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客家傳說故事研究:以美濃文本為中心

2023-03-21 08:16黃秋菊
閩臺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美濃龍神客家人

黃秋菊

(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 363000)

口傳文學主要通過世代口傳存續流傳下來,一個地方的生活文化成了民間文學最好的材料。傳說故事是民間口頭敘事文學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一個地方特定的人、時、地、物、事等的口頭故事,以部分現實為基礎,加以渲染而成的民間文學。傳說故事通過口傳或有文字流傳下來,口頭傳說都具有當地語言特質的色彩,體現地方民間文學的語言內涵。一般來說,傳說故事的歷史性較強烈,跟特定地方的歷史人物、事件或地方風土、風俗習慣等有關,經過世代的傳遞與人們的渲染和解釋,讓地方上的傳說故事更加活躍,并傾向于真實。

高雄市美濃區為臺灣南部客家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自清乾隆期間開莊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本文采集了美濃開莊以來的故事傳說,根據題材分為拓墾傳說、人文風情、神靈傳說等三大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傳說故事,都是豐富的文化資產,刻畫客家人早期的生活經歷,引領后人去認識與親近地方鄉土。這些富有豐沛想象力所投射的傳說故事,是人們口頭的集體創作,一代又一代地傳遞和記憶著屬于自己土地的故事,豐富了客家民間文學,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一、拓墾傳說

(一)蛇山和龜山

在臺灣的屏東高樹和高雄美濃接界處有兩座山頭,因山形之故名曰蛇山和龜山。這兩個山頭連接并互相對峙著,側有荖濃溪流經,在溪畔有一條街,叫做龍肚街。每逢雨季,龍肚街便深受澇災之苦,當地傳說是因為蛇山和龜山把洪水堵住,致使洪水肆虐莊頭。于是,村民議決把蛇山和龜山相接的最低處挖掘通道,引導山水流出。村民踴躍地前往山腳挖掘,待明日繼續動工時竟發現開鑿處完好除初,連續幾日都是如此。村民議論紛紛,決定夜泊現場一探究竟。在半夜竟聽到蛇山和龜山的對話,得知龜山和蛇山都不怕鍬鋤開鑿,前者怕劍,后者怕鋸子。于是,村民改用劍和鋸子挖掘山腳果然成功,而荖濃溪的水一度染成紅色。神奇的是,翌年起,龍肚街此后再也沒有水災。[1]

“逢山便有客”,客家人的生活環境多是丘陵地帶,蔥郁山林始終覆蓋神秘的氣息,蓋為近山地區,自古人們對山林的自然崇拜與敬畏,因而依附自然地理而有較多的故事題材。而相關蛇和龜對話的故事也有多種說法,內容大抵是人們聽到動物的對話而成功完成地形的改造。故事里被劍和鋸子攻擊的烏龜和蛇,事實上代表的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建設地方。人與環境的互動下,出現了許多神靈傳說作為開發時期的科學解釋,自然山系的渾然天成,加上后天人文氣息的積累,成為龍肚莊的故事傳說占美濃其他村落最多的比例主因,也提供我們理解美濃客家聚落的形成由來和路徑開發的一種理解。而關于龍肚莊的秀麗景色也有諸多文學作品留下,龍肚文人鐘鼎元、鐘世充著有《龍肚八景》的詩作,分別是《茶頂晴嵐》《竹門煙雨》《龜頭秋漲》《龍闕澄潭》《柳塘魚浪》《牛欄牧笛》《圣亭野望》《嵫嶠樵歌》等,將龍肚莊的地景風貌留下永恒,讓后人得以細細品味。

(二)造福一方的水利三恩公

乾隆二年(1737)龍肚開莊,龍山東側無水利之便,由鄉人鐘丁伯出資雇工從龜山、獅山之間開鑿入水口,開莊領導人涂百清招集鄉民戮力建設水利工程。開發水圳灌溉約一百多甲的田,尚有余水則引到鄰莊中壇、柚仔林一帶。夏秋時節,荖濃溪暴漲洪水改變水路,引起各聚落村民的爭水沖突,紛亂中龍肚莊民打死了高樹鹽樹莊人,兇手一時無人出面承認。爭水事件告上鳳山縣令,龍肚莊民蕭阿王自首頂罪,龍肚莊民全在街上悲愴地目送他上縣府受刑,成為這起事件的犧牲者。也有一說,則是蕭阿王不滿縣令裁決不公,揮起大刀砍向縣令座轎,以迫縣令做出較公正的判決。[2]

