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與踐行的時代指向

2023-04-17 16:36
青海民族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意涵兩彈一星共同體

楊 玢 任 聰

(青海大學,青海 西寧 810016;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山西 陽泉 0450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回望過往歷程,眺望前方征途,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 ”[1]作為紅色基因的符號指征和紅色血脈的時代賡續,“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一顆閃亮的具象標識,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將之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轉化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場域中,基于價值論域厘清其精神蘊涵的價值指向、基于意義論域明晰其價值指向的時代旨歸、基于實踐論域澄明其時代展演的現實指向,是“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與踐行的必然考量。

一、“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與踐行的價值指向

立足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時代需求,基于民族精神的歷時承繼和時代精神的現實拓展,厘清“兩彈一星”精神意涵的價值指向,是其傳承與踐行的首要之義。 從精神理念形成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現實意義投射,“兩彈一星”精神體現著在民族共同體歷史形塑與民族國家歷時型構進程中,民族社會所創造、 積累且逐漸集聚的價值共識與價值準則,并進而擢升為民族成員共同認可的價值訴求與價值規范,其不僅引領著民族社會的發展進步,而且導引著民族成員的實踐行為。 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一脈相承的鮮明標識,“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為共和國前途而奮力抗爭、為中華民族命運而進取拼搏之艱難歷程中形塑的精神信念,其“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核心蘊涵,不僅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時代承繼,而且是對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現實詮釋。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彈一星”精神蘊涵的價值導向,其鮮明反映出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新中國的“兩彈一星”攻關研制工作是在物化基礎極度薄弱和國際技術封鎖掣肘的條件下起步的;從事該項工作的科研領軍人物大多是當時世享盛名的物理學“翹楚”,他們學貫中西,始終秉奉“科學救國”之信念,力踐“科學報國”之夙愿,踴躍響應祖國召喚,毅然放棄海外優渥的生活條件與光明的科研前景, 甘以土屋帳篷為家、愿與戈壁黃沙作伴,“干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篳路藍縷,建功立業,以生命和心血鑄就“兩彈一星”精神豐碑。 “消散的蘑菇云,卻是永遠的愛國心?!保?]無可比擬的英雄氣概、清澈至誠的愛國情懷,“兩彈一星”科學家們正是秉承“愛國是信念,奉獻是夙愿”的堅定信仰,始終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把崇高的科學事業與愛國、愛黨、愛人民進行高度統一”[3],與祖國同呼吸、共奮進,才能夠譜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奮斗史上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兩彈一星”精神蘊涵的價值準則,其既由“兩彈一星”決策背景的客觀條件所決定,又是“兩彈一星”研制事業所貫徹的基本方針?!疤煊麎?,賴以拄其間?!保珴蓶|《十六字令三首》)以“兩彈一星”工程研制為外顯指征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重大決策, 發軔于帝國主義武力脅迫、核大國核壟斷與核訛詐兼及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4]等多重背景下,黨中央立足國內外雙重困境果敢決策,“自己動手,從頭做起來,準備用8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 ”為此,老一輩科學家以滿腔赤誠赴使命,奮發圖強、埋頭苦干,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導彈試驗基地在戈壁灘拔地而起,用簡單的手搖計算機甚至算盤精算數據,以日用器皿作溶解炸藥的儀器,靠原始土法提煉鈾原料,最終造就了以“596”為代號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問世,填補了我國在重大國防尖端技術領域的空白,確立了我國獨立擁有核武器的核大國地位,奠定了我國在國際舞臺的地位,創造了“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創造的非凡的人間奇跡”。[5]歷史表明,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更討不來。 “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 ”[6]關涉國家和民族重大利益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現代工程前沿領域、顛覆性技術創新領域等,要持之以恒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致力突破重點領域“卡脖子”技術,努力占領世界高新科技發展前沿陣地,實現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跨越式轉向。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是“兩彈一星”精神蘊涵的價值規范,其生動體現著“集中力量辦大事、集體智慧克難關”的制度優勢與科學精神。 “兩彈一星”研制工程是協同多要素、多環節、多部門一體攻關的高精尖國防武器研發系統工程, 其規模之巨、任務之艱、分工之繁、環節之密、技術難度之大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發展史之空前未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成功,有賴于一批領軍人才,也有賴于我國強有力的組織系統。 ”[7]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舉國同心,共下“一盤棋”,來自全國各地老中青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工人及解放軍指戰員群策群力、協同攻關,建構起覆蓋全國26 個部委、20 個省區市、1000 多家單位的科研攻關協作網、大型試驗協作網、物資材料協作網,[8]使科技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得以有序流動,透視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特質,進而映射著當代中國發展前行的社會主義向度。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9]換言之,科技創新是“兩彈一星”精神的核心指征,其體現著中國精神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前行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的現實需要。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以創新為導向的科學精神不僅指向于自力更生基礎上的個體奮斗,而且體現于團結協作條件下的集體努力。 “兩彈一星”精神時代展演的本真歸旨,即在于民族成員基于民族精神之上的時代延拓,其所傳遞的精忠報國的赤子情懷、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堅定不移的崇高信仰等,既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場景中對愛國主義價值主線的傳承與弘揚,又是在中華民族一體形塑進程中對民族精神價值意涵的豐富拓展。 概言之,“兩彈一星”精神不僅謳歌著中華民族精神之“愛國忘我、甘于奉獻”的價值主線,而且闡發著時代精神之“協同奮斗、勇于創新”的價值要旨, 為民族精神的時代發展注入嶄新元素,為時代精神的培育弘揚明確價值導向,是當代中國精神的典型呈現。

