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與地理教學融合研究的學術態勢分析

2023-04-18 10:42胡義聰
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思政學科文獻

胡義聰 王 晶

(云南師范大學 地理學部,云南 昆明 650000)

隨著時代要求的變化,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逐漸受到重視,更多的研究者以課程思政為視角開展研究,一線教師開始以課程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為突破點開展教學實踐。自課程思政研究起步發展以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最先得到國家重視,自2017 年從上海開始試點推進開始,與其相關的研究文獻不斷涌現,并且開展了跨專業合作研究和拓展新研究方向。中學階段地理學科的課程思政相關性研究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視,研究的文獻數量不斷增加。未來地理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主要體現在不斷挖掘中學地理學科的課程思政元素、促進課程思政與中學地理教學有效融合、推動中學地理課程思政研究的發展等幾個方面。

一、文獻數量與時間序列

在“中國知網”上以“地理課程思政”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共檢索到393 篇,選取了與本研究關聯性較高的文獻245 篇,從文獻數量與時序、研究的主要內容、相關學科等方面進行分析。其中與本研究關聯性較高的學術期刊文獻共119 篇,特色期刊文獻86 篇,學位論文共40 篇。對2018 年-2022 年發表文獻進行時間序列數量分析發現,國內對于“地理課程思政”的研究大致可以以2020 年為節點分為兩個階段:2018 年-2020 年是初步發展階段,2018 年和2019 年每年發布相關文獻2 篇,2020 年增長至20 篇,呈現緩慢增長的趨勢;2020 年-2022 年為快速增長階段,發表相關文獻數量自2020 年的20 篇增長至2021 年91 篇和2022 年的158 篇,發布數量呈大幅度上漲。由此可見,自2020 年開始,國內研究者對于“地理課程思政”的研究愈發重視。

二、論文作者地域分布

對論文作者的地域分布進行統計發現,對“地理課程思政”有所研究的研究者集中分布在華北、華南、華中和華北地區,其中以華東地區研究者數量最多,共計發表論文35 篇,所占比例為33.98%;其次為華南地區,共計20篇論文數,占比為19.42%;華中地區與華北地區數量相當,發表數量為15 和14 篇,所占比例也為14.56%和13.59%;西北地區共有6 篇論文數,占比為10.68%;占比最小的是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分別為5.83%和1.94%。

三、研究主題分布

通過對檢索到與本研究最具關聯性的245篇文獻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發現主要研究主題有“課程思政”“思政教學”“高中地理”“地理課程”“高中地理教學”等。通過上述主題的共現矩陣分析發現,占比最大的是“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文獻數量有12 篇;其次是“地理課程+課程思政”,文獻有9 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主題共8 篇;“課程思政+地理教學”主題和“課程思政+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主題分別有文獻7 篇;“課程思政+地理學”主題和“課程思政+GIS”主題分別有文獻5 篇;“課程思政+初中地理”主題文獻有3 篇。歸納起來,研究主題主要為“高校地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課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課程與教學”、“初中地理中滲透課程思政元素”等幾個方面。

(一)“課程思政”的定義研究方面

2017 年6 月,教育部在上海召開的“2017年高?!n程思政’現場推進會”,“課程思政”作為一個獨立的術語首次被提出。高德毅、宗愛東(2017)基于上海高校思政課程改革實踐經驗的總結,認為“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學界許多研究者以此為基礎,提出了自己關于“課程思政”定義的解讀。

邱偉光(2017)站在高校課程的角度,認為所謂課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陸道坤(2018)從課程思政的隱性與顯性特點出發,認為“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各環節、各方面,發揮思政的隱性、顯性作用,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3]。肖香龍、朱珠(2018)從課程思政的內涵出發看到了在所有的課程教學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是有機統一的,總結出課程思政的內涵是在教學中要提煉出課程中蘊含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價值范式,使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有正確的方向[4]。王學儉、石巖(2020)從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組成部分分析,認為課程思政是將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各個元素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5]。

(二)“課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方面

關于“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課程思政與新的教學方法的結合、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具體案例設計、開發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等三個方面。謝凱(2022)以主題式復習為教學方法,提出主題式復習法要從教學環節、內容、素養培養和思政目標四個維度進行教學設計,并以思政育人為引領,以地理熱點事件“湯加火山噴發”為例探索高三地理復習課[6]。呂小璇等(2022)和黃秋怡等(2022)分別以具體案例來融入課程思政,前者基于區域認知視角,從全球視野、家國情懷以及小尺度工匠精神入手,提出了高中人文地理交通主題融合思政教育的路徑、素材與典型案例[7];后者分析了地理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及地理學科課程思政的特點,以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為例進行案例設計,以期將地理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8]。王雙等(2022)以東北三省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為例,將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課程思政相結合進行分析,認為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豐富了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應合理有效地開發鄉土資源,并將其融入到高中地理課程思政中[9]。

