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產業鏈視角的地方應用型高校人才優化培養研究

2023-03-23 02:01盧東祥曹瑩瑩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產教產業鏈辦學

盧東祥,曹瑩瑩

(1.鹽城師范學院科技與產業處,鹽城 224007;2.鹽城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鹽城 224007)

地方高校是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輸出的主陣地,也是助力區域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排頭兵。地方高校推進產教融合是一項重要性的戰略舉措,首先要有機統籌好“四鏈”的關系,確保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能夠精準對接。通過采取貫通式、協同式高質量人才培養發展模式,助力產業創新升級,促進區域經濟保持高質量穩定發展。人才資源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1]。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只有為社會輸出更多高質量人才,才能助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地方高校與地區產業鏈息息相關、緊密相連,二者存在優勢互補、雙向賦能的關系[2]。對于區域經濟發展而言,產業鏈條往往是支柱型產業集聚發展的集中體現,也是上下游產業聯動的橋梁紐帶。為實現協同育人目標,無論著眼于實踐、邏輯結構,還是從教育導向去審視,地方高校都需要與區域產業鏈保持全面協同,發揮好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優勢,有效推動區域產業鏈優化升級。

1 地方高校推進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時代意蘊

地方高校和區域產業發展緊密相關,甚至呈現出一損俱損、一榮共榮的態勢,二者唯有保持協同對接、相輔相成才能保持雙向高速發展。眾所周知,產業的升級和轉型直接影響人才需求導向的變化。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則需要與時俱進地對專業學科和課程教學進行針對性結構調整,確保人才培養與產業人才需求相匹配[3]。此外,產業創新發展同樣需要專業對口人才的精準供給和實時補充。在新時代產業集群化的背景下,區域產業特色化顯著,加快了社會分工細化的進程,可見地方高校與產業發展需要保持步調一致、同向同行。二者之間的耦合協調發展既受市場經濟所決定,同時需要地方高校加大推進產教融合育人的力度和投入。依托聯合培養輸送機制,力促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高效并軌,以期最大限度地反哺并服務于區域產業發展。首先,地方高校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特色,常常需要借助區域內的產業基地、資源開展實踐教學。由于地方高校與地方企業具有地域相近性或重合性的基礎條件,為此地方高校反哺地區產業是二者實現利益共贏的必然選擇,也是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迫切需求。其次,與傳統產業發展理念相比,現代產業理念更加注重資源要素的多元化。其中人才則是產業鏈條升級發展的根本要素?;诋a教融合的視角,地區產業鏈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即人才鏈、成果鏈、應用鏈[4]。其中人才鏈和成果鏈主要來源于地方高校,應用鏈則集中體現于產業群落之中,只有促使三者有機融通,才能加快地區產業鏈條的優化升級。最后,黨的二十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產教融合工作,各地方高校不斷加快推進產教融合進程,涌現出大量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的成果和案例,提供了許多先進的樣本和范式。地方高?!敖逃?產業”的培養模式已相對成熟且日益牢固,因此高校應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產教融合,與區域產業相互牽引、相互靠攏,以期產生同頻共振的互補效應,助推地區產業優化升級。

2 基于產業鏈視角的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當前一些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理念滯后,育人模式單一,無法有效匹配產業育人實際需求,導致供給側與需求側出現危機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地方高校對接產業鏈轉型不夠深入、專業鏈與產業鏈銜接不夠吻合、產業鏈資源與教育鏈脫節[5]。

2.1 地方高校辦學思路對接產業鏈轉型不到位

基于產業鏈視角下,高校人才培養轉型應以專業集群對接產業鏈為抓手,以課程教學匹配產業生產鏈需求為落腳點。然而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存在形式重于內涵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政策驅動高于內生提質驅動。特別是育人思路雖不斷優化完善,但是并不能做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保持一致。在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中,高校與產業間無論是在專業建設、師資保障以及教材編寫環節,還是在課程教學、實踐基地、考核評價方面,都缺乏深度的融合[6]。與此同時,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仍延續以往教育范式,未跳出學科藩籬的束縛,以至于產教雙向協同阻力重重。人才培養主要依托專業及課程,由于地方高校育人機制未能有效嵌入協同育人機制,使得多數教學改革停留在表面,始終未進入改革“深水區”。

