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探賾

2023-03-12 09:41黃玉順
關鍵詞:注疏朱熹孟子

黃玉順

學界關于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的既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這兩個命題上,然而“其思想之精微處尚未被完全意識到,其隱藏的邏輯關系也還有進一步展開的必要”①孫興義、張國慶:《孟子詮釋思想再探索》,《文藝理論研究》 2011 年第2 期,第25 頁。。這種研究現狀,既未能整體地揭示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的全部內容及其內在結構,也未能充分地揭示這種詮釋學思想與孟子思想整體之間的關系,更未能深入地揭示這種詮釋學思想的“第一哲學”意義。實際上,孟子的經典詮釋學思想不僅“成為中國古代經典詮釋學的早期萌芽之一”②彭啟福:《孟子經典詮釋方法再思考》,《江海學刊》 2010 年第6 期,第48 頁。,“可以被整合為一個有機的理論整體”③李凱:《孟子的詮釋方法及其應用》,《儒學全球論壇(2006)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 年4 月,第375 頁。,而且它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立體的理論體系,涉及詮釋的根本宗旨、詮釋的基本原則、本義的理解、新義的生成、詮釋的步驟與路徑、詮釋的存在論意義等問題。

一 經典詮釋的宗旨:以正辯邪

與西方現代詮釋學相比較,孟子所處理的問題遠不僅是經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釋問題。他首先關注的是這種理解和解釋對于社會生活的意義,即經典詮釋的宗旨問題: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浪サ牢?,邪說暴行有作?!鬃討?,作《春秋》 ?!鬃又啦恢?,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鬃映伞洞呵铩?,而亂臣賊子懼?!乙嘤诵?,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雹?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滕文公下》,阮元??蹋骸妒涀⑹琛?,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第2 714—2 715 頁。

顯然,這里談的是“為什么詮釋”的問題?!氨┬小薄白澬小睂儆谛袨榉懂?,不是詮釋學問題;而“息邪說”及“放淫辭”則是詮釋學問題,其目的是“正人心”,以“距诐行”與“暴行”。學者指出,“中國古代闡釋學從一開始就不以‘求真’為鵠的,而‘立法’——為社會定規則、為天下定秩序才是其最終目標”②李春青:《論先秦儒學闡釋學的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戰線》 2019 年第1 期,第188 頁。,這是很有道理的。

(一)經典詮釋的任務:息邪說

孟子終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息邪說”,并為此而與人“辯”。所謂“息邪說”,“邪說”泛指一切不正確的錯誤言論,趙岐注“邪辟不正之辭”③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公孫丑上》,第2 686 頁;第2 687 頁。;“息”即滅息、止息。因此,所謂“放淫辭”其實也是一種“息邪說”,因為“淫辭”也是一類不正確的言論,孫奭疏“言過而不中也”④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公孫丑上》,第2 686 頁;第2 687 頁。,朱熹集注“放蕩也”⑤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233 頁。;而“放”即驅逐、止息之意,孫奭疏“放逐”,朱熹集注“驅而遠之”⑥朱熹:《孟子集注·滕文公下》,第272 頁。。孟子“息邪說”當然是一種詮釋活動,因為這需要“辯”,首先就需要對這種言論的理解與解釋。

不僅如此,在孟子這里,經典詮釋的基本任務就是“息邪說”。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既然是“經典”,怎么會有不正確的“邪說”呢?其實,在孟子看來,即使是經典,也可能含有“邪”而不“正”的內容。最典型的例子是孟子指出:“盡信《書》 ,則不如無《書》 。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雹撷?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盡心下》,第2 773 頁;第2 779 頁。

這里《書》 即《尚書》 ,當然是經典;《武成》 是其中一篇,記載武王伐紂的史實,十分血腥,乃至“血流漂杵”⑧孔安國傳,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周書·武成》,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185 頁。。孟子認為,這樣的描述不正確、不可信。趙岐注“經有所美,言爭或過”,即經典也會有“過而不中”之處,“孟子言武王以至仁伐至不仁,殷人簞食壺漿而迎其師,何乃至于血流漂杵乎?故吾取《武成》 兩三簡策可用者耳,其過辭則不取之也”。所以,孟子說過:“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雹嶷w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盡心下》,第2 773 頁;第2 779 頁。下文討論的《詩經》 “周余黎民,靡有孑遺”,亦屬此類問題。這是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的一個極重要的原則態度:不要迷信經典;“離經”未必就是“叛道”⑩黃玉順:《“離經”未必“叛道”——儒家“經典詮釋”略說》,《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年第4 期,第131 頁。。

(二)經典詮釋的目的:正人心

與“邪”相對的是“正”。那么,何為“正”?在孟子這里,“正”有其確定的價值標準,那就是“義”,即正義論(theory of justice)的正義原則。?黃玉順:《中國正義論綱要》,《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年第5 期,第32 頁。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離婁上》,第2 721 頁。;“仁,人心也;義,人路也”①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告子上》,第2 752 頁。;“夫義,路也;禮,門也”②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萬章下》,第2 745 頁。。這是孟子正義論“仁→義→禮”的理論結構:仁愛情感決定正義原則,正義原則決定社會規范。③黃玉順:《孟子正義論新解》,《人文雜志》 2009 年第5 期,第9 頁。

