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遺產教育現狀與實踐“文化自信”的思考

2023-04-05 11:49朱宇華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遺產歷史

朱宇華,齊 瑩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00)

1 我國建筑遺產教育概況

建筑遺產是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類型。著名的歷史建筑往往成為一個國家和文明最重要的象征,比如埃及的金字塔,英國的倫敦塔橋和大本鐘,法國的盧浮宮、巴黎圣母院等。提起中國,全世界人民也自然會想到萬里長城,故宮、天壇等著名古代建筑形象。因此,各個國家都格外重視建筑遺產的保護工作。而建筑遺產教育作為培育遺產保護人才、傳播遺產保護知識、弘揚國家文化的重要工作,正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歐美發達國家在遺產教育方面起步較早,體系也比較成熟。20世紀60年代英國IRBA組織設立建筑保護訓練會,1978年美國成立國家保護教育委員會。英國目前有近30所大學開設遺產保護教育課程;美國從1964年至2010年共有24所高校成立建筑歷史及其理論研究生專業[1]。

我國的建筑遺產教育剛剛起步,2003年教育部批準同濟大學成立首家“歷史建筑保護工程”本科專業以來,2012年北京建筑大學獲批成立全國第二所歷史建筑保護專業以后,國內高校在遺產教育方面出現明顯的迅猛發展的態勢,不僅僅華南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原先建筑“老八?!背蓡T先后開始設立歷史建筑保護專業,而且蘇州大學、南陽理工大學等也積極開設本科歷史建筑保護專業的培育。

2 建筑遺產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許多高校紛紛開設了古代建筑研究和遺產保護的相關課程,目前普遍處于探索階段。同濟大學由于最早設立歷史建筑保護專業,在學科建設方面起到了先行先試的帶頭作用。經過十多年的專業建設,基本形成了以建筑學專業訓練為基礎,穿插歷史保護課程內容的完整教學體系和培養計劃。由于上海位于江南地區,歷史建筑教育關注的對象除了上海大量的近現代文物建筑的形制、歷史和保護之外,更多是南方地區大量分布的地域性民居建筑,尤其是關注于地方民間匠作傳統的發掘和記錄,成為同濟大學建筑遺產專業重要的教育成果。而北京建筑大學依托北京古都以及大量明清皇家建筑研究的教育傳統基礎上,它的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的培養更多關注北方地區明清古建筑的制度研究,特別是官式古建筑的保護傳承體系。在課程設置上,同濟大學采用“蛋”型課程體系。第一類“蛋殼”是保護理論課程(以建筑、城市與景觀理論及歷史為基礎),第二類“蛋清”是保護設計課程,這一類課時量最多,也是主要老師帶領學生訓練的內容。包括歷史建筑(古建筑)、歷史城市、歷史景觀等方面的保護設計及其理論;第三類“蛋黃”是最深入一層的保護技術與科學,包括歷史建筑的結構及其演變;歷史建筑材料、現代保護技術等方面。共同構成了同濟大學建筑遺產教育的基本框架。北京建筑大學的歷史建筑保護專業則不同于同濟大學,其最初的教師構成主要脫胎于原有建筑學系的中外建筑史論教研組。因此2012年設立此專業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各種歷史建筑史論,如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遺產保護史論為主要講授課程,占課時最多的保護設計課方面也延續了建筑學教育的傳統,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北京傳統四合院、北京歷史街區改造為主要教學內容。2016年以后陸續開設了歷史建筑修繕專題、保護規劃。歷史建筑材料與修復、同時加強了古建筑構造、遺產法規文獻等講授課程,整個體系架構日趨完善。其后蘇州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南陽理工大學等高校陸續開始了本科生“歷史建筑保護工程”的專業招生。并且這幾所高校之間也相互開展了建筑遺產教學的交流,極大地促進了各個高校在架構完備的建筑遺產教育體系的建設。