(三)“高校地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方面

高校關于“課程思政的融合研究”主要包含“深挖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相關性,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完善專業課程體系”等主要內容。在“教學模式創新”方面,蘇筠和王靜愛(2022)的研究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提出了“同課異構-分類指導”的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構建了“情境創設-問題驅動”的融入方式和“教師引導-學生生成”的融入路徑,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作業實踐、學習評價等多個環節,形成“全程融入-拓展延伸”的課程思政立體化模式[10]。李松濤等(2022)從自然、人文、經濟、旅游、資源、生態等地理學元素與我國取得的鄉村建設成果出發,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課堂教學,并且在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法、保障措施、教學評價方面不斷總結和改進,創建了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教學模式[11]。戚玉嬌和張廣奇(2022)從教學方法創新,將案例教學與課程思政進行有機融合,從轉變教學思路、革新教學模式和內容、構建分類評價體系和加強課程思政等方面開展課程改革探索,以完善“地理信息系統”在園林景觀規劃領域應用的課程教學體系[12]。

(四)“初中地理中滲透課程思政元素”研究方面

“初中地理與課程思政的融合研究”主要有“課程思政與教學方法、課程思政的具體教學案例和課程思政融入鄉土地理”等幾個方面。劉永強(2021)認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驟與方法,而講解教學法、感知教學法、實際訓練法是三種最主要的方法[13];龔湘玲和許諾(2021)從義務教育課程的特點出發,梳理初中地理課程中具有思政價值的內容,以“世界的聚落”為例,說明初中地理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的具體方法[14];王瑋等從鄉土地理資源出發,以四川琳瑯山景區為例,通過分析四川琳瑯山景區豐富的鄉土自然資源、鄉土人文資源,創設了具體的研學專題,以期引導學生關愛家鄉發展[15]。

四、相關學科分析

通過一系列總結分析可以看出,國內關于“地理課程思政”研究從2020 年開始愈發受重視,主要是涉及到地理學和教育學兩大學科。教育學科按照應用領域的不同,體現在學前教育學、基礎教育學、高等教育學、終身教育學等領域;其中,基礎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學的相關研究文獻數量相對較多,研究水平也相對較為成熟。地理學科的研究包括多個分支學科,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統、環境地理學、地理生物學、地質學、人文地理學等。其中與“地理課程思政”最具關聯性的地理學分支學科是地理信息系統,也有少部分文獻從環境地理學入手。除了教育學和地理學這兩大學科,“地理課程思政”還涉及到一些其他學科,例如生物學、物理學、社會學和統計學等。

五、結論

(一)主要結論

1.通過對具有相關性的檢索文獻研究發現國內關于“地理課程思政”的研究經歷一個重要節點——2020 年,研究數量自此快速增長,愈來愈多研究者開始重視“地理課程思政”研究。這一節點的出現與國家政策和課程改革動態相契合。2019 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盵16]并且在2020 年還召開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同年新修訂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引,首次提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目標立有許多要求都體現了思政元素,研究者抓住新契機,順應時代課程思政新潮流,開始挖掘地理課程中思政元素,促進地理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研究發展。

2.地理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利于貫徹“立德樹人”目標。育人目標需要凝結核心素養,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形成正確的環境觀、人口觀、資源觀等,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和全球視野。而在地理教學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還能貫徹地理學科的育人目標。地理學科特性決定了地理課程更需兼顧各個學科知識和方法,因此開展地理跨學科學習是地理課程發展的必然結果。將課程思政元素引入到地理課程中,不僅符合了地理課程標準提出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求,還能為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培養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3.對于研究者地域統計分析后發現集中分布在華北、華南、華中和華北地區,其中以華東地區研究者數量最多。首先,研究者地域分布與地區經濟實力有關,經濟實力較好的地區的研究者數量會更多,基數大;地區關于國家政策和教育改革等各方面關注程度會更高,有經濟基礎支持開展教育教學新研究。并且“課程思政”的試點研究是從上海開始實施和推進,華東地區“課程思政”相關研究也會領先其他地區一步。

4.通過對“地理課程思政”相關主題內容和相關學科分析可以發現,主要是涉及到地理學和教育學兩大學科。其中教育學科的文獻占比最大,分支下的高等教育學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地理相關專業,相關主題有創新融合機制、理論研究、案例教學、課程思政立體化模式、創新教學模式等;而基礎教育學科則重視具體的融合方法、路徑和策略,注重課程思政與教學的實踐研究,例如開展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前后的現狀調查、提出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需要遵循講解教學法和感知教學法等方法、梳理教材中地理課程思政元素并列舉具體的課程設計案例等。

(二)研究展望

1.探索跨學科的地理課程思政模式

地理學科的綜合性決定了地理課程的多樣性,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又決定了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因此地理課程思政需要進行跨學科合作,嘗試從不同角度、維度和領域探究地理課程思政可行性,利用地理和其他學科的特性,實現所有學科協同育人的模式。

2.構建地理課程思政一體化體系

地理課程思政需繼續在深度和廣度上向下挖掘,不僅要將研究視角放在教學實踐中,還要將課程思政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教學目標設置、教學過程實施、課外教學拓展和教學評價等幾方面進行系統性的縱向研究。并且地理課程思政還需要關注學段銜接,中小學不同階段要根據學情分析,選擇適宜的手段與方法,將課程思政貫徹至每一學段并且相互銜接融洽。

3.探索地理課程思政的具體方法

地理課程思政作為新的研究熱點,不僅需要在研究的過程中理清課程思政元素與地理課程教學、核心素養目標的關系,還需要將研究落在地理教學實處,例如課程思政如何融入課堂教學、挖掘具有思政意義的地理課程資源、如何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思政元素等。

猜你喜歡
思政學科文獻
【學科新書導覽】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超學科”來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