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書》死亡思想探究

2023-03-22 04:05王世超
華夏文化 2023年4期
關鍵詞:大道萬物

□王世超

《化書》是五代時期道教的經典著作,通常被認為是道士譚峭所著。全書共分為六卷,分別是“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痘瘯分邪S富的死亡思想,譚峭一方面吸收了前人的優秀成果,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認為死亡與“食”有直接關系,死亡只是道在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死亡不是終結,只是“化化無間”中的一環。此外,還給出了“尚儉”的方法,希望能夠契合大道超出生死。

一、認識死亡

縱觀整個人類的發展史,死亡是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無數的先賢對此進行了探求與思索。關于死亡問題,譚峭一方面有著與他人相似的觀念,同時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首先,譚峭認為人是有著體悟生死的情感與能力。在《化書·仁化·畋漁》中明確指出了人禽之別,“夫禽獸之于人也何異?有巢穴之居,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生之情?!?譚峭 著,李似珍、金玉博 譯注:《化書》,中華書局2020年,第84頁,后文對本書的引用只注明篇目)他認為人和禽獸的區別之一就是人有生死離別之類的情感。我們對于生存和死亡都有著自己的認識,也有著自己的情感,這是人與非人的區別之一。

其次,譚峭認為死亡是一種必然,無可避免?!痘瘯分杏小疤斓乇I太虛生,人蟲盜天地生,營虰盜人蟲生。營虰者,腸中之蟲也,搏我精氣,鑠我魂魄,盜我滋味,而有其生。有以見我之必死”(《天地》)的說法,譚峭認為天地是奪得太虛之氣而生,人類則是奪得天地之氣而生,營虰又是奪取人身中之氣而生。營虰就是腹中的寄生蟲,它竊取人的元精真氣,銷融人的魂魄,盜取人的美味食物,然后才有了生命。由此可知,因為營虰的存在,人的死亡是一種必然,無可避免。再者,譚峭還用了蝕木之蟲的比喻來進一步闡釋,“蠹蟲蝕木,木盡蟲死”(《天地》),死亡的必然就像是蛀蟲蛀蝕木頭一樣,木頭銷盡了,蛀蟲也就死亡了。除此之外,《化書·道化·死生》中也指出“萬物非欲死,不得不死”,萬物不是自愿去死亡,而是不得不死亡,死亡就像是一種無法改變的恒常,無法避免也無法改變,萬物從出生開始就向著死亡邁進。

最后,譚峭獨特地闡述了死亡與食的關系。他認為“飲饌,常食之物,食之不得其道,以至于亡身”(《天平》),飲食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如果吃的不得其法就會死亡。他認為死亡和食直接相關,食不得其法就會導致死亡。在《食迷》篇中他說:“民有嗜食而飽死者,有婪食而鯁死者,有感食而義死者,有辱食而憤死者,有爭食而斗死者?!边@里列舉了嗜食而飽死、婪食而鯁死、感食而義死、辱食而憤死、爭食而斗死,種種死亡都是由于食物的緣故。他還列舉了“矯佞饞讟而律死”的官吏,“波濤江海而溺死”的商人。他認為官吏矯飾奸巧、饞間誹謗是為了追求更多的俸祿,而拿了俸祿也是為了換取食物;同樣,商人隨貨船奔波于江河湖海之間,也是為經營財物,財物積累到最后也是為了換取食物。他認為所有的死亡深究其原因最后都是因為食。再者,在《七奪》篇中更是直接點明“三日不食則死”,指出“不食”與“死”的直接關系。

譚峭關于死亡的認識闡述到此,下一步我們需要去探究的是在譚峭的整個哲學體系里,死亡是處于一種怎樣的位置,他是如何在自己的體系里來安置死亡的。

二、以“道”論“死亡”

