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獻章教育思想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2023-04-18 16:32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陳獻章思想教育

王 兆 麒

(廣州工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850)

陳獻章(1428—1500)是我國明朝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是明朝心學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宋明理學史上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被后世尊為“嶺南一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等[1]。陳獻章倡導白沙心學,著有《白沙子全集》,陳獻章的治學思想打破了程朱理學的僵化模式,開啟明代心學先河,黃宗羲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于精微?!盵2]陳獻章的講學傳教長達30年之久,促進了明朝教育的發展。隨著明政府的扶持和京中名流的追隨,陳獻章的講學活動于成化五年到了鼎盛階段,持續到成化十八年,并在治學過程中開創了“江門學派”這一新的學術流派。陳獻章的學術流派與當時明朝興盛的程朱理學不同,是當時的新興學派,受到眾多學者的追崇。陳獻章重視基礎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倡浩然自得和以詩傳教載道,推動了明朝學術研究和教育的發展,其部分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3]。

一、陳獻章教育思想的具體內容

1.以興學育才為宗旨,重視基礎教育

陳獻章提倡“為己之學、為人之仕”,認為教育是要改變時代的社會風貌,要培養能夠治理國家的賢德人才,因此,陳獻章教育思想的宗旨是興學育才,主張教育興國?!睹魇贰り惈I章傳》曾記載陳獻章言“自古有國家者,未始不以興學育才為務”[4]。陳獻章認為,從古至今,只要有國家的地方,沒有不以興辦學校、培育人才作為自己的義務,為此,陳獻章曾給各縣市撰寫多篇學記,在學記中多次強調各縣市要廣設學校為國家育才。在其興學育才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陳獻章興辦書院,奉行孔圣的“有教無類”思想,廣收徒弟,想要培養治國之才?!爸磷痈⊥烙鹗可剔r仆賤來謁者,先生悉傾意接之,故天下被化者甚眾?!标惈I章興學育才的教育思想雖也將教育與國家存亡相聯系,但其不同于明代其他學校的官學教育,培養出千篇一律的儒生,陳獻章的教育活動更多是人性教育,即辦學、得人、治天下。在此教育思想指導下,陳獻章十分注重教育思想的科學性以及學生品格的培養。陳獻章講究循序漸進,“求道者有先后緩急之序”,通過因材施教、個性化的培養學生,突破了明朝官學教育的桎梏,培養了諸多優秀學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歷任明朝禮部、吏部、兵部尚書的湛若水。湛若水作為陳獻章的得意門生,更是在陳獻章“以道為本,以自然為宗”的學說上,進一步提出“日用間隨處體認天理”的主張,推動了明朝教育的發展。

陳獻章十分注重基礎教育,鼓勵各地積極辦學。明朝洪武十七年,明廷將15歲以下孩童可以入學的政策及相應社學機構相繼廢止,對基礎教育重視不夠,而陳獻章認為,要培養治國之才要從小抓起,指出“小學,學之本也”,必須從小學、中學再到太學進行教育,培養具有良好品德的治國人才,這也契合了陳獻章教育思想的科學性,即循序漸進[5]。

2.以自得教育為核心,主張學在自覺

陳獻章的自得教育思想體現了其教學思想中的道家觀念。陳獻章與他的徒弟湛若水所創的江門學派便是以自得教育為核心,并主張學在自覺,即學生要“自得于道”。首先,陳獻章要求學生自己體悟道和真理,這不僅體現了其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特點,還突破了以往心學的弊端。以往的心學思想,主觀性過濃,容易讓人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的桎梏。陳獻章認為程朱理學過于注重客觀的理,而陸王心學過于注重“心”的主觀性,而“自得于理”“自得于道”則克服了過于注重主觀或者過于注重客觀的片面性,陳獻章以“心”為主體,引導學生體悟道而達到“心理合一”,具有創新性。并且,“自得于道”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具有儒學“因材施教”的特點。其次,“浩然自得”是陳獻章引導學生追求的人格境界,陳獻章的自得教育思想不僅讓學生充分體悟真理,還有助于塑造學生的人格,這也契合陳獻章的人才培養觀,即堅守君子之道。陳獻章在《李文溪文集序》中說真正達到自得之學的人,有浩然正氣,不會因為富貴或貧賤偏移本心[6]。由此可見,陳獻章的自得教育思想不僅要教育學生學習真理,而且要教育學生如何處世。

對于“自得于道”、踐行自得教育思想,陳獻章提出了兩條教學途徑:一是“學貴質疑”,二是“學在自覺”[7]。一方面,陳獻章自身便是明朝學術和教育中具有反叛性的代表,因此,其主張學生也要善于質疑和辯論,看待事物要有自己的見解,“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陳獻章認為,學生在質疑中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在學生質疑、解惑的過程中,學生自己則可以覺醒自我意識從而“自得于理”。在學貴質疑中,小的疑問能夠獲得小的進步,大的疑問則可以獲得大的進步。學貴質疑體現了“自得于理”“自得于道”中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當時培養了大批批判性人才。另一方面,陳獻章指出“學無難易,人在自覺”。教師對于學生來說只是引導者,學生要自覺地去學習,而非教師一味地灌輸和逼迫,只有自覺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自覺的學習中體悟真理,從而達到“浩然自得”的境界。由此,陳獻章主張讓學生去親近自然、感受天地,在自然中體悟、學習。

