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社交媒體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研究

2023-03-15 03:05宋小莉王紹源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社交政治思想

宋小莉,王紹源

(1.運城護理職業學院, 山西 運城 044000; 2.山西財經大學, 太原 030006)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議中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而社交媒體作為廣泛流行的媒體形態,成為學生社交的主要選擇。高??衫闷湫畔鞑ヅ囵B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為此,高校需加強對社交媒體的應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

一、社交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 信息呈現方式趨于多元化

社交媒體為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產提供更多可能。其借助對話式的互動,突破了傳統的宏大敘述形式束縛,使學生在社交媒體平臺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學生可在社交平臺中,分享生活體驗。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學生擁有信息生產權利,其可借助社交平臺表達個人意見。社交媒體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呈現方式更加多元,有更多社會個體的參與信息傳播。同時,社交媒體中的主體交流方式也出現變化,不再以單純的文字進行交流,接收者可借助表情符號或圖片等立體生動的內容,接收信息,并感受形象化的信息表達形式。此外,在社交媒體中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契合學生的信息需求。

(二) 形成去中心化的交互環境

社交媒體成為學生的主要交流平臺后,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技術的革新使社交媒體功能得以拓展,在增強信息傳播廣度的基礎上,助力學生獲取信息,所以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全新生活方式。學生可在借助社交媒體檢索信息的基礎上,借助抖音、快手等軟件,參與內容制作和傳播。且社交媒體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為學生營造更加和諧的教育氛圍,賦予學生更多信息創造權利,進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續性創新成為可能。社交媒體的出現,將建構全新交流場域,使教育者不再處于中心地位。原有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逐漸被淘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去中心化,為學生和教育者營造更多平等交流機會。也就是說,社交媒體下的教育者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這將使教育者的信息過濾難度加大。此外,當前的大學生習慣在“圈層”中獲取知識,而相關圈層將在知識擴散中聚集同類型學生,并對其產生影響。而圈層中影響力較高的意見領袖,廣受學生喜愛,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新的輿論導向引領者,會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

(三) 衍生了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形成了交互開放的傳播態勢

社交媒體中的信息呈碎片化模式傳播,將助力學生突破時空界限進行泛在學習。學生可隨時借助不同移動終端進行知識獲取。社交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功能得以凸顯,其以互聯網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將在突破物理空間限制的同時,使學生接收海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所需,這說明社交媒體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將對學生產生較大影響。社交媒體通過互聯網建構了交互開放的信息傳播態勢。社交媒體包含了不同的信息傳播模塊,具備全域式特點。其呈現的交互式傳播,使海量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有利于學生自由甄選相關信息。特別是在社交媒體中出現的實時互動和群組交流等模式,將促進學習空間與生活空間的無障礙銜接,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范圍得以拓展。

二、基于社交媒體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

(一) 有價值:在學生聚集之處扎根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學生聚集之處展開。而社交媒體是目前學生廣泛喜愛的交流平臺,其有能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其一,社交媒體可滿足學生的多元認知需求。隨著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斷拓展,其對新鮮事物也愈發好奇。透徹分析目前廣受好評的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發現其中流傳信息的理解難度較低,有利于學生快速理解。且相關平臺為社會個體提供了相應的交流機會,二者的聯合將迅速拓展學生認知面,滿足其認知社會的需要。其二,社交平臺將滿足學生的自我認可訴求。無論是在社交媒體中進行信息傳播,還是信息分享,都能使學生形成滿足感,有利于滿足學生的自我認可需求,其用戶黏度也會隨之提升。

(二) 有趣味:在學生熱衷之處增強存在感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備一定有趣性,并且功能上要支持學生表達自我。而社交媒體將在自發流行中傳播學生的表達。其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交流意愿。學生熱衷在抖音和快手等社交平臺中交流和分享,是因為可在社交平臺中快速尋找的志同道合的“圈層”,可基于興趣愛好進行溝通和互動。且社交媒體將引導志同道合的個體聚集,促進其尋找身份歸屬。不同的“圈層”也是對不同學生的分類,這將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分類提供指引,可在了解學生個性特征后,提供教育參考。其二,促進學生形成內容生產意愿。社交媒體的受歡迎程度和其傳播形態息息相關,只有能拓展個體思維空間,并使人生成強烈存在感的社交媒體,才能激發個體的內容生產欲望。

(三) 有好處:在學生暢所欲言之處強化引導

社交媒體下的學生可借助互聯網表達個人見解,每個社會個體都可“隨心所欲”的傳遞信息,這使網絡輿論相對混亂,要求社交媒體在信息傳輸后具備輿論引導功能,并且借助輿論引導,助推社會個體實現行為或思想的改變。其一,借助提前設置議題,形成話題熱點。學生具備較強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欲望,可能被有心人誘導,出現言行問題。這需要社交媒體具備相應的信息篩選功能,例如,抖音會通過話題排行榜,引導熱點,減少輿論風向的偏差。具備相關功能的社交媒體,可方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設置議題,制造輿論方向,并篩選交流話語,凈化社交網絡空間。其二,社交媒體是包含學生在內,全體民眾共同參與的平臺,其用戶包羅萬象。社會個體將在網絡空間中聽到不同的信息傳達情感,網絡空間是新的交流空間。而官方微博和思政達人可借助社交媒體展開輿論引導,在話語表達權利交還給群眾的基礎上,使學生作為社交平臺的參與者,增強滿足感,以促進更多學生參與其中。

