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社會公共精神建設

2023-03-12 01:55蔡雄杰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國式公民現代化

蔡雄杰

(中共福州市委黨校 黨建教研部,福州 350014)

現代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是各國發展的必然性選擇。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征程。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1]1達成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之目標,離不開強大的物質基礎,也離不開深厚理性的社會公共精神的文化支撐。社會公共精神是現代化社會對現代公民的精神文化素養的強烈呼喚與根本要求,是現代社會對現代公民社會角色的一種理性塑造與要求。具體來說是人們在社會公共領域之中普遍建立起的一種對社會基本價值觀念的認同、對社會公共規范規則的遵從、對社會公共事務議題積極主動關心參與的社會意識與社會精神。它是現代文明社會的象征,也是現代社會的價值基礎,成熟理性的社會公共精神,蘊含著正義、平等、民主、法治、責任、奉獻等公共價值美德,是現代社會治理不可缺少精神基礎。學者羅伯特D·帕特南認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會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層面的以公民和社會為依歸的價值取向, 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負責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價值命題。 ”[2]113社會公共精神內嵌并同步于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沒有現代意義上社會公共精神的培育,難以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提供深厚的精神基石與不竭的力量源泉。為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我們需要不斷培育社會公共精神,提高民眾的精神文化素質,賦能于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一、社會公共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意蘊

(一)社會公共精神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理性前提

社會公共精神是現代社會運行現代化的價值基礎?,F代社會運行的基本前提,是社會大眾普遍地具備健全社會公共精神。社會公共精神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是一國現代化發展的基礎性的精神因素,它會滲透于現代化體系中其他因素,作用于現代化因子的各個方面與全過程之中。從現代社會公共精神的產生與發展角度看,現代社會公共精神伴隨著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公共生活范圍與領域的不斷擴大而不斷發育起來的?,F代社會公共精神實質上是社會各類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社會公共活動中產生了對公共生活良好秩序的渴望和要求。當前我國社會仍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公共生活范圍與領域仍未有充分拓展,在公共領域生活中仍未培育出普遍性社會公共精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我國現代社會治理進程的加快,社會公共生活的領域范圍會不斷地擴大,民眾社會參與意愿不斷增強,參與的機會也在增加,現代公民所應塑造和秉承的價值理念與精神品質也由此不斷地得以培育與訓練。社會大眾普遍性地認同與踐行社會公共精神,這是現代社會運行現代化的不可缺少的理性前提,以此價值理念為基礎,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是能夠自覺、自愿對社會公共道德規范的認同,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自覺地維護社會公共規則,不斷地推動現代社會治理良性運行。

(二)社會公共精神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動力

社會公共精神是一國實現現代化的內在催發劑。作為一種現代化觀念意識的社會公共精神,既是現代社會運作的價值基礎,也是社會主體進行社會公共活動的觀念動力。在一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社會公共精神對一國現代化的發展起著不可忽略的內在支撐與推動作用。在推進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國家社會運行活動等都必須借助社會主體的價值理念、觀念意識轉化為現實的社會行為,并作用于社會活動的全過程。隨著我國現代化社會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公共領域的不斷擴大,公民社會交往空間在不斷擴大,公民的社會參與意識日益提高,傳統自上而下的單向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于當前日益發展的公民社會的需要,構建多元合作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F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不斷擴大必將釋放更加多元的社會參與空間與機會,民眾在公共生活領域也將有更多自主權與話語權。培育社會大眾具備良好的社會公共精神,讓他們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與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這是一國形成良好社會治理生態的重要內在驅動力。如羅伯特D·帕特南在他的《使民主運轉起來》的書中,在對意大利南北方20個地區制度績效的比較中發現發達地區政府之所以比較成功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是因為它們有更強的公共精神。[2]113可見, 廣大民眾是否普遍地具備社會公共精神,是一國社會經濟社會能否實現既有活力又有秩發展的重要基礎與保障。

(三)社會公共精神是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考量

社會公共精神能否彰顯是一國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F代化本質上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成果如無法被更多人民所共享,那么現代化也就自然失去了其本質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地提出“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F代化程度的評價標準,從行為體現角度看,就是人們的社會行為實踐的理性化程度,即這個國家的制度規范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積極有效的執行與落實,又在多大程度上保障了社會穩定和維護了社會主體的合法利益。作為內化成社會主體內心的基本觀念與意識,社會公共精神是社會主體基于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決定的社會關系的主觀把握與認知而產生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和體現出社會實踐主體的理性化程度與水平。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五個層面概括了它的重要特征: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個特征內含了人的精神性與社會性因素的特征,由此可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中,現代化進程能否吸納更廣大范圍的民眾理性參與,以及現代性內容成果如何能夠被更多民眾所共享,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是否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影響社會公共精神建設的因素分析