3.以詩教思想為途徑,以詩傳教載道

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就提出了“詩教觀”。陳獻章作為“以儒名世、以道授學”的教育者,受到儒學文以載道的思想啟發和孔子“詩教觀”的影響,其主張以詩教思想為途徑,“只著青山不著書”,提倡以詩傳教載道。陳獻章不僅是教育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詩人。陳獻章通過詩引教、哲入詩,先后編寫《戒戲歌》《戒懶文》《戒色歌》等詩歌,倡導“莫貪花酒誤青年”。陳獻章通過通俗易懂的詩歌來傳道,教導學生要克制懶惰、遠離酒色,做有用有才之人,由此通過詩教從而達到教化天下、興國育才的目的[8]。陳獻章所編撰的詩歌大多是通過教化引導學生樹立高尚品格的,體現了其對學生人格培養的注重。陳獻章為了進一步落實其詩教內容,還提出了“耕教并舉”,即學習和務農二者都不可荒廢,通過勞動和學習“戒懶”“離色”,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勤奮好學的高潔品格。為此,陳獻章雖然在他鄉居住了數十年,旦在其老家中有田二頃,均委托給學生代為耕種,而他自己只取其三成收成。除了《戒戲歌》《戒懶文》等比較直白的詩歌,陳獻章還會在其詩詞中表明其教育思想,在詩詞中利用物象比喻等手法告誡弟子,例如《送李世卿還嘉魚》中將人比作“舟”;《題畫》將鸚鵡被籠禁錮暗指人被世間捆綁,讓學生體悟道學中的無拘無束、浩然自得等境界??傊?陳獻章的詩教思想及其以詩傳教載道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其學宗自然、浩然自得的心學觀,這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也啟示了后世教育。特別是其詩教思想、耕教結合的教育實踐方式,更是在明朝獨創了一套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二、陳獻章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批判官學教育但無法擺脫官學教育影響

一方面,陳獻章批判官學教育,打破了明朝“八股取士”的不良風氣。陳獻章主張“學貴質疑”的教育方式,培養了不少批判性人才,對于明前期重八股、謀士思想單一的局面具有突破性意義。明朝政局的動蕩以及明朝以“八股取士”的風氣,使得陳獻章的教育思想有反叛意味和多元性[9]。當時為穩固政局,朱元璋奉行程朱理學,學校教育也多為政治服務,在官學教育思想下,明代的教育創新性和創造力不佳,學生循規蹈矩。在此背景下,陳獻章開始了反省和自學之路,并開創了與程朱理學具有不同點的新學派——江門學派,提出了“學貴質疑”“興學育才”等創新教育思想。但因從小環境影響及自身因素,陳獻章教育思想依舊離不開為官之道。從其提出“興國育才”的教育思想來看,陳獻章的教育方式具有創新性和批判性,但其教育目標仍然圍繞“為官府培養人才”而進行。陳獻章教育思想的形成離不開時代的政治背景及學術背景的影響,陳獻章的教育本為“興國”,但最終還是要服務于朝政,離不開朝政的官學教育影響。

另一方面,陳獻章自身為官數載,在其早期講學活動中,復游太學,并在其小廬山書院進行講學和收徒。陳獻章的早期講學活動受到了當時明政府和民間學術者的支持,其講學的地址小廬山書院便是參政伍希淵等人所建,莊昶、羅倫等明朝官員、學者也均拜于陳獻章名下[10]。因此,其主張的教育思想雖想脫離官府教育,追求個性,但依然受到官學教育的影響。陳獻章與其為官的學生進行理論探討時離不開官方教育色彩,其批判官學的教育思想具有矛盾性。

2.繼承前人思想但未形成體系

陳獻章打破程朱理學僵化的模式,開啟明朝心學先河,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后、轉變風氣的關鍵人物。陳獻章教育思想的形成離不開儒釋道思想的影響,自唐初儒釋道思想并行后,后世學者也受到儒釋道的影響。陳獻章曾在第二次科舉落榜后和吳與弼進行系統的儒學學習,其教育思想中多含有儒學觀念,例如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陳獻章的母親信仰佛教,陳獻章在治學思想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影響。張詡的《白沙先生行狀》記錄:“太夫人以佛事禱,先生從之?!标惈I章祖父仰慕道學,陳獻章的自得教育思想也體現了道家思想。由此可見,陳獻章的教育思想并非都是獨創的,其雖與程朱理學相左但卻也在心學范疇,其教育思想中涵蓋了前人的眾多優秀教育思想,是對前人教育思想批判性地、創新性地繼承發展。陳獻章雖打破了傳統的僵化教育思想,但其思想體系并不系統。陳獻章投身教育事業的末期(1483—1500),其自己也到了晚年,其自得之學也滲透到了教育活動中,其講學活動已經不再是前期“有意識地集中布道”,講學場所開始不固定,成為“無意間的隨性講學”[11]。陳獻章自得、隨性的教育思想,雖與其“浩然自得”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但這種隨性的教學模式,使其教育的系統不健全,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欠缺體系化整合,具有隨意性。