二、“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與踐行的時代旨歸

立足于民族國家價值訴求的現實投射,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的主體自覺,明晰其價值意涵的時代指向,是“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與踐行的實踐前提。 作為主體內在意志的外化演繹,任何一種精神均產生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實踐。 在民族社會歷時發展進程中,精神理念形成于民族成員的生活實踐中, 也發軔于民族國家的奮斗歷程中,其蘊含著民族社會一致認可的價值規范,集聚著民族成員共通的價值訴求和共同的愿景期盼。 作為當代中國精神的典型演繹和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歷時構筑的重要版塊,“兩彈一星”精神承起于中華民族一體形塑的漫長歷程中,相繼于共和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實踐圖景中,催生于20 世紀70年代我國面臨超級大國核訛詐和核恫嚇的國際情境中。 “兩彈一星”精神寫照著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有力領導下為維護民族獨立、 捍衛國家尊嚴、實現人民幸福而自力更生、 奮發圖強之精神風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場景中,“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與踐行對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作為對“感覺到大家屬于一個人們共同體的自己人的心理”[10]的自覺皈依,共同體意識是共同體成員共同性價值關懷和共意性價值訴求的意志凝聚,指謂將一個共同體中不同的個人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11]作為多元族群在歷時與共時并蓄之交融生活實踐中所內生且不斷聚合的共識性價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的是多元一體中華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之價值理念,是多元一體民族國家價值訴求的社會表達。 “每一種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從它的土生土長的土壤中勃興起來,都在它的整個生活期中堅實地和那片土壤聯系著。 ”[12]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呈現,“兩彈一星”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地域展演,也是中國精神的具體表達,其展現了中華民族勇于創新的氣質稟賦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也承載著民族成員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夙愿,因而在彰顯地域文化特質的同時也凸顯著由共同體所共創共享的普遍價值追求。 據此,立足于時代境遇揆褚,“兩彈一星”精神價值意旨的時代投射,實質指向新時代場景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五個認同”的價值旨歸。