乾隆三年(1738)水圳的完成,“不特龍肚一莊盟其余澤,而中潭、柚仔林亦蒙其余澤焉”,[3]使得大部分的美濃地區人民均沾其澤。鐘丁伯、涂伯清、蕭阿王等三人,為地方水利建設造福鄉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義犧牲,后來龍肚莊人感念起他們三人的偉大貢獻,將三人供奉在龍肚清水宮并尊稱為“水利三恩公”,并在功德牌位上書寫對聯:“捐軀愿洗鄉人罪,敢果承供世代香?!彼麄儚娜说缴窀窕奶嵘?,揭示了三位水利恩公因其愛鄉愛土的忠義精神,受到地方民眾的尊敬與愛戴。蕭阿王的犧牲讓爭水沖突暫告一段落,時鳳山縣令王瑛曾最后也做出了裁示,將供水比例依各莊頭所交租谷數量比例分配,乾隆二十六年(1761)立下《奉憲示給圳界碑》于里港街上的雙慈宮。[4]

人類的生活傍水而居,清朝時期閩粵移民來臺,往往因爭土地、爭水源問題而發生各類型的械斗,水資源的掌握深系家族的發展和村落的建設。清朝臺灣社會分類械斗不斷,而這起事件包含了閩客械斗(客屬的龍肚莊民、閩籍里港莊民)和爭水械斗。臺灣閩南俗話說:“客仔猴,占水頭”,在干季之時居于下游的福佬人常截不到水使用,似乎可以想象他們氣急敗壞、咬牙切齒咒罵的畫面。臺灣俗諺:“開埤做圳,人人有份”,說明了當時地方民眾參與水利建設的興盛程度,也是十八世紀拓墾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史的寫照。

二、人文風情傳說

(一)保家衛民的李龍

“喂,李龍來啦!”喊一聲,啼哭中的小孩噤口不敢作聲。李龍,美濃下莊仔人,體型魁武,平日助父母務農,不尚讀書,但騎射拔類超群。清同治元年(1862),發生“戴潮春事變”,勢甚猖獗;陷彰化,圍嘉義,官軍潰敗,飛檄全臺。時勢艱難之際,李龍奮勇而出呼集同志,數日之內,組織了三百人,星夜赴臺南。抵嘉義城附近,與賊接戰,李龍督率全隊奮勇擊殺,嘉義之圍即解,由此班師奏凱。后因軍功上憲慰其勞,賜以金吊,復申奏朝廷,榮賞五,以表其功。[5]

戴潮春(?~1864),字萬生,彰化四張犁人,祖籍福建龍溪?!叭暌恍》?,五年一大反”是清朝時期臺灣社會的現實寫照,“戴潮春之亂”(1862~1864)是臺灣三大民變之一,歷時最久。臺灣南部的客家人,在下淡水覓得可以安身立命的居所,后形成六堆組織來守護家園。清代的臺灣“義民”是一種鄉勇、團練之類的戰斗組織,平時為農,戰時為兵,李龍很顯然的就是當時的義勇軍,協助朝廷平定亂事。李龍義勇保家衛國,鮮明的人物刻劃具有震攝人心的效果,如同長輩常以警察一職來遏制小孩哭鬧的行為。李龍這則故事很具體地描寫了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然而查閱《臺灣通史》未見在戴潮春事件里提及李龍的相關記載。[6]李龍的義行是清代臺灣紛亂時代中客家人保家衛民的一個縮影。

(二)抽猴筋

美濃舊時風行過一種有關女人的婚姻怪俗:“抽猴筋”。這是一種女人之間的戰爭。夫妻離婚后的一季(以收稻子一次為一季)之內,若男人再娶新妻時,前妻便有發動“抽猴筋”一次的權利。戰書必須由族中長老送交對方,書中言明交手的時間、人數、攜帶的武器(趕雞棍或槌谷棍)。新妻接到挑戰書有的會選擇向前妻示好,請求原諒;有些選擇接受挑戰,交手一番,決無旁人幫手,男人也不得干涉此事。出手時新妻也得先讓三招,才能正面還手,最后由兩方女性長輩認為適當時,便出來排解打圓場結束這場“抽猴筋”。據說直到同治末年黃驤云(又名黃金團)中進士以后由他勸化,才消除了該惡習。[7]