孟子認為,這種作為正義原則的“義”,來源于一種作為本真情感的正義感,即“是非之心”。孟子指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雹苴w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公孫丑上》,第2 691 頁;第2 691 頁。這“四端”皆屬于情感,正如朱熹所說:“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雹葜祆洌骸睹献蛹ⅰす珜O丑上》,第238 頁。作為情感的“是非之心”,即通常所說的“正義感”(sense of justice)。⑥黃玉順:《養氣:良知與正義感的培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14 年第6 期,第14 頁。

因此,所謂“正人心”,就是根據仁愛情感和正義原則,來培育人們的正義感。例如對于當時君主制度的國家來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因此,孟子注重“正君心”,“格君心之非”。⑦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離婁上》,第2 723 頁。但是,“正人心”不僅要“正人”,而且首先需要“正己”。⑧黃玉順:《未能成己 焉能成人——論儒家文明的自新與全球文明的共建》,《甘肅社會科學》 2018 年第3 期,第50 頁。孟子指出:“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⑨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盡心上》,第2 766 頁。;“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⑩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萬章上》,第2 738 頁。。譬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公孫丑上》,第2 691 頁;第2 691 頁。。具體來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離婁上》,第2 718 頁。

(三)經典詮釋的本質:正邪之辯

以上表明,孟子認定:詮釋的本質就是“正邪之辯”,即通過“息邪說”來“正人心”。那么,具體怎樣“息邪說”?通過“辯”。孟子以“好辯”著稱,實屬“不得已”,即對于經典詮釋來說,不得不如此。

為什么不得已、非辯不可?所謂“辯”有兩層含義:分辨、爭辯。同音字“辯”“辨”是同源詞,故《說文解字》 無“辨”字?許慎:《說文解字·力部》,北京:中華書局,1963 年,第293 頁?!氨妗睂儆谒未赂阶?。,“辨”即作“辯”,其共同的基本語義即分辨、辨別。孟子所注重的“義利之辯”和“人禽之辯”,亦作“義利之辨”和“人禽之辨”,莫不如此。這很好理解:要與人論辯,前提是對其言論觀點作出“正邪”的分辨。對于孟子來說,論辯首先就是“正邪”的分辨,這是詮釋的本質;分辨的標準,就是作為正義原則的“義”、作為正義感的“是非之心”。

二 經典詮釋的原則:緣情解經

既有的研究成果,通常忽視了孟子詮釋學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那就是情感對于詮釋的意義。蒙培元先生指出“儒家哲學就是情感哲學”?蒙培元:《從理學范疇系統看儒家思維特征》,載《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濟南:齊魯書社,1989 年,第983 頁;《論中國傳統的情感哲學》,《哲學研究》 1994 年第1 期,第45 頁;《漫談情感哲學》,《新視野》 2001 年第1 期、第2 期,第47—49 頁、第39—42 頁;《中國情感哲學的現代發展》,《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年第3 期,第1 頁。,因為“人是情感的存在”?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學再闡釋》,《社會科學戰線》 2003 年第2 期,第1 頁。。上文孟子談到“孔子懼,作《春秋》 ”的恐懼情緒、“我亦欲正人心”的救世情懷、其所根據的“是非之心”的本真情感,都凸顯出孟子詮釋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那就是情感。朱熹確認,“是非之心”屬于“情”;《禮記》 確認,“懼”與“欲”屬于“七情”:“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适ト酥灾稳似咔??!雹汆嵭?,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禮運》,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1 422 頁。事實上,孟子的論述蘊含著一個重要思想,即經典詮釋的基本原則,可概括為“緣情解經”。有學者將孟子的經典詮釋學思想稱為“心學闡釋學”②桑農:《孟子闡釋思想整體觀》,《學語文》 2017 年第2 期,第60 頁。,如果這里“心”首先指情感,那是可以成立的,即可以稱之為“情感詮釋學”(emotional hermeneutics)。

(一)緣情知言

孟子與弟子公孫丑有這樣一段對話:

(公孫丑問)“何謂知言?”(孟子)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雹?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公孫丑上》,第2 686 頁。

這里所說的“知言”,即明白和洞察對方的言論具有怎樣的意義,屬于詮釋學中的“理解”問題。孟子列舉了四類“邪說”:“诐辭”指偏頗的言論,它遮蔽了是非之情。朱熹集注:“诐,偏陂也”;“蔽,遮隔也”。④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第233 頁;第233 頁;第233 頁;第233 頁?!耙o”指放蕩的言論,它陷溺了是非之情。朱熹集注:“淫,放蕩也”;“陷,沉溺也”。⑤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第233 頁;第233 頁;第233 頁;第233 頁?!靶稗o”指邪僻的言論,它背離了是非之情。朱熹集注:“邪,邪僻也”;“離,叛去也”。⑥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第233 頁;第233 頁;第233 頁;第233 頁?!岸蒉o”指逃避的言論,它困屈了是非之情。朱熹集注:“遁,逃避也”;“窮,困屈也”。⑦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第233 頁;第233 頁;第233 頁;第233 頁。上文已講過,不符合“是非之心”,即不符合作為情感的正義感。

