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精神”也是中國心理學家精神之追求

2023-03-22 03:21林祟德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教育家心理學家因材施教

林祟德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北 京 100875)

在第39 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提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習近平,202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也適合中國心理學家,中國心理學家也必須遵循,不僅因為中國心理學家都在從教、都在指導和教育學生、都在培養人才,而且教育家的六種精神也正是中國心理學家研究的方向和道路。

讓我們所有從教者都不忘“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根本指令,以“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為出發點,堅持自信自強、踔厲奮發,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1 立至誠報國之志向

“大我”是相對個人“小我”而言的。哲學界稱宇宙萬有之本體為“大我”;佛教指“真我”為“大我”;東方文化特有概念“大我”是指國家或團體,主要指國家。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復興之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從2014 年9 月9 日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提到“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到2023 年教師節提出“強國有我”,都貫穿著精忠報國的重要思想。因為熱愛國家是一種最高尚、最純潔、最強烈、最直接、最能區分“忠”與“奸”的需要與感情。為了報國志向與行為,不論是教師還是心理學工作者,都要把“愛國心、赤子情、民族魂”作為教學與科研的指導思想,把“明國情、懂國格、樹國威、揚國魂”滲透在教學與科研的目標要求中。

在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上,中國心理學的前輩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朱智賢,1989)。1921 年,中國心理學會的前身中華心理學會的成立,就是懷有報國之志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張耀翔(1893-1964)、陳鶴琴(1892-1982) 和陸志韋(1894-1970)等前輩的愛國行動,他們不僅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研究技術,開展科學研究,而且會長張耀翔主張挖掘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中華心理學會幾經磨難,因“九一八”事變,國難當頭,未能繼續。1942 年,為了動員和團結廣大群眾共同抗日,心理學前輩們成立了中國心理建設學會,提出力行精神、民族氣節和八大心理建設,并作為學會綱領,即“敵愾同仇,堅定必勝心理;振衰起敝,堅定復興心理;遵守紀律,堅定自尊心理;惜物節約,堅定儉樸心理;吃苦耐勞,堅定力行心理;崇尚氣節,堅定正直心理;精誠團結,堅定互助心理;保衛中華,堅定民族心理”(林崇德 等,2003)。中國心理學前輩的精忠報國志,已成為我輩的心之所向,并會代代相傳。

2 做行為世范之學者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的第一則第一句,意思是說言行足以為士人的準則、舉世的典范。北京師范大學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作為校訓以明確教師的修養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對以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員為代表的文藝工作者,對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都曾提出過“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要求,如今在教育家精神的相關論述中再次強調,體現了黨對全國教師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的殷切期望,也是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的要求。教師必須是師德師風的合格者,處處、時時、事事注意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努力做道德情操的高標,在學生心中樹立榜樣。

中國心理學會的宗旨體現了它是堅持“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原則的公益性、學術性社會團體:宣傳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理論,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團結廣大心理學工作者,開展學術活動,進行學術上的自由討論,以促進我國心理科學的繁榮和發展,促進中國特色心理科學體系的建設,促進心理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推廣,促進心理科學人才的成長和提高,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加速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貢獻。在這一宗旨的指導下,中國心理學家與廣大的心理學工作者以服務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行為世范的指南,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心理成長為道德情操的目標,堅持師德和科學研究道德的統一,做到“嚴謹治學,力戒浮躁,潛心問道,勇于探索,堅守學術良知,反對學術不端;不得抄襲剽竊、篡改侵吞他人成果,或濫用學術資源和學術影響”(教育部,2018)。

3 當因材施教之智者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傳承的教育家精神內涵?!耙虿氖┙獭钡慕虒W思想源自孔子。朱熹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論語集注》),“因材施教”一詞出于此。從孔子的教育實踐看,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其他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從人的人格獨立性與依存性來看,孔子將其劃分為“狂、中行、狷”三種類型;從人的智能因素的水平來看,孔子將其劃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種類型。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據之意;“材”是指類型差異;“施教”則為教育與教學“啟智潤心”的施行辦法。因材施教與教育平等并不矛盾,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即“人人有學上”的教育平等,于是他培養了弟子三千,但賢人只有七十二位,僅占2.4%,這是因材施教的結果。

用教育家精神的“因材施教”來聯系心理學,兩個方面是值得分析的。一是因材施教的根據是人的個體差異,這正是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個性或人格;二是心理學家在培養一代新人上也重視因材施教。這里,我僅為前者舉例:中國心理學會有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黃希庭教授是創始人與組織者。中國心理學家在人格心理學中做了許多高質量的課題,例如,“基于人格特質分層的‘預期因素’在鎮痛與致痛作用中的腦網絡機制研究”(吳文)、“文化相容性人格對應激神經內分泌反應和大腦神經活動的影響及其社會適應性”(楊娟)、“善良人格的結構、機制及其促進研究”(許燕)、“社交媒體中人格特質推理的準確性、過程及影響”(吳文婕)等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學家查子秀教授及其團隊開創了“超常兒童”研究的先河,他們堅持至今40 余年的研究,其成果不僅在國內外心理學界產生了影響,而且也促進了我國高校的“少年班”和中學的“超常班”等教育教學改革。

