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中國》解說詞的話語創新表達

2023-04-18 06:43周添蕊
北方傳媒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紀錄片歷史

文/ 胡 輝 周添蕊

2020年12月,湖南衛視和芒果TV同步播出歷史紀錄片《中國》(第一季),講述從春秋至盛唐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 該紀錄片播出后廣受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3分,獲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0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2022年2月份,《中國》(第二季)播出,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根據中國視聽大數據,其單集平均到達率居地方衛視晚間時段紀錄片冠軍并蟬聯紀錄片融合傳播指數榜16連冠,全網實現26億+人次曝光。此外,《中國》(第二季)還吸引了莫言、李敬澤、易中天、陸天明等近40位文化名家、跨學界專家學者的力薦。 作家莫言評價該片“構建了影像通史的文本結構,讓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到中國的過去,并且思考未來。 ”2022年11月,該片相繼獲得第27屆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紀錄片獎以及第3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的最佳紀錄片獎,這在我國紀錄片領域實屬不易。①一檔歷史類紀錄片播出后的影響之大,跨越三年時間,熱度不減,足以說明《中國》的巨大成功,其制播模式和創作風格必將對中國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紀錄片《中國》主要圍繞歷史人物進行影視化呈現,以具象化的人物搬演和圍繞著人物講故事的闡述手法,表現歷史人物的思想、學說、抉擇對中國政治、文化、社會和文明走向的重要影響。 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教授認為,該片“提供了一種講述歷史的新方式,以‘人’為線索,窺見朝代的更替和文明的演變,勾勒出由古到今的萬千氣象”②。 縱觀兩季《中國》,其在圍繞歷史人物闡述歷史發展中透露出中華文化的深厚意蘊,這其中,除了大氣精致、虛實交融的影像化呈現之外,解說詞也是其重要的表現手段,或敘事或說理,成為該紀錄片風格構成的核心要素。

一、強化解說詞故事化敘事,拓展歷史人物的史跡與日常交融的維度

中國傳統史書的容量、寫作體例決定了哪怕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人物,史書中對其的記載也會較為有限,除卻人物的歷史貢獻、豐功偉績等內容,更具個體化和生活化的細節則屬于史書中合理的空白,尤其是年代久遠的歷史人物以及年代久遠的史書。 而這些屬于史書空白的片段恰恰給予了后來者想象歷史細節和歷史人物的巨大空間,而想象的合理與否,既跟歷史學修養有關,也跟敘事能力有關。 當后世的人們回望歷史時,充滿生活氣息的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日?,嵥榛蛟S更能引發普通受眾的好奇,畢竟,從某些層面而言,歷史與故事本就關聯緊密。 例如,散布于人類各個民族中的史詩之所以能夠流傳久遠,離不開史詩敘事中體現出的歷史與故事的交融。