那么,孟子是怎樣“知言”,即怎樣洞察這些邪說的呢?孟子指出了這些邪說的來源:“生于其心”,即都是生于某種“邪”而不“正”的情感和意欲,這就叫作“茅塞子之心矣”⑧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盡心下》,第2 775 頁。。這就表明:對言論或文本的理解,要從其作者的情感及意志出發。面對經典亦然,這就叫作“緣情解經”。下文討論的“以意逆志”,也是這個原則的體現。這是符合心理規律的。一般來說,人們對某人或某物有了某種情感,就會對其產生某種意欲,最后就會對其付諸某種行動。上引《禮記》 所論“七情”即是這樣的心理序列:“喜怒哀懼”是情緒,“愛惡”是情感,而“欲”則是導致行為的意欲、意志。正是通過情感,孟子“不經意地觸及公共性問題”⑨李?。骸豆碴U釋:作為一種闡釋理論的合法性》,《求是學刊》 2018 年第3 期,第109 頁。;但孟子這種“公共闡釋”⑩張江:《公共闡釋論綱》,《學術研究》 2017 年第6 期,第1 頁。,其首要特質并不是理性,而是情感,特別是作為正義感的是非情感。

(二)緣情說詩

上述“緣情知言”在經典詮釋中的體現,就是孟子的“緣情說詩”——總是從情感出發去詮釋經典。例如這段對話:

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 ,小人之詩也?!泵献釉唬骸昂我匝灾??”曰:“怨?!痹唬骸肮淘?,高叟之為《詩》 也!有人于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缎≯汀?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 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告子下》,第2 756 頁。

這里所說的“為《詩》 ”就是“說《詩》 ”①⑥ 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萬章上》,第2 735 頁;第2 735—2 735 頁。,即對《詩經》 的詮釋。高子認為《詩經·小雅·小弁》 是“小人之詩”,因為它表達的是“怨”的情感。趙岐注:“怨者,怨親之過。故謂之‘小人’?!睂τ诟咦拥倪@種詮釋,孟子評定一個字:“固”。趙岐注:“固,陋也?!敝祆浼ⅲ骸肮?,謂執滯不通也?!雹谥祆洌骸睹献蛹ⅰじ孀酉隆?,第340 頁。孟子認為,《小弁》 表達的情感固然是“怨”,但這種“怨”卻是出自“戚”的情感,即因為親近而哀戚。趙岐注:“戚,親也。親其兄,故號泣而道之?!泵献舆M而指出:這種“戚”的情感又出于“親親”的情感,這是“仁愛”情感的一種表現。對于作者來說,這是“緣情賦詩”;對于讀者來說,這是“緣情解詩”;對于一般經典詮釋來說,就是“緣情解經”。

孟子的這種情感觀念,出自孔子:“《詩》 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雹酆侮痰燃?,邢昺疏:《論語注疏·陽貨》,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2 525 頁。后來漢代毛亨進一步擴展到所有情感:“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雹苊鄠?,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周南·關雎》,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269—270 頁。這里,“志”是“情動于中”,即情感;然后有“所之”,即意向性(intentionality),亦即意志。顯然,毛亨的說法既符合心理規律,也符合孔孟的情感詮釋思想。所以,有學者稱孟子的詮釋學思想是中國文學批評的“情志批評的理論源泉”⑤徐桂秋:《論孟子與先秦詩學闡釋學》,《社會科學輯刊》 2004 年第3 期,第138 頁。。

三 經典本義的理解:以意逆志

上述毛亨所說的“詩者,志之所之也”,涉及“志”,即涉及孟子“以意逆志”的詮釋方法。學界對此已有許多研究成果,但仍留下了許多可以商榷的空間。

(一)“以意逆志”的內涵

孟子與弟子咸丘蒙有一段對話:

咸丘蒙曰:“……《詩》 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醇葹樘熳右?,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收f《詩》 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对茲h》 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潘寡砸?,是周無遺民也?!雹?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萬章上》,第2 735 頁;第2 735—2 735 頁。

咸丘蒙提出一個疑問:《詩經》 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⑦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小雅·北山》,第463 頁。,但是,帝舜的父親瞽瞍卻不以舜為君,即不行臣道,這是為什么?孟子回答:詩句“莫非王臣”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莫非王事”之意,詩人表達了一種“怨”的情感,即“勞于王事而不得養父母”。這與上文所言“《小弁》 之怨”同類。

緊接著,孟子又舉詩句:“周余黎民,靡有孑遺?!雹嗝鄠?,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大雅·云漢》,第562 頁。按照字面的意思,周人遭遇旱災,無人幸免,那么,今天就再也不存在周人的遺民了。但這并非事實,而是文學修辭的“夸張”手法。因此,孟子指出“說《詩》 ”必須突破文字、語言的藩籬。這與上文所論的“盡信《書》 則不如無《書》 ”相呼應。

由此,孟子提出了“說《詩》 ”的方法,同時也是普遍的經典詮釋方法:“孟子說《詩》 之旨,亦欲使后人知之,但深求其意義,其旨不特止于說《詩》 也?!雹嶷w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題辭解》,第2 663 頁。孟子將這種普遍的經典詮釋方法概括為:“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p>

