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國家安全學視角對民族地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

2023-04-17 13:19
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民族團結共同體中華民族

楊 達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沈陽 116049)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斷,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確保國家政治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和諧的重要舉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2014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2017 年10月,黨的十九大首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2019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2];2021 年8 月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3];202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考察時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4];2023 年10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集體學習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5]。

民族地區高校在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工作路線,為黨和國家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民族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陣地和生力軍。同時,民族地區高校也具有少數民族學生數量較多、校園內民族文化多元化特色鮮明、部分學生族群認同意識強烈的特點。民族地區高校的各族學生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領悟與接受程度,直接關系到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路線方針能否得到全面、準確的貫徹落實,關系到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大局,對于國家統一、邊疆安寧、抵御敵對勢力的思想滲透,以及反對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思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深入領會民族地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結晶,是新時代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導在校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地區高校必須完成的重要政治任務和崇高歷史責任。

(一)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源自中國共產黨對新時代國內民族工作的科學總結,以及對民族關系現狀的深刻認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以及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現實國情,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時代特征和根本要求,歸納總結民族工作的歷史經驗,深入研究民族工作的現實狀況和未來需求,開創性地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這一概念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共同”,還包含黨和國家需要引導全國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四個與共”,即各民族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以及黨和國家推動各民族形成“五個認同”,即推動各民族形成對偉大祖國的高度認同、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

民族地區高校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正確理解中華民族概念呈現出的“共同性”特征。2021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5]。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文明的誕生與發展,是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在同一塊疆域中,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學互鑒互助,共同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化,共同鑄就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包括漢族在內的56 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平等成員,各民族相互融合、彼此依存,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逐漸凝聚為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民族地區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加強中華民族“共同性”教育既是加強和改進民族地區高校思想工作的主要路徑,也是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團結政策的必然選擇。加強中華民族“共同性”教育,就是要在尊重和包容各民族差異性的同時,大力加強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加強中華民族“共同性”教育越是深入人心,各民族學生就越能更好地加強民族團結,樹立正確的身份認同和民族認同,共同反對民族分裂和宗教極端主義思想,共同抵御敵對勢力的滲透與干擾。

(二)民族地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價值

1.加強民族團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越強烈,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對“五個認同”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加強民族團結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基礎就越牢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越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落實大學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民族地區高校要準確把握在校學生的多民族特點,引導各民族學生正確樹立民族團結思想,增強各民族學生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對于中國歷史的自豪感、對于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以及對于偉大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感。要引導各民族大學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整合力。

2.深化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國家政治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民族工作涉及國家主權、政權、政治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個領域,關系到多民族國家政權穩定、領土完整、邊疆安寧、社會穩定以及人心向背,關系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更關系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是非傳統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當前,國內國外、網上網下的安全挑戰時有發生,民族工作領域的安全風險不容忽視。民族地區高校需要通過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面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提升學生識別非傳統國家安全風險的能力,特別是識別政治安全風險的能力,將維護國家安全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強化責任擔當,主動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抵御網絡滲透與干擾。

二、當前民族地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高校需要更多地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看待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地區高校面臨著各類安全挑戰,衍生出多種安全風險。民族地區高校面臨著民族學生比例較高、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學生政治辨別力有待提高、消極社會輿論和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極端思想通過網絡不斷滲透等現實問題。要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戰略高度出發,統籌兼顧政治安全、政權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邊疆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等多種安全要素,緊緊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工作主線,科學推進民族地區高校國家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目前,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時,部分民族地區高校往往止步于單純的民族團結教育,對于民族團結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之間的本質聯系認識不足,很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民族地區高校要從國家總體安全的大局出發,引導學生增強民族團結領域的政治堅定性和敏銳性,教育學生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視角認清民族分裂、宗教極端主義的本質,以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的隱蔽性和欺騙性。

(二)民族團結教育需要進一步形成合力

在課程建設方面,民族地區高校普遍開設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以作為開展習近平民族團結思想教學的基礎與核心。在這一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知識的零散化,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以《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為主干,其他知識點散見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等思想政治類課程,以及其他專業教學的課程思政環節,部分知識點交叉重復,跨專業跨學科課程建設的系統性、協同性不高。

在引入先進教學手段方面,由于涉民族問題教學具有一定敏感性,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時,部分教師對于利用互聯網和新型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及深入開展案例研討、翻轉課堂教學有一定顧慮,也缺乏組織高質量社會實踐教學、研討式教學的意愿。

在“三全育人”方面,部分民族高校的教學部門、宣傳部門、學管部門“三駕馬車”各自為戰,大局意識、協作意識不夠,難以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最優戰略和系統方案,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面還需要進一步開展科學規劃。

(三)學生主體地位需要進一步加強

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課堂情景設置,激發學生關于民族團結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性學習,進而增進關于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和情感認同。

要認真研究民族地區高校學生的特殊性,注意把握各民族學生的思維模式、認知特點、宗教習俗和文化習慣,努力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針對性以及實效性,激發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引導學生形成關于加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個性化的思想觀念。

部分民族高校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還停留在“教師主導”的思維模式下,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不強,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研究也不夠深入,很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進一步提高對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想滲透的重視程度

