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路徑

2023-03-13 17:28孫傳明李艷紅
創意中國 2023年4期
關鍵詞:保護傳承非遺鄉村振興

孫傳明 李艷紅

關鍵詞:鄉村振興;非遺;保護傳承;數字化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背景下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鄉村文化建設是開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明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各民族的文化精華,是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礎。因此,保護非遺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保留鄉土文化記憶,激發民族智慧具有重要的價值。廣袤的鄉村是眾多非遺的發源地,也保留著非遺傳承發展的土壤。因此,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成效直接影響到鄉村文化建設的成果。然而,在各種技術以及主流文化的影響下,鄉村非遺仍面臨著保護與傳承的危機。切實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加快鄉村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已迫在眉睫。同時,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與發展,運用數字技術開展非遺保護已成為趨勢,對于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鄉村振興與非遺保護的關系

鄉村振興戰略與非遺保護是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的關系。首先,兩者主要針對的地理空間都是農村。非遺主要來源于民間,并服務于民眾生活。其保護和傳承的區域仍是以廣大的鄉村為主,農民是其主要傳承群體,鄉土空間是其重要的文化空間,這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地域空間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其次,兩者所面向的對象都是基層民眾。鄉村振興和非遺保護傳承都需要基層民眾的支持,并且只有把基層民眾作為主體,有效地發揮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理念才能實現最終的目標。再次,兩者最終的目標互相促進。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文化振興。非遺保護傳承的工作目標是通過傳承人培養、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數字化記錄等多種手段,傳承和弘揚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鄉村的文化振興。

(一)鄉村振興與非遺保護傳承互為依托

鄉村振興可以有力推進非遺的保護傳承。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鄉村的空間環境發生變化,從而對文化生態的平衡造成影響。因此,雖然我國已經從政府、社會、產業等多個層面開展非遺的保護利用與傳承工作,但是從非遺保護工作的落實來看,其有效的發展都必須緊緊依托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只有鄉村振興戰略得到有效推進,非遺的保護傳承才能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

(二)鄉村振興與非遺保護傳承相互促進

非遺保護傳承是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非遺是鄉村文化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根基,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資源。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可以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培育良好的鄉風,實現非遺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促進鄉村振興。同時,非遺的形式和內容獨具特質、富有地域文化特色,通過對非遺進行適度市場化開發,在保留其文化價值的基礎上挖掘其經濟價值,并面向社會開展市場運作,使其能滿足人們日益更新的消費需求。同時,利用非遺特色鮮明和大眾喜愛的優勢,與民俗旅游產業和新媒體等平臺結合,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也可以實現經濟開發與文化保護的良性循環互動。從該角度看,非遺是鄉村文化發展和產業振興的重要資源。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非遺保護傳承存在的問題

在鄉村振興建設的過程中,隨著城鎮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部分鄉村非遺未得到足夠的關注,優秀的非遺資源難以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實踐中,尚未轉化成具有資源和資本價值的生產力資源,因此鄉村振興建設中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問題仍較為突出。

(一)部分鄉村文化空間日益萎縮

在鄉村振興進程中,部分城鄉建設存在簡單的城鎮化傾向,使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鄉村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在不斷地迭變,致使承載著眾多游子鄉愁的農村地域特色缺失,很多傳統文化存在的土壤已發生較大變化。非遺包括了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以及相應的文化空間,很多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術等項目以及活動空間仍以物質為表現載體。因此,對非遺的保護也應該包含了對有關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的保護,但很多傳統文化的制作工具、活動空間、文化場所都在時代的進程中不斷萎縮。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發源于鄉村的非遺也逐漸脫離傳統的生態環境。但非遺的珍貴與特殊恰恰體現在它的地域特色上,而更換了文化空間的非遺很可能淪為表演性非遺,這種將城鎮特征植入傳統農村生活的方式,更改了非遺的地理空間、消除了非遺的存續載體,對非遺的保護傳承而言較為不利。

(二)村落傳統文化價值觀式微

傳統村落社區的原住民作為當地非遺的創造者、傳承者,會更加主動自覺地保護非遺和認同地方文化。但是隨著旅游開發、產業發展等多種業態融入傳統村落的地理空間,很多傳統村落同樣也面臨困境。部分村落的原住民不斷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經商人群的不斷涌入,過度商業化造成非遺的原真性衰減。此外,新生代的村民對當地非遺的理解大多僅停留在物質形態,其文化內核和價值未被完全接受。同時,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造成文化趨同,引導整個社會的價值走向。有些非遺逐漸被追求都市文化的個體打上落后的標記而被忽視。因此,一些基層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和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有待提高,包括外來人口,甚至本地村民們對當地的傳統文化已不再銘記于心,一些特色文化從逐步淡忘到趨于消失。文化價值觀的改變對于部分村落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三)非遺代際傳承斷裂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影響下,作為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主體的鄉村人才資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流失,面對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生活環境,很多年輕群體選擇走出去。此外,與工業化生產相比,非遺傳承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需要持續的堅守才能有所成就,且部分非遺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并不顯著,如一些傳統技藝、民間文學等對傳承人技藝和記憶能力要求較高,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這就導致了很多非遺后繼無人,對以“口傳身授”為主要傳承模式的地方非遺帶來較大的沖擊。離開了非遺生存的地域,也就隔離了千百年來祖先創作的環境系統,改變了師徒相承的生產關系,甚至改變了非遺背后蘊含的情感寄托和內涵。這種代際傳承斷裂造成的影響深遠且難以逾越。此外,鄉村傳承人的老齡化也帶來了非遺項目的脆弱化與高?;?,許多鄉村非遺因為后繼乏人,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三、鄉村非遺保護傳承的數字化路徑