這里“文”指文字符號,“辭”指文辭、言語。朱熹集注:“文,字也”;“辭,語也”。①朱熹:《孟子集注·萬章上》,第306 頁;第306 頁?!拔摹迸c“辭”的區分,即文字與語言的區分,這在今天已經成為文字學、語言學的常識:同一個語詞,可以表達為不同的文字符號;同一個文字,也可以代表不同的語詞。這在漢語中的最突出現象,就是大量的“通假字”。清代乾嘉學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學術成就,就是因為突破了文字的外殼,超越“以字求義”的方法,采取“因聲求義”的原則。因此,理解文本,不能“望文生義”。所謂“以文害辭”“以辭害志”,猶言“望文生義”。經典詮釋不能望文生義,而應突破文字、言語的外殼,通達作者的真情實意、作品的真實意旨。漢語“志”“意”是同義詞,故有“意志”一詞。因此,《說文解字》 “志”“意”互訓:“志,意也”;“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②許慎:《說文解字·心部》,第217 頁。這里的“察言知意”,正是詮釋當中的理解問題。

這里,“志”指詩人的情感意志,“意”指讀者的情感意志。趙岐注:“志,詩人志所欲之事”;“意,學者之心意也”。這里“志→辭→文”的關系,類似孔子所說的“意→言→書”的關系,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雹弁蹂?、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系辭上》,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82 頁。這與上文“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詮釋一樣,清代吳淇指出:“《詩》 有內有外。顯于外者曰文、曰辭,蘊于內者曰志、曰意?!匆源嗽娬撝骸坏灭B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辭也;‘莫非王事,我獨賢勞’,其意也?!雹軈卿浚骸读x詩定論緣起·以意逆志》,《六朝選詩定論》卷1,揚州:廣陵書社,2009 年,第34 頁。因此,所謂“以意逆志”是說:以讀者的心意去迎合、契合,從而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志,以此求得詩篇的真實意旨。這里,“‘逆’更是關鍵中的關鍵”;“‘以意逆志’的過程,實際就是融‘意’‘志’為一體”。⑤丁秀菊:《孟子“以意逆志”的語義學詮釋——基于修辭理解角度》,《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年第4 期,第141 頁。朱熹集注:“逆,迎也”⑥朱熹:《孟子集注·萬章上》,第306 頁;第306 頁。;“逆是前去追迎之之意,蓋是將自家意思去前面等候詩人之志來”⑦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58,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第1 359 頁。。這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在闡釋者那里重建文本作者的心理過程”⑧泓峻:《儒家闡釋學的理論特征及對于建構公共闡釋論的意義》,《當代文壇》 2018 年第2 期,第31—35 頁。。

需注意的是:“以意逆志”只是探求經典本義的方法。有學者說:“中國古代從來就有兩條差異深刻的闡釋路線。一條由孔孟始,重訓詁之‘詮’;一條由老莊始,重意旨之‘闡’。前者……所謂‘以意逆志’是也?!雹釓埥骸丁瓣U”“詮”辨——闡釋的公共性討論之一》,《哲學研究》 2017 年第12 期,第23 頁。這個判斷雖然并不適用于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的整體,但確實適用于“以意逆志”命題。有學者說,這“是釋義者之‘意’與釋義對象之‘志’通過‘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義的過程”⑩鄧新華:《“以意逆志”論——中國傳統文學釋義方式的現代審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 年第4 期,第110 頁。,“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意義生成方式”?郭持華:《“以意逆志”與文本闡釋》,《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年第2 期,第10 頁。。這是對孟子言論的“過度詮釋”,孟子這段話并沒有“形成新的意義”或“意義生成”的意思,而只有孫奭疏“以己之心意而逆求知詩人之志,是為得詩人之辭旨”之意。有學者說:“當讀者化身作者之后,其真切地逼近《詩》 篇之‘志’,也只是作為自己的‘支援意識’,它們終歸要服從于自己的‘集中意識’——所謂‘意’也?!?楊海文:《以意逆志”:從讀書方法到解釋學境界》,《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 年第5 期,第25 頁。這是把“以意逆志”理解為一種“六經注我”的方法,而非尋求經典本義的方法。至于孟子關于在詮釋中生成新義的思想,可見后文的論述。

相關的例子,據《孟子》 載:齊宣王見有人將殺牛以釁鐘,而“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孟子評論道:“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庇谑?,齊宣王說:“《詩》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①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梁惠王上》,第2 670 頁。這雖然不是講詮釋問題,卻也是“以意逆志”的一種體現,即以孟子之心去逆迎而理解齊宣王之心。詩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②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小雅·巧言》,第454 頁。,正是“以意逆志”,對于詮釋來說就是“它要求闡釋者在立足于自身體驗的基礎上,推測和恢復作者的原意”③張榆甜:《孟子“以意逆志”說與西方“作者中心”的闡釋學思想比較》,《滄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2 年第3 期,第90—96 頁。,甚至“比作者理解他自己還更好地理解作者”④[ 德 ]狄爾泰:《詮釋學的起源》,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年,第91 頁。。那么,“以意逆志”何以可能?雙方的心意何以能夠迎合、符合?趙岐注“人情不遠”,正是上文所論的“緣情解經”原則的貫徹,即孟子訴諸人心的“同然”,猶孔子言“性相近也”⑤何晏等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陽貨》,第2 524 頁。。孟子所說的“同然”,正是說的“情”:“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⑥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告子上》,第2 749 頁;第2 749 頁。例如:“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⑦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滕文公下》,第2 711 頁。;“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⑧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告子上》,第2 749 頁;第2 749 頁。,等等,都是情感的“同然”。

