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陶片的打量方式
——讀楊合散文集《能往前走便是幸?!冯S筆

2023-03-22 17:58吳言明
文化與傳播 2023年5期
關鍵詞:山里人河池文化

吳言明

神奇美麗的桂西北,積淀著豐厚的人類生存文化,卻被崇山峻嶺切割成無數精致陶片,又被歲月湮埋在山村草屋或荒塬田野間。若將那些氤氳著山里文明氣息的文化陶片挖掘出來,慢慢淘洗,細細打量,就會發現,它們像一束束光,于鄉村田園間綻放華彩,照耀著人們前行之路。讀楊合(廣西河池籍)的散文集《能往前走便是幸?!?,就能感覺得到這光的照耀。

人類對于生存條件的執著追求,離不開衣、食、住、行四件事。對于“住”,山里人的標準簡樸而實在,卻也莊重。他們用大半輩子的時光,甚至終其一生去修造的那座房屋,為的是替家人與后世子孫遮住每一場風雨,為日常燒飯做菜、歇息休養、傳宗接代提供必需的蔭蔽。他們甚至近乎本能地認為:“一個男人,一生一世,至少是要建一幢房子的?!痹趧趧庸ぞ吆喡?、生產資料匱乏的年代,他們理想中的房屋,只能是木頭構架、茅草蓋頂;即使后來逐漸演變為瓦房,撐起房頂那些瓦片的,終究還是木材搭建起來的架子。建一幢木架房,是一個浩大工程,也是他們一生的構思。從設計到施工,從選材到用料,有標準,但不會標準化;有藍圖,卻用不著畫圖紙。藍圖在主人的腦子里,造房師傅只需通過語言加手勢進行溝通,憑著有限的經驗,就能將主人腦子里的藍圖轉化成自己腦子里的施工圖,然后分毫不差地建造出主人心目中的房屋。要是請不起造房大師傅,那么他們會自己動手完成一幢房子的建造?!兑痪帕甑娜鹧┬路俊防锏淖娓妇褪沁@樣的先輩。他“之前只是獨自做了些犁鏵、桌子、板凳之類的小手工,最多也是修補當時居住的茅草房或者以小丁的身份幫別人家建房子,沒有擔當過大房子的建設”。沒錢請大師傅,他便自己動手選材、伐木、測量、鑿柱頭……實在需要眾人幫忙才能完成的關鍵工序,諸如做穿方、豎列子、上大梁等就通過“換活路”的互助方式,把鄉鄰親友招攏來,搭把手,幫幫忙,最終建成了一幢新房子,了卻了一代人的心愿。

寫前輩的造屋故事,其實是寫先輩們創立家業的艱辛與執著,讓人發自心底地敬仰與嘆服。嘆服之余,讀者能清晰窺見矗立于文字間、如今已鮮為人知乃至瀕臨失傳的建筑技藝與文化事象,以及眾多極有儀式感的文化場景。比如造屋過程中的上梁儀式,其文化氣息就極其濃厚,作者的挖掘極為細致,就連其中的唱詞都作了清晰輯錄。在木材建屋造房工事基本絕跡,年輕人幾乎不可能目睹到這些場景的21 世紀,作者通過祖父造屋的故事,把這些細枝末節詳盡地呈現給讀者。一篇不足萬言的散文,作者卻用了兩年零四個月去不斷打磨,若非出于對此等文化現象的熱愛,是下不了此等苦功的。

飲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基本的文化要素,也是最具地域特征的文化現象?!洞猴L糯糯三月三》《粽子飄香五月天》兩篇散文,生動而詳實地記錄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飲食文化事象,并將其與傳統節日勾連起來,這便讓人從中感受到了地方節慶文化的精彩。作者對美食制作流程與細節的詳盡描述,既是順理成章的輕松敘寫,也是為此類文化的傳承所作的精心布局,在文化傳播的意義上,這是一種客觀而實用的指引。

