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菌渣、玉米芯循環利用栽培雙孢蘑菇技術流程

2023-03-21 16:58盧政輝柯斌榕王海霞蘭清秀吳壽華衛秀英廖劍華
東南園藝 2023年6期
關鍵詞:循環利用菌渣玉米芯

盧政輝 柯斌榕 王海霞 蘭清秀 吳壽華 衛秀英 廖劍華

摘要要:以木生菌菌渣、玉米芯為主要資源循環利用栽培雙孢蘑菇的工藝流程為背景,對雙孢蘑菇適宜的栽培條件、品種選擇、培養料堆制、發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與貯藏、病蟲害防控等工藝進行了歸納總結,形成一套菌渣、玉米芯循環利用栽培雙孢蘑菇技術供參考應用。

關鍵詞:菌渣;玉米芯;循環利用;雙孢蘑菇;流程

中圖分類號:S646.1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5774(2023)06-0458-06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Agaricus bisporus through Recycle

of Mushroom Residue and Corn Cob

Lu Zhenghui1,Ke Binrong1,Wang Haixia2,Lan Qingxiu1,Wu Shouhua3,Wei Xiuying4,Liao Jianhua1*

(1Institute of Edible Fungi,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zhou,Fujian 350013,China;

2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ureau of Manas County,Changji Prefecture,Changji,Xinjiang 832200,China;

3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ureau of Ningde City,Fujian Province,Ningde,Fujian 352000,China;

4Mingwang Mushroom Planting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Manas County,Changji Prefecture,Changji,Xinjiang 8322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cultivating of Agaricus bisporus with recycle of lignicolous fungus residue and corn cob as the main resources,some techniques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suitable cultivation conditions,variety selection,cultivation material compost,spore germination management,fruiting management,harvesting and storage,control of diseases and pest and others. A set of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Agaricus bisporus through recycle of mushroom residue and corn cob wa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Mushroom residue;Corn cob;Recycling;Agaricus bisporus;Process

據不完全統計,福建省年產木生菌菌渣150~200萬t[1]。大部分菌渣是杏鮑菇、金針菇等木生菌栽培后的廢棄菌包內容物,以有機物質為主,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其資源化潛能不但無法得以發揮,反而起到阻礙、破壞生態環境的作用。木生菌菌渣的基質主要以棉籽殼、玉米芯為主,筆者2021年結合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東西部協作項目在新疆昌吉州進行雙孢蘑菇新品種‘福蘑58的推廣應用時,發現當地的棉籽殼、玉米芯、麥稈、玉米稈的儲量非常大。根據昌吉州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告[2],2022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為 45.69萬hm2,其主要作物棉花14.58萬hm2、小麥14.34萬hm2,通過估算年可產出棉籽殼9.69 萬t、麥稈49萬t、玉米芯18萬t、玉米稈240萬t??晒┮幠Ia大量食用菌的原料保障,而且棉籽殼、玉米芯當地價格甚至低于福建市場價格的50%,原材料價格優勢非常明顯,其中棉籽殼、玉米稈和麥稈在疆內就能迅速消納,唯獨玉米芯剩余量巨大,大多被用于燃燒或隨意拋棄,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綜合高效開發利用以木生菌菌渣、玉米芯為主要原料循環栽培雙孢蘑菇,既可解決農業廢料的利用問題,又能生產出鮮美、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對緩解世界糧食危機和能源危機,改善人類膳食結構,提高人民身體素質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態、經濟、社會意義顯著。

1 適宜的栽培條件

1.1碳氮比(C/N)

C/N是食用菌栽培配方配制時需要嚴格遵循的配方標準。按照國際公認的雙孢蘑菇堆制前培養料的C/N值約為(28~32)1 ,如果采用常規設施發酵栽培模式,則要求堆制前的含氮量為1.4%~1.6%;工廠化栽培模式,則可提升到1.8%~2.0%。在經過一次發酵、二次發酵后,菌種播種前培養料的C/N 為(17~18)1 。通常設施栽培單位投料量(干)為30~35 kg/m2,工廠化栽培為80~100 kg/m2。

1.2溫度

雙孢蘑菇通常被劃分為“穩溫型中低溫結實性食用菌”,即出菇各階段溫度要求相對穩定,在16~20℃。以‘W192為例,其菌絲生長溫度范圍為6~32℃,最適溫度22~26℃;子實體發育生長溫度10~24℃、最適溫度16~20℃。

1.3 濕度

堆制好的培養料要求含水量在65%左右,即單拳緊握堆肥,指縫間有3~5滴水珠滲出而不下滴。菇房內相對濕度為走菌期間75%~80%,出菇期間90%左右。

1.4 CO2濃度

CO2濃度達到0.5%時會抑制子實體的分化,達到1.0%時會造成菇柄細長、菌蓋小、迅速開傘。

1.5 酸堿度

菌絲生長較適pH值為6.0~8.0,最適在7.2左右。因菌絲的生長過程會產生酸性物質使生長環境逐漸偏酸,因此播種時常把培養料pH值調到7.5,而覆土層的pH值可調到7.5~8.0。