有學者質疑道:“像趙岐那樣,把‘人情不遠’作為‘以意逆志’的基礎似乎不妥?!湃俗杂泄湃酥?,而今人則別有今人之意,如何能夠以己意去推求古人之志呢?因此,能夠作為‘以意逆志’基礎的,很可能是超驗的良知;古人今人,皆存良知,‘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献佑小闹弧f,人人所同之心即良知,良知遇到相同的境遇,會顯發出相同的仁義之道?!雹崂顒P:《孟子的詮釋方法及其應用》,第379 頁;第379—380 頁。其實,孟子所說的“良知”也是一種“情”:“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雹廒w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盡心上》,第2 765 頁。這里的“愛”“敬”都是情感。

確實,人類具有共通的情感、意欲、理性,這是“以意逆志”的心性基礎。有學者指出“這種價值判斷首先是詮釋者之‘意’,如果作者也有相通的心性,那么詮釋者之‘意’與作者之志就能夠達成一致,兩人心同理同、莫逆于心”;“如果作者及不同的詮釋者在面對相同的境遇時,都能夠進行叩問本心的工夫,他們就往往能夠獲得相同的見解”。?李凱:《孟子的詮釋方法及其應用》,第379 頁;第379—380 頁。

因此,有學者說“所謂‘以意逆志’即含有伽達默爾所謂‘視域融合’與‘效果歷史’的意味”?李春青:《論先秦儒學闡釋學的理論與實踐》,第190 頁。,這是有道理的。不過,“以意逆志”畢竟不同于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the fusion of horizons),即不同于“此在”(Dasein)的“生存”(existence)與生存之外的“存在”(Sein)之間的融合。?黃玉順:《“直”與“法”:情感與正義——與王慶節教授商榷“父子相隱”問題》,《社會科學研究》 2017 年第6 期,第111 頁。顯然,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中的理解,以讀者自己的“正心”為前提,這也是上文講到的“正人心”的題中應有之義;否則,讀者如果懷著“惡意”,就無法理解作者的“善意”。盡管“‘意’與‘志’之間的歷時性也保證了二者之間視域的開放性,但這種開放性除了受到文本的限制外,還需要實現‘意’與‘志’之間的共通性——仁”①杜正偉:《論孟子“以意逆志”說的詮釋學對話基礎》,《時代人物》 2021 年第8 期,第28 頁。。

(二)“以意逆志”的步驟

明確了“以意逆志”的內涵,那么,“以意逆志”的具體過程如何?

1.“書不盡信”的態度:分辨

要“以意逆志”,首先涉及對經典文本的態度。上文討論詮釋的宗旨“息邪說”,曾提到孟子的態度:“盡信《書》 ,則不如無《書》 。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薄段涑伞?是《尚書·周書》 的篇目,今本屬于東晉梅賾《偽古文尚書》 ,原本已亡逸,學者認為即《逸周書·世俘》 。此篇記載武王伐紂,“血流漂杵”,極為血腥,故孟子不盡信。就連《尚書》 這樣的“圣人經典”也不可“盡信”,何況其他文本!這就需要上文談到的“辯”的第一層含義:分辨。

當然,孟子所針對的并不是圣人之“意”或“志”本身,而是其“辭”與“文”,或其“言”與“書”,即其言辭的表達與文字的記載。因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不能“以文害辭”“以辭害志”,而需“以意逆志”,直通作者的本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經典的本義;換言之,要理解經典的本義,首先就必須突破文字與語言的藩籬。此即“《書》 不盡信”的態度。

同理,“《詩》 不盡信”。上文談到,孟子指出:“《云漢》 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潘寡砸?,是周無遺民也?!泵献拥囊馑迹阂斫膺@句詩的真意,不能根據字面的意思,而需穿透語言文字,“以意逆志”,才能真正理解詩意。

總之,經典詮釋的步驟,首先就是“詮釋態度”問題,即首先必須對經典的語言文字表達采取一種“存疑”的態度。

2.“由詳返約”的路徑:論辯

面對經典文本,棄其不可信者而取其可信者之后,就是正式的詮釋過程。孟子指出: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② 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離婁下》,第2 727 頁。

這里所謂“詳說”之“說”,即指辯說。孫奭疏:“當先廣博而學之,又當詳悉其微言而辯說之?!边@里的“辯說”正是上文談到的“辯”的第二層含義:辯論。這種辯說,孟子以“約”與“詳”對舉,“詳”指詳盡的分辨、辯論,“約”指經典隱約的微言大義、本義。趙岐注:“悉其微言而說之者,將以約說其要?!敝祆浼ⅲ骸霸斦f其理者”,“欲其融會貫通,有以反而說到至約之地耳”③朱熹:《孟子集注·離婁下》,第292 頁。。

