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飛行專業英語課程質量的路徑研究

2023-03-23 12:18趙欣歆楊韻雯
現代英語 2023年18期
關鍵詞:互聯網+教材專業

趙欣歆 楊韻雯

(中國民航大學,天津 300300)

互聯網科技的成熟應用引領了社會領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革新了教育和學習形式,傳統的黑板、粉筆和教案的線下教學形式與網絡教育融合,催生了以“互聯網+教育”形態為主的智慧教育新模式。

近年來,我國民航綜合力大幅提升,加強飛行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是民航強國建設戰略的重要保障措施。 其中,英語作為溝通載體向世界展示中國民航文化和發展,提高飛行人員的英語能力不僅是確保運輸效率和航空安全的根本,也是我國由民航大國邁向民航強國的重要一步。 飛行技術專業開設多門專業英語課程(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簡稱ESP),以迎合國家發展和行業發展需求,為我國培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復合型飛行技術人才。 因此,ESP 教學面臨如技術變革、教育環境及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等困境,其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亟待改革創新。 文章著眼于信息技術變革為教育帶來的新機遇,基于“互聯網+教育”背景,探索提升飛行技術專業ESP 課堂質量的路徑。

一、 飛行專業ESP 課程困境

飛行技術專業的ESP 課程設立時間較短,課程體系不夠立體化,配套教材尚未完善,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目前飛行專業ESP 課程所面臨如下幾方面的困境。

(一)課程目標定位模糊

當前民航類院校對飛行專業英語課程的定位目標普遍為:增強學生在航空背景下的英語聽說的應用能力,掌握飛行相關的專業術語、行業理論的相關概念。 在課時有限、飛行學員專業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等的客觀條件約束下,很難實現由知識到技能的轉變,并且學界對應用能力的評判標準也尚未統一[1]。 飛行專業ESP 課程屬于典型的學科交叉型ESP 課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技能,又須重視飛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很多知識點的內涵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方可真正掌握,否則學生只能學習基本詞匯和句型,并未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故而上述課程教學目標模糊不清,很難實現能力提升。 根據行業人才需求,飛行專業ESP 課程應培養精通英語語言技能且通曉飛行理論知識的復合型、應用型飛行技術人才。

(二)配套教材不完善

教材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參考材料。 部分高校的ESP 教材直接引進原版教材,但對本專業的課程缺乏針對性,不能較好與教學目標銜接。 筆者所在院校飛行專業ESP 課程使用自編講義或教材,雖然基于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編撰,但是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權威的質量把控,難以保證可信度和實用性,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因此,飛行專業的ESP 課程配套教材需授課教師、管理人員、行業專家等多方參與研發,與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契合,確保教材的優質和針對性。

(三)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滯后

與多數ESP 教師現狀類似,飛行專業ESP 教師禁錮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 由于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ICAO)對參與航線運輸的飛行員的英語能力有明確要求,中國民航局也為此開發了對標ICAO 語言能力要求、適用于中國民航飛行員的英語等級測試(Pilot English Proficiency Examination of China,簡稱PEPEC),因此,飛行專業ESP 課堂主要以PEPEC 考試為導向授課,導致教學功利性較強,教師傾向于過度關注考試成績而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感受[2]。 此外,ESP 課堂依舊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處于接受知識的被動地位,師生關系缺乏交流互動,教學缺乏活力,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不能獲得學生的學習反饋,因材施教。 同時,教師對網絡信息教學的認知仍停留在多媒體課件,缺乏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知識的意愿,導致教學信息化效果欠佳[2]66。

二、 “互聯網+”的ESP 課程質量提升策略

互聯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疫情的暴發更是凸顯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推進了互聯網教育的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推陳出新,高等教育也應隨機應變和改革創新。

(一)“互聯網+”教學的優勢

互聯網教學最大的優勢即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壁壘,知識獲取變得更加靈活方便。 在線教育平臺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交互環境,教師能夠在平臺共享學習資源,學生能夠在平臺同步學習,完成作業或考試,并與教師實現實時雙向互動,及時解決疑問,增加了師生互動機會,互聯網教育也注重學生主動性,提高了師生關系的對等性。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通過文字、視頻、動畫等形式豐富教學內容,讓理論知識更加直觀生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同時,相比傳統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資源具有開放性和實時性的優勢。 部分學科前沿成果和行業優秀案例資源能實時進行補充和更新,彌補了教材知識的陳舊,并且很多學科已建設完善的線上學習資源知識庫如慕課平臺等,學生可通過資源共享擴充知識面,并能與他人在平臺交流,讓知識不再局限于課堂,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飛行專業ESP 課程質量提升策略

飛行專業ESP 課程改革創新應借助“互聯網+教育”不容忽視的優勢,形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創造的豐富語言環境,本著“以學生為本,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為我國培養英語能力較強且能擔當建設民航強國的復合型和應用型的飛行人才。