1.6 光強

雙孢蘑菇菌絲生長和發育不需要光照。過強光線會使菇體表面干燥發黃,品質下降。

2 品種選擇

2.1 ‘As2796雙孢蘑菇

As2796菌種播種后萌發力強,菌絲吃料速度中等偏快,生長強壯有力,抗逆性較強,尤為耐高溫,具高產優質,耐肥、耐水和耐高溫的特點,適用于經二次發酵的糞草料栽培。As2796基本單生,成菇率高(90%以上),成品率高(80%以上),1~5潮產量分布較均勻,轉潮不太明顯,后勁強。子實體圓整,硬實,制罐得率高,通??梢赃_到63%左右[3]。生長最適溫度為菌絲24~28℃、子實體14~20℃,氣溫超過20℃甚至達到24℃時一般還不會死菇,可比一般菌株提前15 d左右播種。不宜薄料栽培。培養料含氮量太低或水分不足都會影響產量或產生薄菇等質量不良現象。

2.2 W192雙孢蘑菇

W192是分別以‘02和AS2796的單孢子通過同工酶檢測后進行雜交篩選得到的新菌株。栽培特性與As2796相似。菌絲爬土速度中等偏快,紐結能力強,生長快,因此采菇時間可提早2~3 d。產量多集中在前4潮,轉潮明顯,易于管理。其菌絲生長溫度范圍為10~33℃、最適溫度24~28℃;堆肥含水量范圍為50%~70%,適宜60%~65%;pH值范圍為5~9,最適7左右。

2.3 ‘福蘑78雙孢蘑菇

生物學特性與As2796相似。朵型圓整、子實體硬實,出菇密度適中。菌絲爬土速度中等偏快,紐結能力強,生長快,從覆土到采菇時間縮短2~3 d。產量多集中在前4潮,轉潮明顯,易于管理,較適應工廠化栽培。

3 培養料堆制

3.1 場地與基質要求

3.1.1菇場

菇場布局根據生產流程、栽培工藝等要求,結合當地的地形、環境和交通等條件進行科學合理設計。選擇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場所,距公路主干道和人口密集的居民生活區500 m以上,2 000 m內無禽畜養殖場、垃圾堆置點、焚化場。

3.1.2菇房

菇房采用保溫庫板、擠塑板、磚頭、竹架、鋼架塑料薄膜、遮陽網等材料搭蓋,應牢固、實用;所有門、窗宜安裝防鼠鋼網和60目防蟲網。常規菇房在菌床之間的通道外墻兩端設有通風窗,上下窗間隔55~60 cm,窗口上沿與對應的上一層菌床面平行;通風窗規格30 cm × 40 cm,安裝軌道插片或繩控木板片用以控制通風量。每條走道中間房頂上設有防雨拔風筒,筒徑30 cm、高100~120 cm。工廠化菇房應配套調溫、控濕、通風系統。

3.1.3菌床

菌床寬度100~130 cm,通道寬度60~80 cm。菌床層數5~6層,底層離地面20 cm,層距55~60 cm,頂層距房頂應大于150 cm。

3.1.4 栽培配方

配方1,杏鮑菇菌渣66.5%、牛糞30%、石膏1.5%、輕質碳酸鈣1%、石灰1%[4]。配方2,杏鮑菇菌渣36.5%、金針菇菌渣30%、牛糞30%、石膏1.5%、輕質碳酸鈣1%、石灰1%[5]。配方3,玉米芯60%、棉籽殼15%、牛糞21.5%、石膏1%、輕質碳酸鈣1%、石灰1.5%。

3.2 培養料一次發酵

常規發酵的場地采用呈3‰傾斜坡度的水泥地,周圍挖排水溝和收集池。亦可以建設配套的專用一次發酵隧道。

3.2.1 預濕

預濕前應將菌渣、玉米芯、牛糞塊碾碎呈直徑2 cm左右的顆粒,并拌入1%~2%的生石灰粉,然后進行定時噴淋,最好采用浸泡方式進行。浸泡預濕通常需要2~3 d,噴淋則需5~7 d。預濕的最終要求是菌渣、玉米芯和牛糞顆粒內部充分吸水,掰開看不見“白芯”現象。

3.2.2 建堆

堆肥建堆主要分為三種方式。一是人工建堆,將原輔材料均勻混合,堆成錐形,底寬3~5 m,高1.5~2.0 m,長度不限;二是機械建堆,即利用鏟車、建堆機進行原材料的充分混合后建堆,堆寬5.0~6.0 m,高1.6~2.0 m,長度不限;三是專業隧道式建堆,先利用鏟車混合后,再用輸送帶和進料機繼續混勻進料填充隧道,堆高2.0~4.0 m。