三、陳獻章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陳獻章的教育思想在明朝理學和心學的發展中獨樹一幟,其遵循孔子的儒學教化觀,并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教化思想,促進了明代教育的發展,其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啟示。

1.堅持立德樹人,使學校道德教育與家訓家教結合

陳獻章興國育才的教育思想是要為明朝培養品德優秀的治國人才,陳獻章也在教育活動中多次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為己之學,為人之仕”,只有先完善自我道德,才能夠更好地治理國家。陳獻章重視道德教育,將教育服務于社會的思想與當代教育中堅持立德樹人的觀念相契合。陳獻章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不僅重視學校道德教育,更重視家庭道德教育。陳獻章儒釋道合一的教育思想也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因此,現代教育者應當堅持立德樹人,將學校道德教育與家訓家教結合起來。

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將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是將教育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指出教育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因此,各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利用“課程思政”“大思政”等教育模式,將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學中,為培養現代有品德、有修養的專業人才助力,促進現代教育“興國育才”。在培養學生道德方面,可以借鑒陳獻章詩教和耕教的教學方法。通過校園廣播、網站等傳播朗朗上口的精神文明建設歌曲,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價值觀。通過定期組織勞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學會尊老愛幼、保護環境等,為培養德智體美勞于一體的社會主義人才助力。

另一方面,陳獻章曾言“夫孝是百行之源”,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要體現在社會上、踐行在學校教育中,更要體現在家訓家教上,要培養學生忠孝悌義等優秀品德。將學校道德教育與家訓家教結合,學校教育結合家長教育,學校引導結合家長監督,促進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養。

2.追求浩然自得,循次而進激發學生個體價值

陳獻章的自得之學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其啟示現代教育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感受,以學生為主體,這也和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理念相契合。以往的應試教育多以教師為主體,灌輸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弱、學習動力不足?,F代教育工作者應當多起到引導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學習??梢赞饤夑惈I章教育思想中的隨意性,吸收其自得思想,挖掘學生個體價值。

首先,追求浩然自得之學,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互動、自主探索。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學習,先形成自身的理解和價值觀,教師再加以引導糾正,不僅可使教學事半功倍,還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習慣,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和睦發展[12]。教師可運用新興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例如使用TLT任務教學法。任務教學法作為交際教學法的發展,注重課堂上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互性;以任務為目標,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溝通、實踐、相互合作,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其次,陳獻章不拘泥于課堂的教學形式,與現代場所理論相契合。場所理論是當今城市設計的新潮理論,追求城市設計中的場所精神,改變了過去從形式出發設計的城市空間,建立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新理念。通過讓學生在社會和自然中進行感悟和探索,用不同的場景和環境激發學生的心境,以達到“自得于道”的境界,可進一步塑造學生人格、升華學生的價值觀,讓學生通過體悟人生和自然,激發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及個體價值?,F代教師可以將課堂的學習場所搬到自然界、博物館、紅色文化區等地,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所環境中體會課本知識,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最后,陳獻章浩然自得的自得之學講求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這啟示現代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突出學生自身的個性,讓學生找準自身的價值及職業定位?,F代學生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對于自身價值觀、職業定位會較為模糊,在當前培養社會主義新型建設人才的大背景下,教師要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價值指引和職業選擇。與此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要循序漸進,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重視問題之間的聯系,通過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提高知識儲備和人格修養。

3.重視國學教育,寓傳統文化于現代教育之中

陳獻章曾經提出了求諸心的心學法門,以靜坐為主,以讀古人書為輔,這體現了陳獻章重視國學教育,尊崇古代優秀文化的教育思想[13]。此外,陳獻章的詩教思想遵循了孔子的詩教觀,在陳獻章利用詩歌進行教學引導時,其不僅自己寫詩,而且引經據典,引用傳統詩詞進行案例演示和教化。陳獻章重視傳統文化、以詩傳教的教育思想,啟示現代教育也要重視國學教育,寓傳統文化于現代教育之中。

國學教育涵蓋我國數千年流傳的文化,包含了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等,近年來,國學教育愈發受到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重視傳統文化[14]。然而目前大多國學教育都是在語文、歷史等專業教學上得以提及,國學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的載體,國學教育不應僅拘泥于相應專業,還應擴展到思政教育、音樂藝術教育、理科教育等方面。在日常教學中,學校也可以舉辦傳統文化周、傳統文學講座賞析等多元化的活動,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寓傳統文化于現代教育之中。在各類學科教學中,均可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入,以達到國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使教育的對象,從一個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中國人,變成一個自覺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提高受教育對象的文化修養,豐富各科教育內容。

猜你喜歡
陳獻章思想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題解教育『三問』
思想與“劍”
論陳獻章“端倪”哲學與其詩學“自得之學”的關系
喜歡揮舞“茅龍筆”的陳白沙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陳獻章自得之學及其學術擔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