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視域下的中國高校慈善公益教育發展理路

2023-04-17 01:09劉海涌
吉林化工學院學報 2023年10期
關鍵詞:慈善事業慈善公益

劉海涌

(吉林化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之中,形成了許多特點鮮明的優秀文化成果,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被一代又一代人所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多次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認同,提倡以優秀傳統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國風采。他曾說過:“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盵1]。

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來,發展慈善公益事業、發揮第三次分配在推動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實現不僅要深挖慈善資源,更要促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確保資源的有效分配,而影響慈善公益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行業人才的規模和質量。我們深刻意識到高校在公益慈善教育上的創新發展對于行業專業人才培養輸出的重要性,這需要凝聚行業、高校和政府多方力量共同行動,推動創新擴散、跨越基礎設施障礙、激發系統改進。

慈善事業是扶危濟困的德政善舉,是利于人民、利于國家、利于民族的崇高而偉大的事業。中國的慈善公益事業有自己的根基與特色,要在深化扶貧濟困、助力鄉村振興、參與第三次分配、實現共同富裕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將我國慈善事業推向更好、更快、更高質量、更具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因此,在文化自信基礎之上探索我國的慈善公益教育發展理路十分重要。

一、中華慈善思想的歷史淵源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生存發展的中堅力量,文化自信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部分,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來源和基礎,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魂魄。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其中就蘊含著傳統慈善精神(思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倡行慈善思想、施行慈善事業的國家之一。

我國儒家文化中孔子的“仁愛”理論、大同思想以及孟子的“以民為本”的思想、性善論等都是樸素的慈善思想。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對“仁”解釋道:“仁,親也,從人從二?!盵2]孟子的民為邦本的思想,要求君主應推恩于民,要對積貧積弱的人給予充分的關愛和幫助。而董仲舒的“仁在愛人、義在正我”,韓愈的“博愛為仁”,張載的“民胞物與”,儒家的仁愛思想一脈相承。

道家文化中善惡因果報應等思想,也反映出最樸素的慈善倫理傳統。道家“積德行善”,勸誡富人要賑人之急,救人之窮?!兜赖陆洝分姓f:“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憋@然“慈”居首位,“慈”就是慈愛、慈善、慈祥,以慈愛之心來慈愛天下蒼生?!吧啤敝缸晕移焚|的最高境界,是天道的本質。道士孫思邈被譽為藥王,他在《千金藥方》中明確提出,醫者應具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的醫德,還須有“志存救濟”,有慈濟救人的愛好[3]。

民國著名慈善家熊希齡曾說過:“吾國立國最古,文化最先,五千年來養成良善風俗者,莫不有儒釋道之學說熏陶”。[4]

近代中國慈善事業早期是由教會創辦育嬰堂、孤兒院為主。維新運動興起后,社會各界普遍意識到中國慈善事業要走向近代化,應該師法西方各國,重視慈善教育。慈善家經元善在長期主持義賑之后也逐漸意識到,救災放賑是無底之壑,“財盡則仍凍餒,誠不若代覓生理,使得自食其力之可以長久也?!盵5]因此,在維新思潮的影響下,他提出“養與教同為仁政,謂惠謂忠,似教更重于養”,并努力付諸行動。由此,傳統善堂開始由重養輕教趨向養教并重,而新式慈善公益團體則更重視教的功能。

以上這些思想都是中國慈善思想的歷史淵源??梢哉f,慈善事業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既有深厚的理論根基,又有深刻的實踐基礎,已成為中國社會進步、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中國傳統慈善思想到現代公益慈善意識的演進

中國慈善演進過程中,存在三種類型:傳統慈善、近代慈善、現代慈善,經歷了近代與現代兩次歷史轉型。傳統慈善是一種養濟型慈善,無論外在形態還是內在理念,均與農耕社會相適應,體現了對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第一次轉型是晚清民國時期傳統慈善的近代轉型,此次轉型已經完成,近代轉型后的中國慈善,開始從養濟型向教養型轉變,但也表現出一種夾雜新舊、兼具中西的“過渡時代”特征。中國慈善的第二次轉型即現代轉型則正式起步于21世紀初,目前尚在進行之中。慈善的現代轉型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現象和學術議題。歐美國家的慈善轉型反映在了charity向philanthropy的變革之中。中國弱勢群體的基礎龐大、構成復雜、中國慈善事業不得不面臨現代性轉型,以此才能更為優質地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服務。

中國慈善事業的現代性轉型主要呈現以下幾點特征:

(一) 慈善事業的公益化轉向

在我國傳統的慈善觀念中,慈善與公益的認識與實踐行為并不一致。慈善注重的是對基本生活困難的弱勢群體的救助。而公益則是對整體社會層面的愛心行為,每個人都可從中受益。慈善事業的公益化轉向,早在近代時期已逐步開始,發展到現在,慈善事業的公益轉向已然成為一個普遍事實。當前慈善界定中,教育、醫療、環保、科研、法律援助、社區服務等公共活動,全被納入“大慈善”范圍。2016年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直接吸納了“大慈善”概念,以國家法律形式確認了慈善公益化轉向的合理性[6]。