1. 建設立體化的ESP 課程

“互聯網+”背景下的ESP 課程始終應聚焦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作為交叉學科的飛行專業英語課程要確保學生在認知層面掌握航空領域的相關知識和具備出色的英語應用能力,在情感層面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基于此,ESP 課程的教學目標應更加具象和更具綜合性,而不是單一的知識—技能的轉化為目標。 飛行專業ESP 課程教材體系也應基于課程教學目標進行延展和升級,一方面,需改進和完善現有的紙質版自編教材,嚴格把控教材質量;另一方面,應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從多模態、多維度建設立體化的多媒體教材,如建設線上共享學習資源庫,方便學生查漏補缺和提高進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搭建線上仿真實踐教學平臺,豐富學生感官體驗,鞏固知識內化。 同時,飛行專業ESP 課程可利用線上平臺收集學習數據,分析學情,獲得教學反饋,進而改進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形成教學目標—教學實踐—教學反饋的動態循環,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課程立體化改革也能提升教學效能。

2. 創新教學模式

飛行專業ESP 課程可創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使得課程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 “互聯網+”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并非將部分教學內容由線下轉為線上,錄制教學視頻,也不是為了避免課時限制,將講不完的教學內容作為課外知識放至線上平臺,線上平臺作為線下課堂的輔助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引領教學理念的變革。

傳統教學課堂下教師的角色是備課、授課、提問、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學生的任務是預習、聽課、回答問題和完成作業,師生之間缺乏實時和深入立體的互動,而“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課堂豐富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教學過程可通過慕課、微課資源和翻轉課堂的形式完成,教師在課前線上平臺分享課題相關的慕課或微課視頻資源供學生學習或完成相關測試,在課堂中采用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能力,加強知識內化,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飛行技術專業的特點和行業對飛行員的英語能力要求,飛行專業ESP 教學團隊可利用“互聯網+”的學習環境創建“移動教學平臺”。 飛行學生地面理論課程安排十分緊湊,ESP 課程學時有限,移動教學平臺利用學生碎片化時間提升專業術語和聽說能力,應對未來的PEPEC 考試。 移動教學平臺的形式較多樣化,譬如,創建微信公眾號、定期分享國外真實陸空通話音頻、ICAO 發布的相關文件等材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專業英語學習環境。 同時,ESP 教學團隊可以組織線上英語角活動,學生可以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參與,發送口語錄音或與教師實時討論,學生在此過程中發覺自身不足或探索更加深奧的知識,做出自我提升[3]。

3. 提升師生信息化能力

“互聯網+”時代逐步提高了對師生的信息化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高校應重視培養教師信息化素養能力,開展相關培訓,創新教學理念,將課堂留出空間給學生創造發揮,以幫助者和督促者身份設計教學活動,滿足學生需求。 此外,定期組織教學研討,分享混合式教學經驗,深層促進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和實踐,不斷激勵教師探索信息化教學改革。教師可通過互聯網或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學情、統計分析學習數據、批改作業、計算反饋評價等,信息化手段減少了教師的煩瑣工作,將更多精力投入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有利于提升教學水平[4]。 與此同時,學生也應從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轉為主動參與者身份,教師和學校開展相關培訓引導學生感受互聯網豐富的學習功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學習熱情,實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目的。

4. 優化課程評價體系

科學的評價方式能夠全面有效提升教學方式的效度,目前飛行專業ESP 課程的評價方式較靜態,評價維度單一,不能全面客觀反映教學效果。 “互聯網+”教學背景下的ESP 課程評價體系應做出改革,既需評價學生在線上平臺的學習又需評價線下課堂的表現。 學生評價由4 類評價手段組成: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 每一類評價針對不同的線上和線下學習任務,教師建立學生檔案,持續關注和監控學生學習動態,分析學情,持續促進教學活動改進,然后根據綜合評價結果因材施教,設置層次目標,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學生通過教師的評價反饋、自我反思評價和同行建議評價能改進自身學習,動態多維的評價與教學建立有機聯系,以評促教。

三、 結論

“互聯網+”背景下的ESP 智慧課堂內涵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平臺,學生需要高度參與,主動發現問題和追求創新性知識。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促學角色應將教學設計視角轉向學習設計視角,既培養學生的興趣及能力,又提高核心素養。飛行專業ESP 課程在“互聯網+”時代下的信息化改革仍存在諸多阻礙和問題:如何優化課程體系,如何建設立體化教材,如何科學評價學習行為、學習過程、情感和認知能力,如何制訂個性化教學方案,如何合理有效開展混合式教學等問題仍需深入挖掘和探索。 在信息技術革命重構教育生態的同時,教育者也要避免過度依賴網絡教學,教師出現“偷懶”行為,疏忽教學設計,也會使學生養成惰性記憶,甚至思考和分析能力顯著下降導致教學效果適得其反,更應避免過多的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技術帶來的娛樂性大于教育意義,妨礙正常教學活動。 總之,“互聯網+”背景下的飛行專業ESP 課程需要改革創新,注重整合和分析教學資源,重構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優勢與互聯網優勢結合,最大化教學質量和優化教學內容,最終形成民航院校最具特色的ESP課程體系,為院校培養優質飛行人才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互聯網+教材專業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云屏引領大屏走向“互聯網+”時代
醒醒吧,為什么你玩不好“互聯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