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傳播視域下主持主體的語義類型和語義生成

2023-03-22 17:58宋存杰于特浩
文化與傳播 2023年5期
關鍵詞:節目主持語言表達語義

宋存杰,于特浩

語義是對人類思維與客觀實際的反映,其不僅與語言學關系密切,更與哲學、邏輯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領域相關。主持主體在節目中的有聲語言創作過程,本質上是對上述學科的融通性運用,通過構建語言符號,實現主持主體語言的所指表征和能指內涵。語義由現象抵達本質,貫穿節目主持主體有聲語言創作和副語言創作。這種溝通的背后,是語義對既有鴻溝的彌合,為受眾的視覺經驗和節目的圖像構建提供對話的可能。而學者張頌認為,“節目主持藝術的核心是有聲語言的創作”。[1]這更強調了語義研究對主持主體有聲語言創作研究具有基礎性的支撐作用。而主持傳播研究所強調的語言能動策略主張語言既是主持傳播中最常用和最直接的傳播手段,也是主持傳播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傳播策略。[2]既有的研究結論,都不約而同地將語言的意義價值和有聲語言創作的能動需要結為一體。

新西蘭學者凱特·科恩(Kate Kearns)認為語義學(semantic)研究詞語的字面意義以及詞語組合方式的意義。二者一起構成意義的核心或者構成對某特定話語完整理解的起點。[3]基于此,在節目主持主體的有聲語言創作過程中,節目主持主體對字面意義、組合意義、核心意義和特定意義的理解,可以被體認為本原義、延伸義、推闡義和共生義四種類型。同時,當語義被構建在以主持主體為代表的人格化載體之上,并鏈接入媒介化的表達儀式中,其語義類型、語義表達途徑和語義價值都會出現新的變化。通過對這些現象進行辨識,并進而構建起語義生成機制,可以有效提高節目主持主體對自身語言表達含義的理解,并有助于節目主持主體在語言表達中,以語義構建作為方法,實現語言表達的本體性、藝術性和價值性。在這一背景下,主持主體的“言說”不僅意味著口語傳播層面的訴說與對話、公共層面的互通互信和社會與心理層面上的“心領神會”等精神交往含義,[4]更呼吁我們回歸對主持主體語言表達中語義生成的本體論的重新體認,進而到認識論和方法論維度,對語義生成的類別進行探微分劃,從而歸納語義生成的策略路徑,最后研辨語義表達的價值導引。

一、言說之基:語義生成的類別劃分

節目主持主體的語言表達是溝通受眾審美與節目創作的錨點和轉譯中介。這種互通性關系集中體現在主持主體對節目信息和知識要素的降維與拓域上,讓晦澀生僻的信息內容通過言說所形成的語義機制,觸達傳播效度與公眾信度的最大公約數。而在尋求雙邊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主持主體自覺地達成言說中的語義轉譯。對此,我們試將主持主體語言表達中的語義類別劃分為本源義、延伸義、推闡義和共生義四種類型。

(一)本原義:語言文本內部的意義生成

主持主體語言表達中的本原義,主要是指對“案本”的回歸。而在節目主持實踐中,其本原語義的生成主要由兩方面構成,其一為節目的自生性文本,主要包括節目旨歸、定位和價值遵循;其二為受眾對節目的播出期待,以及對主持主體語言表達的審美寄托。這兩者共同構成了主持主體語義生成中的基本類型。在既往的節目主持實踐中,主持主體首先依據節目類型自我定位,如宏觀視角下的“新聞類/綜藝類”二分法;中觀視角下,又可將節目類型劃分為電視新聞資訊節目、電視談話節目、電視文藝節目、電視娛樂節目、電視紀錄片、電視真人秀節目等幾種型。[5]同時,傳統電視節目之外的以互聯網技術支持為基礎的眾多節目創作形式也均可納入考察主持主體語義類型和語義生成的范疇,如網絡電視節目、短視頻等。

在主持傳播賦能之下,節目類型已然出現交疊和復合,節目形式也呈現多元新變的特點,難以憑獨一的類型界定或形式樣態進行劃分,這對主持主體的語義表達提出更高要求。如在文化類節目中,主持主體的語言表達首先需圍繞文化內容進行構建,將知識、思想或概念內嵌于語言表達當中,進而形成本原語義。同時,在文化性本原語義之外,仍需融入真人秀語境下的綜藝性文本內容,實現對本原義的重構。

