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耕文化融入農業院校思政課的價值及其路徑研究

2023-03-23 02:01呂路軍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農業院校農耕思政

呂路軍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132101)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古國,自古以來“農”就是立國之本,文化之源。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勤勞勇敢的先民通過千百年的農耕勞作,滋養了華夏文明。如今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新農村建設提上日程,對農耕文明進行了保護和發展,推動了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出魅力和風采。農業院校作為傳承和發展農業科技、農業思想的大本營,在保護和傳承發展農耕文化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1 農耕文化的精神內核

1.1 農耕文化內涵

農耕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農耕生產勞作中所形成的一種包括農耕科技、農耕思想、農耕制度(法令)文化、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在內的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民以食為天,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途徑之一,農耕文明歷史悠久,根植于人類長期的農業生產生活之上,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社會生活長期觀察、總結、適應的結果。農耕文化依賴于自然環境,土壤、光照、降雨、溫度等自然要素,對農業生產有著重要影響,人類通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總結,逐步研究出適應本地區的種植作物、種植規律以及自然歷法,提高生產力的同時進一步改造生產關系,誕生了與之相適應的農耕制度、禮俗制度以及文化教育制度相應的農業思想、價值觀念、道德意識等精神層面的成果。簡言之,農耕文化包含了與農業生產生活相關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1.2 農耕文化特征

1.2.1 地域性 我國幅員遼闊,豐富的地貌類型造就了多樣化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南北不同,東西有別的地域文化。于農耕而言更加依賴于地理緯度、海拔高度、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等因素,由于地理環境不同而形成了農業類型特色鮮明的地域性農業帶,使得農耕文化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由于環境的差異性,在我國形成了三條較為明顯的農業帶:一是長城沿線,溫帶和寒帶分界線,由于雨水明顯的差異,表現出長城以北游牧為主,長城以南農耕為主的特點;二是秦嶺—淮河流域沿線,是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其北適合旱地耕種,其南適合水田種植;三是北回歸線沿線,是亞熱帶與熱帶的分界線,其北適合亞熱帶作物,其南適合熱帶作物。農作物的選擇不同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必然使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結構等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使農耕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性特征[1]。

1.2.2 民族性 我國有56個民族,在多元文化交融下,農耕文化因地制宜呈現出較強的民族特性。北方游牧民族以畜牧業為農耕主體,而南方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則形成了梯田文化、稻作文化等,各民族之間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因時而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民族相對獨立又互相借鑒的具有民族特點的特色農耕文化。

1.2.3 傳承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人類立身根本的農耕文化同樣歷史久遠。目前,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文化遺址,既是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地,也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保存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內涵,印證著中華農耕文明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農耕技術、農耕思想、農耕習俗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如二十四節氣歷法,表征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勤勞,將繼續指導農業生產。農業技術、農業習俗等同樣一代代傳承沿用,在地域之間融合,經過長期演變、發展,逐漸形成兼有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方面獨有的特征。

2 農耕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價值及現實意義

2.1 培養傳承思想,培育創新能力

對于大學生而言,生長在科技現代化時代,對高科技產品、技術駕輕就熟,對傳統技藝和思想卻生出一種回避的態度,長此以往,不利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而傳統文化是立身之本,是發展之源,高科技不能取代一切,甚至很多高科技領域的成就都來源于傳統文化精神內核。農耕文化具有很強的傳承性,能夠以自身特性吸引學生重視傳統思想,讓學生珍視傳統文化。農耕文化之所以能夠歷經幾千年而歷久彌新,在于其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在民族交流文化融合過程中,農耕文化不斷傳播、融合、創新,如西北地區的綠洲農業,吸收了中原地區的灌溉技術,而西南地區更是存在多種農業生產樣貌。由于地質環境復雜,河谷、平壩、高原并存的特點使得農業生產表現出耕種、游牧、漁獵、游耕等眾多形式,反映了各地區之間的農耕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借鑒的發展歷程。

2.2 培養協同合作能力

農耕是技術產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周期長、見效慢的低效益產業。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動植物,其生產過程極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傳統農業在“靠天吃飯”的過程中艱難度日,因此農業生產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力、精力以及時間,而且農業生產程序眾多,從整地、選種開始到施肥、除草、收割再到加工等,其工序繁雜,且每一環節都不能怠慢,使農業生產離不開群體勞作,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一個村莊,還包括各種協助產業,因此農業生產需要把農民組織起來,團結協作、共同完成。在這一過程,個體成為集體的一環,而集體則需要個體團結協作,需要約束個體行為,需要建立相應的制度保證工作順利開展,由此精誠團結、合作共贏成為農耕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內核。

2.3 培養崇尚科學,尊重自然精神

農耕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從選擇作物還是農業技術演變等各方面都能因地制宜,選擇最為適合本地區、本民族的農業生產方式,從而演變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獨特的農耕文化。這充分說明在先民的勞作過程中一向秉持尊重自然的核心思想,通過不斷改進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按荷?、夏長、秋收、冬藏”這一農業生產規律在傳統農業中是亙古不變的基本道理,并通過對農時的總結,發明了專門適應農業生產的農歷歷法,充分說明農耕文化善于因勢利導,尊重并利用自然規律。這種“順天應時,因地制宜”的基本法則也應該是當代農業院校學生所遵守的基本科學法則和重要的人生規則。因此需要在思政課中引入農耕文化,培養學生重科學、尊自然的科學精神,對未來的農業科技從業人員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4 培養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皥远ㄎ幕孕?,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絢麗多彩的多元文化,中華文明能夠綿延五千年而不衰,正是因為有強大的文化內核支撐[2]?!拔幕孕拧钡奶岢?,猶如注入一支強心針,為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農耕文化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中國農耕文化所蘊含的強大內涵,令人嘆為觀止的農業科技和農業規則,無一不在展示東方文化的魅力,所以從農耕文化入手,與大學生談文化自信最為樸實也最具有說服力。

