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布最新石窟圖像資料力推敦煌石窟藝術研究
——《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瓜州東千佛洞》評介

2023-03-22 21:13鄭怡楠
敦煌學輯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瓜州洞窟西夏

鄭怡楠 孫 楊

(故宮博物院,北京 100001;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敦煌石窟泛指敦煌及其附近地區的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等石窟。其中,瓜州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中一處重要的石窟寺遺址,保存著數量較多的西夏時期的洞窟。東千佛洞石窟位于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東南90多公里祁連山脈的長山子北麓,距離瓜州縣橋子鄉東南35公里,距鎖陽城遺址東南20公里。東千佛洞石窟因地處祁連山余脈長山子北麓,周圍是大面積的戈壁,道路難行,給大家的參觀、考察帶來較大的困難和不便。加之東千佛洞石窟處于甘肅瓜州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為了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瓜州縣文物管理部門發布《關于東千佛洞石窟停止對外開放的公告》,決定從2019年8月1日起停止東千佛洞石窟一切對外接待游客參觀活動。這就使實地調查東千佛洞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也為瓜州東千佛洞石窟藝術的研究在實地調查和圖像資料的收集兩方面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

2023年8月,由蘭州大學鄭炳林教授主編,張景峰、李宏偉、魏迎春編著的《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瓜州東千佛洞》(共4冊)正式出版。(1)鄭炳林主編,張景峰、李宏偉、魏迎春編著《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瓜州東千佛洞》,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23年。此項成果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的又一部力作,以精美畫冊的形式,展現出瓜州東千佛洞石窟藝術的全貌,為石窟考古與藝術的相關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圖像資料?!豆现輺|千佛洞》的出版不僅基本解決了上述這些困難,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瓜州東千佛洞石窟藝術提供了條件。

《瓜州東千佛洞》采用一窟為一冊的方式,分別介紹了第2窟、第5窟、第7窟以及外景和4、6、8等窟的內容,共分四冊,選取了867張精美高清的照片。由于瓜州東千佛洞的第2、4、5、7窟洞窟形制都是龜茲式中心柱窟,因此《瓜州東千佛洞》的編寫順序就是按照中心塔柱的前部和后部兩個部分進行的。其中《瓜州東千佛洞第2窟》由鄭炳林主編,李宏偉、張景峰、魏迎春編著,選取照片261張,在介紹洞窟中心柱前半部分的內容時則是按照南壁、西壁、北壁、東壁和窟頂的順序,而在介紹中心柱后半部分內容時,則是按照繞塔禮拜的順序,先是南側繞道兩側壁畫,再是后繞道即后壁及中心塔柱西向面的壁畫,最后是北繞道兩側的壁畫。該冊公布了包括洞窟形制,洞窟彩塑,十一面觀音變,釋迦佛說法圖,水月觀音圖,度母菩薩圖,釋迦說法圖,水月觀音圖,藥師佛圖,施寶觀音,施甘露觀音,文殊曼荼羅,尊勝佛母曼荼羅以及西夏供養人等內容的照片。每張照片都有詳細的圖版說明,全面展示了東千佛洞第2窟的壁畫藝術。(2)鄭炳林主編,李宏偉、張景峰、魏迎春編著《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瓜州東千佛洞·第2窟》,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23年。

《瓜州東千佛洞外景、第4、6、8窟》由鄭炳林主編,魏迎春、張景峰、李宏偉編著,選取照片175張,主要對瓜州東千佛洞的外景以及西夏第4窟、元代第6窟和清代第8窟的洞窟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3)鄭炳林主編,魏迎春、張景峰、李宏偉編著《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瓜州東千佛洞·外景、第4、6、8窟》,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23年。