(二)延伸義:個體經驗的客觀化移用

延伸義的生成,需要主持主體適度融入個體經驗,從主觀視角對客觀內容進行表達,進而取信于觀眾。其在本質上仍然立足于本原義,但在形式上已經呈現出對文本的超脫和個性化表達趨勢。作為《新聞聯播》在流媒體平臺的衍生欄目,《主播說聯播》為新聞主播的延伸與表達構建了新平臺。在短視頻中,雖然各新聞主播仍然以《新聞聯播》的文本為依據,但靈活地融入了新聞主播的個人經驗和獨特觀點,將新聞原本的客觀含義進行了解讀和詮釋,延伸了本原的意義價值。如在《主播說聯播》中,新聞主播潘濤對“國家發改委新設民營經濟發展局”進行解讀時說,“也有個別人擔心設立這個新機構,民營企業是不是多了一個管理者?這個擔憂可以打消。你看,‘官宣’的民營經濟發展局主要職責,著眼于統籌協調、綜合施策、促進發展,而沒提一個‘管’字”。在解釋之后,既完成了對政策本身的再次宣傳,也促進了受眾對新聞消息和政策內涵的理解。也正因此,在延伸義中新聞主播的個體經驗擁有了與新聞事實展開對話的可能,且又較好地保證了新聞本身的真實性,有效避免了個體經驗廣泛介入所導致的新聞價值失軌。

(三)推闡義:釋讀關系的雙向凝集

當延伸義的關系鏈條向主客體兩個方向繼續延伸,語義內涵闡釋的權力亦隨之拓展,進而實現了語義構建的雙主體格局,受眾開始能動地參與語義生成,并作為語義生成機制的關鍵環節而存在,營造主客體彼此“神似”的語義氛圍。由此來看,推闡義是在延伸義的基礎上,對本原義的進一步擴大,并強調受眾作為傳播客體在語義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現出“異向關系”和“同向關系”共存的雙向發展趨勢。

從異向關系來看,在言說主體的外在形式上,主客雙方的角色愈加分明,彼此的個性逐漸彰顯。短視頻傳播中,視頻中的人物主體和處于評論區的被傳播客體被嚴格區分。其所帶來的是主持主體由于掌握語義生產權,在節目中的品牌化價值被放大,一眾以主持主體的名字冠名的短視頻類視聽節目開始集結。同時,伴隨節目類型的垂直深耕,觀眾的圈層化特征開始凸顯,群體共性開始放大。此外網絡評論的普泛發展降低了受眾加入語義生產環節的門檻,這促使受眾在節目主持主體個性化的延伸義基礎之上,開始推闡符合自身審美訴求的全新意義。主持人朱廣權“段子式”的語言表達在包含新聞事實的本原義和延伸義的基礎上,構建了豐富的推闡義。如“福氣笑、春意鬧、旋律到、年就到”首先點明除夕將至這一事實本身,同時向受眾傳遞出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最后在排比式的語言結構中為受眾帶來幽默詼諧的收看氛圍,有觀眾在網絡上將其改編為“段子鬧、觀眾笑、廣權到、新聞到”,引發一定反響。在這一改編的過程中,受眾從接收新聞事實,到感受播報情緒,再到傳播和再次加工,呈現出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融入的趨勢,通過對本原義和延伸義的解讀,構建起更豐富的推闡義。

從同向關系來看,雖然主客體的個體性特點彼此區隔且逐漸鮮明,但雙方對語義內涵的釋讀卻趨于同向關系,均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關注。近些年,在文化類節目當中,隨著戲曲、文物、漢字等分屬于文化不同切面的元素成為節目創作的重要內容,主持主體的語義表達逐漸分層,表現出較強的個性。但對文化自信的高度認同和對中華文化的共同關注,是釋讀關系同向凝集的立足點,也是推闡義的主要內涵和價值。