作為民族精神與時俱進的價值表達,“兩彈一星” 精神于文化——民族——祖國認同向度演進中, 提煉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共識。在民族共同體既定限域內,民族的文化身份關聯其過去、現在和未來,指謂民族成員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身份追問和意義探尋;國家是民族政治實體的最高形式,也是民族精神的政治外殼,更是民族意志和民族命運的實然體系。[13]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展演,“兩彈一星”精神承載著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共享的歷史記憶、 共有的精神基因、共鳴的價值情感、共通的價值訴求,規制著民族成員身份認同的意義指向,導引著中華民族一體趨同的價值尋向, 進而鏈接著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曾在、現在和將在。 作為文化價值的核心體認,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創造出來的并成為該文化思想基礎的東西。[14]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釋義, 是其中最穩固且起著主導作用的重要內容,民族精神整體性上集中凸顯著愛國主義的價值主線。 “兩彈一星”精神所折射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對中國精神歷時形塑的時代注解,既反映出民族精神在艱苦奮斗歷程中的一脈相承,又注解著時代精神于努力奮進中的不斷升華。 作為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在艱難奮進歷程中的精神凝練,“兩彈一星”精神生動展現著在超級大國“核平中國”之威脅恫嚇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共和國前途和中華民族命運進取拼搏、 不懈奮斗的偉大歷史主動精神,形象刻寫著中華民族多元族群的文化菁華和共同利益,深刻體現出中華民族精神所蘊含的愛國主義價值主線在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場境中的當代延展,也最大程度地聚合著民族成員對社會主義國家歸屬認同的價值尋向。 “人們寧愿冒生命危險,放棄自己的愛,舍棄自己的自由,犧牲自己的思想,為的就是成為群體中的一員,與群體協調一致,并由此獲得哪怕是想象的身份感?!保?5]在現實性上,“兩彈一星”精神所彰顯的赤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堅定的理想信念、自力更生的民族品格、勇于擔當的時代風貌、協同攀登的奮斗實踐等,生動詮釋著民族成員基于中華文化價值傳統的中華民族一體構型與民族國家整體旨歸,其于價值語境中終然指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識集聚。

作為時代精神現實演繹的價值延展,“兩彈一星” 精神于政黨——政治——國家認同向度演進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堅實的動力保障。 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價值主線的時代闡發,“兩彈一星”精神生發于黨領導中華民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之艱難歷程中,其充分體現了民族成員對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一致肯定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堅守,也由此隱喻著民族成員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忠誠追隨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心。 作為紅色基因的典型呈現,“兩彈一星”精神價值意涵的時代旨歸, 必然指向與社會主流價值的契合融通,即基于馬克思主義價值導引,重點闡發其精神意涵中與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助力中華民族夢想愿景達致相一致的內容,特別要突出闡釋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含括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等的意涵融通。 馬克思主義作為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的主流價值表達,在導引著中華民族整體于中國共產黨核心領導下協同攻關奪取“兩彈一星”歷史偉業偉大勝利之同時,也注解著民族成員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績效的充分肯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詮釋,其核心意涵集中凝練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價值要求。 作為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價值共意的高度集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民族共同體之共通的價值追求和共同的利益訴求,指引著民族國家當代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也生動詮釋了民族成員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自覺堅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認同、對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認可與肯定。 可以說,正是馬克思主義信仰賦予了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恰恰是社會主義制度給予了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 據此,“兩彈一星”工程研制的成功實踐,實然刻寫著在中國共產黨核心領導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利益訴求的一致達成,真正反映了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堅定決心與信心,確證著民族成員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心理皈依,從主體視域出發夯實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根基。

三、“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與踐行的時代展演

立足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指向,基于民族地域生活場景中的價值訴求,強化其價值意涵的弘揚傳播與自覺展演,是“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與踐行的現實命題。 馬克思強調:“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 ”[16]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場景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強化“兩彈一星”精神蘊涵的弘揚傳播,以其精神意涵的價值闡發,切入民族成員的生活實踐,豐富價值意涵具象展演的載體形式, 自覺地創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情境,是“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與踐行的應然指向。

堅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強化其精神蘊涵的弘揚和傳播,是傳承和踐行“兩彈一星”精神、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基礎。 作為中華民族整體價值共意的具象承載,“兩彈一星”精神醞釀并生成于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歷史進程中,深刻體現了民族共同體對民族國家發展前行之社會主義向度的執著追求,是中國精神歷時演繹的時代注解,其在價值維度上始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在任何一種文化體系中,價值觀都扮演著文化核心的角色,決定著文化的根本性質、基本氣質與深層意義世界?!保?7]作為中國精神核心價值的當代表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社會、個人維度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與“兩彈一星”精神所體現的愛國敬業、整體至上、團結進步、和諧穩定等價值訴求融通契合,是“兩彈一星”精神時代傳承的原則遵循,因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18]。 據此,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必須堅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弘揚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尤其要加強弘揚和傳播“兩彈一星”精神價值意涵中熱愛社會主義國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達成而奮斗奉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然達致而協作登攀等符合時代發展和實踐要求的內容,通過社會主流價值理念對民族成員生活實踐的行為規范,推動價值共識的時代凝聚,強化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和歸屬自覺。