(一)傳統社會形態的禁錮與影響

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探索開拓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新形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中華文化發展的長期歷史進程中,傳統文化既有精華部分,也有糟粕部分。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豐富的精神養分,糟粕部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也會產生不可忽略的歷史影響。當前我國社會公共精神缺失的歷史原因, 與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小農經濟與家長集權制相結合的社會形態是有關聯的。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結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社會結構上是一個以家族為基礎的等級森嚴的封建宗法制社會,由此構成了一種以身份階級為基礎結構的社會關系格局。在傳統社會嚴密等級制度的控制和約束之下,社會形成了以家族、皇權為中心的人身依附關系,強調對家長、君主權威的絕對性服從。在此社會歷史形態下,社會自然會產生嚴重的“臣民文化”。對此,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的傳統社會是 “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推出去,愈推愈遠”[4]。傳統社會封閉式運行的社會形態,導致社會公共領域活動空間極其有限,民眾參與公共生活機會極為有限,社會因此很難產生現代化所需要真正獨立的人格,更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公共參與和民主政治??梢?傳統社會形態歷史特點導致了我國社會公共精神建設歷史根基薄弱,這是進行當前社會公共精神建設的一個不可忽略歷史因素。

(二)多元文化的沖擊與消解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在一國現代化歷史進程起著重要的引領和整合作用。作為社會文化價值理念集中體現的社會公共精神,不僅僅深刻影響著社會制度的建構者、執行者的價值理念,而且也深刻地影響著一國民眾的社會文化價值理念取向。社會文化價值觀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公眾對社會認同感和社會道德評價,進而影響到公共道德信仰的確立和道德行為的選擇。當前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國主流文化,然而,我國也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客觀上仍存在著許多非主流文化的影響與沖擊,多種文明形態交織而成的多元文化形態對一國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參差不齊的公民素質對當前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障礙。多元化的文化價值觀念導致了公眾對公共道德判斷和選擇的標準的不一,影響與侵蝕著公民社會公共精神的確立,消解公民的社會公共道德責任感,甚至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會出現極端的個人主義現象,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的社會現象,即“一切從個人出發,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服從于自我價值的價值標準和評價體系”[5]。

(三)社會公共參與的狹窄與不足

社會參與是培育社會公共精神的重要實踐基礎?,F代化過程實質是人全面發展的過程,現代社會要求不斷擴大公共參與空間,允許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他們可以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有效地表達他們的利益訴求,維護他們正當合法的權利。通過加強現實的公共參與,促進公民形成現代民主、平等、自律、合作等良好意識,這正是培育公共精神的不可缺少實踐基礎,也是當前促進社會治理良性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本。當前中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 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不斷健全完善,人們的民主、參與意識大大增強了,參政議政能力也在明顯提高,民眾對于相關社會熱點的公共事務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期盼有著更多社會參與空間與機會。不過就目前整體情況而言,盡管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許多社會團體,包括各類群眾團體、基層地方自治團體等都較多,但社會管理方式仍受制于既往管理模式的影響,政府職能管理的領域仍相當廣泛,政府各級部門仍擔負了許多本應由社會團體應當承擔的事務,導致許多社會團體的先天獨立性不足,他們在不同程度上被行政化,或者本身就是“準政府”?,F代社會治理多元化的內在要求,是合理界定政府與社會之間的職能界限,讓多元社會主體各自承擔相關社會領域職能,如社會多元主體無法形成合理分工、協同治理的格局,社會參與的公共空間就會狹窄,社會參與渠道與空間就不會很多,社公共生活的缺乏,公共精神的培育也就會失去了相應的培養土壤與載體。

(四)公共規范建設的滯后與薄弱

公共規范建設是社會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制度保障。隨著現代化歷史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對社會的要求與期待會越來越高,社會治理問題也將會變得越來越復雜,社會需要更加務實與理性的公共道德文明來推動推進現代化歷史進程。但是,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過程中,長期以來我們缺乏了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片面強調了經濟層面的發展,對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與科學文化建設重視不足,在公共規范建設方面滯后于社會公共領域與公共生活的發展,社會由此出現一些踐踏道德與法律底線的行為現象,同時加上由于社會法律規范的缺失而無法及時對其不當行為進行相應懲罰與糾正,導致了社會公共生活出現社會公共道德精神和行為規范方面雙重荒漠化的現象。在社會集體意識上產生了“意識淡薄癥”,民眾在追求個人利益時,出現了公德意識、責任意識、公平正義等意識嚴重淡薄的思想取向,在社會行為上出現“行為缺失癥”現象,在社會交往中出現嚴重不守信義行為、不遵紀守法等行為取向。在面對失秩化的社會狀態,社會成員表現出了道德信仰的迷失與道德抉擇的焦慮,再加以社會轉型期所帶來的種種不公平的現象,社會民眾難免積累一些非理性情緒。如何有效加強社會公共精神建設,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與改善,提升社會內在的凝聚力,是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面臨著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程。