史詩和故事的共同點都以人物為主。 “特殊的史詩事跡只有在它能和一個人物最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時,才可以達到詩的生動性。 ”③不難發現,作為以歷史人物為核心的嚴肅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國》在創作上恰體現出“人物細節故事化”的大膽嘗試,這其中解說詞的敘事性功不可沒,與精致的影像畫面一道構筑起豐富的歷史化日??臻g。 例如第一季《孔子》這一集中,在表現中國歷史上最具有象征意義的一次思想交鋒,即孔子和老子的見面時,解說詞給出了從時空細節、人物狀態到心理活動的細膩描寫,用故事化的手法再現出中國大歷史的生動場景:“那是一個寧靜的午后,遠道而來的孔丘和他仰慕已久的李耳,做了最后一次交談。 年輕的孔丘滔滔不絕,慷慨激昂:他對時下風氣的焦慮與疑惑,對理想社會的強烈渴望。 李耳只是默默地聽著,不置可否。 臨別之時,李耳終于打破沉默,緩緩地送給孔丘一段話,直到多年以后,孔丘才真正領悟。 二人執禮作別,李耳注視著孔丘漸漸遠去,有一瞬間,他感覺這個年輕人,仿佛正走進浩瀚星空。 ”如此鮮活的時空和鮮活的人物,仿佛是發生在昨天而不是千年前。 灌注故事性細節的解說詞復活的是一個寧靜午后的人物日常,這個日常關乎歷史,但更容易讓受眾換一種方式抵近文化圣人之間的交往,沒有電光火石,看起來平淡無奇,歷史在這一刻擁有了普通人可以感知的溫度和視角。 同樣的例子,在《墨子》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墨翟聽聞楚國要對宋國發動戰爭時,他十日十夜馬不停蹄趕到楚國,憑借一己之力,九次戰勝了魯班的模擬進攻,澆滅了楚王心中的戰火,化解了這場箭在弦上的戰爭。 從楚國回鄉途經宋國時,天下起滂沱大雨,墨翟想到巷子里去避雨,守巷口的人卻把他趕走了,沒有人知道墨子剛為宋國解除了一場滅頂之災。 墨翟不以為意,回到雨中,踩著草鞋踽踽獨行。 ”這段解說中,文字敘事的概括與靈活得到了發揮,墨翟化解楚宋之戰的大事件與雨中踩著草鞋獨行的人物特寫意味深長地并列在一起,歷史大事的輕描淡寫與虛構細節的濃墨重彩形成有趣的敘事張力,使得史書上的墨翟與生活中的墨翟合二為一。 再如《盛世》中,在介紹生活在唐代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時,解說詞細膩述說了他參加唐朝科舉考試的一個早晨,“時辰不早了,阿倍仲麻呂飛快地起床、洗漱。 戴上一個精致的護身符,他已經吩咐自己的隨從,不必早起陪在前后,這樣會讓他分心。 他獨自向鴻臚寺大門外走去。 今天,他要參加唐帝國一年一度科舉考試”。 曾經是歷代中國文人走入仕途的唯一通道,甚至對他們的未來具有決定作用的科舉考試就這樣從阿倍仲麻呂不急不緩的一個早晨時光寫入,簡單而平常。 如此以生活瑣細關聯和映襯歷史的厚重,不但體現出化繁就簡的解說詞敘事思路,而且為人物營造出歷史如常的生動場景。 《中國》中此類解說詞, 不是簡單重復史料和陳述歷史大事記,而是以日?;囊暯?、故事化的講述去建構一個個生動的時空、生動的場景。 當歷史時空落腳在鮮活而真切的一個早晨、午后、一場大雨之中時,歷史就變得清晰可觸。 這正如該片歷史顧問所言:“《中國》是人物,是生活,是中國人,是中國人的生活,是非凡的中國人,是非凡的中國人如常的生活。 ”④

可以說,《中國》作為歷史人物類紀錄片,通過強化解說詞的敘事性,用故事化的描述填充歷史史料日?;目瞻?,以合理的想象推演來拓展人物與歷史的空間維度,從而讓其可知可感鮮活直觀。 歷史因為有了故事的日常煙火而生動,故事因為有了歷史的支撐而真實,歷史與故事就這樣相得益彰地通過敘事交融在一起,并在解說詞詳略裁剪意近指遠的陳述中生發出獨特的審美感受。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方笑一教授對此評價:“沒有難懂的考據,沒有繁雜的敘述,只有飛揚的詩意和精彩的故事……每個人都能看懂。 ”⑤