然而,在實踐當中,現行的建筑遺產教育依然沒有和我國古建筑保護實踐需求有效結合。我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與國際遺產保護界充分結合,以《威尼斯憲章》為基石的國際保護理論文件在我國保護實踐中得到了大力推廣。在建筑遺產教育領域,理論課程基本上都是引用西方體系,重視文物定義后不能再進行過多干預,強調物質遺存的“真實性”“完整性”的永續保存,任何后期改動、添加都是不被允許,不被支持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我國政府投入專項資金第一次開展故宮建筑群的大修工程,響應全國百姓對于首都第一次舉辦奧運盛事的喜悅心情。然而,工程實施過程中卻遭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遺產保護專家的質疑,甚至引發了北京故宮的世界遺產稱號要亮黃牌的警告。這個事件突出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磚石質建筑保存在保護思想、保護認識和手段上的差異,也促使了我們在建筑遺產教育領域,應該如何設置教學課程體系,既要做到與世界保持理論實踐上的接軌,又要做到我國千百年來修繕修復古代建筑的工匠傳統,保持和傳承歷久彌新的古代技藝,使得我們的子孫后代不僅僅能看到歷史久遠、信息真實的古跡文物,同時又能夠傳承發展優秀的古代技藝和傳統文化。這是我們建筑遺產教育面臨的一系列重要問題。

總體上說,由于缺少相關經驗,我國建筑遺產保護高等教育整體上仍面臨一系列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拿來主義現象比較普遍。建筑遺產保護起源于20世紀50~6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遺產對象從關注單個的優秀建筑逐漸發展成歷史城鎮的保護,甚至各國的文化多樣性、包括非物質遺產,保護認識不斷提高[2]。西方建筑遺產教育體系發展相對成熟,方便國內高等院校直接拿來借鑒和參考。拿來主義雖然方便國內高校迅速建立教育體系,但更多體現為西方文明高人一等的強勢姿態,不適用中國遺產保護實際需要。

(2)建筑學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較大。目前大部分開設遺產保護課程的高等院校都是建筑學院,歷史建筑保護專業也隸屬于建筑學科。在教學設置上,學生大部分時間仍然在設計創作。忽略了遺產保護教育在歷史知識、傳統工藝、修繕技術等方面的基礎培訓。導致學生仍未擺脫用建筑創作的思維來解決遺產保護問題。

(3)建筑遺產教育學科地位仍有待明確。2003年同濟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歷史建筑保護專業學生,十多年來建筑遺產教育體系仍在摸索。比如建筑遺產保護專業學科地位不明確;研究生教育也不夠規范;師資與專業教材仍然欠缺等等問題[3]。

(4)建筑遺產教育涉及的現有學科交叉復雜。建筑遺產的對象復雜,包括古建筑、近現代建筑。又可以細分為古村落,官式古建筑,革命建筑、工業建筑、另外還涉及歷史名城、歷史街區等大尺度的建筑遺產。在教育目標下,又可以分為歷史價值研究、古物結構與構造研究、歷史環境研究等三個層級,分別對應與本體保護、歷史環境改造,當代利用等三類不同的目標。在學科細化方面,由涉及建筑病害分析、結構安全分析與加固、材料檢測分析與修復等多個專業領域。

(5)保護理念缺少“文化自信”的支撐。毋庸置疑,文物保護科學自民國時期引入考古學后逐漸受國外歐美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發展的影響。改革開放后,我們在課程建設方面大力吸收西方的先進成果。但是在保護理念上仍固守西方“實物信息真實性的保存”的影響,不敢在遺產保護中大膽延續我國傳統的工匠傳承系統。害怕只要一實施維修或重建工程就是“文物造假”,“破壞歷史信息真實性”,大帽子扣一堆,已經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傳統工匠的日常生計和技藝傳承。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西方的遺產教育體系基于西方的強勢文明意識,國內遺產教育的內容與中國遺產保護實際相脫離。

3 強化“文化自信”意識,加強“四個自信”的指導

建筑遺產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國家培養遺產保護專業人才,弘揚本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遺產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統的教育??朔覈诮ㄖz產教育方面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最關鍵是在高校教師中進一步樹立“文化自覺”觀念,加強“文化自信”意識的全面指導。