(四)共生義:主客關系中的相互價值認同

構建共生義對于傳播主客體間形成價值共識和價值認同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對語義場景和情景的想象性搭建,這與節目所營造的擬態傳播環境具有相似性。其均主張共生性的場景、情景和氛圍的營造。而主客體雙方在主持傳播場景中,基于彼此認同所展開的語義生產,可以被指認為共生義,即一種基于主客雙方想象性在場的價值互認。相對于推闡義,共生義中的受眾參與繼續深化,并呈現主導趨勢。受眾的組成邊界被拓展,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電視觀眾,而包含以嘉賓、評委或大眾評審等身份出現的節目創作主體。當這些主體作為節目的異質性力量出現,并開始向常態化轉型時,共生義的生成場域便隨之形成。如在知識問答類節目、情感調解類節目或婚戀類節目中,生成節目語義域的主導性力量,多數情況下并非主持主體,而是以嘉賓、評委為代表的參與者。嘉賓的闖關成功或失敗、評委認知的同一性或差異性,都會左右節目的走向。在湖南衛視推出的中國親情觀察成長勵志節目《我家那小子》當中,主持人與嘉賓共同組成了觀察空間,集體對被觀察對象進行討論和分析。在節目中,當嘉賓間意見出現分歧,主持主體則通過對本原義和延伸義的綜合運用,凝聚節目內的共識,進而獲取節目受眾的廣泛認同。而在此時,主持人的語義并不僅是其個人主觀表達的產物,更包含了討論過程中嘉賓對主持人思想的影響,在多方面的溝通協作下形成了共生義。如,節目中某藝人將“外賣”作為居家生活的一日三餐,主持人首先提出觀點,認為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將話題拋給作為嘉賓的藝人母親,詢問這是否為常態,進而建立對話關系。對此,藝人母親從藝人從小的生活環境、個人性格和職業發展進程做了補充性解釋,其他相關嘉賓也提出不同視角的觀點。在綜合各方意見后,主持人修正了先前語言中的意義指向并重新表述,形成了基于各方語義所生成的共生義。

二、策略歸結:通感、認知與跨域中的語義生產

在對本原義、延伸義、推闡義和共生義四種語義類型的辨識之上,可以歸納出貫穿不同語義類型的語義生產途徑。其作為語義類型生產的主要方式,可以總結為通感聯覺、認知轉化和身份交疊三種途徑。在節目主持創作中,節目主持主體通過此三種途徑,既可實現語義的內涵拓展,也可豐富語言表達的形式。

(一)通感聯覺:從經驗蘊蓄到情感形塑

通感聯覺指向感官與知覺之間的同構關系,而支撐這一關系的重要前提,是言說主體從經驗聚類向先驗演繹過渡,進而形成全新的語義感知。通感的使用體現于不同門類的藝術創作中,藝術創作主體通過對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的調動甚至挪借,描述所識別客體對象的具體狀貌和顯著特征。在節目主持創作中,主持主體語言表達的語義生成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的通感能力,以實現人與物、精神和自然的溝通協調?!奥C藝”之所以成為熒屏熱點,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節目主持主體將語義生成空間移植到更加廣闊的自然環境中,讓各個感官擁有廣泛的聯覺空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你好,生活》與以演播室為錄制空間的電視節目不同,節目中的主持主體多以戶外為主要演播環境,如城市街道、自然風景等,空間更加廣闊。在這些環境中,嘉賓與主持人的互動具有偶然性和突發性,使得嘉賓從被設計好的采訪與被采訪的二元關系中跳脫出來,在傳統的語言表達之外,增加更多的身體語言互動和情感共鳴,進而形成全新的語義場域。與城市生活相迥異的自然景觀,成為受眾典型心理的主要靶向,借由主持主體的有聲語言和副語言創作,受眾間接地融入了對節目和自然景觀的雙重審美過程之中。

通感是對各個感官的綜合性調動,也同樣需要對既往經驗進行轉換,并進而形成新的情感體驗。而對經驗轉換的過程,亦是通感體驗的內部移植過程。在節目主持創作中,主持主體對此時此刻的感知,往往受到童年記憶、生活經歷或難忘瞬間的影響,并對當下感受的語義表達進行豐富充實,形成對全新情感的塑造。在主持主體與嘉賓的語言往來中,語義會自覺地發生轉向和變化,其中既包含主持主體個體的過往經驗,也包括主持主體與節目其他主體的經驗交織所形成的全新情感。對于受眾而言,主持主體的個體經驗與獨屬于節目的情感體驗,共同構成視聽審美的內涵與外延。

(二)認知轉化:重構技術與人本的雙重邏輯

當下,節目主持主體受到以虛擬主持主體為代表的主持傳播言說主體的挑戰和重構。從主持傳播研究的視域來看,節目主持主體語義生成,需要建立在對技術與人本兩種邏輯的重新體認之上。在運用媒介的同時,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快速且妥當地適應不同的語用環境,并構建相匹配的語義內涵。

從人本邏輯的視角來看,主持主體作為人格化的傳播媒介,架聯創作主體與受眾,具有自覺的人本屬性。節目創作又常以廣泛的社會生活作為素材來源,其與人們的社會生產實踐息息相關,進一步返歸主持主體語義生成中的人本價值內涵。所以,節目主持主體的表達及語言含義的生成,與人及其行動密切相關。人本屬性也自然成為主持主體語義生成的屬性和內容。如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典籍里的中國》當中,主持主體王嘉寧在介紹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所發現的一批《道德經》竹簡時,對其歷史價值進行了概述:“截至目前發現時間最早、文字最古老的《道德經》抄本”,同時通過“在國內外學界引起轟動”這一描述增強該批《道德經》竹簡所包含的當代價值,進而引出節目嘉賓對相關內容的深入闡釋。在表達過程中,主持主體的語言邏輯層層遞進,語言風格平實通達,語言立意兼顧受眾的接受度和歷史價值深度,充分彰顯了以受眾為導向的人本屬性??梢娭鞒种黧w主持創作中既要完成對典籍文本本身的解讀,也要拓展典籍中的歷史性語義,為典籍附加更多元的當代價值,兼顧語義的知識性和傳播性。