2.2 地方高校專業布局對接產業鏈銜接不緊密

地方高校受傳統人才培養理念的影響較深,一直堅持以自身定位邏輯辦學,對于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矛盾缺乏理性認知,特別是針對新時代產業鏈發展需求的新趨向重視程度不夠、意識淡薄,以至于人才培養與產業用人需求出現脫節[7]。由于所培養的人才實用價值不高,學生隱性失業現象增多,對于學生成才成長極為不利。一來影響了學生就業發展,二來還會拉低學校的聲譽。地方高校教育鏈與產業鏈銜接不暢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未能突破“封閉式”辦學藩籬,沒有與產業鏈需求同頻共振;其二,部分教師教學內容墨守成規,課堂教學缺乏知識應用與創新;其三,實踐教學固化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增加應用性實驗、踐行情境式實訓、倡導實戰式畢業設計任重而道遠;其四,教師缺乏實踐鍛煉,培養機制多形同虛設,解決產業技術問題能力缺失,無法堪當創新性教學重托;其五,評價制度內生動力不足,重理論輕實踐現象仍占據主導。

2.3 地方高校學生知識結構與產業需求不匹配

當今產業的變革促使產業人才必須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具備先進的知識結構和內容。然而,一些高校的專業課程仍然停留在單一學科中,課程內容陳舊、落后,無法滿足國家重大產業需求和地區新經濟、新產業發展態勢。舉例來說,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的快速變革對計算機學科的現有知識結構提出了嚴峻挑戰,但一些高校的計算機專業仍然遵循傳統的計算機課程設置模式,僅能培養學生在算法、編程、系統開發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課程內容仍被限定在這些框架之內[8]。這種脫離產業現實需求、不以技術前沿和工程需求為指導的知識組成方式,不僅不能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如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還無法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意識。因此,在信息時代的產業變革中,這種知識結構缺乏適應性和競爭力,可能給產業人才的發展帶來重大障礙。

2.4 地方高校育人模式與產業鏈互動不協調

復合型人才培養需要企業積極配合并鼎力支持,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基石,是校企合作培養實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保障[9]。然而在協同合作過程中,企業產業鏈資源難以嵌入高校教育鏈,無法有效發揮共享效能。具體表現如下:首先,一些地方高校辦學綜合實力不強,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產學研用能力不足,難以實現以服務求支持;其次,一些地方高校社會聲譽不高,缺乏與高新產業企業合作的基礎,只能尋求與小微企業合作,合作領域狹窄,合作內容單一,學生僅能獲得一些實踐感性認識,得不到實質性的鍛煉;第三,部分校企之間雖然達成了產教協同育人協議,但一些只是為了追求社會宣傳效應,屬于有名無實的合作,為此合作質量差強人意,合作時間也不穩定;第四,面對國有企業體制壁壘,鑒于私企社會責任感的淡薄,加之各類企業出于對產業效益和安全因素的考慮,造成產業鏈資源難以真正與教育鏈共享。這一系列情況都是當前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10]。

3 基于產業鏈視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優化培養的優化路徑

3.1 以地方產業特色為導向推進學校深化轉型發展

綜合化、地方性、應用型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勢。要增強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為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的能力,為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同時,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上來,將產教融合作為學校向應用型轉變的總坐標與基本遵循[11]。

轉變辦學定位。辦學定位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邏輯起點。事實上,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國家政策的導向和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在不斷促進地方高校辦學定位的轉變。美國高等教育學家德里克·博克說:“‘走出象牙塔’是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爆F代大學決不能成為獨善其身的“象牙塔”,而應該是“直接為社會服務的動力站”。地方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必須突出地方屬性,根據所服務區域的產業特色和行業特點,明確學校辦學模式和轉型路徑,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制定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實現由封閉辦學到開放辦學、由獨立辦學向合作辦學、由單一辦學向多樣化辦學的轉變[12]。