3.2.3翻堆

在堆料內部1 m深處的料溫由高轉低時進行翻堆,即利用鏟車將料堆重新翻倒再建堆。目的是改變料堆各部位的發酵條件,調節水分,散發廢氣,增加新鮮空氣,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使培養料得到良好的轉化和分解。

翻堆時輔料的添加次序是,第一次翻堆時將不同輔料的1/2量均勻添加到料堆內,根據檢測的pH值酌量添加石灰;第二次翻堆時將剩余不同輔料的1/2量均勻添加到料堆內,酌量添加石灰;第三次翻堆時將剩余所有輔料均勻添加到料堆內,酌量添加石灰;第四次翻堆時酌情調節水分和酸堿度。通常每次翻堆間隔天數為3、4、4、2 d。第四次翻堆間隔2 d后將培養料調節含水量至65%~70%、pH值7.5~8.0后移入菇房。

3.3 培養料二次發酵

二次發酵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巴氏消毒殺滅殘留在堆料中的有害生物體,創造出有益于微生物菌群活動與繁衍的適宜條件,積累適合于蘑菇菌絲利用的選擇性營養源。通常分“溫度平衡、巴氏消毒、控溫發酵、降溫冷卻”四個階段,先在菇房外墻應懸掛安全提示標志牌;在控制過程做到監測溫度以料溫為主,利用堆料自熱升溫,節約能源;使用活蒸汽;既要避免升溫過快,或巴氏消毒時間過長,溫度過高導致堆料中氨氣不能充分被吸收轉化成氮肥,形成氨害,又要注意通風換氣,避免溫度下降過快。

3.4良好的雙孢蘑菇培養料標準

良好的培養料要求顏色呈褐棕色,腐熟均勻,富有彈性,禾桿類輕輕拉即斷;控制含氮量1.6%~2.0%、含水量65%、氨含量0.04%以下,pH值7.5~7.8;具有濃厚的料香味,無臭味異味;料內長滿灰白色的嗜熱性微生物菌落。

4 發菌管理

4.1 整床與播種

在培養料中心料溫降至25℃后即可進行整床,上下翻透抖松培養料,均攤于各層。雙孢蘑菇菌種以撒播方式為主,播種時先將一半的菌種均勻撒播在料床上,然后抖松料床讓菌種向料層內部散落,稍壓料床,再將剩余的菌種均勻撒播,用板片輕壓平整,使菌床內部培養料疏密度一致。播種量750 g/m2為宜。瓶裝栽培種應提前1 d消毒后挖出、計量裝袋,置適宜環境中恢復菌絲。

4.2 發菌

播種3 d內以保濕為主、不通風或微通風,控制空間濕度70%~80%,菌絲定植后可根據料溫和空間濕度進行通風換氣。發菌期菌床中心料溫控制在24~28℃,空間溫度與中心料溫溫差不超過8℃,濕度控制在75%~80%,當料溫≥23℃時,應及時開窗通風。

4.3 覆土

4.3.1覆土材料處理

雙孢蘑菇栽培需要覆土,覆土材料以稻田土、草炭土、沙壤土或粘性壤土為主。土壤最好采用烈日暴曬或甲醛滅菌消毒。用甲醛消毒時,應攤晾3 d以上,直至無殘留氣味。進行藥物拌土消毒,不得使用國家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且注意石灰與農藥不能同時混合使用。

4.3.2 覆土方法

覆土適宜的pH值為6.8~7.2、含水量33%~37%,顆粒直徑應小于3 cm。覆土前檢查菌床是否存在不平整的凹陷或凸起,整平床面后放置高3.5~4.0 cm的指示圓環檢驗覆土的厚度。

4.3.3 覆土后管理

常規設施栽培方式,覆土層中菌絲一般需要生長10~15 d。當床面約有80%的蘑菇菌絲露出土表時,可以噴打‘結菇水。工廠化栽培方式,當菌絲生長7~9 d,覆土中的菌絲達到覆土層的體積70%左右,可進行‘搔菌處理,即利用鉤耙或搔菌機將覆土層中的泥土與菌絲體打散混勻,使整個覆土層中的菌絲分布更加均勻。搔菌處理后2~3 d,蘑菇菌絲逐步恢復生長,可以促進一潮菇的均勻分布出菇,預防叢生菇的發生。

5 出菇管理

5.1 降溫刺激

雙孢蘑菇的降溫刺激對溫差要求不大,常規設施栽培主要是利用夜間冷涼氣溫加大菇房通風換氣,降溫大于3℃以上的溫差就可以刺激原基的紐結;工廠化栽培則每天均勻降溫0.8~1.0℃,連續降溫7~8 d,以保證出菇的層次,提高子實體品質。

