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牢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與實踐路徑

2023-04-17 13:19
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林 賽

(沈陽建筑大學,遼寧沈陽 11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盵1]這是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提出的科學論斷,為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導方向。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后備力量,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立足大學生這一主體,探索高校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提出鑄牢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新路徑,對進一步深化“五個認同”教育,進一步堅定大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意義[2]。

一、鑄牢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

(一)堅定理想信念,促進全面發展

鑄牢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于引導大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理解黨的民族政策,自覺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想問題、辦事情,自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首先,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大學生深刻認識基本國情,不斷凝聚國家認同。積極把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發展的實際需求相結合,自覺投身于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偉大實踐,自覺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其次,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一部分大學生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主觀上降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促進社會進步和助力民族振興方面的價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引領大學生自覺了解中華文化歷史,準確把握中華民族演進歷程,深刻感受我國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可以使其深刻理解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公民應盡義務,使其個人政治素養得到提升,在處理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時,也能夠使其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實現個人、社會、民族、國家價值觀的內在統一。

(二)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

長期以來,境外反華敵對勢力從未放棄過對我國境內人員開展意識形態“攻心戰”,企圖利用青年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的特點,煽動蠱惑其破壞民族團結與社會安定。高校大學生處于國家安全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易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易被境外敵對勢力誘導利用。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增進大學生對我國各民族共同創造偉大祖國歷史的認同感,更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境外滲透行為的鑒別以及防范能力,增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除此之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使大學生充分認識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準確把握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也能更好理解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繁榮發展的文化基因。包容性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大特點,能夠引導各民族學生在交流交往中堅持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3],從而避免出現“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等錯誤思想。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在青年大學生面對危害民族團結的敵對勢力時,助力其自覺與之抗衡,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認同中華民族文化、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三)助力經濟發展,促進共同繁榮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上,需要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帶領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需要各族人民共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4]。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際關系的日趨復雜,威脅國內經濟社會穩定的因素逐漸增多。當代大學生是社會建設的接續力量,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指引廣大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腳踏實地落實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轉化為促進社會發展的實際行動。每年大量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去,到偏遠山區和民族地區去就業創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有效提升當代大學生投身服務民族地區工作的實效性,激發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生動力,形成推動社會和諧有序發展的關鍵力量。

二、鑄牢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知程度不高,學習自覺性不強

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有一定的認識,初步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其缺乏基本了解。部分學生未能較好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知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有些同學對歷史知識、時政新聞等不感興趣,因此對有關理論及政策發展的了解缺乏主動性;有些同學盡管有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知識的興趣,但又覺得課堂講授和閱讀教材比較枯燥,在老師的隨堂講授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未能吸收和掌握課堂內容。在不同原因影響下,部分大學生未能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足夠清晰的認知。

(二)不同民族間學生交流交往程度不深,存在心理界限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充分,不同民族在傳統風俗、飲食習慣、宗教信仰、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差異,使部分學生容易在思想上形成認知偏差,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距離感甚至排斥感,并可能由此引發交往行為上的矛盾沖突,進而形成不同民族學生間交流交往與團結互助障礙,不利于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部分學生在族際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界限,已然成為鑄牢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所必須重視的問題。心理界限直接導致這部分學生在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的同學交往時意愿不足,而飲食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對不同民族大學生的交流交往也產生了一定阻礙。

(三)課堂教學體系缺少協同性

大部分高校能夠通過課程教學開展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但并沒有形成系統完備的教學內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高校教材中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范圍較大、分布較散、深度不夠。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只涵蓋對基本概念和理論的介紹,受教育者缺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理解和實踐動力。第二,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設計針對性不強、教學方式單一。大部分課程教學沿襲之前傳統的教學方法,例如采用講座、座談等方式進行學習,這種不太符合青年學生學習心理的教學方式收效甚微。第三,課程思政協同教育效果薄弱。非思政科目教師在探索本專業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內容、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方面的能力有限,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類課程固有的知識、技能的有機融合還不到位,這些都將直接影響教育效果。

(四)校園文化活動單一,實踐教育實效性不強

部分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中有利于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活動數量不多,無法滿足族際互動要求;活動形式單一,吸引力不強,價值導向作用不明顯[5];網絡文化育人環境建設不完善,無法與課程教學這種顯性教育充分結合,這些都會導致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效性不強。從實踐情況看,雖然在教育過程中,大部分高校能夠認識實踐教育對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端正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的重要作用,具有實踐教學的總體目標與計劃,但是因相關配套措施不足、教師重視程度不高等原因而未能充分落實,致使整個過程滯留于理論層面而失去了實踐支撐。

三、鑄牢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一)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提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盵6]激發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內生動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第一,通過創設情境和制造氛圍,增強大學生對自身社會身份的認知,強化時代新人、國家公民認識。身份象征是個人內驅力形成的出發點,當代青年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增強學生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可以從根本上強化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從而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其保護國家民族利益的強烈責任感。第二,增強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學習和研究。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為高校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基礎。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認同,激發其產生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向情感

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加強各民族學生交流交往,促進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向情感的生成,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一是暢通校園內不同民族學生交往途徑,推動各族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社區共管和自治;充分發揮學生團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作用,從內里打通不同民族學生交流交往的堵點;采用結對子、分小組等形式,加強不同民族間學生的交流,推動同一大學、同一學生社區的學生共同融入校園學習生活。二是定期開展民族文化展示活動。開展有關民族團結、民族文化交流、民族傳統歷史等內容的交流會、座談會、講座或者是民族節日共慶等活動,讓不同民族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做到既認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三是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于學生真實生活之中。集中開展民族地區走訪、民族文化學習、研討等可以深入各民族實際生活、文化環境的實踐活動,真正鼓勵各民族學生利用自身資源投入到民族融合的發展中去,在生活中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三)發揮課堂教學作用,增強維護好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意志

課堂教育承擔著大學生在校教育的主要職責,占據著不可動搖的核心地位。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第一,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主渠道的重要地位,完善教材內容體系。深入挖掘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資源、本土資源和網絡資源,根據時代變化不斷推陳出新,開展常態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從理論上進一步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二,要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豐富教育內容和教學形式,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民族觀。要堅持自教與他教相統一規律,引導大學生在正確認識歷史、形成正確的民族觀的基礎上開展自我教育。第三,要從教師自身出發,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改變傳統以灌輸、宣講為主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根據民族、年齡階段、不同生源等多種要素,多方位全視角調整教學模式。通過使用互動、案例、實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豐富課堂內容、增強課堂吸引力,從而將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有機融入到思政課課堂的各個角落。第四,要發掘不同學科和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切實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水平。專業課的任課教師要發揮自身優勢,發掘專業課程、發展歷程、歷史沿襲等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基于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點進行教育,真正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四)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動自覺

校園文化活動是新時代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載體。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一是充分發揚民族特色,吸引學生自發參與了解。開展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傳統節日、風俗習慣、風味美食等校園文化交流活動,提供各民族學生之間文化交流和溝通的良好平臺,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互動。二是創建互嵌式學習生活環境,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空間。定期開展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主題的互幫、互助、互學、互用活動,逐步增強大學生在民族融合方面的意識和認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養成。三是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絡空間建設,注重使用“互聯網+民族共同體”提升活動感染力和學生的體驗感。例如,充分利用校院兩級官方網站、公眾號,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頁面,積極傳遞民族團結進步好聲音;制作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小視頻、海報,通過校園廣播電臺、公共區域大屏幕等載體播放,充分展現當代大學生參與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