二、賦予解說詞多變人稱,通過視角轉換豐富作品多層敘事空間

紀錄片《中國》主要以影視化手法展現歷史人物、梳理文化和制度脈絡,因此,第三人稱的解說詞運用較多。 而與常規歷史紀錄片注重客觀的解說不同,該片在第三人稱的解說中大量融入主觀化的內容,或推測或判斷或想象或描寫,從而呈現出既符合歷史定位同時又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 這就好比人物繪畫, 歷史史料給出的是人物的白描輪廓,而本片解說詞則通過主觀想象的注入,在人物輪廓之內添加豐富的顏色, 從而讓人物變得立體豐滿起來。 如第三集《洪流》中描述李斯的解說詞:“他就這樣活到了三十歲,享受著一個普通人所能擁有的全部安穩與快樂,也承受著一個普通人,不得不笑納的平凡與卑微。 空虛的生活,就像石子被拋上了天空,縹緲得不知會落下何方。 但,也許它生來就是屬于天空的,只需要一個機會。 ”再例如第二季《大帝》中回顧康熙一生時的解說詞,“玄燁完成了一個帝王全部的文治武功,他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又都無比堅定。 后世有人評價他為‘千古一帝’。 和前人相比,他確實已經走的很遠。 每一個勝利或疲憊的時刻, 他或許都會想起那個8歲登基時不知所措的孩童,那個14歲親政時不安而勇敢的少年。 最終,那個少年有沒有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圣君? ”這三處解說詞雖然都是第三人稱,但卻充分發揮了文字敘事的自由灑脫,以主客觀相交融、理性感性相結合、具象幻象相交織的方式對人物狀態進行了極富意味的主觀化的揣摩和再現,達到一種類似“靈魂旁白”的效果,讓歷史史料中被時間風干的人物再次置身歷史洪流, 以鮮活個體去感知社會歷史的運行規律,受眾的體驗因此而豐富多元。 同時,由于《中國》采用較強的“假定性”敘事手法,當第一人稱解說詞出現時,配合極簡畫面,人物心理的抽象空間往往得以詩意化呈現,從而使得虛擬心理空間與現實物理空間構成或突轉或交融或對峙的多重審美效果。 例如在《眾聲》一集中,現實空間中的孟軻在齊國的破屋子中等待齊宣王的消息,屋外出現了一列軍隊行軍至此停下歇息,一名士兵累倒在地,軍官則跑上前用鞭子查抽打士兵。 此時的解說詞為“睡意恍惚中,他感覺一切似幻似真”,于是,原本處于同一空間的屋里屋外瞬間被拆分成現實與心理兩個空間,此種依靠解說詞視角變化實現的“間離”效果,大大豐富了作品的敘事表現力。

除了第三人稱之外,該片還借鑒影視劇中人物內心獨白的手法, 不斷轉換第一人稱來進行表達,使更為主觀化的內心活動和客觀化的解說融為一體,從而呈現出強烈的戲劇感染力。 例如第一季第八集《融合》中,描寫拓跋宏見到南齊使者時的解說詞,開始為第三人稱“拓跋宏曾見過無數使者,卻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這般令他久久難忘的風華人品”,接著轉換為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他看起來是那么優雅有禮,言辭得體、舉止有范,這位豐神俊逸的謙謙君子仿佛是圣賢的化身”。 此處的第一人稱的解說配合演員細膩的微表情表演, 重現了那時那刻的拓跋宏內心活動瞬間, 西北鮮卑族的最高統治者深深陶醉、折服于中原文化魅力,心向往之的狀態全然呈現。 而在《中國》第二季中,則進一步優化了第一人稱的文本表達方式, 以演員配音方式更加直接地帶領觀眾進入沉浸式體驗。 如第六集《季風》,在介紹徐一夔《始豐稿》中的織工對當時織布行業狀況的感受時,解說以史料翻譯成白話的第一人稱展開:“那個時候我租的房子在杭州錢塘相安里,這里的有錢人會雇傭工人們織布,每天深夜就會聽到一個人領唱,其他人也都跟著唱,歌聲很歡快, 唱歌的人都是織工。 我常常會想他們很快樂??! ”在第一人稱的解說詞中,受眾仿佛就在人物身邊聆聽其述說心事,從而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和參與感。

