肩部兩側似帶有帶狀橋形耳已殘??趶?.5厘米,腹徑14厘米,通高18.5厘米(圖12:1)。

銅器

銅帶鉤,1件。M2:3,器物平面呈圓角梯形,梯形中部鏤空對稱雕刻兩只猛獸捕獵的場景,弧邊一側中部帶半圓形掛鉤。器物通長6厘米,弧邊寬3.4厘米,短邊寬2.7 厘米(圖13:9)。

鐵器 1件。

鐵刀 1件。M7:3,器物整體呈扁平棍狀,銹蝕較為嚴重,器物一端已出現斷裂,無法區分刃部及柄部。鐵刀長6.5厘米,寬1.6厘米,厚0.6厘米(圖13:3)。

金器 10件。

金耳環 1 件。M2:2,由金耳環以及綠松石墜兩部分組成。耳環部分有金條彎折焊接而成,末端以金絲彎折綁定。綠松石耳墜整體呈水滴狀,頭端帶有雙面對鉆形成的穿孔。通長3.8厘米,耳環長2.8厘米,綠松石耳墜長1厘米、最寬處1.6厘米(圖13:6)。

包金銅仿 6 枚。M2:4,金箔片包裹銅貝制成,器物整體呈貨貝狀,中部帶有凹槽,凹槽兩側帶有鋸齒形紋路,首尾兩端中部帶有單面穿孔。最大長1.9厘米、最寬1.5厘米(圖13:7)。

花形包金銅飾件 1 件。M2:6,金箔片包裹銅片制成,器物平面呈花朵形,中部為圓形花蕊,外圍帶12 個花瓣,花瓣最外側呈等邊三角形排列3 個圓形單面穿孔。直徑4 厘米、內圈直徑1.1 厘米、穿孔直徑0.2厘米(圖13:5)。

獅首紋金箔片 2件。M2:7,器物平面呈圓形,外側為圓環狀,中部帶猛獸頭部形象淺浮雕,內側邊緣處帶有圓形單面穿孔,一件帶4個穿孔,另一件帶5個穿孔。直徑1.6厘米,穿孔直徑0.2厘米(圖13:8)。

骨器 1件。

M2:5,器物整體呈匙狀,一端呈方形,帶圓形單面穿孔,一端呈波浪形。長5 厘米、最寬處1.2 厘米、厚0.5 厘米、孔徑0.5 厘米(圖13:4)。

骨環 1件。

M7:4,器物整體呈圓環狀,中部帶有圓形單面穿孔,一側已出現斷裂。直徑1.5厘米、穿孔直徑0.9厘米、厚度0.5 厘米(圖13:1)。

瑪瑙珠1顆。

M6:1,器物整體呈扁圓形,由瑪瑙天然制成,串珠中部帶有單面圓形穿孔。直徑0.9 厘米、穿孔直徑0.2 厘米、厚度0.5 厘米(圖13:2)。

四、結 語

和靜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焉耆盆地西北的天山中段南簏,東與和碩縣、吐魯番市的托克遜縣毗鄰,南與焉耆縣、庫車縣、拜城縣相連,西與特克斯縣、鞏留縣、新源縣、尼勒克縣相接,北與烏魯木齊市、昌吉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沙灣市相接,是全國接壤縣市最多的一個縣。本次發掘的墓葬位于巴音布魯克草原地帶,即天山中段南麓的山間盆地,此地向東可穿越山區前往焉耆盆地,向北可穿越天山廊道到達伊犁地區。特殊的地緣優勢為區域內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和靜縣不可移動文物主要分布于縣域北部的天山山間盆地、山地溝谷以及山前地帶的山區,縣域內墓葬遺存多樣,具有較為鮮明的地域特點,年代越早其區域性特征越明顯,同時與周邊地區文化也相互存在著聯系或影響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和靜縣不可移動文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匯編》,2011年。。