“抽猴筋”本意是“找做錯事的人算賬”,在美濃鄉土社會“抽猴筋”屬于一種懲罰性的游戲,前妻率眾騷擾前夫重組的家庭,雖說是為遏止離婚風氣,給前夫還以顏色,說到底還是女人之間互相為難的糾葛,男性永遠是情感的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從“抽猴筋”的特殊民情彰顯了美濃客家婦女的剽悍形象。這樣的故事對美濃婦女的原型應有所本。第一,“抽猴筋”的形象也是客家婦女精神自主的一種投射面,客家山歌:“阿哥敢食三斤姜,妹子敢頂三下槍,妹子做監郎送飯,郎系殺頭妹抵當?!边@首山歌除了體現客家婦女對丈夫的忠誠外,還洋溢著客家女性的義氣豪邁,“郎系殺頭妹抵當”呈現了俠女般挺身而出的風范。第二,臺灣地處副熱帶氣候,理環境提供了檳榔良好的生長條件,北部客家人來到南部見到美濃婦人,竟是這副驚人模樣:“下南妹仔靚是靚,著個藍衫齊腳掌;上頭梳個面線髻,下頭含個檳榔水,看到鬼也驚?!盵8]生動地傳達了六堆女性的外觀形象:全身上下都好,就是滿嘴的檳榔渣以及被檳榔汁染黑的牙齒令人不敢領教。

因此,美濃客家婦女嚼食檳榔的飲食習慣,加上不纏腳的文化特性,自然而然讓人發想她們剽悍且不拘禮法的樣態了??图宜字V:“腳大踏地穩,腳長似龍船”,意味著頂天立地、神龍活現之樣,似乎回應美濃客家婦女在“抽猴筋”活靈活現的武裝形象。

(三)臺灣客家首位進士黃驤云的傳說故事

1.受天子贊美的竹頭角地瓜

出生美濃竹頭角的黃金團(黃驤云小名)上京去赴考前,母親為他準備了用當地特產的糖番薯“白葉青心”煮熟并曬干后讓他當點心。高中后,他忽然想起母親給他的番薯還沒有吃完,便把番薯糖翻出來吃得津津有味。突然皇上來看他,要跟他談談有關臺灣的情形,他請皇上也嘗嘗家鄉的土產?;噬弦怀源篌@,問他是什么制成的?黃金團怕說番薯會被皇上取笑,因為在家鄉番薯是最低賤的食物,所以他告訴皇上說:那是地瓜?;噬腺澆唤^口說:這地瓜真好真甜。經過天子龍口一贊,從此竹頭角的番薯遠近馳名。[9]

2.皇帝賜名的茶頂山

黃驤云中進士衣錦返鄉祭祖,據說神木奇跡長出茶葉,黃驤云將該茶帶回朝廷,進貢皇帝半斤的紅茶,贈送給宰相為一斤?;实鄄唤?,詢問黃驤云。他答復,贈送皇上半斤茶葉是向東方生長精制,質量較好且醇厚芳香;送宰相的是向西方生長茶葉,質量稍差且濃度較薄,并當場泡茶證實?;噬洗髳偛⒓为勊?,問茶從哪里摘的,驤云回答“大頂”,皇帝覺得不好,立即賜名“茶頂”,此即“茶頂山”名稱由來。[10]