從敘事學的角度而言,視角的改變不僅僅是換了一個觀察角度,更可能帶來敘事空間和敘事效果的變化。 第三人稱通常被認為是“上帝”視角,屬于全知全能,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從各種角度俯瞰全貌。 而第一人稱視角則屬于內部視角,袒露出的是人物的內在心理和情感活動。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靈活轉換,不僅有利于解決歷史性敘事或記流水賬或前后線索容易斷裂的問題,而且還會產生敘事時空的驟然改變,以及敘事效果的變化。華萊士·馬丁在《當代敘事學》中談道:“在很多情況中,如果視點被改變,一個故事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甚至無影無蹤……視點創造了興趣、沖突、懸念,乃至情節本身。 ”⑥《中國》通過第一、第三人稱視角的解說詞的大量自由切換, 不但突破了對歷史人物只能遠觀的局限,讓受眾深入到人物的內在,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而且還由此營造出更豐富的視聽空間和敘事張力。 形象的外在的視像、抽象的內在的感受,通過解說詞連綴融合成立體交融的人物史詩,極大豐富了該片有關歷史和有關人物的言說效果。

三、注重解說詞雅俗兼容、古今融匯,呈現通俗與詩意相輝映的獨特韻味

作為首部以 “中國” 命名的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國》的“中華文化特色”不僅僅體現在對歷史人物和文化發展脈絡刪繁就簡的裁剪選擇,以及虛實結合、像近境遠的影像處理,也有人稱之為“假定美學”和“技術賦能”上,更體現在獨具特色的風格化解說詞表達上。 該片解說詞將傳統文化中的文雅表達與當下生活中的凡俗表述有機融合,抒情與說理并重,呈現出高雅詩意與通俗解讀交相輝映的獨特韻味,有效實現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中國》 解說詞雅文化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大量運用烘托、對仗、排比等修辭手法強化語言表達的感染力;其二是大量運用象征、隱喻等手法拓展書面語言能指和所指的文化內涵。 由此實現了中華文化話語的雅致表達,為當下純白話語語境注入可資品讀的語言風范。 如《眾聲》中,在評價孟子和莊子的結局時解說詞為“他們二人平生是否相見后人無從得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穿越廟堂、行過原野、老在江湖,最終都在內心找到了歸宿”,以及該集最后的解說詞為“有孔子和老子闡發的中國原生思想, 沿著星河變換的軌跡向前演進。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大潮中,在無休無止的觀點論爭中,在苦難中,在希望中,許多質樸而深邃的見解,逐漸生根發芽、成長壯大,直至結出碩果”。 這樣的表述充分發揮了漢語前后之間的張力關系,對仗工整,意義雋永,極富感染力。 同樣的例子在《盛世》中,解說詞以氣勢非凡的排比描寫了長安一富貴人家宴請賓客時的場景:“美酒刺激了人們的頭腦和思維,大家不停地講話,隨口作詩。 真摯、率性、夸張、任性、馳騁、清揚,侃侃而談,無拘無束。 包容的、寬容的、雍容的、蓬勃的、飽滿的、自信的、豪放的、友善的、明朗的,神閑氣定的,樂觀充沛的,縱情高歌的,意氣飛揚的。 如太陽般豐富明媚,如星空般璀璨閃耀。 ”該段解說詞以連綿不絕的排比句式,既呼應了唐朝語言發達的歷史文化氣象,也透露出唐朝人毫不掩飾的自豪與自信。

在文學藝術創作中,象征和隱喻是深化主題內涵和強化藝術表達極為有效的手法,在《中國》解說詞創作中也通過大量象征和隱喻的使用,為精致的漢語表達賦予了充足的文化張力和思想境界。 如《洪流》中,在表現李斯與韓非遭遇類似困境彼此惺惺相惜時,解說詞以兩人一起過河來隱喻,“世事之艱難,有如涉水前行。 李斯和韓非都不確定自己會走向何方,何處是激流涌動,何方是暗礁險灘。 他們互相理解,互為知己”。 人生如一條河流,歷史也如一條河流,該段解說詞運用河流的意象將個體與國家、個人命運與社會發展做了直觀形象但又意味深長的類比, 大大拓展作品對于歷史人物的解讀空間。 同樣的例子,在第二季《季風》中,作品結尾處用每年一次的季風來形容開眼看世界對于明朝社會思想的影響:“又是一年季風來臨,亞洲大陸上農耕文明的形成有賴于季風的周而復始。 風如約而來,土地就會如約孕育生命。 ”上述象征、隱喻、類比與中華文化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的手法一脈相承,表達思想、深化主題,從而形成詩意無窮的外化。 “中華文化向來有以自然景物狀喻人生理想之境的傳統,透過山水景觀抵達文化核心地帶。 ”⑦《中國》中此類解說詞鮮明呈現出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意境之美和境界之思的訴求,誠如宗白華所言:“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 ”⑧