3 農耕文化融入思政課堂的措施

3.1 重視課堂主體教育

首先,將課程內容與農耕文化相對接。思政課堂整體內容是通過歷史、政治的理論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百折不撓、英勇抗爭、勤奮進取、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這正是農耕文化的精神內核,理論性課堂灌輸不免枯燥乏味,但與農耕文化故事相結合,不僅能把學生帶回理論誕生的年代,降低理解難度,還容易產生共情作用。而農耕文化中所追求自然、和諧的生存環境,強調協同、團結的合作關系,提倡仁愛、道德的精神追求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吻合。由此可見,農耕文化與課程內容息息相關,與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的追求一致,從中挖掘、梳理,用最樸實的道理、最具鄉土氣息的邏輯理解理論引發共情,生動而又具體。

其次,編撰校本教材。教材是教育教學的核心,對農業類院校而言,擁有得天獨厚的農耕文化傳播土壤,通過農學專家和思政教師的通力合作,編撰適合本校本地區具體情況的校本教材,能夠有效建立起課程的核心內容。農耕文化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農業類院校也擁有各自獨特的辦學特色,將農耕文化與本校專業特色相結合,能夠充分挖掘學校的教學資源,增加農耕文化的科學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接受農耕文化的基礎上更加了解學校的特色,了解與農業相關的前沿科技信息,不但對思政教學有重大裨益,而且也能更加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和科研水平。

3.2 有效開展實踐課堂

重視思政課實踐課堂,將農耕文化引入思政實踐中。農業院校最不缺少農業試驗實習場地,不論是校內的實驗場地還是校外的實習基地,都是農耕文化的踐行載體。思政實踐課程充分挖掘校內資源,與兄弟學院攜手合作,利用校內校外實習實驗場所,帶領學生開闊視野,親身實驗。農耕文化需要學生的親身實踐,體驗式學習更能增強學生對農耕文化精神內核的理解力。一顆種子的誕生、發芽、灌溉、收獲,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到“汗滴禾下土”的滋味,真正意義上產生共情思想。而且農業院校擁有大量奮戰在農業一線的優秀畢業生,對他們展開探訪活動,能夠讓學生近距離接觸一線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通過他們的講述更能夠了解現代農耕文化,了解行業發展現狀,對自己展開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將思政實踐課堂置身于學校特色資源中,因校制宜開發出適合本校學生的有效實踐課,展開對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活動,通過現代化農業科技手段的融入助推農耕文化的創新。

3.3 豐富農耕文化展館

于農業院校而言,本身具有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同時扎根于農業發達地區,具備創建農耕文化展館的各種資源和條件。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農耕技術正在一點點退出歷史舞臺,很多農耕用具也逐步消失在視野之中,建立農耕文化展館,一方面是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保護和留存,一方面能夠對年輕人起到展示教育作用。展品展出方式可以是圖片、實物、場景,也可以是AI虛擬技術。AI虛擬技術的運用是高科技展示農耕文化的一個途徑,能夠最大限度還原先民的勞作過程,而且通過虛擬設備,還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耕作中的辛勞。農耕文化展館是一個農業類院校各種先進農業科技展出的平臺,也是農業歷史的還原和重塑;對于學校而言是回顧、總結、展示,對于學生而言是實踐學習、了解農耕文明史、了解學校發展歷程及未來發展前景的最佳學習平臺[3]。

3.4 增加社會服務教育

與專業合作,進行社會服務教育。農業院校立足本地區,為社會提供專業服務,一方面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一方面為學生搭建了社會實踐平臺。在校內外的實驗實習基地學生獲得的是學校專業知識,是在專業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社會服務是走出校門,與當地社會近距離接觸。思政課社會服務教師僅承擔引導任務,以學生小組或學生社團的方式回饋社會,能夠鍛煉學生的獨立性,切實感受書本中的知識和現實中農耕文化間的差異。在以社團為平臺展開社會服務基礎之上可以組織各項農耕文化活動,如剪紙、茶藝、節慶習俗宣講活動等,可以傳承和保護傳統農耕文化,也可以開展科研創新,將新農業科技、農業工具納入其中,擴充農耕文化在新時代的新面貌[4]。

4 結語

農業院校是培養現代農業科技人才的搖籃,學生了解農耕文化,運用農耕文化不僅增長見聞,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通過思政課的農耕文化學習了解自己專業的本源,掌握專業技能,提升文化素養,培養民族自信。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深奧枯澀,很難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而農耕文化不但接地氣,貼近農業院校學生的生活,更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也是思政課程中文化歷史和政治理論結合的重要紐帶,二者之間淵源頗深,有效融合是適應當代農業院校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為黨和國家培養新一代農業人才的重要途徑。

猜你喜歡
農業院校農耕思政
高等農業院校學科專業優化調整研究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農耕初體驗
農耕舊事十二韻
農業院校遙感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互聯網+”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分析化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立足農耕 特色強校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