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

2023-03-23 00:05龍曉男李大鵬
信陽農林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國式中華現代化

龍曉男,李大鵬

(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的歷史結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源頭活水。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別具一格,根本原因在于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賡續發展。新時代,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文化基因,科學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轉化、時代發展,對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對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1 中國式現代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等,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2]。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充分彰顯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民為邦本的政治觀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提供了文化啟示;天下為公的天下觀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打造了文化底蘊;厚德載物的道德觀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塑造了文化智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礎;和而不同的交往觀為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夯實了文化支撐。

1.1 民為邦本的政治觀: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提供了文化啟示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發展的實踐經驗,也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超越。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表達民比君和社稷都更重要的思想。荀子則將君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彼€提出“興天下之同利”,認為天下的人民應該享受到同樣待遇。管仲言:“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敝挥腥嗣裼辛艘率碂o憂的生活,國家才能安定繁榮??鬃诱J為“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肯定追求財富的合理性,提倡利民富民,實現天下公利。這表明傳統民本思想中蘊含著富民利民的重要思想,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啟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首要特征,人民擁護對于國家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將人民置于重要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首要工作,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群眾史觀,突出強調人民的歷史地位。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將增進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目的和前進方向,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致力于解決民生問題,積極推動民生領域的改革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極大促進了我國人才的培養,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基礎;利用技術發展推動產業升級,不斷穩定和擴大就業,保障社會有序發展;實現全國基本醫療保障,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加強對食品衛生安全的檢查和處分力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在出行交通、生態保護等與人民利益相關的問題上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1.2 大同社會的天下觀: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打造了文化底蘊

社會主義性質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社會主義的性質表明中國式現代化要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這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源于對傳統“大同”理想的歷史承襲。

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盵3]這是孔子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藍圖。這個社會堅持“天下為公”的準則,全部社會財富都歸全體人民共有,所有人都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誠信的、和睦的,整個社會都是和諧美好的??鬃舆€在《論語》中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強調物質財富要公平分配?!按笥小必灾幸矊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這都強調了富裕應該是人民共富,而不是一個人或少部分人富有。傳統文化對大同社會的理想追求深深扎根在人民的心中,成為中華民族世代追求的目標,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打造了堅實的文化底蘊。社會主義強調確立廣大勞動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為生產力發展開辟廣闊的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至2020年底,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貧困人口的吃穿、教育、醫療、住房得到保障,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同時,通過建立各方面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在社會中平等地享有發展成果,激發人們以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大步邁進。

1.3 厚德載物的道德觀: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塑造了文化智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體現。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發展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得到滿足時,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管仲在《史記》中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強調人在滿足物質需求后,要提高自己的追求,要學習禮儀,認識光榮和恥辱??鬃右蔡岢觥笆?、富之、教之”的觀點,表達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的重要性?!吨杏埂防锾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斌w現對平衡、協調的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就是要求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兩者的共生共榮、平衡發展。在物質文明上,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不再一味追求經濟的“高速度”發展,而更注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強調對經濟雙重協調發展。在精神文明上,中國式現代化大力建設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事業,極大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提供更多樣、更便捷的文化產品,既強調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又注重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世界。

1.4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礎

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始終高度重視對生態文明的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原則,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對傳統自然生態理念的貫徹實施。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敝v究人要回歸自然、順應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莊子也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說明人與萬事萬物本為一體,人要與萬物共生的思想?!睹献印ち夯弁跎稀分性?生產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要“不違農時”,要遵循自然規律,還要講究“返璞歸真”,保持人與自然的適度距離,不能打破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張載則提出“民胞物與”,認為人和自然之間情同手足,人要善待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共處。自然生態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條件,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最終只會威脅人類自身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類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順應自然[4]39,對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作出了科學判斷,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推動建設美麗中國,我國不斷加強生態保護,推進生態修復,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清潔能源、節能減排轉型。同時,還提倡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減少資源浪費。

1.5 和而不同的交往觀:為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夯實了文化支撐

中國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開展國際交流和處理國際問題上,中國一直堅持“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體現了我國對外交往所秉持的發展理念,也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撐。