本次發掘的9座墓葬在巴音布魯克草原地區尚屬首次,墓葬地表均帶有土石混合結構石堆或石圈結構封土,直徑10~17 米,高0.3~1 米。墓葬形制均為豎穴土坑墓,墓室內普遍見填石現象,個別墓葬墓室內有圓木棚蓋,骨葬式均為頭西足東的仰身直肢葬。本次考古發掘的墓葬從地表封堆、墓葬形制以及葬式葬俗來看,以土墩、土墩石圈或者雙石圈為地面標志,以豎穴土坑為主要墓室結構,以頭西足東的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要埋葬形式,這種埋葬方式與塔里木盆地北緣的察吾呼文化系統的葬俗有著一定區別,帶有明顯的天山以北草原地帶人群的埋葬風格,通過這些可以看出烏蘭英格墓地具有來自天山以北草原地帶人群喪葬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次考古發掘出土黑衣帶流罐、黑衣單耳罐、球形腹的夾砂紅陶罐以及仿皮囊形單耳罐的幾種器物特點較為鮮明。在烏蘭英格墓地發現了王博所提到的“手制黑衣陶器”②王博:《新疆考古出土手制黑衣陶器初探》,《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王博認為手制黑衣陶器代表性器物是侈口束頸折肩(或折腹)圜底缽、單耳帶流罐、單耳罐、雙耳罐、單耳壺、單耳盆、單耳杯。王博認為手制黑衣陶器是新疆青銅時代的三大陶系之一,分布地域主要在塔里木盆地周緣,產生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785年之間,流行于西漢時期,是構成西域一些綠洲考古文化的基本要素。

烏蘭英格墓地出土的的黑衣單耳帶流罐與庫車縣提克買克遺址與墓葬③阮秋榮:《新疆庫車縣提克買克冶煉遺址和墓地初步研究》,《漢代西域考古與漢文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年。出土的器物造型特征基本一致,單耳罐與莫呼查汗墓地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莫呼查汗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三期和察吾呼墓地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發掘報告》,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年。第三期出土的單耳罐在造型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球形腹造型的圜底陶罐則與那仁哈布其罕溝墓地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和靜哈布其罕薩拉墓群2013年發掘簡報》,《文物》,2014年第12期。以及伊犁河流域的索墩布拉克墓地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布查爾縣索墩布拉克古墓群》,《考古》,1999年第8期。的器物造型較為相近,以上提到的幾處遺址與墓地相應的時期大體都在戰國至漢代前后,索墩布拉克墓地的年代下限則到公元前275年前后。這次出土的仿皮囊形陶罐、銅帶鉤、包金銅飾件以及金箔片以往在新疆地區則較為少見,這類器物尤其是豹形銅帶具、獅形金箔片的出土則更多的體現了草原文化的裝飾風格。

出土的包金銅仿貝的造型樣式應當是來源于新疆地區多處早期墓地發現的海貝,海貝以往多在塔里木盆地北緣的察吾呼文化系統如察吾呼墓地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發掘報告》,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年。及莫呼查汗墓地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莫呼查汗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吐魯番的洋海墓地④吐魯番市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學研究院、吐魯番博物館:《新疆洋海墓地》,文物出版社,2019年。、哈密的天山北路墓地⑤呂恩國:《洋海貨貝的歷程》,《吐魯番學研究》,2016年6月。、焉布拉克墓地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新疆大學歷史系文博干部專修班:《新疆哈密焉布拉克墓地》,《考古學報》,1989年。多處墓地均有發現。

因此我們推測烏蘭英格墓地應當是來自天山以北草原地帶的游牧人群與察吾呼文化系統的人群經過深入的文化交流后所形成的一處墓地,其年代應當在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

和靜縣烏蘭英格墓地地理區位特殊,地處巴音布魯克草原地帶,以往所做的正式考古發掘工作也較少,但墓地所在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天山廊道東西文化交匯之地,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空間區域內的人口流動、文化傳播等都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這對探討不同人群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都提供了重要證據。

領 隊:閆雪梅

發 掘:朱永明

修 復:黃奮

整 理:朱永明、宋書林

繪 圖:宋書林、朱永明

執 筆:朱永明

猜你喜歡
人骨墓室墓地
大象墓地
“嘯”樂考釋——以唐太宗妃韋氏墓室嘯伎壁畫為中心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紋圖飾的表里漫談
無天于上2035 第4話 新任務
尋找大象墓地
墓室探秘
曲阜奧體中心戰國兩漢與宋代墓地人骨的病理學觀察
章丘城子崖遺址H393出土人骨的鑒定與分析
探秘最詭異的人骨吊燈
徐顯秀墓室壁畫中服飾圖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