黃驤云(1790-1841),原名定杰,小名金團,后改名龍光,其后又改名驤云,字雨生。他是全臺首位客家籍進士,美濃小鄉鎮出了這名大人物,因此附會于他的故事也多。黃驤云“好學不倦,……自度居于臺灣一隅,終難發展,乃渡海留學于福州,居鰲峰,攻讀十年,不歸故里”,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考取舉人,十年之后,于道光九年(1829)赴京會試,以第十五名高中貢士、殿試二甲第七十二名進士,為臺灣六堆客家首位進士,“可謂粵族中科舉之先鋒”。[11]據說黃驤云準備去北京考試的前一天,他們家養的母雞居然跑到廳堂門口的門坎上高啼。這是極不正常的事情,被人視為不吉利的預兆,他的母親機智的說:“雞母啼出雞公聲,金團去到考頭名”,巧妙地將不祥的征兆轉換過去,金團果然高中進士。據說他衣錦還鄉由東門進莊,并為此樓揮毫書寫“大啟文明”四字,期勉美濃學子奮力向學,至今仍懸于東門樓門楣之上。

茶頂山原名“大頂”,迭秀雄峰,地景優美,清朝美濃文人鐘鼎元留有《茶頂晴嵐》一詩,歌詠茶頂山美景:“龍莊發祖小昆侖,頂有茶鄉動客魂。地脈遠來千迭秀,山形高據一方尊。云開黛色青搖眼,雨霽嵐光綠到門。幾度登臨憑眺望,諸峰羅列作兒孫?!鄙羁痰孛枥L茶頂山居高臨下的氣勢,眼下盡覽絕妙風景。美濃由古至今都是文風鼎盛的客家聚落,當年貧困的竹頭角出現了臺灣首位客家進士黃驤云,地位上備受推崇。茶頂山、竹頭角的地瓜由俗而雅的轉換,因黃驤云的關系而有了更傳奇的色彩,這些傳說故事是反映客家人崇文重教、尊敬斯文的最好說明。

黃驤云生平眾說紛紜,人生中大半時光在臺灣北部活動,新竹、苗栗與臺中都留下足跡,他的女兒嫁給新竹望族林占梅。在連橫《臺灣通史》中也記載黃驤云是苗栗頭份人士,而非美濃竹頭角,但他中舉、進士的功名棋桿座卻留存在美濃,留在茶頂山上。[12]搬遷至頭份的黃驤云,生育有五子,其中黃延佑、黃延祚兩位皆中舉人,堪稱為書香世家。

(四)白馬報金恩

據傳清光緒年間,宋家祖先剛從廣東省梅縣遷居來臺,族人宋阿昌帶領族親在美濃莊尾開拓基業定居。宋阿昌的妻子在菜園中忙著收割豬菜、地瓜,并放在竹叢旁邊的一只水缸附近。第二天早晨發覺水缸的水少了,豬菜葉和地瓜也不見了;一連幾日都是同樣的情形,于是他們決定要查個水落石出。一到午夜,竹林中忽然走出一匹純色白馬,把水、地瓜和豬菜吃個精光后,漸漸消失在竹林中。他們發現白馬消失處有一石頭伯公(土地公),燒香祭拜一番后,并在大石周圍挖掘出一罐金銀。宋家利用這些財寶做生意,成為地方首富也扶助貧寒,設立“吟杏書室”教育人才,并提供幾處“茶亭”以便利往來行人免費茶。[13]

白馬圣潔的象征在戰場或是文學作品中經??梢?,在中國社會,白馬被賦予了神圣的宗教形象,是一“祥瑞靈異之物”。[14]白馬的出現隱含著先民對神圣動物敬畏的一種心理影射,通過白馬三次夜訪引出富貴征兆,從不翼而飛的食物、白馬神秘物的到訪、得到神靈啟示最終得到財富,這樣的情節安排讓故事本身充滿懸疑和期待,同時也有好的結果。發財后的宋氏夫婦對地方貧困人士雪中送炭,推行教育作育人才和設立茶亭免費奉茶的社會公益活動,讓白馬送金的恩澤推及鄰里,不單單獨厚自己。實踐為富且仁是美濃宋氏家族感念上天賦予的恩賜,在其祖堂“京兆堂”的堂對上刻著“青山老屋、白馬名家”對聯,以示后代子子孫孫永遠不會忘記“白馬報金恩”的美事。

“吟杏書室”(當地習慣稱作宋屋學堂)為二進合院式學堂,內有供奉著孔子和文昌帝君神位。宋家積極教育子弟,將部分族田收益供應學童獎學金,一直到臺灣日據時期,仍繼續接收各地學生學習漢文。白馬名家為清末美濃的教育設施,對于宗族或周邊住民而言是重要的歷史空間,是美濃地方發展和文教發展的見證。