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進程中兩個重要的維度。學科建設是轉型發展的龍頭,專業建設是轉型發展的基石。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是地方高校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關鍵步驟。以協同發展為目標統籌一體化建設。在轉型發展進程中,地方高校應根據自身辦學條件準確定位,構建科學的學科體系,并以一流學科、重點學科建設為核心,帶動相關學科的同步發展。同時,要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主動對接行業產業鏈,構建合理的專業體系,在穩定特色專業、品牌專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專業,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核心競爭力。以課程建設為紐帶推進一體化建設。課程建設在學科專業建設中是橋梁和紐帶,占有核心地位。一是強化科研課題應用,將部分科研成果轉化成為課堂教學的內容,使教學內容緊靠科技前沿和生產實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二是打通二級學院間的壁壘,倡導教學資源集中投放,建設通用性課程并面向全校開放,鼓勵學生參加多學科學習和研究活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13];三是依托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對學科、專業進行歸類統籌設計,科學優化存量,明確必須發展、需要交叉融合發展以及需要淘汰的學科和專業。開展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大力開展優質課程、一流課程的建設,充分發揮精品課程示范作用,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用共享。以隊伍建設為保障促進一體化建設。學科建設離不開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專業建設要依靠專業教師,只有打通學科團隊和專業教師融合發展的通道,才能更好地推進學術骨干與專業教師一體發展,推進教學工作與科學研究一體發展,推進校內教師與行業專家一體發展。

優化治理結構。推進高校治理結構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是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核心要素。要積極探索“政、產、學、研”合作辦學的協同治理新模式。一是探索建立“政、行、校、企”參與學校管理的理事會模式。構建與各級政府、行業、企事業單位等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對接的機制體制,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等工作。二是探索合作辦學實體的董事會模式。以董事會模式吸納外部資源,與行業(企業)共建行業學院、產業學院等實體,拓寬辦學渠道,加強產教融合。三是探索科技開發服務平臺的管委會模式。大學科技園是高校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平臺。管理委員會是大學科技園的決策管理機構,是協調學校與外部關系,與行業(企業)進行創新要素整合的橋梁和紐帶。四是建立區域資源共享的聯合體模式,建立校際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區域內教師互聘,圖書互借,大型儀器共享等創新資源共享。

3.2 以地方行業需求為指引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要緊跟行業(企業)需求,堅持需求邏輯與教育規律相結合,理論研究跟實踐教學相結合,傳承發展與改革創新相結合,不斷調整體制機制,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

調整辦學模式。地方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構建政府、學校、企業之間的新型關系,改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健全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體制機制和支持政策,鼓勵行業(企業)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使行業(企業)成為資源投入方和培養成果的受益者,建立校企命運共同體。地方高校應成立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充分利用產業和行業企業的資源,加強校企融合、產學研一體的大型實驗實習實訓中心建設,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產業學院實體,如信創產業學院、機器人學院等,通過校企雙方創新要素集聚、個性化項目設置等方式,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14]。

重構專業體系。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對接產業特點和行業需求建設特色專業群,提高學校特色專業、優勢專業的集中度。要主動對接地方產業鏈、創新鏈,聘請行業企業相關領域專家深度參與學校的專業設置評議論證,調整和改造傳統的學科專業,拓展現有熱門專業的內涵和外延,增設一批適應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發展的新專業,建成地方(行業)急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專業集群,促進人才培養類型的方向性調整[15]。

優化資源配置。一是優化預算分配模式,從以“學生數”為主導轉變為以“學生數和產出數”并重的分配模式。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參與聯合體、共同體建設的二級學院,在平臺建設、招生計劃等方面給予專項支持。三是調整目標考核模式,強化目標導向,設置改革獎、貢獻獎、特色獎等獎項,突出二級學院的自主管理地位,鼓勵二級學院明確目標,因地制宜,錯位競爭。