《瓜州東千佛洞第5窟》由鄭炳林主編,張景峰、魏迎春、李宏偉編著,選取照片204張,洞窟內容介紹順序與第2窟相同,公布了文殊變,摩利支天像,文殊菩薩曼荼羅,金剛薩埵曼荼羅,文殊五尊曼荼羅,普賢變,度母菩薩圖,八塔變,四臂觀音變,水月觀音,觀音菩薩曼荼羅和寶藏神及忿怒金剛,毗沙門天王及八大夜叉曼荼羅,涅槃變,觀音菩薩曼荼羅等內容的照片,每張照片都有詳細的圖版說明,也全面展示了東千佛洞第5窟的壁畫藝術。(4)鄭炳林主編,張景峰、魏迎春、李宏偉編著《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瓜州東千佛洞·第5窟》,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23年。

《瓜州東千佛洞第7窟》由鄭炳林主編,張景峰、李宏偉、魏迎春編著,選取照片227張,洞窟內容介紹順序與第2窟相同。該冊公布了阿彌陀佛來迎圖,西方凈土變,釋迦說法圖,毗盧遮那佛與八大菩薩曼荼羅,釋迦說法圖,尊勝佛母曼荼羅,觀音曼荼羅,涅槃變等內容的照片,每張照片都有詳細的圖版說明,全面展示了東千佛洞第7窟的壁畫藝術。(5)鄭炳林主編,張景峰、李宏偉、魏迎春編著《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瓜州東千佛洞·第7窟》,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23年。

《瓜州東千佛洞》以單窟內容為對象,以一窟一冊的方式,大量采用高清圖版,并配有詳實的圖版說明,圖文并茂,以精美畫冊的形式全面展示了瓜州東千佛洞西夏、元代及清代的石窟藝術,為學界提供了大量清晰的圖版資料。