三、神靈傳說

(一)協助退敵的戰神廟竹扶人壇

乾隆三十三年(1768)黃教倡亂,龍肚以四旗復縣,留一旗守莊。正月十四日,有閩匪及土蕃聚眾數千,各攜石灰一袋,由新寮莊盤山越嶺而來。莊人大驚,欲逃遁時有鐘家一婦人,稱為“老虎媽”者,挺刀而起,以裙為旗,驅押旗丁及婦女向前迎敵,接戰于牛欄窩。是時倉猝遇敵,鎮莊之大銃雖然赴及,未有銃架,倉忙中忽有一竹自倒,遂作銃架之用。戰良久勝負未分,忽東風大作,眾匪以為天助,遂以石灰揚起,我莊士女退伏窩口,俄睹空中有一神人,若隱若現,似有著裙之狀,以扇一揮,其風即返,我莊士女乘勢進擊,匪眾大奔,追至山后一窩,斬首數百級,至今人稱為殺賊窩。莊人以此番之戰,有神護助事平,之后將倒竹之所,立為神壇,名曰竹扶人。扶字本夫字,其后每年正月十四日,于此烹羊宰豬,以享以祀且演銃焉,蓋志戰功也。貢生鐘鼎元先生撰有竹扶人記,今人猶有傳頌焉。

這則故事收錄于《美濃鎮志》的《龍莊古紀》手抄本[15],其細節描述較其他版本更為具體,人物性別的刻畫最為靈動,尤其客家女性巾幗不讓須眉之氣勢,躍然紙上?!爸穹鋈藟钡膫髡f把竹子擬人化將其寓意為神明救難,保衛了村民的生命財產,乃客家人樸質和多神信仰的典型象征,是移墾背景之下所產生的臺灣本土信仰,屬于發生在美濃在地性罕見的民間信俗。

傳統客家婦女相較于其他族群的女性,與男人一樣肩負經濟生產工作,傳說故事中“老虎媽”英勇領導的形象和莊內婦女團結殺敵的氣概,反映了客家婦女勇敢、堅毅、善于勞動的特性。地方文人鐘鼎元寫有《竹扶人記》一詩:“千門曉日影瞳瞳,一路謳歌出牧童;叱犢聲喧芳樹外,騎牛人聚樹蔭中。長鞭掩映揮殘照,短笛悠揚弄晚風;窩竹尚存威武跡,服人曾務保茫功?!泵罎恺埗堑膽鹕駨R“竹扶人壇”,今現位于美濃龍肚地區的龍蘭窩的路旁,1945 年之后改稱為“威武祠”,相傳戰神協助退敵為農歷一月十四日,莊人以是日為例祭日,舊時甚至要操演銃炮,一方面含有訓練的意義,同時也紀念勇猛退敵的“老虎媽”。

黃教,原籍福建同安人,生長于臺灣縣大目降(今臺南新化),行竊慣犯?!杜_案匯錄己集》記述黃教因被舉報入獄,出獄之后伙眾報復,與其黨羽以岡山(今高雄大崗山)為大本營,聚眾豎旗,“黃教等竄服不常,尚未捕獲,并南路閩粵莊民挾仇互相焚殺”[16],攻擊各地客家莊致客家人死傷慘重。黃教謀亂,美濃客家人為了保護家園,也在此次事件當中做出犧牲,幸有神靈相助獲勝。在戰爭之中神明出手相救獲勝的神跡傳說類型很多,在臺灣社會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媽祖接住炮彈保全了臺灣。戰亂的經驗是一種集體記憶,民變與械斗環境下的客家人,缺乏心理安全,面對莫大的恐懼心理上轉而對神祇的依賴,因此神明顯靈的救助傳說便出現了[17],媽祖婆接炸彈、竹扶人倒竹相助都是相同的命題。