(二) 慈善建設進入“依法行善、以法治善”的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中國慈善法治建設已然拉開序幕,相繼出臺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基金會管理辦法》(1988)、《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199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2001)等。2016年《慈善法》的出臺,使中國慈善事業開始有了基本法的指導與規范,這標志著中國慈善開始正式進入“依法行善、以法治善”新階段。

(三) 由傳統慈善向互聯網慈善轉化

互聯網慈善是古代慈善體系和近代慈善體系中都不曾出現的新事物。近二十年的時間,移動互聯行業飛速發展,借助新媒體宣傳平臺,互聯網技術與慈善公益項目實現了結合,迅速地推廣至個人計算機和手機客戶端界面,目前應用最多的就是平臺籌款。但是如何運用移動互聯技術來解決慈善公益行業中的一些問題還有很多的潛力需要挖掘。

(四) 慈善事業開始朝著專業化方向轉變

這主要表現在專門性慈善公益組織急劇增加和專業性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規劃啟動等兩方面。以慈善公益組織的典型代表基金會為例,1981年全國登記在案的基金會只有4個,1991年有169個,2001年增加至583個、2001年劇增到2 585個,到2018年底更達到7 034個[7]。同時,我國的現代公益慈善專業教育從無到有,在過去二三十年里在各處遍地開花,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樣的發展是有一個大的背景,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慈善公益事業近二三十年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這也直接促進了公益慈善事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現代轉型之際的中國慈善,出現了全新的事物與觀念,但仍保存著部分傳統習慣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梳理中國慈善的傳統歷史與兩次轉型可知,中國慈善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其理想目標在于,維護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轉,其對于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三、我國高校慈善公益教育的現狀

公益慈善領域最重要的是人才,高校公益慈善教育需要從國家人才戰略、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就業市場、資金支持等方面實現突破。期望通過高校和公益行業的共同努力,促進公益慈善教育的發展。

從慈善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出發,中國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萌芽階段(1998—2011):以研究帶動教育,高校逐漸開始成立公益研究中心,形成教材,開設課程并培養學術研究生等;起步階段(2012—2018):高校開始探索各類以為行業輸送人才為目的的專業教育模式;加速階段(2019—至今):公益慈善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系統推進,慈善教育多元主體更為廣泛地參與,政府對慈善人才議題更加關注,同時慈善教育共同體開始凝聚。

截至2021年11月,國內共計35所院校開設公益慈善專業方向或模塊化課程,涵蓋???、本科、研究生等不同教育層次,學科基礎從公共管理向其他學科或獨立學院拓展,初步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格局。

慈善教育目前在中國是高層次先行,清華、北大、上海交大,都有碩士博士,而本科和??茖W生不多。我國高校本科層次人才培養始自2012年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和2014年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研究生層次人才培養始自2014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有些大學開設了公益慈善專業,例如深圳大學,把公益慈善專業設在管理學院,把課程與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融合在一起。2015年開始到現在,招收了七屆210名本科生,形成了自己的培養體系。學科融合、課程融合做得比較好。但是專業的慈善教師少,只有3名。

教育部剛剛批準了兩個本科專業,山東工商學院和浙江工商大學。??苾蓚€,民政部的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和嶺南學院。

以山東工商學院的公益慈善學院為例,2018年成立招收本科實驗班,2019年開始招收公益慈善一級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020年申報公益慈善管理新專業,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走訪了清華、北師大、深圳公益慈善學院,哈佛大學等,學習了很多經驗,2021年再次申請,并獲得通過。有公益慈善教研室和社會工作教研室,集全校力量辦學?,F已有四屆本科生120人,2022年第一批本科生畢業。本科生課堂主要是采取課程思政加翻轉課堂的形式,每個本科生都有自己的導師??梢钥闯鰜?我國對慈善公益專業高等教育逐漸重視并加強。

《慈善法》中專門提到,將慈善教育列入公民教育中。王勇在中華慈善日頒獎典禮上專門提到,教育部門應該支持高等慈善教育。同時高等慈善教育應該符合基層慈善組織的需求,現在全國有90萬個基層慈善公益組織,但是基金會太少,現在只有9 000多個,而美國有150萬個非營利組織,十萬個基金會。所以人才的培養應該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以希望有更多的高校、更多的企業家、更多的基金會來關注高等慈善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是在2012年,在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和公益基金網的支持下,開始了慈善公益本科人才的培養。10年的經驗來看,高校不能關起門來辦學,需要和行業建立起來協同發展的關系。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開展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養項目。紫江公益人才培養項目自2017年設立以來,將公益慈善教育納入通識教育,并聚焦培育年輕人的公益人格,持續推動公益課程建設。截至2021年9月,項目已開展38門公共選修課,77學分,選課人數達到1 200多人。5期學生實踐項目、2個學生社團、12個教師課題研究項目、四屆“公益慈善教育與人才培養”高峰論壇。