瓜州東千佛洞的調查與研究開始得比較晚。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張伯元于1982年5月對東千佛洞進行了調查,對東千佛洞有塑像和壁畫的八個洞窟(西崖5個、東崖3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繪制了洞窟的崖面圖和第1至8窟的洞窟平面、剖面圖,并刊布了洞窟東崖位置、第2窟、第6窟以及第7窟洞窟部分內容的照片。(6)張伯元《東千佛洞調查簡記》,《敦煌研究》總第3期,1983年,第108-118頁。1992年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張寶璽發表《東千佛洞西夏石窟藝術》一文,對東千佛洞的洞窟內容特別是西夏時期的洞窟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刊布了洞窟的平面、剖面線圖和照片21張,認為第2、4、5、7窟為西夏洞窟,第6窟為元代窟,并附有洞窟內容調查表。(7)張寶璽《東千佛洞西夏石窟藝術》,《文物》1992年第2期,第81-94、57頁。1994年,敦煌研究院王惠民發表《安西東千佛洞內容總錄》一文,對瓜州東千佛洞1至7窟的洞窟內容以總錄的形式進行了記錄,修改了前人對部分圖像的認定,補充了洞窟的長、寬、深等尺寸。(8)王惠民《安西東千佛洞內容總錄》,《敦煌研究》1994年第1期,第126-129頁。該文經過修訂后收入《敦煌石窟內容總錄》中。(9)王惠民《安西東千佛洞內容總錄》,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22-224頁。1996年,敦煌研究院周維平發表《東千佛洞石窟述論》一文,對東千佛洞東崖和西崖的第1至9窟的內容進行了調查與記錄,補充了新編第10窟和其他沒有壁畫和塑像的洞窟。(10)周維平《東千佛洞石窟述論》,《社科縱橫》1996年第3期,第32-34頁?!吨袊鼗捅诋嬋ざ鼗臀飨脑房剂藮|千佛洞的彩色圖版共49幅,文后附有圖版說明。(11)段文杰主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敦煌壁畫全集10·敦煌西夏元》,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張寶璽主編《甘肅石窟石窟藝術·壁畫編》,刊布東千佛洞彩版照片49幅,并附有圖版說明。(12)張寶璽主編《甘肅石窟壁畫藝術·壁畫編》,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東千佛洞石窟的研究特別是一些專題研究和單個洞窟的研究逐漸增多起來。2002年,張寶璽先生出版專著《瓜州東千佛洞西夏石窟藝術》,收錄《瓜州東千佛洞西夏石窟藝術》《瓜州東千佛洞石窟內容總錄》《旱峽石窟西夏壁畫藝術》等文章,并刊布瓜州東千佛洞西夏第2、4、5、7窟以及元代第6窟的洞窟彩版照片84張,其中第2窟的洞窟照片數量最多,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對瓜州東千佛洞研究的重要成果。(13)張寶璽《瓜州東千佛洞西夏石窟藝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隨后,學界以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為中心,展開了對敦煌西夏石窟藝術的研究。(14)郭祐孟《東千佛洞壁畫探秘》,《歷史文物》2006年第5期,第84-93頁;劉永增《瓜州東千佛洞的圖像源流與歷史價值》,《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4期,第71-81頁;卯芳《西夏壁畫藝術再探》,《中國民族藝術》2019年第2期,第66-71頁;沙武田《敦煌西夏石窟營建史構建》,《西夏研究》2018年第1期,第3-16頁;沙武田《敦煌西夏藏傳佛教洞窟及圖像屬性探析》,《中國藏學》2020年第3期,第211-220頁;沙武田《西夏瓜州佛教洞窟營建的時代特性》,《中原文物》2021年第4期,第119-130頁。同時,瓜州東千佛洞石窟內容和題材的專題研究也開始增多,主要體現在對西夏洞窟一些題材的專門研究和對第2、5、7窟單個洞窟的專門研究。對東千佛洞內容題材研究的成果有對水月觀音(15)王惠民《敦煌水月觀音像》,《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第31-38頁;潘亮文《試論水月觀音圖》,《藝術學》第17期,1997年,第7-48頁;李開?!端掠^音造像研究》,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何佳旭《西夏水月觀音圖像研究》,蘭州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常紅紅《西夏水月觀音中的薦王圖像考釋——以東千佛洞第二窟壁畫為中心》,《大足學刊》第3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9年,第310-326頁。、唐僧取經圖(16)段文杰《玄奘取經圖研究》,敦煌研究院編《199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編》,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第1-19頁;楊國學《安西東千佛洞取經壁畫新探》,《南亞研究》2002年第2期,第56-59頁;鄭怡楠《瓜州石窟群唐玄奘取經圖研究》,《敦煌學輯刊》2009年第4期,第93-111頁;于碩《唐僧取經圖像研究——以寺窟圖像為中心》,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沙武田《水月觀音圖像樣式的創新與意圖——瓜州西夏石窟唐僧取經圖出現原因再考察》,《民族藝林》2019年第1期,第5-25頁;常紅紅《西夏玄奘取經圖像之研究——以東千佛洞第2窟圖像為中心》,《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5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第315-334頁。的研究,東千佛洞第2窟洞窟的研究,(17)常紅紅《論瓜州東千佛洞第二窟施寶度母圖像源流及相關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2期,第72-87頁;常紅紅《東千佛洞第2窟壁畫研究》,首都師范大學2015年博士學位論文;卯芳《東千佛洞第2窟壁畫藝術探究》,《西夏研究》2016年第3期;常紅紅《東千佛洞第二窟十一面救八難觀音圖像研究》,《藏學學刊》2016年第1期,第30-50頁;常紅紅《東千佛洞第二窟真實名文殊曼荼羅及相關問題研究》,《西夏學》2019年第2期,第124-134頁;卯芳《西夏壁畫中的藏密因子——以瓜州東千佛洞第2窟壁畫為例》,《民族藝林》2020年第2期,第132-139頁。第5窟及相關題材的研究(18)劉永增《安西東千佛洞第5窟毗沙門天王與八大夜叉曼荼羅解說》,《敦煌研究》2006年第3期,第1-5頁;張先堂《瓜州東千佛洞第5窟西夏供養人初探》,《敦煌學輯刊》2011年第4期,第49-59頁;常紅紅《瓜州東千佛洞第五窟研究》,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瓜州東千佛洞第5窟佛臺遺跡考古清理簡報》,《敦煌研究》2020年第1期,第23-31頁;賈維維《東千佛洞西夏壁畫圖像新釋》,《藝術設計研究》2023年第2期,第22-27頁。以及第7窟中有關凈土圖像的研究。(19)賈維維《甘肅瓜州東千佛洞第7窟西夏壁畫的凈土主題研究》,《美術研究》2021年第2期,第54-60頁。