更新評價方式。一是在學生評獎評優過程中,將行業(企業)的評價因素作為重要參考指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行業(企業)的實驗、實習、實訓。二是在學科評估、專業評估、學生培養質量評價、高質量發展考核等引導性評估中積極引進行業(企業)參與評估,建立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三方評價機制。在人才培養評價標準制定及培養模式設計、培養目標制定等過程中,廣泛納入行業企業建議,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力促高校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

3.3 以地方企業需求為基礎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雙方聚焦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以企業需求為基礎,不斷創新有利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學科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與實施的范式,推進“人才共育、學科與專業共建、平臺共搭、師資共培、課程共創、項目共研、資源共用、就業共助、成果共享”九個維度全面深入實施校企協同育人[16]。

共同制定產教融合長效機制。建立多方共管、共建、共贏的產教融合長效機制是保障校企合作的根本。一方面學校要聯合政府、行業、企業專家、學校專家組成專業建設理事會與技術委員會,負責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產教成果的審核。保障學科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教學督導與改進、實習與就業、實踐與科研平臺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科技開發與社會服務等工作長期有序開展。另一方面,校企雙方要共建校企合作領導小組,協調學校與行業企業的產教融合工作,統籌協調,歸口管理。建議由學院院長擔任組長,分管校企合作的副院長擔任副組長,人事處、教務處、科研處、校企合作處、國資處、財務處、審計處等職能部門負責人作為組員的校企合作領導小組。

聯合打造優質特色教學資源。課程體系對接時代與職業需求,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對接崗位需求是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的基礎。第一,聯合打造優質課程資源。策應國家戰略、社會經濟發展、專業技術及其人才職業發展需要,合理融入專家建議,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提高實踐課程比例,適當增加創新創業類課程,考慮融入自主學習課程。第二,合理分解課程任務。充分發揮企業和學校的綜合優勢,采用企業文化及管理流程、項目管理、實踐實訓、創新創業、新型技術等課程聯合授課模式[17]。對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則由專業教師承擔。第三,聯合開展課程資源建設。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共同構建案例庫、微課庫、試題庫等教學資源。第四,持續改進實習實訓條件。實習實訓是彌補傳統課堂教學單向理論灌輸和學生被動學習缺陷的過程,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校企共同構建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發揮不同平臺和基地的作用。一方面,共同打造并利用好校內實踐平臺,對標學科所屬的行業前沿,結合先進生產工藝,對平臺布局和生產流程等方面開展研究,打造“微型工廠”式創新平臺。校內平臺的有效應用,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科交叉能力、成果孵化能力,實現專業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有機融合。另一方面,聯合持續建設校外實踐基地。校外實踐基地是學生開展職業綜合能力訓練,教師開展學術研究、技術開發、應用推廣的綜合載體。在充分發揮現有校外實踐基地職能的同時,要豐富校外實踐基地形式與支撐,鼓勵建立“校中企”“企中?!薄靶F笠惑w”平臺[18]。

聯合培養產教融合型師資隊伍。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專兼結合的產教融合教學團隊是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石。一方面,校企要共同制定師資共建共享機制,在人員互聘、工作條件、薪資待遇、任教資格、教學規范、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另一方面,要制定長期計劃,共同推進師資隊伍能力提升。對于專任教師要重實踐能力提升與知識結構更新。通過與企業組織暑期新技術培訓班,開放企業在線學習平臺,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聯合企業工程師申報社會服務項目,合作開展技術攻關,提升教師項目實施能力;每年選派專職教師到企業參加不少于3個月的實踐鍛煉,在企業開展科技服務、課題攻關、技術研發。對于企業工程師要注重教學能力與課程資源建設能力提升??梢酝ㄟ^定期舉辦教研活動與聽課評課活動,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問題,研討教學方法,幫助工程師提升教學能力;聯合組建基層教學組織,優化基層教學組織運行機制,扎實推進教學研究與改革,促進工程師職業能力提升。

猜你喜歡
產教產業鏈辦學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產業鏈春之奏鳴
騙保已成“地下產業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