譚峭是唐末五代時期的著名道士,他繼承了道家老子、莊子的學說,秉承傳統的道教理念,同時又依據自己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對“道”做了自己獨特的闡釋。在筆者看來,譚峭運用了“虛”和“化”兩個概念很好地表達了他對“道”的理解。

“虛”在《化書》中有“太虛”“虛空”的說法,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虛”并不是虛無,而是有,“虛空非無也”(《龍虎》),“太虛之中無所不有”(《游云》)。在《道化》篇中,譚峭提到“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他認為世界起源于“虛”,然后又復歸于“虛”?!暗馈弊兓倪^程其實就是虛、神、氣、形的相互轉化,因為變化的順序問題,從而形成了由虛到形的“道之委”和由形到虛的“道之用”。從“道之委”與“道之用”的順序不難看出,“虛”不僅是萬物的本源,同時也是萬物的歸宿,也即是“道”。用“虛”來規定“道”,突出“道”是本體而不是實體,“道”在本質上“虛”的,即是“空”、是“無”,而正是這種性質上的“虛”,才保證了“道”的本體性,才使它能圓融無礙地表現在“用”中,達到體、用一原。(參見劉文英:《中國哲學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503頁)

關于“化”與“道”的關系,明代劉達在為《化書》作序的時候給了很好的解釋:“道在天地間不可見,可見者化而?;谔斓亻g不可見,可見者形而已。蓋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薄暗馈蓖ㄟ^“化”表現出來,它們二者密不可分,“非道無以生化,非化無以顯道。道之與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在《道化》篇中譚峭從“道之委”與“道之用”兩個方面來說明了“道”與“化”的關系?!暗乐笔堑理樁a生萬物的過程,“道之用”是道借助外化的萬物返回自身的過程。也就是說,道是萬物產生的本體和內在依據,通過道的變化作用,產生了有形之物,這是道的外在表現。

在譚峭的思想體系里,他運用“化”將“虛”“神”“氣”“血”“形”“嬰”“童”“少”“壯”“老”“死”串聯起來,“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神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物”(《死生》)。生命源于虛,從虛無產生精神,繼而產生元氣、血液乃至形體,后逐漸演化為嬰兒,逐漸成長,經歷孩童、少年、壯年、老年,然后死亡。這一連串的演化就是“道”的體現。死亡并不具有特殊的含義,只是“道”在不同階段的一種表現形式。此外,就如《龍虎》篇所說的“其生非始,其死非終”,死亡也不意味著終結,死亡后又化為虛無,繼而“道”又開始新一輪的演變,整個系統是一個“化化不間,由環之無窮”的過程,也就是他所說的“生非始”“死非終”。

在《化書》中譚峭還表達了體道而出生死的愿景。在《鉛丹》篇中說人只要能夠與道達到相一致就能統一生死,就可以超出五行之外,不受三光的制約?!蹲Πl》篇也有同樣的說法,“達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在《虛無》篇中也提到了“志于虛無者,可以忘生死”。他希望能通過一定的方法去體悟大道,然后和道達到一致,跳出化化無間的循環過程,超脫于外。

三、出生死之外

譚峭認為要去體悟大道,與大道齊同,需要“忘”。在《道化》篇里,他說:“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蓖鼌s有形實體去孕育元氣,忘卻元氣來孕育精神,忘卻精神來孕育虛無,虛無與真實互相通暢就叫作與大道融為一體。這里的說法與《莊子·大宗師》中的坐忘較為相似。莊子認為想要做到“坐忘”,就需要“忘仁義”“忘禮樂”“墮肢體,黜聰明”,遺忘肉體的自我,舍棄掉因為欲望而產生的“聰明”,讓精神“離形去知,同于大通”。譚峭正是對“坐忘”思想的延續,他主張忘卻形體,忘卻元氣,忘卻精神,以精神來養道,最終要達到“大同”的境界。