“文化自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重要思想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國七十年的發展實踐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就是總書記所強調的“四個自信”[4]。未來國際間的競爭不僅僅是經濟發展上的競爭,更體現在國家制度上的競爭、發展模式上的競爭,這些最終會歸結為文化上的競爭,即西方學者所謂的文明之間的競爭。

在我國目前遺產保護領域,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多年我國全面融入歐美西方主導的國際遺產保護體系當中,一方面是我國優秀的文物古跡全面融入了國際社會。至2022年我國共有56處重要的文化自然遺產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另一方面也看到,以“原狀保護”,“歷史信息真實性保護”等國際遺產重要的保護思想也全面占據了我國文物行業,從高等院校到各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都認為一旦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古跡,除了進行日常保養和必要的局部修繕之外,都不得進行再改造,更不能擴建、復建了。

但是從我國保護實踐中,對于延續千年的古代建筑修繕傳統更多也體現出一種匠作工藝的文化傳承,正是這種不曾中斷的歷史傳承使得我國文物建筑得以延續至今。在我國大部分古建筑遺產中,許多歷史可以溯源至唐漢,但保留下來的文物本體往往是明清時期復建的。這種演變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從今天的遺產保護工作來說,怎么從理論上去認識這種文化傳統,是需要在“文化自信”的理論支撐下亟待開展的中國遺產保護理論總結和探索的。

2001年杭州胡雪巖故居修繕工程中,設計施工單位依據歷史圖檔對缺失的部分進行了復原,此項工程居然遭到了政府文物部分的臨時叫停,激起社會反響。大部分群眾覺得把歷史上完整的胡雪巖故居呈現出來無可厚非,少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從國際遺產保護重要文件《威尼斯憲章》所規定的精神要求看,不能進行任何復建,否則就是破壞了歷史遺存的真實性。最后經過激烈的討論,特別是作為業主單位和工程單位的據理力爭,胡雪巖故居得到了全面修復,并且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如何看待這種國外遺產保護的“先進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區別,怎樣在國際遺產保護體系中建立兼容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的中國特色文物保護理論體系,是建筑遺產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建立“文化自信”是解決這個理論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

建筑遺產教育的目的是繼承我國的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融入中國建筑遺產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文化特點,產生理性和強大心理;通過分布廣闊、類型多樣的中華遺產認識國家的歷史,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為文化強國提供人才支撐。另一方面樹立“文化自信”意識可以激發廣大教師的文化責任和文化擔當,使他們成為先進文化、主流文化的傳播者、建設者和踐行者。以建筑遺產教育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抓手,助推大學成為文化強國的重要陣地[5]。

4 完善我國遺產教育培養體系的具體策略思考

不可否認,從歷史角度看,現在“建筑學”專業本來就是從西方引入的學科,教學體系也是參照國外建立起來的。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建筑學從本土發展狀況看和中國傳統營建體系融合度依然較弱。有學者研究認為,重要原因還是因為西方文化在數百年來都是全球強勢文化,導致本土文化弱勢、長期缺乏自信所致[6]。

因此,完善我國建筑遺產教育可以從下列幾方面著手。

第一要樹立“文化自信”意識,全面貫徹“四個自信”的指導。把建筑遺產教育自覺納入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的歷史進程中。

第二要大膽吸收西方現代科學發展的優秀成果,積極融入本國文化建設中。比如西方在遺產保護方面建立的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和專業分類。在國內高校積極推動遺產保護學科的全面落地。

第三要緊密結合國家當下的新時代的發展需要,積極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遺產保護巨大成績,歸納我國在遺產保護工程方面的制度與管理經驗,將國家發展的最新成果與課堂結合起來,讓學生及時了解國家遺產保護的方向。

第四是抓緊挖掘日漸消失的各地傳統工匠體系,讓手藝人能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傳承古代建造和修繕工藝,要把古代技藝傳承人和國家文物古跡的保護工程緊密結合起來,走一條全面的綜合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之路。

第五是要及時把建國至今我國在遺產保護的經驗成果盡快歸納總結,在教育部積極推動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建設的背景下,摸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遺產教育培養體系,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延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工匠技藝的遺產教育之路。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遺產歷史
遺產怎么分
千萬遺產
新歷史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