互聯網中也存在影響民族團結的各類現象。這些現象是現實社會民族問題在虛擬社會的映像和延伸,也是敵對勢力進行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思想宣傳的重要手段?;ヂ摼W匿名性、低門檻、實時性、泛在化、共享性的特點,決定了民族地區高校難以對學生網上行為開展有效監管,使得敵對勢力可以較為容易地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滲透,破壞民族團結,煽動民族分裂。

民族地區高校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作為行動指南,提升網絡輿情導控能力,增強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守土有責意識,加強網絡民族團結教育資源建設,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三、民族地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南,全面深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作用的認識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突出,全球化受阻,大國競爭日益激烈,地區局勢動蕩變化,影響民族團結的各種因素錯綜復雜,涉及民族問題的斗爭日益尖銳,國內外敵對勢力干擾破壞民族團結的安全風險逐漸積累,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挑戰不斷顯現。民族地區高校必須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南,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特殊重要性,增強風險意識和底線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加強戰略思維,及時發現化解民族團結領域出現的各種潛在矛盾,教育各民族學生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引導各民族學生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民族地區高校要嚴密防范和科學應對國內外敵對勢力在民族領域的滲透、顛覆、破壞活動,嚴密防范和堅決反對分裂思想、極端思想。民族地區高校要面向民族工作建立健全安全風險識別、研判與應急處置機制。從確定風險源頭開始,科學開展線索搜集、性質研判、危害評估、過程分析、趨勢預測,及時消除潛在安全風險,做到防患于未然。民族地區高校要科學制定涉民族事件的處置預案,持續加強預案演練,確保能夠對涉民族突發事件及時有效處置,始終掌握民族工作的主動權。

(二)從“大安全”視角出發,科學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制機制

民族地區高校要從“大安全”視角出發,以《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為主干,深入提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形勢與政策》等課程與民族工作相關的知識要點,充分調動各種課程思政元素,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保持方向趨同,相互配合,在教學內容上精心設計,形成合力,逐步形成體系完善、知識完備、分層遞進、相互支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課程體系,形成關于中華民族發展史的系統、完整論述,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課程建設目標,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以及文化觀,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造條件[6]。

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是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實現民族工作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證。民族地區高校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民族團結教育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團組織和學生會、各種學生社團的作用,充分發揮民族地區高校在職教師、宣傳干部、學管干部隊伍的作用,特別要注意發揮少數民族優秀學生干部和優秀教師的作用。要在民族團結教育領域形成黨委領導下的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多元治理體系,由上級黨委指揮協調行政部門、宣傳部門、院系黨支部、共青團、學生會共同投身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中,形成黨委領導的一體多元、科學分工、有效合作、相互補充的民族團結教育體制機制。

民族地區高校還要注意發揮好民族學生家庭,以及高校所在地有關單位,如民族地區文化館、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的作用,形成“學校為主—家庭參與—民族地區單位配合”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認同教育共同體,實現全社會參與、全過程貫通、全范圍覆蓋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新格局。

(三)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自我教育

民族地區高校要改變教師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在民族團結教育領域主體作用,使其在教師指導下,圍繞民族團結主題實現自我教育和探索式學習。教師也要總結歸納各民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模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課程設計,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中華民族文化歷經幾千年傳承,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思想結晶,博大精深,淵渟岳峙。各民族學生只有主動走出校門融入社會,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厚重的歷史積淀,才能更好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切實增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加快形成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與自豪。

民族地區往往留存有豐富的民族團結史料。借助社會調查、游學訪問,各民族學生從民族地區的歷史和社會實際出發,將書本上抽象的黨史、中國革命史、改革開放史、中華民族發展史與民族地區的興衰治亂、發展進步聯系起來,以客觀翔實的史料教育自己,從不同側面了解、確證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對于民族地區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深刻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而增強對于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對偉大祖國的國家認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認同。

(四)認真研究互聯網傳播規律,掌握網絡話語權,防范敵對勢力的思想滲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抵御敵對勢力思想滲透,構建網上民族團結教育的“防火墻”,既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促進民族地區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堅持和發展黨的民族工作路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區高校要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以互聯網為依托,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堅決抵御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宣傳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思想,干擾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7]。

民族地區高校要通過開設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方式,借助社交媒體,構建民族團結教育平臺;要定期在平臺上發布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加強民族團結的文章、微視頻等內容,掌握民族工作的網絡話語權;要利用大數據、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學生網絡瀏覽行為規律和興趣愛好,實現民族團結、愛國主義教育元素的主動、精準推送;要利用學生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設備和定制的校園App,推廣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文化節目、影視作品以及文學作品。

民族地區高校要認真研究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以學生黨員、教師黨員為對象,培養出一批民族團結理論水平高、精通新型媒體的網絡傳播規律、了解各民族學生興趣偏好、能夠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在各民族學生中具有較強吸引力、感召力的“紅色大V”,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圍繞學生的網絡活動特點,平時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在發生涉校涉民族輿情事件時積極發聲,協助民族地區高校掌握新時代網上涉校民族工作話語權,引導各民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猜你喜歡
民族團結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民族團結之歌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