《尚書·堯典》曾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盵5]主張君王要用祥和、安定的氛圍感染人,從而使大家和諧相處。在《禮記·中庸》里強調“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表示事物之間要包容接納、和諧發展的思想??鬃觿t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認為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別人身上,要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換位思考。這表明了中華民族對和平的向往與追求由來已久,和平發展的理念也一直代代相傳。習近平同志強調,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6]。和平發展始終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我國積極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世界各國展示了中國對世界和平的宏偉追求,以高瞻遠矚的智慧為解決全人類問題貢獻了方法。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堅持平等友好、互相尊重,既不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國,也不會使用任何方式對他國進行侵略。而是在交流互鑒中實現合作共贏,并積極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新道路、新方法,真正貫徹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

2 中國式現代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只有不斷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轉化發展,中華文化才能展現出時代魅力和時代影響力。一方面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科學態度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價值;另一方面要深入發掘現代社會需求,以時代特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理念。要不斷運用現代媒體手段,以平臺創新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是中國式現代化立足根本、面向未來的基本要求。

2.1 以科學態度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價值

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文化交流日漸頻繁,外來文化不斷滲透到國民生活中,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社會上也出現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貶低、排斥傳統文化的現象。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不良思潮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7]。這深刻表明,我們要科學地對待傳統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認識、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要避免陷入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漩渦,否定和埋沒一切中華傳統文化,還要站在時代背景下發展、創新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生生不息。一方面,我們要承認歷史、尊重歷史。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發展而來的中國,中國的現代文化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數千年而未曾中斷,根本原因在于強大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經驗借鑒和智慧啟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另一方面,我們要辨析歷史、發展歷史。傳統文化中固然有著許多優秀的文化思想,但由于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人們的認知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致使傳統文化中同樣也包含著封建落后、腐朽有害的思想。因此,我們要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看待傳統文化,既要肯定傳統文化的精華之處,又要否定傳統文化的糟粕所在,既要克服又要保留。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我們必須堅持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動力。

2.2 以時代特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8]。新時代,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思想精華,以時代特征和社會需求不斷擴展和梳理其思想內涵,使其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理念,一是要強調挖掘其中的治國理政思想?,F代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對古代先人治國理政的智慧的汲取和超越。中國式現代化繼承傳統民本思想,發展形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念,將傳統民本思想進行時代性轉化,更加突出人民性特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實現了新的轉型。二是要強調挖掘其中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和民族判斷是非功過的基本標準,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內在精神和道德思想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應該遵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系統地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上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它是對傳統文化中“治國平天下”“仁者愛人”“守望相助”“修身”等思想的繼承,同時又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中發展了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優秀的價值理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發展中熠熠生輝。

2.3 以平臺創新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

習近平指出,有這樣偉大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民族、有這樣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也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4]142。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喚醒傳統文化鮮活生命力,激發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的基本要求,又是在文化交流中樹立中國形象、增強中國自信的重要方式。弘揚傳統文化,首先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將傳統文化教育貫徹大中小學教育體系,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通過開設傳統文化課程、開展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內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并外化于自己的日常行為,自覺樹立愛國、誠信、友善等意識。其次是發揮現代媒體手段,利用互聯網打造傳統文化的傳媒平臺,向公眾開放傳統文化資源,擴大傳統文化影響力。202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出,要運用互聯網新媒體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厚的內容和新媒體受眾廣、流量大的特征形成了良好的互補,極大地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宣傳效果。近年來由央視打造的《“字”從遇見你》《中國成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經典永流傳》等文化節目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讓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許多優秀傳統文化以多樣化的形式出現在短視頻媒體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要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財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加強對外文化的交流合作,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讓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喜歡中國文化。同時,中華傳統文化也要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3 結語

回看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是中華文化自信自強的強大底氣;立足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和最強大的精神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是解決世界發展問題的智慧;展望未來,中國式現代化要不斷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價值,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形式,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要始終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賡續發展,不斷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文化的風采,使中華文明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猜你喜歡
中國式中華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