顯然,孟子認為:經典詮釋就是一個“由詳返約”的論辯過程。這既是講“以意逆志”的路徑,也是在講經典詮釋宗旨的實現路徑:“息邪說”即“由詳返約”的“論辯”,這樣才能夠闡發微言大義,以“正人心”。

四 經典新義的生成:即文賦義

上文討論的“以意逆志”,即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意契合,涉及的只是經典的本義問題。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中的更為重大的課題,乃是經典新義的生成問題。

(一)依文取義:經典意義的擷取

經典的新意義的創造或賦予,當然離不開經典固有的舊意義,即并不是憑空捏造而強加于經典。這就意味著首先必須依據文本,擷取經典的本義、作者的本意。

經典本義的擷取,可概括為“依文取義”,即依據經典的文本、語言、文字,擷取其固有的意義。經典詮釋盡管必須突破外在的語言文字表達,通達內在的意義,但這并不是說語言文字毫無作用、可以棄之不顧?!肚f子》 也有類似的說法:“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雹偻跸戎t:《莊子集解·外物》,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8 年,影印版,第66 頁。盡管“得意”之后可以“忘言”,但畢竟無言則無由“得意”。所以,上文引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孔子緊接著指出:“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睋蹲髠鳌?載:“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辈谎?,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雹诙蓬A集解,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襄公二十五年》,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1985 頁。因此,孟子指出:

王者之跡熄而《詩》 亡;《詩》 亡然后《春秋》 作。晉之《乘》 ,楚之《梼杌》 ,魯之《春秋》 ,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捌淞x,則丘竊取之矣?!雹?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離婁下》,第2 727—2 728 頁。

所謂“一”,謂三者皆為史書:《乘》 是晉國史書;《梼杌》 是楚國史書;“魯之《春秋》 ”是魯國史書,“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觀書于大史氏,見《易象》 與魯《春秋》 ”④杜預集解,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昭公二年》,第2029 頁;第2 126—2 127 頁。??鬃幼鳌洞呵铩?,既根據魯國《春秋》 ,也參考了晉之《乘》 、楚之《梼杌》 。這就是“即文”,即不脫離文本。

孟子分析了三個層次:“文”“史”是說史官記載的文本;“事”“史”是說關于春秋五霸當中的齊桓公、晉文公的事實、史實;“其義”是說孔子編纂《春秋》 的微言大義??鬃佑靡粋€“取”字,表明這種微言大義并非憑空捏造,而是魯國《春秋》 文本固有的意蘊,不過需要將其擷取出來。

顯然,“依文取義”乃是實現經典詮釋“以意逆志”的具體方式。

(二)托文賦義:經典新義的生成

孔子盡管用了一個“取”字,似乎他本人對《春秋》 的意義毫無貢獻,只是“拿來”而已。其實不然,不僅“竊”是自謙之詞,“取”同樣是自謙之詞。無獨有偶,孟子說“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也用了一個“取”字,這種“取”也顯然并非現成地“拿來”,而是通過選擇,在詮釋中賦予經典以新義。同理,孔子絕非現成地取用了魯國《春秋》 文本既有的意義。事實上,經過孔子的改編,此《春秋》 已非彼《春秋》 ,《春秋》 已獲得了新的意義。這種意義不是現成地“取”來的,而是孔子賦予的,此即“托文賦義”,即“對意義的重新認識和重新構造”⑤[ 意 ]貝蒂:《作為精神科學一般方法論的詮釋學》,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第129 頁。。這樣的“托文賦義”,有學者稱之為“自我闡釋”,認為“孟子是‘自我闡釋’的先驅者”⑥李春青:《從“文本闡釋”到“自我闡釋”——王陽明經典闡釋學思想的實踐性品格》,《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4 期,第49 頁。,這雖然不盡確切,似乎是純粹的“六經注我”,但也并非全無道理。

關于孔子《春秋》 的這種新義,后世儒者有許多說法,如《公羊傳》 《穀梁傳》 以及董仲舒《春秋》公羊學等。最早對孔子《春秋》 大義進行揭示的是《左傳》 :“《春秋》 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⑦杜預集解,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成公十四年》,第1913 頁。;“《春秋》 書齊豹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無禮,其善志也。故曰:《春秋》 之稱微而顯,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⑧杜預集解,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昭公二年》,第2029 頁;第2 126—2 127 頁。。這些都是魯國舊《春秋》 所沒有的新義。

不過,以往的詮釋尚未真正認清孔子《春秋》 的時代背景,因而未能真正把握孔子賦予之“義”??鬃用鎸Φ摹笆赖馈蹦耸侵袊鐣牡谝淮未筠D型,思想觀念上是中國的“軸心時期”(The Axial Period)①[ 德 ]卡爾·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魏楚雄、俞新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年,第7—8 頁;黃玉順:《“生活儒學”導論》,《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38—40 頁。,此時“周道”“王道”衰落,當時的“歷史趨勢”是從王權封建社會走向皇權專制社會??鬃訉Υ说膽B度乃是拒斥,而強調“吾從周”②何晏等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八佾》,第2 467 頁。??鬃硬贿x擇晉之《乘》 、楚之《梼杌》 ,而選擇魯之《春秋》 ,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方面,晉國、楚國都是“春秋五霸”之一,正是孔子和孟子所批判的專制“霸道”;而魯國不僅是孔子的祖國,更是周公之國,即是周禮的象征,所以韓宣子見到魯《春秋》 而感嘆道:“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雹鄱蓬A集解,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昭公二年》,第2029 頁。

