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岡石窟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

2023-03-22 04:05劉世明高紅萍
華夏文化 2023年4期
關鍵詞:魏書拓跋云岡

□劉世明 高紅萍

云岡石窟是北魏王朝的藝術杰作,也是當今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北魏時期,國家力量強盛、百姓安寧,四方朝貢者不計其數。其第五位帝王拓跋濬在位時,命沙門統曇矅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這便是今天赫赫有名的“曇曜五窟”。之后,修建工程不斷完善,最終成為歷史上永恒的奇跡。如此藝術瑰寶,蘊含了太多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以下,便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詳細闡說。

首先,云岡石窟造像的鮮卑特色與國家、宗教認同。云岡石窟的一個鮮明特征,便是帝佛合一。正如《魏書·釋老志》所言:“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魏收:《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第3036頁)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第16—20窟,即是依照拓跋濬、拓跋晃、拓跋燾、拓跋嗣、拓跋珪五位帝王的真容所造。這種帝王佛陀化、佛陀帝王化的構造,正是向民眾宣示北魏王朝的政權乃上天神授,無論何人皆須遵從。拓跋鮮卑的帝王,認同當時中原信仰的佛教,是為了更好地控制思想、維護統治。當然,他們也希望以此做法,得到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認同。

除此之外,“曇曜五窟”的五方佛設計又凸顯了鮮卑拓跋氏的敬“五”情結。北魏太祖皇帝拓跋珪一登基,便“平五權,較五量,定五度”。之后,文成帝拓跋濬“開窟五所”,孝文帝拓跋宏議定五德,宣武帝元恪使“五典淪而復顯”,孝明帝元詡更是“迎氣五郊”“制五時朝服”“祭五世之禮”??梢?北魏帝王對于數字“五”是多么推崇。他們治理國家,也一依五行生克之理。逢水旱災厲,必向山川祈謁;遭五行異象,則立刻修德慎刑。戰國末年的鄒衍曾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李善注,蕭統:《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561頁)于是,五德終始之說開始盛行。對此,北魏帝王深信不疑?!段簳ば蚣o》曰:“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魏書》,第1頁)《魏書·太祖紀》又說:“詔百司議定行次,尚書崔玄伯等奏從土德,服色尚黃,數用五?!?《魏書》,第34頁)黃帝以土德王,北魏的行次便定為土,這正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黃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孫,乃華夏正統。于是,拓跋鮮卑便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其政權當然也得到了同一時期其他民族的認同。這一點,由宋之劉駿、齊之蕭賾以及鄯善、龜茲、高麗、波斯、西天竺、吐呼羅等國頻頻朝貢即可印證。云岡石窟是皇家工程,其帝佛合一的設計與敬“五”情結的彰顯,不僅展現了拓跋鮮卑的民族特色,同時,也蘊含著北魏王朝的宗教認同及其政權合法性的國家認同。這一點,不容忽視。

其次,云岡石窟北魏造像題記的忠孝觀念與道德、倫理認同。云岡石窟現存北魏造像題記共35處,有的已殘缺不全,有的依然清晰可辨。這些題記記敘了1600多年前的歷史與文化,是北魏時期民眾信仰的真實寫照。如《太和七年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記》中所言:“愿以此福,上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皇子,德合乾坤,威踰轉輪,神被四天,國祚永康?!?員小中:《云岡石窟銘文楹聯》,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第27頁)明明是民間組織,其發愿之文卻是為君王祈禱,為國家祝福。此并非虛語,因為崇尚忠正之道是北魏一朝的風尚。就拿拓跋宏來說,其“五歲受禪,悲泣不能自勝”。顯祖問之,答曰:“代親之感,內切于心”(《魏書》,第186頁)。其對父王的忠誠,天地可鑒。等到拓跋宏成為孝文帝后,他立刻去祭拜殷商忠臣比干。并說到:“謇謇兮比干,藉胄兮殷宗。含精兮誕卒,冥樹兮英風……嗚呼介士,胡不我臣?!?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第3551頁)這樣的忠貞耿介之士,為什么不是我的臣子呢?悲涼的背后,是對儒家忠正之道的全面認同?!墩撜Z》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38頁)我們敬佩屈原、諸葛亮、岳飛的人格,正是對他們忠誠精神的一種認同。