(二)源于農耕文明的土地龍神

有一位精通風水學的國師來到南方的廣東地區,該地客家人多以請他在自己祖堂的神桌下安放龍神牌位,以興旺家族。某日,國師的太太滴咕他只會為別人安放龍神,國師聽了生氣地責備她說:“你知道什么?我住的那間茅寮下正是龍神的所在地,你要是不信,到屋前看看祖先牌下就知道了!”等他太太走到屋前,那位國師便躲在屋后喊,每吆喝一次,龍神便往外探出一點??墒撬庋蹮o法透視,一直嚷說沒看見,地理師越喊越大聲,終于把龍神喊醒,騰云飛去。不過雖然龍身飛走,龍神長留。于是,國師便在祖堂下安置龍神牌位,以便祭拜。[18]

龍神信仰源自于古代漢人社會中的土地崇拜,龍神又稱為“土地龍神”,客家族群無論在廟宇、住家的神龕下通常都有祭祀土地龍神,客家人相信由“牽龍”儀式,導引天地山川的靈氣前來廟宇、屋宅鎮守,在龍脈上奠基,相信風水建筑可以保佑地方平安及五谷豐登子孫滿堂。李亦園先生認為風水觀念的流行可說是祖先崇拜與傳統空間觀念結合所產生功利主義的一面,就民俗信仰的觀點指出風水地理就是人和自然之間的均衡關系,人在空間概念中獲取一種和諧的狀態,其目的則是要滿足人類心理上的需求??图宜字V:“頭風水,二屋場”,風水即祖先的墳墓,屋場就是生者居住的空間,風水和家屋的興建關乎著家族的命運發展,直指客家人的生命觀和風水學說緊密結合??图胰藢ι羁臻g的要求和重視,通過術數進行形式化的儀式、具體化的龍神安座,都是在尋求或實現人與自然或超自然之間的均衡。

“神在廟,祖在堂”是客家人傳統祭祀空間的規劃,對于美濃客家人而言,土地龍神是自然天地的靈氣所聚,非具有偶像形式的神祇。臺灣六堆客家傳統伙房的建筑配置,正身的“廳下”(祖堂)就是祭祀祖先的神圣空間,神案之上供奉祖先的牌位,晨昏須薦祖宗香;垂直而下的地面墻上安有土地龍神的香位,通常以紅紙書寫“土地龍神香座位”大字,有些兩側并有“土中生白玉、地上出黃金”或是“福與土并厚、德配地無疆”對聯,同享晨昏香煙。這樣的敬祖宗尊龍神的信仰空間,成為六堆客家人的建筑特色,也是臺灣閩客族群在信仰空間建筑形制上最大差異之一。

四、美濃傳說故事的特征

美濃客家傳說故事具有豐富的創造力,是民眾思想與情感表達的載體,反映一方水土的民情風貌和社會現象,普遍被大眾接受并喜愛。本文通過題材分類,提煉出美濃客家傳說故事的類型有以下特征:

第一,美濃客家的故事傳說有著人定勝天的拓墾色彩。墾殖時期人與大自然的競爭,出現了許多神靈傳說作為開發時期的科學解釋。美濃的開發史上,龍肚是較早形成的聚落之一,壯觀的自然山系,加上后天人文氣息的積累,讓龍肚莊有較多的故事傳說流傳,也提供我們理解美濃客家聚落的形成由來和路徑開發的一種理解。臺灣移墾時期的客家人,是以春來秋返候鳥般的模式往返臺灣和原鄉,最后形成定居臺灣的歷程。在龜山與蛇山的傳說中,通過故事通俗性與娛樂性的敘事模式,將美濃艱辛的拓墾歷史注入富饒想象的趣味性,代代相傳著這樣的集體記憶,為美濃增添地方文化地景的深度和廣度。水利三恩宮故事的三位先賢,在龍肚莊的水圳建設各盡其能,同時,我們足以一窺臺灣移墾時期因爭水爭地引發的械斗事件,客家族群來到新天地開拓,也不免與其他族群產生生存上的沖突,并在世代傳遞之間,再次凝聚美濃客家人的地方意識,換言之,拓墾傳說對型塑美濃客家人對家鄉的認同感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習武和團結是客家移民的普遍特征?!傲选睘榕_灣南部客家族群的代表區域,其架構最初乃是清代廣東客家移民拓墾臺灣南部所組成的聚落防衛組織。最早的起源一般認定為因“朱一貴事件”促成的臨時性戰斗任務編組,向下淡水溪(現高屏溪)的方向命名:前堆(麟洛、長治)、后堆是(內埔)、左堆(佳冬、新埤)、右堆(高樹、美濃、杉林與六龜)、中堆(竹田)、先鋒堆(萬巒),遂形成“六堆”組織的分布概念。因戰亂結束,六隊組織為去除軍事意味,將“隊”為“堆”,轉化為聚落的概念,成為現今六堆地區的型態?!傲选币辉~成為高屏地區客家人的族群認同及追溯歷史的文化符號。鑲嵌于臺灣民變產生的地方英雄,故事里無論男女皆能上場作戰,充分展現出客家人英勇團結的民性。

