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道”抑或“王道”?
——今本《文子》與《淮南子》對勘

2023-03-22 04:05□衛
華夏文化 2023年4期
關鍵詞:簡文文子淮南子

□衛 怡

今本《文子·上仁》有一段話:“故圣人見化以觀其徵。德有昌衰,風為先萌,故得生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徵者,雖成必敗?!边@段話與《淮南子·氾論訓》中的“故圣人見化以觀其徵,德有盛衰,風先萌焉。故得王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形者,雖成必敗”大同小異,只是有幾處文字略微不同,如前者作“生道”,而后者作“王道”。無論作“生道”還是作“王道”,單獨就這句話來看,都可以成立,但如果結合整個文本的語境以及簡本《文子》來考察,就會發現,作“王道”更合乎原始文本,而作“生道”,可能是今本《文子》在成書過程中出現的文字整理錯誤。這一點為我們研究今本《文子》的成書以及其與《淮南子》的關系問題,亦有參考價值。

一、文本語境分析

首先來看《淮南子·氾論訓》的文本語境?!稓镎撚枴烽_篇即提出“王天下”的問題,在提出“王天下”的問題以后,本篇先后以大量歷史事例為基礎,論述古今之變、圣人之道以及知時世之用的重要性。接著總結前說,論述國家存亡之道:

國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堯無百戶之郭,舜無置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人之眾,湯無七里之分,以王諸侯。文王處岐周之間也,地方不過百里,而立為天子者,有王道也。夏桀、殷紂之盛也,人跡所至,舟車所通,莫不為郡縣,然而身死人手,而為天下笑者,有亡形也。故圣人見化以觀其徵,德有盛衰,風先萌焉。故得王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形者,雖成必敗?!覝?、武之所以處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紂之所以處強大而見奪者,以其無道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奪,是趨亡之道也。

本段認為國家之存亡在于是否得道,不在于其大小,并舉例說,堯、舜、禹、湯、文王皆以狹小的土地而王天下,其原因在于他們皆有“王道”;而夏桀、殷紂皆以廣闊的領土而亡天下,其原因在于他們皆有“亡形”,也就是敗亡之形跡。以此為基礎,本段總結出“故得王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形者,雖成必敗?!薄巴醯馈薄巴鲂巍苯猿星拔亩?后文繼續對此進行論述。最后提出“所以王者”和“趨亡之道”的分別,“所以王者”即王天下的依據,也就是王道;“趨亡之道”即亡道??梢?“王道”完全是隨著對“王天下”這一問題的討論而提出來的。

反之,如果這里作“生道”,雖然也可以與“亡徵”相對,并且與今本《文子·上仁》后文所言的“危道”相對,但從文本的鋪陳來說,則較為突兀,遠不如《淮南子·氾論訓》從開篇開始論“王天下”與“亡天下”來得自然。其次,作“生道”只能解釋存亡的問題,卻很難解釋處弱小而王天下和處強大而亡天下的大小轉換問題。要之,正是因為保有“王道”,才能實現天下歸服,由弱小轉為強大。這一點在今本《文子·上仁》實際上有著非常詳細的論述,其言:

故亂國之主,務于地廣,而不務于仁義,務在高位,而不務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造其所以亡也。若上亂三光之明,下失萬民之心,孰不能承,故審其己者,不備諸人也?!耪咝薜赖录凑煜?修仁義即正一國,修禮智即正一鄉,德厚者大,德薄者小。故道不以雄武立,不以堅強勝,不以貪竟得,立在天下推己,勝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與之,不在于自取……夫名不可求而得也,在天下與之,與之者歸之,天下所歸者,德也。

這里將“萬民之心”“天下自服”和“天下所歸”皆系于道德,否定用兵強求天下歸服,并且明確指出“德厚者大,德薄者小”,即道德深厚者所得為大,道德薄淺者所得為小?!按蟆薄靶 奔刺煜?、一國、一鄉之區域,人心歸服所系之道德顯然是實現大小轉換的關鍵,其意義主要側重于“王道”,而與“生道”無關。今本《文子》和《淮南子》的這段論述,當有取于孟子之說。孟子曾提出“王道”(《孟子·梁惠王上》)之治,并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又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在孟子看來,得民心在于行仁德而非以力服人,湯、文王正是由于行仁德而實現由弱小到強大的轉換。王天下的關鍵在于行仁德,而非土地之大。這表明,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即仁德。兩相對照,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以道家之道德取代了孟子之仁德,實現了“王道”思想的道家式轉換。因此,作“王道”不僅更符合今本《文子》和《淮南子》的語境,而且從思想的來源上看亦淵源有自。

二、簡本《文子》中的“王道”

