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李世熊詩歌的“詩史”與“心史”

2023-03-21 08:16
閩臺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詩史詩作

張 宇 張 翼

(福建警察學院基礎部,福建福州 350007)

“以詩為史”源自杜甫,后世雖因“詩”與“史”分屬不同的文學體裁,具有不同的表現功能,在“詩”“史”能否共通、能否互證的問題上展開激烈的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清易代鼎革之際,“詩史”成為“明清之際主導的文學命題之一”。[1]“抱有文化救國信念的清初遺民詩人們較之明末公安、竟陵詩人更為深刻的地方在于,他們進而把詩歌忠實表現‘現在之情景’與‘當前之事變’的功能和責任提到了當代史的高度”,[2]因此明季詩人的創作普遍具有“詩史”的意義。他們在強調繼承杜甫精神的同時,在傳統的“詩亡而春秋作”“以詩證史”等提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以詩補史”“以詩正史”“以心為史”等新說。[3]

李世熊(1602~1686),字元仲,別號媿庵,自號寒支,汀州寧化人。其生平事跡詳見《清史稿》《清史列傳·文苑》、鹿鼎元《寒支先生傳》、黎士弘《前征君泉上李先生墓表》等。李世熊是古今學者公認的明季汀州府文壇領袖,其詩作主要集中在《寒支集》中,初步統計《寒支初集》有詩歌306 題,計500 首;《寒支二集》有詩歌86 題,計102 首,共計有詩歌602 首。李世熊的詩作無論從內容還是題材上,都富有“詩史”意義,具體體現在“以詩補史”和“以心為史”兩個方面。

一、“以詩補史”:抨擊黑暗的社會現實,反映民生疾苦

“以詩補史”就是“以詩補歷史之不及備、不敢備者”。[4]李世熊生于明萬歷壬寅年(1602),卒于清康熙丙寅年(1686),是明末亂政、暴政的見證者,也親歷了明清易代的歷史巨變。李世熊曾感慨“世變之亟也,陵遲自神宗之季”。[5]這一論斷符合歷史史實,大明王朝至神宗皇帝始江河日下。首先皇帝荒淫,政治腐敗,如萬歷皇帝長期怠政,竟三十年不上朝;經濟上橫征暴斂,巧立名目;派遣礦監、稅監搜刮民財,兩監所至,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縱容皇親國戚大肆兼并田產,使大批農民破產,淪為流民,民變迭生。上行下效,朝廷內外,派系林立,黨爭不已,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貪污腐敗,中央主要職能衙門長官長期空額,政事無人料理。李世熊素有經世濟國之志,目睹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腐化,便將滿腔的憤怒訴諸筆端。李世熊的詩作中便有一大部分是批判現實,反映民生之作,如《熊經略》:

金矢注未明,皋陶怨何極。長城一夕崩,邊事多不悉。緬惟河陽敗,豈可責光弼。軍麾付弟子,時宰結親?。章奏竟糊涂,高才困蔾蒺。皎皎炬目光,死憤燭天日。公報郅支仇,少為陳湯直。輕身一薦君,獨與丹陽匹。[6]

熊經略指的是明末名將熊廷弼,他在巡按遼東期間,守備大固,有效地遏制了后金的進攻,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卻于天啟五年被冤殺,并傳首九邊。李世熊在《熊經略》一詩中贊揚了熊廷弼的功績,“公報郅支仇,少為陳湯直。輕身一薦君,獨與丹陽匹”,為熊廷弼之死抱屈,“皎皎炬目光,死憤燭天日”。通過熊廷弼之事,揭露了“長城一夕崩,邊事多不悉”的深層次原因,雖有“軍麾付弟子,時宰結親”任人唯親的腐敗吏治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章奏竟糊涂,高才困蔾蒺”,直接將批判的鋒亡指向了最高層。李世熊為熊廷弼的冤死抱屈不已,還曾作《讀佟氏〈幽憤錄〉因吊熊芝岡》詩四首,對國失棟梁痛心不已,更對明王朝黑暗的政治表達了無盡的憤慨,如《讀佟氏〈幽憤錄〉因吊熊芝岡》詩其四:

天壞由來力不支,黨人杳杳快恩私。襄平一綱連江夏,臺省批根假北司。辨諱豈能伸李賀,主逋何處得侯彝。舊家每道偉元孝,誰信侍中真可兒。[7]

明代士人多喜談兵,這與明王朝內憂外患的局勢有關,更源于明王朝在軍事上屢戰屢敗的困境。李世熊少豪宕不羈,也嘗單車走泉州,出安海潛視鄭芝龍。李世熊的部分詩作反映了明王朝的戰場局勢,如《戰城南》:

戰城南,死河北,河魚上食饑鳥逼。為魚謂鳥:‘莫競微軀’。城東新戰斗,尸尸枕籍盡肥腴。飛騎出沒,殘兵計謀。敵蹤今暫遠,功賞可尸求。尸莫守,泣冤磷,閉腐口。愿烏相食先自首,首蒙賊名安可朽?生負國恩,死為人冒功。兵言何傷,尸心不同。[8]

《戰城南》是漢樂府的舊題,李世熊的《戰城南》不僅延續了漢樂府揭示戰爭殘酷與人民痛苦的主題,“尸尸枕籍盡肥腴”,再現了戰爭殘酷的無限悲涼;詩的后半部分詩歌的基調從悲涼轉為激憤,“敵蹤今暫遠,功賞可尸求”,無情地揭露了當權者的卑劣與無恥。從這首短短的樂府詩可以看出,為何明王朝會內憂外患,會兵敗如山倒,為何龐大的明王朝會在一夕之間分崩離析,腐敗的吏治便是重要的原因。

風雨飄搖的明王朝,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寇賊多發,但受苦最深的還是百姓。李世熊的不少詩作反映了亂世之中百姓的痛苦,如《哀賴用雷振旉韻》:

人海波騰沸,輟筯詘長壽。發膚尚不保,顑頷復何憂……夾脰誠往烈,就鑊亦前猶。甘碎千金軀,何事不可求。上爭日月光,下配江河流。卞稽李若水,至今死乎否?悲哉珠抵鵲,君死竟何由![9]

李世熊在《哀賴用雷振旉韻》詩前有一引言,介紹了此詩的創作背景,“賴生朝會游邑令防將間,頗能為人禍福。時佃兵猖獗,與城中大戶忤?!林猩碁辄S氏所獲,磔裂而死。聞其慘毒,蓋書冊所無有也。嗚呼是可以無死乎”。[10]這其實指的是明末寧化的長關之亂,長關之亂是寧化長關黃通所發起的一場聲勢浩大的寇亂,寇賊燒殺搶掠,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痛苦,此詩便是這一史實的反映。

明亡之后,李世熊披發入山,但內心始終沒有泯去儒者關懷,終其一生,關心民瘼。如其《晚步》,“何日龍蛇靖,公然雀鼠橫。仙芝纏鬼目,羌管破鸞笙。爨肯因人熱,光羞與魅爭。鼎鐘吾自重,鄉里任相親”。[11]“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統治者的爭權奪利是百姓痛苦的根源。

二、“以心為史”:個人遭遇的內心流露

“以心為史”強調記載難以實指的心靈的真實脈動,以達至更深刻的目的。[12]李世熊《寒支二集》卷首著有《寒支歲紀》,記錄其一生重要的人生經歷,可謂是李世熊的人生傳記。其“以心為史”的詩作可與《寒支歲紀》相參看,對進一步豐富李世熊的思想和情感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李世熊的人生經歷以甲申國變為界,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心念國事,積極仕進,“然八躓場屋,宿志不酬,奄然廢朽”,[13]科舉的失利給李世熊以沉重的精神打擊。李世熊在詩作中抒發了這種壯志難酬的痛苦心緒,如《感事答劉佐明》:

慚愧神龍臥草廬,流淚三復射燕書。無能睨柱還雙壁,祗合埋首寢一車。捷足讓人犄角后,嘉名回顧攬揆初。斧柯難借余孤掌,禹甸茫茫種莫鋤。[14]

《感事答劉佐明》詩前有引,記載了感事的由來,“昭烈謂劉表曰:‘事會之來,寧有終極者能應于后者,此亦未足恨也’。是為英雄捷足者言耳。余家世單寒,才名瓠落,側身長夜,荒雞絕鳴。佐明所感者人事,余所感者己事云爾”。[15]在引言中,李世熊指出劉佐明所感者是人事,而對于自己而言感傷的卻是己事。

李世熊43歲那年與黃道周相交,兩人亦師亦友,雖相處不多,但對李世熊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對黃道周要挽明王朝大廈于將傾的宏圖大志,李世熊敬佩不已;黃道周殉國后,李世熊寫下了《聞銅山先生殉節》一詩:

正是天家震業時,先生苦志厲貞師。炊塵空鼓三軍勇,飲血幽求二帝知。世不可為無好手,死雖何濟見男兒。幔亭仙掌應揮淚,似海場駒未摯維。[16]

這首詩的格調慷慨激昂,大力歌頌了黃道周為國盡忠的精神,指出黃道周雖殞身,其精神將長存于萬古長空之中,并將一直激勵后來之人。

在李世熊的摯友中,彭躬庵尤與李世熊相知。事實上,李世熊57 歲時才與彭躬庵通書問答,這在《和贈彭躬庵》一詩中有所體現:

吾聞天民憂苦如負債,一朝汲汲圖千載。今見冠石彭先生……空谷廿載走鼪鼯,天假良辰僅此會。坐久將人入青云,闡揮欲極蒼玄外。愾然寤嘆何嘵嘵,變將復雅歌曹檜。[17]

李世熊64 歲時,攜子權由虔吉入青原山訪愚者大師,下南昌,泛鄱湖,游廬山,登五老峰,并留下了《青原訪愚者大師次文信公韻二首》,其一:

絕徑遮塵面,今披過眼煙。石泉相語嘿,魚鼓各清圓。白首承先覺,青山了舊緣。不知誰首尾,空數伏軒年。[18]

愚者大師是指明末著名的學者方以智,明亡之后,方以智遁入空門,是著名的明遺民。李世熊對方以智仰慕已久,在64 歲不遠千里前往拜訪方以智。兩人皆為明遺民中的豪杰之士,共同的生活際遇和情感經歷讓兩人感觸萬千,《青原訪愚者大師次文信公韻二首》對世事滄桑與人事代謝有著無盡的感慨。

甲申國變后李世熊絕意仕進,祝發入山,堅守著明遺民的氣節。然歲月遷移并不能撫平李世熊的情緒,反而無時不刻都牽引其敏感而痛苦的神經。造成李世熊痛苦的原因除了明清易代的時代巨變,還有對自己茍且偷生的自責自愧之情。李世熊的不少詩作就反映了這一自慚自愧的心情,如《續印貼》詩其六:

久從桑畝寄閑身,其奈腥氛式日新。誰信文章能報國,空勞造化范為人。天才舊許詩無敵,仙吏今聞饒尚塵,還憐野老冥飛晚,終愧巖耕鄭子真。[19]

李世熊博覽眾書、學貫古今,卻不能救世、濟世,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卻不能貢獻微薄之力,這讓李世熊自慚自愧不已。正因李世熊的自愧自慚,所以李世熊大力頌揚閨門烈婦,稱贊“閨閣亦吾師”,如《謝烈婦》詩其一:

寥落河山得女師,由來聶姊擬要離。明明僚月魂無夜,皜皜飛霜夏可移。應笑衣冠頭似杵,何能怒裂眼如箕。青楓嶺上流丹石,未許通人例勒詩。[20]

《謝烈婦》詩序介紹了此詩的創作背景,“隆武二年八月,閩關不守,大駕奔汀。宿衛蕭散,田仰所領潰卒將趨東粵,間道走建寧。出泉上下里,居民駭竄,丘人霖之婦謝氏與潰卒遇,抗節而死。里人哀而美之,歌詠其事。余碌碌茍活,殊愧貞魂。忍次諸賢韻后,聊備采風云耳”。[21]

在儒家正統觀念中,“婦道臣道一也”,也正因為婦道與臣道倫理的高度相似性,所以往往在易代之際,閨門烈婦往往成為文人競爭吟詠的對象,其實質是寄托了文人重振綱常的良苦用心。李世熊也是如此,在敘述了謝烈婦“抗節而死”的英勇行為后,更加反襯自己“碌碌茍活,殊愧貞魂”,對己的自責有加重了幾分。

甲申國變后,李世熊祝發入山,除了生活的困頓,還有精神的孤寂,因此若有人造訪,李世熊必會欣喜若狂。如《入山十載,親友闊絕,惟劉佐明不遠百里,三顧寒廬,感深喜劇,和詩四章》詩其一:“郁水愁山意忽開,如吟如嘯唾香來。十年三足伊人面,值得逢場千萬回”,[22]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與物質上的窮困與精神上的孤寂相伴而生的還有老病,李世熊《答葉慧生書》詳細描述了其發病的情形,“忽忽二月,弟遂中風,口目喎斜,語言蹇澀。八月以來,口眼稍稍復故,九月初旬,方得出戶,一望高旻,如夢初醒,然意思頹落,不復振拔如恒,至十一月中,舌畔作痛,仍礙話言;下唇怠緩,時自流涎,頗又似病初作時”。[23]李世熊的不少詩作也反映了其病中的心緒與狀態,如《病起》詩其二:

君親何日報,未可厭殘年。溷早憑花墜,玉終唾瓦全。換頭寧作我,洗髓笑頑仙。獨自憐焦尾,堪安野繭弦。[24]

三、山水詩中的“詩史”與“心史”

李世熊甲申國變前的山水田園詩,大多具有“清新逸遠”的風格特征,甲申國變后,李世熊的山水田園詩則融入了時代的滄桑和個人的感傷,是李世熊“詩史”“心史”詩作的補充,如《瑞華嘆》:

莽莽華何瑞,荒壇綱薜蘿。人梟連怪鬼,嗔火攝癡蛾。膻盡蠅雖散,牙甘虎尚磨。欲將荊棘斬,其奈斧無柯。[25]