在廣西河池這片熱土上,美麗的大自然與多民族和諧共生的人文環境,造就了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世界。獨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服裝文化,當然可以通過自身的發展與演進來實現生生不息的傳承,而那些曾與服飾文化密切相關如今卻又瀕臨失傳的制作技藝,則亟需以文字乃至更多的媒介工具來記錄,為后世傳承、發展、創新提供依據?!蹲蠲啦贿^花竹帽》就對毛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花竹帽制作進行了詳細記錄。此篇從與花竹帽相關的民歌詞曲之美說起,講述了花竹帽里蘊含的動人的愛情故事,然后把花竹帽絕妙的編織工藝詳盡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從山中采來黃色的金絲竹和黑竹后,將二者破成細如發絲的篾條,編織好帽頂,再往下散開固定好經線,然后又把篾條作為緯線,一圈一圈和經線纏繞交織出圓圈;帽的上沿用黑色細篾交織成一道花邊,帽下面的外沿是用金黃色和黑色兩種細篾交織成寬約三四寸的一道花帶,花帶上織出對稱、工整的菱形圖案,在圖案里面的正中系上兩條彩絨線帶,一頂花竹帽才算完成。

讀此段,即便讀者不曾親見花竹帽的編織,對于花竹帽的編織工藝也能略知一二,甚至要“依樣畫瓢”也不是難事了。這樣的敘寫,對于文化的傳承指引意義不言而喻。

修房造屋,飲食穿衣,相關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往往與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相關。至于“行”,則更多地來自人們對于生活地域艱險自然環境的挑戰。文集首篇《家鄉山河》,寫的是山,落腳點在寫山里人的“行”。類似的寫法,在《小河也能東到?!防镆搀w現得極其鮮活。至于《見龍在田》《四叔來的信》《一棵果樹在都陽山頂》等篇,與其說是寫山里人的行,我更愿意將其視作是對生長于那方山水間,卻一直致力于去開拓打拼,探尋嶄新世界的山里人的奮進精神的書寫。這便是在漫漫歲月里生長出來的更高層次意義上的“行”文化。在這里,“行”已被賦予現代“行走”工具變革的背景信息,“行”文化也已嬗變為山區交通發展的歷史文化。作者依著巴金在散文《河池》里的敘事,把河池乃至整個廣西的交通狀況與歷史慢慢鍬刨出來,再將其放回歷史的長河里細細品鑒,然后發出慨嘆:“所幸,巴金先生為我們記述的是久遠的過去。隨著巴金先生的記憶的后延,丹池公路、黔桂鐵路,以至于整個廣西的交通,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币黄栋斯鹎傧摇穼ⅰ皬臒o到有,從點到線,從線到網”的廣西高速公路發展歷史與現狀生動呈現。

《能往前走便是幸?!返奈幕诰蚴嵌鄬用娴?、立體的。除了上述關于山里人的衣食住行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提取,書中對于發生在河池大地上的人文歷史、語言、藝術、旅游等諸多領域均有所記錄。除了個別篇什專文描述,更多的則是于輕松明快行文里,不經意地采擷一些元素,不著痕跡地呈現于讀者跟前。且不說那些順手拈來的方言俚語、精心輯錄的重要儀式上的經典唱詞、用心描述的家鄉山水風物,就是那些目前還算不上名勝,卻獨具旅游開發潛力的景點,作者均將其間人文史料、變遷軌跡耐心鍬刨出來。

“不管他坐的是什么車,能夠往前走的人便是幸福的”這是巴金的《河池》里的名言,作者將此句化為書名,當然是有其深度思考的。類似的思考,通常會在書的序跋里呈現,可此書無序,亦無跋,作者似乎故意為讀者留下一個思考的天窗,任讀者自己去閱讀體認。其中具體內涵,我不敢妄加揣測。品讀此書,我倒是想起了兒時在巖窠泥土里用于挖掘山珍的一種叫木鍬的工具。一截質地堅硬的木頭,可據鍬刨山珍的需要,削制成鍬,并非一定要削得極尖銳、極鋒利,足以鍬開巖窠泥土即可。質樸,小巧,精致,堅韌,溫和,帶著木的質感與溫度,能把挖掘演繹成暖暖的、細心的鍬刨。這是一個輕輕慢慢的過程,是一種溫暖的挖掘,一種傾心用情的打量,它能鍬出山水田園間的文化陶片,讓氤氳其間的文化氣息涵養人,引領人們健步走向幸福未來。

猜你喜歡
山里人河池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脫貧致富的山里人
A new loach species of Troglonectes (Teleostei:Nemacheilidae) from Guangxi,China
我是山里人
誰遠誰近?
草地養土雞 致富山里人
六年扶持 茶葉富了山里人
《河池學院學報》征稿簡則
《河池學院學報》征稿簡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