所以,司馬遷說:“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 《書》 ,作《春秋》 ”④《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第3295 頁;第3310、3297 頁。;“乃因史記作《春秋》 ……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 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 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⑤《史記》卷47《孔子世家》,第1943 頁。;“夫《春秋》 ……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瓝軄y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洞呵铩?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周失其道而《春秋》 作”;“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⑥《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第3295 頁;第3310、3297 頁。這都是在強調:孔子嘆“王道”“周道”之失落,而欲撥亂反正。

孟子正是這樣認知的:“王者之跡熄而《詩》 亡;《詩》 亡然后《春秋》 作?!彼^“王者之跡熄”指春秋時期以來,西周建立的王權封建制度衰落,“圣王合一”不再;“《詩》 亡”即指《詩經》 所代表的“圣王”精神的衰亡;“《春秋》 作”指孔子《春秋》 所代表的“素王”精神興起,乃“圣”與“王”的分離,即儒者集團與權力集團的分離。不過,后世儒家未能抗拒“歷史趨勢”,未能堅持這種分離。

總之,無論怎樣理解《春秋》 之“義”,有一點是肯定的:這種意義并不是魯國《春秋》 固有的,而是孔子通過對它的詮釋而賦予的。在這個意義上,所謂“春秋筆法”或“春秋書法”,就是通過詮釋而賦予經典以新意義的方法,這里就不具體展開了。

五 詮釋的生活淵源:論世知人

行文至此,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仍停留于主體性的層級:讀者是一個主體,作者也是一個主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主體間”(inter-subjective)關系,“托文賦義”是作為主體的詮釋者的行為。問題在于:主體本身何以可能?這是20 世紀以來哲學的思想前沿問題。我們來看孟子的一段論述:

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⑦ 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萬章下》,第2 746 頁。

(一)作者方面:世→人→創作

這段話看起來是在討論“尚友”的問題,卻展示出孟子經典詮釋學中的一個極為重大的思想突破?!吧小蓖吧稀?,意謂上溯,趙岐注“尚,上也”;“頌”同“誦”,朱熹集注“頌,‘誦’通”①朱熹:《孟子集注·萬章下》,第324 頁;第324 頁。。孟子是說通過“誦其詩,讀其書”來“尚論古人”,即通過理解古人的作品來交友古人;但實際上,這里“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的質問,所傳達的顯然是另一種邏輯關系:如果“不知其人”,就不“可”能“誦其詩,讀其書”。這是因為:“詩”“書”是作者這個“人”所創作的,這是“某人→創作詩書”的關系?!叭恕笔侵黧w,因此,對于詮釋來說,要理解經典,前提是要了解作者這個主體。

緊接著,孟子又指出:“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边@是進一步說,要了解作者這個主體,前提是要了解這個人的生活背景。這是“論世→知人”的邏輯關系:唯有“論世”,才能“知人”,甚至“比作者自己更好地認識作者”②[ 德 ]施萊爾馬赫:《詮釋學箴言》,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第45 頁。。

有學者說:這里的“世”“當然也不同于今日學人所說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之類,但卻是比較接近闡釋學所重視的‘語境’。一個人的行事之跡也就是其與社會、他人建立關系的過程,這個通過其立身行事而編織起來的關系之網便是其言說的具體語境”③李春青:《論先秦儒學闡釋學的理論與實踐》,第1991 頁。。將“世”理解為西方詮釋學所說的“語境”(context),當然不無道理,但并不十分符合孟子的思想。這里的“世”有兩層含義:一指作者的生平事跡,即朱熹集注“論其當世行事之跡”④朱熹:《孟子集注·萬章下》,第324 頁;第324 頁。;二指作者生活的時代,即孫奭疏“其人所居之世”。后者是更大的“世”,即其時代生活背景。如趙岐注:“在三皇之世為上,在五帝之世為次,在三王之世為下?!蔽覀兘裉鞂χ袊鴼v史的大時代則有另一種劃分:宗族王權封建時代、家族皇權專制時代和民權時代。⑤黃玉順:《論儒學的現代性》,《社會科學研究》 2016 年第6 期,第128—129 頁。這種社會背景,對于作者這個主體來說,顯然就是“前主體性”“前存在者”的、作為存在的生活。⑥黃玉順:《如何獲得新生?——再論“前主體性”概念》,《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 年第2 期,第36 頁。

于是,孟子所揭示的是這樣一種關系:

世→人→創作詩書

時代→作者→創作文本

作者方面的這種“時代→作者→創作文本”的序列,同樣適用于經典詮釋的讀者即詮釋者方面:

(二)讀者方面:世→人→詮釋

所謂“尚友古人”,就是“作者與闡釋者之間的一場對話”⑦陳嘉映:《談談闡釋學中的幾個常用概念》,《哲學研究》 2020 年第4 期,第17 頁。。但是,與作者一樣,詮釋者這個“人”作為主體也是其時代生活的產物。時代生成作者,作者創造作品;同理,時代生成讀者,讀者詮釋經典。于是就有這樣一個序列:

世→人→誦讀詩書

時代→讀者→詮釋經典

這一層意思,孟子并未明言,但顯然已合乎邏輯地蘊含于“論世知人”思想之中。這才可以徹底地解釋“經典的新義何以可能”的問題:新義來自新世,即終究來自新的時代生活。上文所講的“托文賦義”,那還僅僅涉及讀者這個主體層級,即詮釋者賦予經典以新的意義。然而,讀者這個主體本身又是何以可能的?乃是其“人”之“世”,即其時代及其生平活動生成的。

上文所說的“緣情解經”,所謂“情”,其實還有另一層含義。眾所周知,漢語“情”有兩層含義:一指情感;二指情實、事情。在孟子的時代,這兩層含義尚未分化。①黃玉順:《儒家的情感觀念》,《江西社會科學》 2014 年第5 期,第5 頁。真切的情感就是生活的實情,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世”的本質。

這看起來類似于伽達默爾所謂“‘詮釋學’的工作總是這樣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轉換,從神的世界轉換到人的世界,從一個陌生的語言世界轉換到另一個自己的語言世界”②[ 德 ]伽達默爾:《詮釋學II: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年,第115 頁;第25 頁。。有學者說,這是一種“歷史與當下的穿梭式閱讀”③饒筠筠:《伽達默爾與孟子的解釋學思想——“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與“‘偏見’的合理性”之理論透析》,《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 2011 年第1 期,第16 頁。,這里的“歷史”與“當下”仍然是一種存在者化的理解。其實,孟子的“論世知人”思想顯然已進入了“前存在者”“前主體性”的視域。

(三)經典方面:生活→詮釋→經典意義

上述作者和讀者兩方面的“世→人→經典意義”意味著:不僅讀者和作者,而且經典本身及其意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詮釋中不斷地生成、生長著,即“被閱讀的文本也將經驗到一種存在增長,正是這種存在增長才給予作品以完全的現在性”④[ 德 ]伽達默爾:《詮釋學II: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年,第115 頁;第25 頁。。就此而論,則可以說:不是經典等待詮釋,而是詮釋生成經典。這才是真正的“創造的詮釋學”(Creative Hermeneutics)⑤傅偉勛:《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傅偉勛:《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年,第1 頁。。

這是因為:當下的詮釋活動本身屬于當下的時代生活,即是生活的一種樣態。所以,在這種作為當下生活的詮釋活動中,既非“我注六經”,亦非“六經注我”⑥陸九淵:《陸九淵集》卷34《語錄》,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第399 頁。,而是“注生我經”⑦黃玉順:《注生我經:論文本的理解與解釋的生活淵源——孟子“論世知人”思想闡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 年第3 期,第44 頁。,即詮釋者的新主體性與被詮釋經典的新義都是由詮釋活動所生成的。這里,“認知者和被認知者都牽連在同一闡釋過程之中”;“闡釋既改變闡釋者,也改變文本之所說”⑧陳嘉映:《談談闡釋學中的幾個常用概念》,第17 頁。。如果說“以意逆志”還是“古今‘間接對話’”⑨張瑤:《“以意逆志”闡釋理論之探究思路》,《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5 年第12 期,第88 頁。,那么,“論世知人”就已經是古今“直接對話”,這種對話之所以可能,就在于生活本身之“世”的連續性:“生活如水,情感如流?!雹恻S玉順:《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增補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117 頁。

已有學者指出:“在中國詮釋學的重建過程中,多數學者還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來使用詮釋學這一概念,對中國古代詮釋思想中的本體論內涵挖掘不夠,從而未能真正實現與西方當代詮釋學的溝通與對話。而孟子的詮釋思想中具有豐富的本體論內涵?!?李凱:《試述孟子詮釋思想的本體論內涵——兼論中西詮釋思想之異同》,《孔子研究》 2006 年第6 期,第93 頁。這里的“本體論”,如果所指的并非傳統的存在者化的“ontology”,而是關于前存在者的存在的“Being theory”?黃玉順:《何謂“哲學”?——論生活儒學與哲學的關系》,《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 年第2 期,第1 頁;《本體與超越:生活儒學的本體論問題》,《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年第2 期,第1 頁。,那就是一個完全正確的判斷。

綜上所述,看起來是人在創造經典、詮釋經典,實質上卻是生活在創造經典、詮釋經典:生活在通過詮釋而創造經典。生活造就了作者之“志”、讀者之“意”,才有“以意逆志”的經典本義的理解,才有“托文賦義”的經典新義的生成,也才能夠貫徹“緣情解經”的詮釋原則,最終也才能夠實現“息邪說,正人心”的詮釋宗旨、救世情懷。

猜你喜歡
注疏朱熹孟子
磨刀不誤砍柴工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清代浦鏜《周易注疏正字》“盧本”發覆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與朱熹
《論語》注疏之西方傳承:從理雅各到森舸斕
朱鼎煦與顧?!秲x禮注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