2020年,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主任黃晨熹發布的《公益慈善課程對大學生公益慈善素養的影響調查報告》指出:經過公益慈善課程的修讀,大學生的公益慈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習慣和行動能力有所提升。

當下更多關注的是商業的慈善,但是對教育的慈善、慈善的教育關注很少。直接輸血式的救濟和商業式的扶貧活動不足以改變社會,而慈善教育才是造血式的行動。

四、我國高校慈善公益教育的發展理路

(一) 以通識教育來提高大學生整體的慈善公益意識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從世紀之初的地震、洪災到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人們對“同情”“關愛”“奉獻”的需求到了以往難以比擬的程度。全球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對21世紀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挑戰。如何培養有同情心,有公益慈善精神,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大學生公益慈善精神培育正是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與天職。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慈善公益發展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面臨如何高質量、創新性發展的新要求。因此,慈善公益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高校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同時也是普及慈善知識、培養慈善理念、養成慈善文化、引導慈善行為的重要渠道[8]。高校在志愿者活動和志愿服務行為上做出了不少成績,但缺乏對促進志愿服務的公益慈善意識的深度挖掘,使得志愿服務流于形式,缺少自覺性、專業性和可持續性。

習近平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贝壬凭衽嘤抢碚摻逃?、情感教育和實踐教育的統一。通過課堂教學和慈善實踐,推動慈善精神培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應該在高校中廣泛開設公共選修課程,開展專題講座、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等,將公益慈善通識教育滲透于專業課程,使大學生通過學習加強學生的慈善公益意識,培養學生參與公益慈善的能力,引導學生參與公益慈善實踐。相關部門應該對于課程形式、授課對象、授課教師等做好統一規劃與部署,確保課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

(二) 以專業教育來培育我國慈善公益方面的專業人才

慈善服務已進入新時代,慈善服務的設計、實施、評估都是非常專業的工作,我們要保證慈善服務的科學性、有效性,就必須提升其專業性,就必須培養適應慈善服務發展的專業人才。

隨著公益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急需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的公益慈善專業人才以適應當前復雜化、市場化、全球化的公益慈善事業?,F階段高校慈善公益教育剛剛起步,還缺少很多東西。把慈善公益教育植入到所有高校當中,還有很長的距離。在學科建設與發展方面,慈善公益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有沒有具備獨立發展的條件?這是學界一直在探討的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必須要有獨立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基礎邏輯、研究的基礎范疇。當前的慈善公益教育大多都是放在其他學科之下,比如社會學,社會服務等,如何把這些學科研究的基礎方法、基礎范疇,在慈善公益領域里面產生化學反應之后的那些成熟的知識體系能夠呈現出來,這是我們當前亟須做的。

(三) 建設適應中國國情的公益慈善人才教學培養體系

目前而言,中國公益慈善專業人才的培養難以滿足公益慈善事業的需求,公益慈善專業人才的供給嚴重匱乏。從公益慈善人才培養來看,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適應中國國情的公益慈善人才教學培養體系。慈善課程在學習西方慈善理論同時,應強化與本土慈善的結合,培養適用于本土慈善發展要求的人才;應堅持慈善課程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與新時期公益慈善需求相聯系?,F階段我們高校慈善公益教育剛剛起步,還缺少很多東西。把具有我國特色的慈善公益教育植入到高校當中,還有很長的距離。

(四) 高校慈善公益教育要與政府及各種慈善公益組織、非營利組織密切聯系

高校慈善公益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樣培養?為誰培養?這三個問題實質就是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教育理念如何平衡的問題。高校人才教育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價值體系、知識體系,這些決定了教育的目標和標準。而行業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標準,這兩方面如何更好地融合一直是我們要注重研究的問題。高校和行業之間建立溝通機制: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可實現的目標,要在行動上包容兼容,要具有可持續性[9]。

五、結束語

只有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待慈善問題,才能找到我們自己的發展特色。高校慈善公益教育更應該立足民族文化自信之本,開設具有我國特色的課程,編寫教材,推動學科建設,培養各級各類面向實踐的公益人才,積極參與各類公益組織的能力建設。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慈善公益教育的影響力,把握慈善公益實踐的脈搏和需要,進而源源不斷地為慈善公益事業提供新鮮的血液。通過慈善公益人才的教育培養,參與建設美好社會、美好大學和美好人生。

猜你喜歡
慈善事業慈善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慈善之路
慈善義賣
公益
深入實施慈善法 促進廣東慈善事業大發展
慈善組織相關知識問答
慈善組織的登記、認定和終止
慈善事業的核心定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