三、基于社交媒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對策

(一)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力

其一,強化對學生社交行為的正向引導,借助協同發力,形成共贏格局。社交媒體具備較強的開放性,可使學生近距離接觸不同媒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不再是學生接觸教育元素的唯一載體。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正在迅速滲透于學生的學習中,并存在于學生成長的不同環節,成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在某個或多個社交平臺中進行同步傳播。且社交媒體下的學生信息接觸機會增多,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干擾,容易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因此,應構建協同努力格局,發揮社交媒體優勢,促進更多專業和部門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宣傳,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力的增強。其二,構建體驗式教育,促進學生在社交媒體的網絡空間中,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社交媒體本身具備較強的虛擬性,可充分釋放學生活力,學生在網絡發言時,將透過網絡映射現實。為此,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社交媒體收集意見,借助態度收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出現問題的成因,對癥下藥,在為學生答疑解惑的征程中,使學生形成共識,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發揮積蓄力量。

(二)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其一,講好故事,利用有溫度和情懷的故事,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社交媒體以互聯網為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媒介,其中包含多元內容。內容對學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取決于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過程中的價值。而社交媒體屬于開放的信息傳播和生產平臺,海量信息在網絡世界中的傳播范圍不斷拓展。其中的信息可充分借助社交媒體發揮娓娓道來的特點,對好的感人故事進行發揚。例如,社交媒體可聚焦宏觀角度,從大的視角,對畫面震撼的故事娓娓道來。也可聚焦微觀視角,從細節處下功夫,傳播畫面溫馨的故事。對此,需確保思政故事有核心內涵。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會借助敘事化表達,展現核心教育,而在優化故事內容時要緊扣時代訴求,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闡釋,使更多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故事映入學生眼簾,以此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其二,構建良好的故事情境,適時說出合適的故事。社交媒體中涵蓋的信息繁雜,有用和無用的信息交錯縱橫,學生在多元信息沖擊下,很容易出現信息飽和問題。對此,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可借助藝術化手段強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故事化表達,以增強教育吸引力。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應在適宜語境和適宜時間中展現動人故事。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價值,與教育者的信息傳播模式息息相關。從此角度來看,教育者在與學生互動中,需不斷調整教學內容與教育模式,并善于利用社交媒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學生生活進行連接,在恰當的時間敘述合適的故事,充分基于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學生進行科學化引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感染力的提升。

(三)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

其一,借助數字化手段傳播情理俱合的內容,引導個體克服僅關注個人興趣或某個圈層的習慣,避免其將自己桎梏于特定空間內。為此,需針對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媒介素養。社交媒體以大數據技術進行信息收集和用戶畫像分析,可進行信息的精準化傳播。這要求思政教育施教者化解全新教育領域的恐慌,充分掌握信息傳播技術,并游刃有余地利用社交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對此,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需克服傳統千篇一律的信息傳播模式,在了解學生個性特點,進行數據分析后,為其制定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而利用個性化關懷,促進學生觸摸思想政治教育溫度??傊?只有觸及學生心靈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才能從思想上與其產生共鳴點,使學生真正信服學習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其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政治敏銳度。社交媒體會借助碎片化式信息傳播,形成信息的裂變,將促進信息覆蓋面快速拓展。但碎片化信息傳播,容易使學生無法了解相關事件的始末,學生有可能在信息傳播時,趨于情緒化,在信息中夾雜過多個人態度。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的圈層中,由于相關個體身份認同感較強,其情緒渲染效果也尤為強烈。這要求施教者強化對信息的把關,提升信息敏銳度,及時利用社交媒體進行信息和輿論引導,敢于在社交平臺中發聲,并對社交媒體中的碎片化情緒進行道理闡釋,以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

(四) 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

當代高校學生習慣借助互聯網溝通和娛樂,網絡輿論傾向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價值觀。而意見領袖作為在特定群體內影響較大的主體,將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社交媒體具備去中心化特質,任何社會個體既是信息接收客體,也是信息傳播主體,這將為意見領袖培養提供新的機會。意見領袖熟悉社交媒體平臺,也了解多元的網絡語言,其傳播的信息更契合學生的思想訴求,將以個人擅長的形式,在特定領域內發布相關優質內容,利用社交媒體傳播個人觀點,繼而獲得用戶喜愛。鑒于意見領袖在學生中的影響力,發現其言談舉止皆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因此,其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將關乎學生的價值觀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中,應善于利用意見領袖的正向引導功能,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社交媒體平臺時,發揮網絡意見領袖的引領價值,傳播正能量的優質內容。培養意見領袖將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也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效果,以此加強對社交媒體平臺的進一步利用。一方面,高??杉訌妼炔烤W絡意見領袖的培養和挖掘,使學生干部、優秀輔導員等具備一定影響力的人群展開正確價值傳播。另一方面,高校需對已有的網絡意見領袖展開科學化培養,利用理論和實踐教育相結合,促進網絡意見領袖全面發展,并在社交媒體平臺中強化對優秀事跡的科學化宣傳,以全方位支持網絡意見領袖的信息傳播工作,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

猜你喜歡
社交政治思想
社交之城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思想與“劍”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社交距離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