當然,《中國》的解說詞表達風格絕不止于“曲高和寡”的高雅表達,而是將傳統文化意蘊和精致語言表述與當代話語表述方式和習慣作巧妙結合,文白相見、雅俗通達,形成一種融匯古今、縱橫四方的話語風范。 如第一季《盛世》中描寫唐長安內的店鋪:“長安西市里粟特人的店鋪, 貨物新奇別致,特別受到顧客青睞。 所以,粟特人長時間左右著長安城里的時尚潮流。 ”唐代的潮流與今天的時尚在解說詞當代話語表述中似曾相識、溝通無礙。 再例如同樣在《盛世》中,作品通過李巧兒與丈夫和離生動的私人故事呈現大唐文化包容、男女平等的文明進步。 此處的解說詞更是發揮了古為今用、古今融匯的表達處理:“兩情相悅就在一起, 合不來漸生間隙,那就一別兩寬往前看,自由與寬容像風一樣輕松、舒適而美好。 ”文雅通俗、簡潔易懂的解說詞將歷史的繁縟厚重化作了直白與輕快。 又如第二季第六集《明朝》在介紹明代晚期圖書發達境況時,解說詞寫道:“萬千百姓通過廉價的蒙學讀物、 日用指南,獲取基本的閱讀能力和生活常識;寒門子弟,通過淺顯的經典注釋取得進身之階;商賈旅人,通過通俗小說、休閑小品,打發寂寞的旅途時光;田間地頭的農夫, 也可以看著插畫, 理解和學習實用技術。 ”該段解說詞既有傳統文化的文雅表達,也有當下語言的流行用法,兩者流暢的融會在一起渾然一體,從而生發出別樣的語體風味,體現出漢語語言獨特的韻律與結構之美以及中華文化一脈相承、連綿不絕的傳承與發展。

結語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紀錄片《中國》的解說詞寫得很成功,文本非常典型地實現了中華審美結構:言簡意賅、凝練節制⑨。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全球化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讓中國人增強文化自信,是擺在文藝創作者面前的一個深刻命題。 紀錄片《中國》以大膽創新的姿態,在解說詞創作中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話語表達相融合,注重中華傳統美學和現代審美趣味的結合,從而書寫出鮮明而富有時代特征的文化自信,此種探索和創新值得肯定。

注釋:

①中國新聞網:《<中國>第二季破圈共振掀起“ 歷史熱”》,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2/03 -16/9703574.shtml,2022年3月16日

②⑤金鑫:《揭開隱藏于歷史深處的力量之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年3月23日,第3版。

③〔德〕黑格爾著:《美學(第三卷下)》,朱光潛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134頁。

④劉雨涵:《周濤、何炅的“靈魂旁白”,紀錄片<中國>大寫意回溯》,《齊魯晚報》2022年3月14日。

⑥〔美〕華萊士·馬?。骸懂敶鷶⑹聦W》,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28頁。

⑦陳陽:《中華文化與華語電影的詩性美學》,《文藝報》2016年4月22日。

⑧宗白華:《美學散步》,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3頁。

⑨本刊編輯部:《紀錄片<中國>專家研討會觀點摘要》,《當代電視》2021年第6期。

猜你喜歡
中國紀錄片歷史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新歷史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論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