以“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與踐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深化其價值意涵的具體展演與自覺踐行, 將其有效融入民族成員的生活實踐中。作為“具有堅強的主體性格自由自在(盡管只是形式地)的個性”(黑格爾語)存在,[19]精神理念行為導引的主體自覺定位著民族成員價值訴求的理性抉擇,詮釋著民族共同體價值標準的社會推崇。 基于民族成員的現實需求,在生活實踐中深化“兩彈一星”精神蘊涵的價值展演,有助于彰顯其時代魅力和現實價值, 是推動其傳承與踐行的有效途徑。在新時代場景中,“兩彈一星” 精神的傳承弘揚,首先, 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時代闡發相融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精神的根基和源泉,其內括的傳統美德、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不僅滋養著“兩彈一星”精神的價值意涵,而且是其時代闡發和展演不可背離的文化基因。 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作為民族精神穩定性價值主線的愛國主義, 是聯結中華民族共通價值的精神紐帶,其具體性、歷史性之本真屬性要求“兩彈一星”精神于時代場域中的接續傳承,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相契合。 其次,要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時代傳承相鏈接。 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歷時傳承的具象呈現,“兩彈一星”精神價值意涵的弘揚傳播,應基于橫向視角強化對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其他精神的時代闡發,基于縱向視角加大對各類精神背后所隱喻的一以貫之的價值主線的整體闡釋,并在此基礎上,依托多元載體形式和技術手段,使得特定地域范圍內的紅色文化具象呈現形成集聚聯動效應, 在再現民族共有歷史記憶的過程中,營造環形或線形的持續性價值沖擊情境,在沁潤民眾心靈、砥礪民眾品格的同時,凝聚民族成員價值共識, 為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建有利的社會基礎。

以“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與踐行有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豐富其價值意涵的具象化展演形式,強化其價值導向的主體自覺。 從生活化切入弘揚與傳承“兩彈一星”精神的價值意涵,必須豐富其具象化展演層次,要推動展演形式的多樣化,實現社會展演常態化、價值展演普及化、學校展演拓展化等有機統一。 基于社會展演維度,“兩彈一星” 精神的傳承發展必須適應媒介化發展需求,將其蘊含的價值指向訴諸社會風范。 “兩彈一星”精神價值意涵的弘揚,要綜合運用多種融媒體手段和以“5G+AR”為導向的新技術手段激活文化符號的價值指征;充分利用“兩彈一星”關涉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人物典型事例等教育民眾、強化認知;積極舉辦“兩彈一星”關涉主題的交流宣介活動,統籌多方力量,營造“兩彈一星”精神價值傳承的社會氛圍。 基于教育展演維度,“兩彈一星”精神價值傳承應牢牢把握教育陣地。 作為精神文化傳承和再生產的重要方式,教育是“兩彈一星”精神時代弘揚發展與主體踐行不可或缺的路徑,必須深化民族成員對“兩彈一星”精神意涵價值指向的理性認知,將其精神意涵的弘揚傳播融入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四史”教育等教育實踐;依托革命紀念館、黨史館、博物館等,依靠新技術手段激活文化資源,以教育方式的創新和教育內容的拓展,引導民族成員養成傳承與踐行“兩彈一星”精神的自覺,進一步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20]作為紅色基因的地域承載, 如何在民族國家社會發展的時代境遇中升華“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與發展的價值意旨,在民族地域空間場景中強化其價值指向的時代旨歸,在民族成員生活實踐中彰顯其價值意旨的現實引領,是“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與踐行不容回避的實踐考量。 基于民族地域社會的發展實際考察,必須進一步深化“兩彈一星”精神價值指向的主體映照,關切其價值旨歸的地域投射,強化其價值意涵的時代展演,并據此凝聚“五個認同”的價值共識,增強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歸屬認同的心理自覺。

猜你喜歡
意涵兩彈一星共同體
“兩彈一星”民族驕傲
從“兩彈一星”研制歷史看“國之大者”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中國青年英才論壇在青海舉行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孔子“正名”思想的法理意涵
“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
終身學習在“兩富”社會中的意涵與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