當然,除了以“忠”為代表的儒家道德之外,云岡石窟北魏造像題記還體現了一種以“孝”為核心的根祖情懷,即落葉歸根、認祖歸宗以及對祖先的思念、感激之情。如刻于第17窟明窗東壁的《太和十三年比丘尼惠定造像記》,其文曰:“愿患消除,愿現世安穩,戒行猛利,道心日增,誓不退轉。以此造像功德,逮及七世父母、累劫諸師、無邊眾生,咸同斯慶?!?《云岡石窟銘文楹聯》,第33頁)此發愿者為七世父母消災祈福,是對宗族生命的敬重。因為這里有血脈的延續,有人間的親情。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感恩祖先,正是孝心的體現。北魏王朝,不孝有罪,“比其門標,以刻其柱”(《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550頁)。顯祖曾患癰疽,孝文帝竟親自吮膿,真令后人嘆服?!抖Y記·祭義》曰:“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第1209頁)北魏民眾維系宗族之血脈、安頓祖先之生命,實則是對以“孝”為中心的儒家倫理的接受。忠與孝,乃道德規范與倫理信條,拓跋鮮卑既然走向漢化,那么就必須選擇認同。

最后,歷代吟詠云岡詩歌中的情感、地域認同。云岡石窟雖冠絕一時,然因地處荒僻、交通不暢,歷代詩人題詠者并不多?,F存作品不過百首,作者也大多來自明清,但仍可窺見文人墨客對于北魏文化的認同。如清代作家胡文燁,其于順治七年被升為大同府知府,曾主持編纂《云中郡志》十四卷。他在《游石窟寺》中說:“香花金粟現,鐘磬白云悠。俯此眾生劫,何緣彼岸舟?!?韓府:《歷代詠云岡石窟詩萃》,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46頁)愿百姓安寧,愿蕓蕓眾生一切苦難,都可解脫。同樣的主題,清人陳禹謨亦有《游石窟寺》一首。其詩曰:“雨翻花石動,月印海波悠。億萬恒河筏,婆心渡鐵舟?!?《歷代詠云岡石窟詩萃》,第49頁)云岡眾佛皆有悲憫之心,詩人相信他們一定可以解救眾生。關愛百姓、體恤萬民,如此寬廣的胸襟、寬大的胸懷,正是對北魏云岡諸佛的一種情感認同。

除此之外,南人入北,也帶來了許多云岡詩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明末清初的學者曹溶。曹溶本是浙江嘉興人,于康熙二年由廣東布政使降調為大同備兵道,官居大同五年。在此期間,其留下了《游云岡寺》《云岡石佛記》《云岡寺燕集》等詩文。在《云岡寺燕集》中,曹溶說道:“法幢隨霧雨,寶座即谽谺。佛國游堪借,軍容靜不嘩?!?《歷代詠云岡石窟詩萃》,第57頁)在北地借游,軍容整齊、四方臣服,其胸中之抱負,可見一斑。又如雍正七年任朔平府知府的劉仕銘,其在《石泉靈境》一詩中說道:“在昔鸞旗朝鷲嶺,于今水月照瞿曇。靈湫清澈渾如境,手把龍團望朔南?!?《歷代詠云岡石窟詩萃》,第65頁)千年以前,拓跋弘云游石窟寺,今時今朝,康熙帝回鑾武周塞。深潭明凈,手斟清茶,北地悠然,何須再眷戀南方。此類詩人,南來北居,喜歡上了塞外的遼闊與壯美,自然也體現了他們心中對北魏文化的地域認同。

孝文帝拓跋宏之時,鮮卑人不說胡語、不著胡服、調整官制、更改姓氏,與漢族大姓通婚。他們在用一種消滅自己的方式強力漢化,不留一絲余地。同時的南方,劉昶歸魏、王肅北逃、蕭綜叛梁,直至陳慶之入洛,竟說:“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司馬光:《資治通鑒》,岳麓書社,1990年,第955頁)可見,胡漢已然一體,華夏本是一家,這些都是云岡石窟留給我們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難怪鄧拓先生會如此贊美云岡:千載云岡紫塞邊,我來飛雪正漫天。危崖萬佛迎風笑,藝術人間第一篇。

猜你喜歡
魏書拓跋云岡
分道揚鑣
“屎殼郎”大王
拓跋珪的“天賜”時代
我和云岡的緣分
關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變
大同云岡第1、2 窟圖像構成分析
領導是咱老家人
云岡旅游商品包裝設計研究
九五至尊思想在云岡巨佛雕刻中的體現
《魏書·廣平王元懷傳》補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