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西漢中山懷王墓出土了竹簡本《文子》(參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釋文》,《文物》1995年第12期,第27-34頁)。從其簡文分析,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中的這段話亦當作“王道”而非“生道”。簡本《文子》兩次出現“王道”,而不見“生道”,如:

0571:矣,故王道成。聞忠而陳其所□言

2385:[故王道唯德乎!臣故曰一道。]平王

另外有幾處則是在論述“王”和“道”的關系,如:

0850:以道王者,有以兵

0892:[之]天。王若能得其道,而勿廢,傳之后嗣

0916:江海以此道為百谷王,故能久長功。

1086:王者無道,如[此而咸□,以子之事]

2210:以一道也?”文子曰:“古之以道王者=,

2211:曰:“主哉乎?是故圣王務修道德,

2419:平[王曰:“王者]幾道乎?”文子曰:“王者[一道]。

還有幾處論述,與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中的論述,意義相近,如:

0572:[者],謂之貪[兵。[恃]其國家之大,衿其人民]

0574:地之守也,故王者以天地為功

0737:[曰]:“積怨成亡,積德成王,積

1035:以兵王者

簡本《文子》殘缺嚴重,但兩次出現“王道”,而不見“生道”,說明“王道”本身是簡本《文子》討論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一點也可以從上述討論“王”和“道”關系的許多簡文中得到證明。再者,仔細考察上述簡文,可以發現,2385號簡文和2211號簡文與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主張王者“務于道德”觀點相一致。0850號簡文、0572號簡文、0574號簡文、0737號簡文以及1035號簡文同樣在論述以道王、兵王和國家之大是否可依恃的存亡問題,這與今本《文子》和《淮南子》所言的“國之亡也,(雖)大不足恃;道之行也,(雖)小不可輕”意旨直接相關。從這些對比可以確定,今本《文子》和《淮南子》討論的內容,簡本《文子》已經存在,而且在整體意旨上一致。這說明,簡本《文子》中“王道”出現的語境與今本《文子》和《淮南子》相同,都是在討論“王天下”的問題時提出了“王道”這一概念。這就再次證明,今本《文子》中的“生道”亦當如簡本《文子》作“王道”。

三、由“生道”之“誤”看今本《文子》與《淮南子》的關系

根據上述討論,今本《文子》中的“生道”本作“王道”,“生”乃“王”之誤傳。從字形上來看,“王”字與“生”字形近,極易在傳抄過程中出現“王”誤作“生”的情況。這一點傳世文獻亦有證明,比如《老子·第十六章》,帛書本及其他各本大都作“公乃王,王乃天”,而敦煌白文五千文本、《老子想爾注》本與遂州碑本《老子》作“公乃生,生乃天”,“王”作“生”?!独献印ざ逭隆贰暗来?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各本文字雖略有差異,然大多如通行本作“王”,唯《老子想爾注》本“王”作“生”。如果僅有《老子想爾注》本作“生”,我們似乎還可以認為是《老子想爾注》作者故意改字,以就己意。但作“生”者并非只有《老子想爾注》本。因此,筆者認為“王”字因形近而誤作“生”的可能性更大。根據同樣的理由,筆者認為今本《文子》亦因形近而誤以“生”為“王”??紤]到唐代魏征等人所編《群書治要》引《文子》之文亦作“生道”,可知“王道”誤為“生道”由來已久。

上述認識對于我們考察今本《文子》與《淮南子》的關系問題,亦有參考價值。根據以上討論,我們首先可以排除今本《文子》抄襲《淮南子》的觀點。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中的部分內容,已見于簡本《文子》,因此,今本《文子》與《淮南子》相近的內容很可能直接源于簡本《文子》,而非《淮南子》。其次,同樣可以排除的是《淮南子》抄襲今本《文子》的觀點。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中的部分內容與簡本《文子》相同,但另有部分內容二者各異,說明二者有可能是在同一原始文本的基礎上,各自獨立成書的。也就是說,《淮南子》和今本《文子》在成書的過程中皆參考了以簡本《文子》為代表的古本。從今本《文子》誤作“生道”來看,《淮南子》反而保存了古本之舊貌,今本《文子》則多有失之。最后,從文本論述的完整性看,《淮南子》顯然比今本《文子》略勝一籌。今本《文子》的編撰雖盡力保持文本的完整性,但多失其舊,似乎可以認為是《淮南子》之后出現的整理本。

猜你喜歡
簡文文子淮南子
玉 佩
嫦娥奔月
在“簡文深教”中提升閱讀教學效率
簡文深教,讓閱讀更加有效
文子
簡本《文子》與黃老道家思想體系的構建
傳承與轉化:《淮南子》核心價值理念探析
國外首部《淮南子》英語全譯本研究
《淮南子》生態倫理中的因循思想及其現代啟示
十五年來《文子》思想研究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