5.2 通風

通風是為了補充菇房內新鮮O2,同時調控CO2濃度,合理誘導菌絲健壯發菌和子實體的優質發育。通常調控發菌期間CO2濃度為0.5%、出菇期間0.08%~0.12%。

5.3 水分管理

5.3.1 結菇水

床面菌絲80%冒頭時即可噴施結菇水,1~2 d內分次噴施,用量3.0~3.5 kg/m2。噴水后加大通風,菇房氣溫控制在17~19℃,料溫保持19~21℃,空間濕度控制在85%~90%,菇床每天霧狀噴施1.0 kg/m2,維持土面濕潤3~4 d。

5.3.2保質水

菇床上米粒菇發育到蠶豆大小時噴保質水。1~2 d內分次噴施,用量3.0~3.5 kg/m2,噴水后注意加強通風。菇房氣溫控制在17~19℃,料溫保持19~21℃,空間濕度控制在85%~90%。2 d后,菇床上便可開始采收蘑菇子實體,約2~3 d可達到高潮。

5.3.3維持水

維持菇床濕潤以減少因子實體表面及床面蒸發量加大造成的水分損失,每日1次,用量約0.5~0.8 kg/m2。適當通風預防細菌性病害發生,又要防止通風過度,避免形成鱗片菇,保持氣溫17~19℃、料溫19~21℃,空間濕度90%~95%。

5.3.4轉潮水

在2~3 d內分批逐次加大噴水量,使下潮菇得到足夠的水分,用量3.0~3.5 kg/m2。期間控制氣溫19~21℃、料溫21~23℃、空間濕度85%~90%。養菌3 d后將菇房氣溫降低至17~19℃,料溫19~21℃,空間濕度85%~90%,誘導下一潮原基形成。

6 采收與貯藏

在福建,當雙孢蘑菇菌蓋直徑長到3~5 cm時即可采收,而新疆地區的雙孢蘑菇規格以6~9 cm則更受市場歡迎。采菇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輕輕捏住菌蓋下壓旋轉后再拔起,若客戶要求帶根菇,則放入已墊好塑料膜的籃或筐內,切勿碰傷菇體。正常市場菇為切腳菇,即采即切,留柄0.5~1.0 cm,輕放籃筐內。當大、小菇體叢生在一起時,可用刀將大菇切下,留下小菇。采菇時若留下孔穴,需用預先留下的土粒把穴補平。采摘應注意“潮頭菇穩采,菇密勤采,中間菇少留,潮尾菇速采”。采后裝筐,在籃筐內雙孢蘑菇高度與筐邊緣齊平時覆蓋保溫膜,轉移至1~4℃保鮮庫中冷藏。

7 病蟲害防控

7.1 生態防控

把好菌種質量關,覆土嚴格消毒;提高菇房保溫、保濕性能,減少生理性病害;嚴格進行堆料二次發酵,殺滅蟲卵;做好栽培場地內外的衛生,定期消殺,切斷傳播途徑;加強預測預報,提前預防。

7.2 物理防控

以物理預防為主,嚴格操作規程;確保出菇期間不得用藥的原則;可采用人工捕殺法、食物誘殺法、色板殺蟲、燈光誘捕法等物理方法進行防控。

7.3 化學防控

栽培過程中使用的農藥應選用食用菌生產上登記用藥的產品。產品的農殘指標應符合《GB 2763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的質量要求。

參考文獻:

[1]DB35/T 2116-2023 木生菌菌渣資源化利用栽培草生菌技術規程[S]. 福州,2023.

[2]昌吉州統計局.昌吉州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3-05-26). http://www.tjcn.org/tjgb/31xj/37603.html.

[3]王澤生,王波,盧政輝.圖說雙孢蘑菇栽培關鍵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72.

[4]程翊,曾輝,盧政輝,等.杏鮑菇菌渣循環利用研究[J]. 中國食用菌,2011,30(5):19-21.

[5]張金文,柯麗娜,袁濱,等.漳州模式杏鮑菇菌渣栽培雙孢蘑菇技術研究[J].食用菌,2012(6): 19-21.

(責任編輯:許玲)

猜你喜歡
循環利用菌渣玉米芯
抗生素菌渣(危廢)減量化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
白銀地區玉米芯金針菇高產栽培技術
我國抗生素菌渣資源化研究新進展
微生物菌渣管理分析
抗生素制藥菌渣的處理技術探究
農科問答
我國快遞包裝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問題研究
淺析城市建筑垃圾的處理與環境保護
得閑愛搓玉米芯
雙水相超聲波法輔助提取甜玉米芯多酚及抑菌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