4 效求是創新之先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三個“第一”是國家發展之關鍵,也都同教育有關。理清科技、人才、創新與教育之間的關系,能夠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功能和使命。以教育家為代表的全國教師就是教育戰線的第一資源,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過程中,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為了培養創新人才,教師首先要爭當創新型教師以實現教育創新。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育中要有敬業意識、樂業意識、規范意識、勤業意識,以躬耕教壇、勤學篤行。

與教育家精神相一致,中國心理學家善于求是創新。1921 年前輩創建了中華心理學會;第二年創辦了《心理》雜志;緊接著張耀翔先生在北京師范大學、陳大齊先生在北京大學、郭任遠先生在復旦大學都創辦了心理實驗室,今天我們沒有必要去討論哪個實驗室建得最早,應該說,都是首創,都是第一。盡管中國心理學歷經波折,但改革開放后,迎來了復興,進入創造期。中國心理學的隊伍逐漸壯大,從五個心理專業擴大到三百多所院校建立了心理院系;中國心理學立足于國家急需與行業前沿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兩個方面并肩創新;中國心理學家走上了國際舞臺;中國心理學家用創新成果使中國心理學在國內科學界成為優先發展的領域。中國心理學研究工具不斷翻新,建成了一流的實驗平臺,心理學入選“雙一流”學科;省市重點實驗室遍地開花,董奇教授創建了心理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心理學的求是創新,來自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昔日陳立先生評價朱智賢先生的“獨樹一幟”創新精神,如今在中國心理學界已蔚然成風。

5 成甘于奉獻之仁者

我國歷代教育家都從孔子的最高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仁”的思想出發,把樂教愛生或師愛作為師德的首要因素。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的性質,它是一種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師愛的原則,它是一種嚴慈相濟的、一視同仁的愛;師愛的作用,這種愛是教育好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由此啟迪全國教師學習從古到今教育家身上甘于奉獻的精神,為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教育家精神的“仁愛之心”,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于人”的為民利民,以民為本,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和“仁”的價值(林崇德,2014)。中華文明歷來強調以人民為社稷的根本,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利益,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仁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仁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示,不僅成為抗擊新冠疫情的最高綱領,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黨的領導下,歷次抗疫抗災中沖在第一線,并且表現出積極有效的行動,是中國心理學工作者的優良傳統。從抗擊“非典”到抗擊新冠疫情,從2008 年四川汶川地震到玉樹、雅安、九寨溝、宜賓的四場地震救災,從深入舟曲泥石流和西昌木里森林大火救災一線到奔赴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份臺風肆虐災區,中國心理學工作者總是毅然決然地挑起重擔,沖向疫情災情阻擊戰最前線。我們不敢說這是英雄氣概,但也表現出中國心理學工作者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

6 走研究中國化之路

中華民族追求“弘道”,教育目標應從弘道的目標出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來重視教育目標問題。宋代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古人胸懷天下而提出的教育目標。今人讀之仍會激動不已,竟至潸然淚下。因為天地無心,以人為心,人可以認識自然。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可使民安身立命。往圣的智慧、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需要繼承發揚,最終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天下萬世太平。而認識自然、弘道立命、繼承傳統、天下太平就是教育家、乃至全國教師的責任。因此,教師樹立胸懷天下的形象、弘道的形象、為人師表的形象,這種形象正是學生對教師敬愛與社會的尊師重教之重要源泉。

今天,中國心理學家響應教育家精神的首要大事,就是胸懷天下,加快心理學研究中國化(林崇德,2019)。所謂心理學研究中國化,其含義有三:一是要研究中國現實的問題;二是在借鑒國外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充分發掘本土的心理學思想和方法論;三是建立中國心理學自己的知識體系,特別是理論體系。如果不能在世界背景下建立我們自己的知識傳統,中國心理學不可能在國際上有自己的地位。要建立我們的知識傳統,必須強調研究的中國化。在指導思想、學術體系、研究方法、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國際心理學史告訴我們,美國心理學家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1844-1924)將德國的心理研究美國化;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將西方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將心理學研究歐洲化。為什么我們不能以中華文化為基礎促使心理學研究中國化呢?中國心理學前輩潘菽(1897-1988)、陳立(1902-2004)和朱智賢(1908-1991)是倡導心理學中國化的先驅者,他們已為我們舉起旗幟;車文博(1931-2023)、沈德立(1934-2013)、黃希庭、楊治良和我這一代人緊隨其后,希望加快心理學中國化的進程。我們把希望寄予后來者!期盼中國心理學一代又一代研究者必須重視自己的知識傳統,才能為世界心理學的發展作出貢獻,正如維果茨基因為吸收了俄羅斯民族的文化和知識傳統以及馬克思主義,才能提出影響全世界的社會歷史文化學說。中國要產生享譽世界的心理學家,也必須扎根于中國的知識傳統和現實土壤。這也是我為什么強調“越是民族的,越能走向國際化”的道理。

猜你喜歡
教育家心理學家因材施教
教育家與兒童
誰更難過
小學作文如何實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從《論語》看因材施教
人生什么最重要
津派教育家成長
為什么現在要說“新教育家”
教育家
美國心理學家:讓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