三、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大力加強社會公共精神建設的路徑思考

(一)優化社會治理結構,健全暢通社會參與的體制機制

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體現,也是加強社會公共精神建設的重要社會基礎。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是多元社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它是黨、國家、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各方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協同配合于社會治理的全過程。社會治理不是某個主體單向性社會行為,而是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的社會結構,這就意味著國家政府層面需要適時地轉變職能,讓渡部分權力空間以擴大社會參與。社會也需要加大力度培育具備民主權利意識而能進行自覺、自律意識的社會公民。因此國家政府能否適應社會需要擴大社會參與空間,積極地培育現代公民的公共素養,成為完善現代社會治理結構的關鍵一環。為此,國家政府首要是解放思想,順勢而為,轉變政府職能,改變傳統全能型政府的思想禁錮,樹立現代社會治理理念,積極地推動簡政放權,釋放社會多元主體的社會參與空間,促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自治性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促進各種社會組織加強自律建設,提升自律能力,讓各類自治性社會組織能夠成為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更進一步講,各級政府還要不斷優化社會治理結構,不斷暢通公眾參與的渠道,提供更多的參與平臺,使社會公民都能夠有機會積極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促使社會公共精神能夠在社會協同治理的實踐鍛煉中不斷內化與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創造內生性機制與條件。

(二)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現代社會公共精神的底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也是現代社會公共精神的重要文化底蘊。傳承中華文明,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缺乏深厚文化底蘊滋養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不完整的,也不可能持續與持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深厚的文化土壤,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最深厚的民族認同感。中國式現代化,不管是國家法律制度規范的正常運行,還是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都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滋養。作為傳承并積淀幾千年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社會公共精神的因子,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千辛萬苦所凝練的共同的價值信念和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是我們當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支撐。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文化基礎來看,培育具有深刻歷史內涵又富有時代精神的社會公共精神,我們要積極要借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與感染力,通過大力文化宣傳與教育來影響與培育公眾的價值理念,樹立全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信心與公共信仰。為此,我們要著眼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時代要求,進一步地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利于培育現代社會公共精神的合理因素,提煉總結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利于現代社會公共文化構建的倫理規范與價值觀念,再經過對現代性、時代性、大眾性的轉化、闡發、引申,賦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全新的現代意義,進而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深入人心的價值部分補充到現代社會公共精神的構建框架之中,豐富現代社會公共精神的底蘊,以此來提高現代中國公共文化的整體內涵和層次。

(三)開展社會公共精神的養成訓練,培育現代公民

堅持長期的社會公共精神的養成教育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項基礎性工程。社會公共精神是現代社會對現代公民的必然要求。作為社會公共精神的承載者,現代公民的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一國現代化的水平與程度。沒有人的現代化,就沒有真正意義的現代化。一國民眾如果缺乏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公共精神與責任意識,在社會公共生活中他們很難做到自律,更不能自覺去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如此一國現代化所要達成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目標也就難以實現。英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曾說過:“完善現代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指導大綱、管理守則,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軀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行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在心理上、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盵6]為此,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順利實現一國現代化,堅持長期的社會公共精神的養成教育必須長抓不懈。具體來說,社會公共精神的養成教育要立足現代化這一長遠發展目標,著力著重建立普及性的公民精神教育制度,讓社會公共精神養成教育進入常態化國民常識教育課程之中,日常生活中要綜合運用文化傳播、宣傳教育等手段, 堅持不懈地加強對公民進行公共道德與法治精神的教育。另外各方也要積極創造社會參與的機會與平臺,增加社會民眾進行社會公共生活的實踐及訓練,提升公民社會責任感和法治觀念,為現代化社會打造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

(四)加強公共規范建設,提升公共領域法治化水平

法治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與重要保障。培育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公共精神是個長期的系統性基礎性工程,不可能短時間內快速地提升一國國民文化與精神素養。對于正處社會轉型之中的中國而言,長期以來,傳統社會所形成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很難一下轉變為現代法治思維與行為準則, 當前社會出現的許多不文明與不道德的社會現象,已經充分說明了加強公共領域的制度建設已經刻不容緩,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為此,當前社會亟需加強公共規范建設,提升公共領域法治化水平,加強對公民社會公共行為進行有效的規范與約束,防止人們為了逃避社會規范而隨意地踐踏社會公共權利。具體而言,我們當前需要著力從法律法規層面加強公共規范建設,對公共領域的法律法規進行全面調查摸底,針對我國公共領域規范建設滯后與薄弱方面,在法律法規層面補短板,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制度規范的完善和創新,將公民的各種社會行為都納入公共規范建設范疇,規定公民相關公共行為的實施細則,建立健全公民公共行為獎懲的體系,提升公共領域法治化水平,促使公民自覺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習慣并內化為公民日常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系統而艱巨的偉大工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1]1,不斷地培育社會公共精神是實現這一偉大工程的理性選擇。當前面對社會轉型期所帶來的問題與挑戰,培育和重塑社會公共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著眼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要求,要充分運用民主法治思維手段,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拓展和擴大公共服務范圍,積極引導全民努力實踐社會主義公共價值觀,不斷提升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法治觀念,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深厚精神基礎。

猜你喜歡
中國式公民現代化
論公民美育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十二公民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公民選舉權的平等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