《瑞華嘆》詩前有引,“瑞華舊故勝剎,僧徒百十,香積豐腴。頃年三四魔鬼構禍,寺檀巢焚元隕。有司莫問,檀弊而魔鬼亦疲散矣。今年四月,劉佐明百里來晤,追憶昔游。所見殿廚草翳,足音闃然。惟諸佛黯黯相對而已,痛恨無良詒此酷毒,愴然賦詩”。[26]凋敝的現實景象引起了李世熊的無窮憤慨,可“欲將荊棘斬,其奈斧無柯”,有改變現實之心卻無改變現實之力,不由讓李世熊傷感。再如其《和陶歸園田》詩其二:

士方不遇時,意氣常鞅鞅。野鶴在雞棲,能無云際想。羽毛正離披,九霄安得往。君看園中蔬,靜聽膏雨長。人生何不為,心定志自廣。衙門且棲遲,因風適蒼莽。[27]

李世熊的和陶詩顯然是仿陶詩而作,也力圖表現出陶詩平坦自然、悠閑自得的心境;但其和陶詩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凄涼、孤苦的心緒,正如李世熊在《和陶歸園田》題序中所言,“自古養志者遁跡于深山,一往將終焉。豈復知歲年有時,罹世網如魚脫于淵”。[28]這是時代巨變在山水田園詩中的反映,是李世熊“詩史”的補充。

李世熊的部分山水田園詩還大量運用了人格化的意象以烘托自己高潔的品格和不屈的氣節,是李世熊“以心補史”詩作的補充。如《古松》:

受命于天冬亦春,惟公可許膽包身。千秋知己孟東野,解道青青木不臣。[29]

李世熊《寒支集》中以松為主題的詩歌就有四首,這四首詩無一不突顯了松的高潔,松的磊落,雖是詠松,何嘗不是作者自身的寫照。再如《晚菊》:

荒徑寒花伴苦吟,停香矜影一籬陰。秋過素節更生藥,冷謝歡場買笑金。騷客迨時餐夕落,仙娥臨月沒丹心。陶公已逝康生老,獨與風霜耐到今。[30]

李世熊詠物詩中歌詠梅花的詩作最多,高達10 首。李世熊筆下的梅,具有多重意義。首先李世熊并不認同世人對梅的看法,“世稱梅者必配以孤山處士,處士名動”,[31]在李世熊看來,“孤山處士”的傳統意象并不能代表梅的高潔,“孤山處士”不過是通往終南的一條捷徑而已,只有真正消融功名利祿之心的高士才有資格配稱梅的知音人。

同樣李世熊筆下的梅也象征著不屈的人格和堅定的意志,“寒圃植梅十數株,壬辰寇亂,毀伐殆盡,存者二本而已。因嘆國變以來,巖貞國艷求如十數株者,死而不辱,亦何可得。其拔足湯火,三炊不敗,僅存如兩梅者,亦殆矣哉,作梅嘆”。[32]如《梅嘆》:

骨立霜霄內,身全鼎鑊邊。往還范氏火,下上寧封煙。雙璧完如故,兩生名僅傳。矢心恬九死,義不讓人先。[33]

綜上所述,甲申國變后李世熊的山水田園詩成為其“詩史”“心史”的重要補充,他在山水田園詩中敘述了世事的滄桑變化,人事的變遷,從中可看出李世熊對明清易代的悲愴之情;同時李世熊在山水田園詩中大量運用人格化的意象,既表現了自己人品的高潔,也表明自己在孤獨、寂寞現實環境及重重的精神壓力之下,絕不動搖的決心,是李世熊氣節的寫照。

四、結語

李世熊生活在明末清初這一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也親歷了明清鼎革的歷史巨變。這一時代巨變將李世熊的詩歌緊緊與個人的遭遇、時代的變幻合起來,從而具有“詩史”的意義。李世熊“以詩補史”的詩作抨擊了黑暗的社會現實、對民眾苦難的關注,其“以心補史”之作既是對個人人生經歷的映證,也記錄了甲申國變后對理想信念的堅守,細致地表現他痛苦與悲涼、希冀與絕望的心態。李世熊詩歌的“詩史”與“心史”,在當時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猜你喜歡
詩史詩作
梁潮詩作《水里邊》·源清書法
百年詩史巨著——《百年詩頌》
???? ????? ??(詩作)?? ??
“東亞漢詩史(多卷本)”簡介
蘭鐵成紅樓詩作手稿
天資聰穎,幼年詩作得贊許
杜詩“詩史”說檢討
簡論梅堯臣寫實詩作的晚唐情結
金代女性作家及其詩作考略
農村題材小說與馬烽的“詩史”追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