從技術邏輯的視角來看,人本主義不是孤立、片面和靜止式的存在,其與技術存在廣泛而密切的關系。主持主體語言表達中的語義生成依賴技術,而表達內容亦深刻反映技術。近年來,以“科技”作為節目的主要元素,與游戲、問答、競賽、真人秀等節目形式相結合,讓技術不僅成為主持主體的言說工具,更成為主持主體語義生成的主要內容。節目中,主持主體貼合前沿技術,通過與技術互動構成新的景觀,又將技術作為語義構成的主體,引發受眾的思辨和社會對科技創新的關注。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加油!向未來》作為一檔展現科學技術、弘揚科學精神的節目,要求主持主體的語義構建須同時滿足“人本”和“技術”兩條線索,即將“技術”作為故事講述的內容和節目的傳播形式,并以“人本”為節目的傳播價值導向,讓科學思想與人的價值相融合,進而引發受眾廣泛的語義共鳴。例如在節目中,主持主體撒貝寧和尼格買提通過與82 歲高齡的汪品先院士的對談,不僅介紹了“深海勇士號”下潛至1 400 米的技術,也表現出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的艱辛和不易。因此,將人本邏輯和技術邏輯相結合的節目載體,正成為主持主體豐富自身語義表達的有效形式,其背后是轉化認知所引發的語義生成機制的深刻轉變。

(三)身份交疊:主體跨域和語義新變

主持主體語言表達中的語義生成與節目主持主體的身份交疊密切相關。在節目主持主體身份不斷破域、復合并重組的背景下,主持主體的身份邊界被不斷拓寬,促進語義生成的多元化發展。在節目主持創作中,有聲語言表達主體的身份出現明顯的跨域和新變,這直接導致了語義生成的轉變。這種身份跨域和身份交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分工細化和職能轉變。在以往的節目主持實踐中,主持主體的身份標識和語言狀態是相對穩定的。然而在節目類型不斷融合的背景下,主持主體往往需要擔任主持、嘉賓甚至評價者等多種身份,其語言狀態及語義內容需要隨著節目流程的不斷推進,進行調整與補充。其次是言說主體的身份背景跨域。節目主持主體的身份邊界在不斷拓展,當前,越來越多的擁有多元教育背景、從業經歷的言說主體加入節目主持隊伍。因此,在主持實踐中,主持主體的語義生成開始呈現跨學科和跨知識結構的現象,相比以往單一的語義生成機制而言,復合化的身份帶給觀眾更為龐大和多元的知識體驗和語義傳遞。再次,節目主持主體在節目創作內部,頻現跨節目類型的主持實踐。例如,康輝作為家喻戶曉的“國臉”,一改在《新聞聯播》中嚴肅端莊的熒屏形象,參與到綜藝節目的錄制,在輕松的氛圍中,反而為其平常莊嚴的新聞形象增添了平實的親切感,更為客觀冷靜的新聞播報語義,附加了人情味與共鳴感。

結 語

在傳媒生態格局變化頻仍和技術裂變帶來風險挑戰的當下,有聲語言表達仍然是主持主體彰顯獨特價值和個性外延的主要立足點。在這一背景下,語義是有聲語言表達的關鍵內核之一。這不僅是語言表達中傳情達意的客觀要求,也是豐富傳受關系和語言傳播的重要元素。由此,主持主體作為有聲語言表達主體,在有聲語言表達中以通感聯覺、認知轉化和身份交疊等作為語義生成的主要策略,靈活交融本原義、延伸義、推闡義和共生義四種語義類型,實現了有聲語言創作的內在意義構建和外在傳播價值,同時自覺地生成了語言的潛在之蘊和言外之意。

猜你喜歡
節目主持語言表達語義
語言與語義
新聞采訪中如何應用語言表達技巧
語言表達綜合訓練
少兒節目主持特點及素質培養分析
廣播音樂節目主持藝術表現與主持方式創新
廣播談話節目主持藝術思考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語言表達與語體選擇
節目主持:超越藝術種類與形式的藝術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