第三,女性形象是客家文化的亮點。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客家女性有別于其他族群女性的的特征之一就是“天足”,他們能夠行動自如的在田野間奔走以及包辦所有家務,客家女性的一雙大腳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客家婦女有所謂“四頭四尾”的傳統規訓,除了和其他族群婦女一樣操持“家頭教尾、鍋頭灶尾、針頭線尾”等家務,也必須“田頭地尾”下田勞動,“娶妻當娶客家女”,客家女性行健能干的特質不言而喻。故事傳說中女性剽悍、英勇的形象鮮明,上演全武行的“抽猴筋”以及“老虎媽”引領眾人御敵的氣魄,試圖一反傳統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她們能夠糾眾交戰或是上陣殺敵,可以說是移民環境中形成的尚武性格使然,更可以間接地證實傳統客家女性上多不纏足的族群文化印象。

第四,客家原鄉習俗移植臺灣。土地龍神信仰、崇文重教的客家民風習性皆從承繼原鄉而來,美濃老百姓承繼了原鄉的風俗習慣,地緣和血緣的作用,讓客家文化繼續在臺灣土地茁壯開放??图颐裣党缟小白嫦瘸绨荨蓖?,也重視風水之術,深信家族的壯大有賴于土地龍神的庇佑,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廣東梅州客家人的傳統建筑“圍龍屋”上。美濃客家人的來臺祖約90%徙自梅州,因此在信仰習俗體現出文源相承的特性。美濃客家人一直以來秉持著“晴耕雨讀”的耕讀傳統,非常重視子女教育。20 世紀70 年代,美濃獨占鰲頭臺灣地區各鄉鎮的高學歷人口比例,因而有“博士之鎮”美譽。美濃由古至今都是文風鼎盛的客家聚落,臺灣“粵族中科舉之先鋒”出現于貧窮的竹頭角小村莊,讓黃驤云的地位備受推崇,茶頂山的茶、竹頭角的地瓜,因黃驤云的關系而有了更傳奇的色彩;婚姻里“抽猴筋”的風俗,也受到黃驤云的勸化讓地方風氣更文明;還有白馬名家的宋屋學堂,這些故事凸顯客家注重文教的優良傳統隨著移民繼續發揚,是客家移民在臺灣繼承原鄉文化的最好說明。

五、結語

地方傳說故事的形成與傳頌彰顯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感連結和歸屬感,在土地上產生的自然傳說或是人文軼事,都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美濃客家族群對地方認同的集體意識也建構了他們的族群想象,這是民間文學在藝術層面之外所帶來的文化效應。美濃客家故事傳說所隱含的意義,不是為了保存或建構地方歷史的真實性,而是通過這些傳說故事所傳遞的土地情感和群族認同。想象臺灣客家人在當時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壓力和族群關系之間的奮斗拼搏,有助于我們從傳說故事里對臺灣客家人的生存發展和脈絡得到較好的理解。在傳說故事中在地人找到家鄉的活力,而這樣的集體記憶是一項重要的文化資產,足以豐富客家文化在臺灣地區永續發展。

猜你喜歡
美濃龍神客家人
客家人
龍神Ⅱ360一體式水冷體驗
日本演員講述在北京隔離的日子
闖蕩牙買加的客家人
美濃:再出發 新跨越
龍神湖的四季
美濃客家風味
日本怒龍“升天”祈雨300年
合作共贏,龍神助力中職大賽發展
——專訪珠海市龍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蘇佛足
行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