我國農耕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保護鄉村非遺是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隨著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我國非常重視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各項政策法規的出臺、具體項目的推進與落實,均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非遺數字化保護的進程③。因此,針對鄉村非遺保護傳承面臨的困境,數字化手段對于保護非遺資源、提升非遺傳播與傳承的便捷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本部分從特色非遺數字資源庫、基層民眾的數字化技術素養、新媒體與鄉村非遺產業的融合發展等視角,多層面、多角度地探究鄉村非遺在數字化時代所面臨的機遇與對策,構建鄉村振興背景下非遺保護傳承的數字化路徑。

(一)加大鄉村特色非遺數據庫建設

廣大鄉村地區由于遠離城市經濟中心,各種資源豐富且文化保存仍有一定的優勢,獨具特色的非遺更為這些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文化稟賦。但是我國鄉村地區非遺種類繁多、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所以傳統的非遺搜集、整理、保存需要開展大量的工作,同時其文化空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必然會發生改變。數字技術可以對傳統工藝、民間歌舞、民間故事等資源使用視頻、音頻和多維動畫等多媒體形式,通過多種形態呈現出來,在數字空間再現其原生態的文化環境和傳統的工藝流程。

因此,鄉村非遺的數字化工作,首先就是對非遺數據的采集記錄,這一步是整個工作當中最為基礎的步驟。在數據收集的過程之中,非遺的數字化資源采集、處理與存儲的工作,可以對非遺整體性保護奠定基礎。因此,應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挖掘并采集記錄有特色的非遺資源,保護傳統文化的“原生態”內容,將會是鄉村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發展方向。圍繞這一趨勢,地方非遺保護機構可以凸顯鄉村的特色,建立一套有著完善運行體系的地方非遺數據庫,以應對鄉村文化空間改變的現狀。同時,基于目前已經制定的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建設具有本地區特色的非遺數據庫,也可實現全國各地域的數據信息互通與交流。

(二)增強基層民眾的數字化素養

非遺傳承所依靠的主體是人,其文化內涵只有通過人之間的傳播才能實現發展。提升基層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和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提升其主動利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數字技術進行本地非遺保護和傳播的能力。當前,非遺在實現數字化保護以及傳承的過程中,所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就在于很多農村地區的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因而傳承人隊伍觀念較為陳舊保守,不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這些傳承人對不了解的數字化技術產生陌生的距離感。部分愿意接納數字化技術的民眾也因為自身客觀條件的原因,如年齡和設備問題,造成學習能力的限制,因而對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呈現有心無力的狀態,導致文化保護和傳播的參與度遠遠不足。

因此,鄉村的基層民眾不能僅僅作為當地文化的掌握者,被動地等待技術人員的安排,應當在具備了保護意識之后,積極地增強自身的技術素養以及技術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相關的數字化工具實現相關非遺活動的記錄以及保護。例如通過智能手機等終端,對于本村落的民間手工藝進行更完整、更自然地拍攝,并且在后續的處理過程中,因為自身了解本地非遺并參與了視頻的制作,因而可以和技術人員有著更多溝通的渠道,最終使得非遺數字資料的收集處理更加合理。新媒體的興起,也是給鄉村非遺傳承人和文化愛好者提供了便捷的傳播手段,通過相關自媒體平臺的開通,實現非遺技藝的直播,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本地非遺,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因而要實現基層民眾在非遺保護工作過程中的真正參與,需要強化其數字化技術的意識以及素養。另外更加重要的是使其掌握更多的數字化技能,積極鼓勵當地村民采用數字化記錄的方式參與非遺的保護工作,自愿擔當非遺的傳播與傳承者,向外界展示具有地域多樣性特色的鄉村非遺。

(三)實現新媒體與鄉村非遺產業的融合發展

非遺本身就具備著一定的經濟屬性,眾多的非遺資源在歷史上也作為市場上的商品發揮其經濟價值。鄉村振興建設中應該合理地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將當地的特色非遺與鄉村產業振興相結合,以文化資源帶動產業發展,提升非遺傳承人的收益,可以同步解決好非遺代際傳承斷裂的問題。以移動互聯網、手機終端、自媒體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的數字化媒體的出現,對于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一系列的影響來源于新媒體所具備的即時性、去中心化、個性化、互動性以及低成本等傳播特征,為非遺提供了交互、多樣、便捷的傳播渠道。面對著非遺保護工作所面臨的困境,其中之一就在于傳統媒體對非遺傳播的范圍有限,而且表現手段單一。要實現新時代鄉村非遺的市場化難題,新媒體技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為了更好實現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善用新媒體強大的傳播能力以及表現手段,將會是鄉村非遺走上市場,促進年輕群體主動傳承的一個重要路徑。

新媒體對非遺資源的創新包括:利用非遺資源實現新的創意設計、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興文化產品、基于新媒體的傳播探索新的非遺商品營銷方法、通過產業的融合實現非遺衍生品的盈利模式等,這些方式的運用能在非遺資源的利用上,實現從資源核心層次的開發到后續外圍產品的銷售,構成了一整條完善的非遺產業價值鏈。因此,基于當前主流的新媒體傳播渠道,各非遺保護部門要讓新媒體平臺進一步“活”起來,實現鄉村非遺的文創開發,打造全新的文化產品形態。此外,通過采用數字化、網絡化以及智能化等手段,探索創新鄉村非遺的多樣化展示應用,開發具有科技含量的數字化展品,增加沉浸式的體驗度,吸引更多的用戶前來關注鄉村非遺,增強用戶口碑。因此,推進文化資源與互聯網融合是打造非遺產業化發展的一種途徑,同時也是宣傳和保護非遺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讓傳統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更具時代的生命力。

(作者孫傳明系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教授;李艷紅系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保護傳承非遺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基于三維掃描技術的唐陵雕塑數字化保護研究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態壁龕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