《瓜州東千佛洞》選取的照片涵蓋了東千佛洞所有有壁畫和塑像的洞窟。其中不乏一些經典的壁畫題材,如第2窟南、北兩壁的觀音菩薩和多羅菩薩圖,水月觀音圖,唐僧取經圖,中心塔柱的施寶觀音、施甘露觀音以及涅槃圖;第5窟的八塔變,文殊菩薩曼荼羅,文殊五尊曼荼羅,度母,觀音以及毗沙門天王及八大夜叉曼荼羅;第7窟的兩鋪阿彌陀佛來迎圖、八大菩薩曼荼羅、釋迦說法圖等內容。無論是介紹洞窟形制、壁畫布局,整鋪的尊像畫、經變畫,密教題材等整體內容方面,還是表現壁畫內容的細部特征時,《瓜州東千佛洞》都運用大量超清的照片,全面展示了東千佛洞獨有的西夏石窟藝術風貌,在內容上又做到了全面細致、重點突出,成為東千佛洞目前出版的最全面、圖像數量最多、信息最可靠的石窟研究工具書。為西夏時期的石窟壁畫藝術的研究提供了全面而珍貴的圖像資料,也為我們開展石窟寺考古、佛教藝術與考古、絲綢之路考古與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為可靠的圖像素材。

瓜州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重要的組成部分,代表了敦煌西夏時期的壁畫藝術,是絲綢之路佛教藝術后期傳播與發展的一個縮影,是絲路文明發展的見證,更是絲綢之路美術史框架體系中重要的一環。絲綢之路石窟藝術研究一直是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瓜州東千佛洞》的出版,不僅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絲綢之路美術史”的重要階段性成果,也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的重要階段性成果。

瓜州東千佛洞大多為西夏時期所開鑿,是西夏洞窟的典型和標桿,石窟內部保存了大量西夏時期的壁畫藝術,內容上體現為顯教和密教題材并存,其中密教風格比較突出??邇缺诋嬋诤蠞h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藝術特點,其中,藏密圖像受到了西藏、印度、波羅風格的影響,窟內圖像具有綜合性與多元化特點,構成了獨特的瓜州東千佛洞壁畫藝術,是敦煌石窟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瓜州東千佛洞》是“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之一,“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以絲路沿線保存的石窟寺遺址為對象,不僅包含了已經出版的炳靈寺石窟,還包括即將出版的麥積山、文殊山、馬蹄寺石窟等,現在出版的瓜州東千佛洞也包括在內。這些都是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也是絲綢之路藝術與考古研究的重要方向。絲綢之路是一條聯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散落于絲綢之路上的、歷經千年而仍然存在的石窟,既是人類藝術文化的結晶,也是絲路文明的見證者和記錄者。石窟內部精美絕倫的壁畫藝術更是絲綢之路上不朽的珍寶和人類文明的寶藏,值得學術界繼續深入探索與研究。整理、研究、編輯、出版絲路沿線的這些佛教遺存是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一直從事的一項重要工作,《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瓜州東千佛洞》的正式出版,為實現“讓沉睡千年的國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真正做到讓文物鮮活起來”目標的實現邁出了堅實而可喜的一步。

猜你喜歡
瓜州洞窟西夏
瓜州的“大地之子”
更 正
洞窟驚魂
洞窟驚魂
《麥積山石窟初期洞窟調查與研究》介評
西夏“上服”考
試述西夏軍抄
西夏佛教藝術中的“家窟”與“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養人的構成再探
瓜州養路忙——甘肅省酒泉公路管局瓜州公路段集中整治路域環境
再考西夏的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