譚峭認為萬物的大道都有“一”,“萬道皆有‘一’”(《御一》),但現實中因為種種原因而迷惑、困惑,“迷其要”“惑其妙”,導致不能把握它,故而要抱守“一”的大道就只能運用“儉”,“議守‘一’之道,莫過乎儉”。關于儉的具體含義,譚峭在第六卷《儉化》中作了大量說明。在《太平》篇中,他認為儉就是用之得其道、節制不奢淫以及均食。在《禮道》篇中提出“禮貴于盛,儉貴于不盛;禮貴于備,儉貴于不備;禮貴于簪紱,儉貴于布素;禮貴于炳煥,儉貴于寂寞”。儉也就意味著“不盛”“不備”“布素”和“寂寞”。在《雕籠》篇中提出儉就是“不取”的看法。在《禮要》篇中提出儉就是少和小。在《清凈》篇中,將儉與靜相聯系,認為儉就是“靜”“易”“簡”“恬淡”。在《損益》篇中提出儉就是“損益之道”。譚峭還規定了“儉”的范圍,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一方面,他認為“儉”需要從物質入手,像水火、飲饌、禮樂;另一方面在視聽言說及心思之類也需要儉。而且他更強調儉的后一部分,在《化柄》中他說:“儉于聽可以養虛,儉于視可以養神,儉于言可以養氣……儉于心可以出生死?!?/p>

譚峭認為要做到“儉”應該要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在《權衡》篇中,他用“服絺绤”和“衣之布帛”、“食藜藿”和“飯之黍稷”、“負石”“負涂”“負蒭”進行對比,提出“饑寒無實狀,輕重無必然,皆豐儉相形,彼我相平”,認為饑餓和寒冷沒有具體的形狀,輕重也沒有具體的標準,都是以節儉和豐富進行比較,先改變自己的觀念然后評判自己的處境,在儉樸中去追尋“道”。其次,譚峭認為要遵循“儉”的原則需要破除心理上的攀比心態。在《食象》篇中,他提到“觀食象者食牛不足,觀戴冕者戴冠不足。不足有所自,不廉有所始”,正是由于各種攀比與不平衡,才會產生諸多的貪心與不滿,進而愈發偏離“道”的路徑。最后則提到“儉”需要身體力行?!坝匈e主之敬,則雞黍可以為大享,豈在乎簫韶也。有柔淑之態,則荊苧可以行婦道,豈在乎組繡也”,只要踐行“儉”的觀念,行動到位,哪怕沒有外在的形式,也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化書》中,譚峭為了進一步說明“儉”的可行性,給出了兩個說明。其一是慳號者的例子,“世有慳號者,人以為大辱,殊不知始得為純儉之道也。于己無所與,于民無所取。我耕我食,我蠶我衣。妻子不寒,婢仆不饑。人不怨之,神不罪之”,他認為這個慳者正是把握了大道。其二則是認為文飾無用,“乳童拱手,誰敢戲之?豈在乎黼黻也”,乳童只要是拱手行禮了,又有誰在乎是否穿著華美禮服呢,華服無用,何不舍棄從而踐行“儉”的觀念呢?

最后,回到整個《化書》的篇目結構上來看,全書分為六卷,分別為“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正如明代劉達的序里所說,“道不足,繼之以術;術不足,繼之以德;德不足,繼之以仁;仁不足,繼之以食;食不足,繼之以儉。其名愈下,其化愈悉?!比缫盐铡暗馈边€是當從最詳細的“儉”入手,從“儉”而知“食”“仁”“德”“術”,進而知“道”。

四、結語

《化書》的重心并不是去探討生死問題,然而在其中提及的死亡思想也是去呼應他關于“道”的主題的,無論是以“道”論生死,還是最終寄希望于“儉”能超出生死。死亡問題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對譚峭死亡問題的探尋可以以小見大,從某一方面入手更好地去理解《化書》的思想。

猜你喜歡
大道萬物
幸福大道寬又闊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大道無疆
一鯨落,萬物生
《西游記》——踏平坎坷成大道
美乃大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皆數”的再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